红星专访张东菊:皮洛遗址的发现,点亮青藏高原东麓的又一远古火把旧石器

旧石器时代的人群,没有定居这个概念。 他们常常迁徙,躲避严寒与干旱,追寻猎物与水源。 从300多万年前人类首次制造和使用石器开始,旧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 史前人类的身影在大地上游荡了数百万年,给后世留下的痕迹,却几乎只有他们用过的石器——在普通人眼中与碎石片几乎无异的加工物。 皮洛遗址石器分期 在考古学领域中,旧石器时代考古属于一个跨越时空尺度最广、最令人着迷,但国内从业人员却又相对较少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所取得的重要发现,也格外难得,值得关注。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东菊,是青藏高原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资深专家。2019年,现任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院士领衔发表了有关夏河丹尼索瓦人的研究,获得2019年世界“十大科学突破”“十大考古发现”和“十大科技新闻”等奖项,张东菊是这项研究的主要成员。 专家在皮洛遗址现场考察 今年9月稻城皮洛遗址专家研讨会的报道,使张东菊第一次了解到该遗址的重大发现,遗址的地层照片和石器照片都很漂亮,她非常想有机会能亲临现场,看看遗址,摸摸石器。10月下旬,她受邀来成都开会,活动结束后,便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专程去了皮洛遗址参观。 她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皮洛遗址的面积之大,地层叠压连续性之强,石制品演变序列之清晰,不仅在青藏高原上,在整个中国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中,都是少见的。

壮观的皮洛遗址

挖掘区域之间需要开车前往

“对皮洛遗址的第一印象,就是壮观。”张东菊说,“遗址现场面积很大,有差不多上百万平方米,郑老师(遗址负责人郑喆轩)带我们在发掘现场参观的时候,其中有两三个区域都需要开车过去。”

去之前张东菊已经看过相关的资料图片,到了现场后,除了看遗址地貌和地层情况外,也重点看了遗址地表采集和发掘出土的石制品,“他们采集的好多手斧,非常漂亮,确实是目前东亚地区发现的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的手斧。”

皮洛遗址地层出土手斧

从出土的大量石制品的类别和技术上看,可以了解到漫长时间里人类的石器打制技术的演变序列,“这样一个序列,不仅在青藏高原上,放眼到整个中国的范围来说,都是少见的,给我们考古工作者们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材料,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类的行为变化。”张东菊说。

皮洛遗址地层及遗物

此前据郑喆轩介绍,根据目前的测年研究,皮洛遗址第三层地层年代不晚于13万年前。这意味着:至少在13万年前,古人类就已在海拔高达3700多米的寒冷高原频繁活动。而探方最深已经到了第八层,因此其下文化层年代最早有可能达到距今20万年左右。这让皮洛遗址成为目前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近十年来愈演愈烈

有关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的讨论

以青藏高原为代表的高寒缺氧环境,是比较典型的极端自然环境,天然不属于人类居住的“舒适区”。而考古学、遗传学、古人类学等多个学科也始终在关注人类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过程——人类何时如何扩散至青藏高原?古人类如何适应高海拔环境?

白石崖溶洞

在皮洛遗址之前,位于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的白石崖溶洞,在2019年和2020年被确定为青藏高原已知的最早考古遗址,年代框架最早可上推至19万年前。这处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负责人,就是张东菊教授。

在这一遗址发现的夏河人下颌骨化石,最终被测定为距今16万年的丹尼索瓦人化石,成为国际考古界轰动一时的重大发现。

夏河人下颌骨化石

丹尼索瓦人是新发现的一支古老型人类,与曾广泛分布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这个神秘的人种是国际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张东菊及其团队的发现,揭示了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成为支持丹尼索瓦人在东亚地区广泛分布的一个有力证据。

在夏河人下颌骨和白石崖溶洞研究成果发表之前,2016年开始发掘的西藏色林措南岸的尼阿底旧石器遗址,则首次将人类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历史推到了4万年前。这一发现,大大刷新了学界和大众对世界屋脊人类活动历史及古人类适应极端环境能力的认识。

要知道,在尼阿底遗址之前,有相当多的古人类研究者还认为,古代人群进入青藏高原腹地是较晚的事情。在青藏高原特别是其腹地西藏,旧石器时代是否有人类生活,长期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不到10年的时间里,通过考古学者们出色的工作,一些旧的争论早已结束,新的争论则继续产生,持续更新的发现也让相关领域的考古学视野不断拓宽。从4万年前到十几万年前,甚至有可能更早的年代,古人类就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频繁活动着。

在苦寒的高原

是什么吸引着他们盘桓在此?

是什么吸引着这些还远未步入农业时代、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的人群,在上述遗址所在的区域反复盘桓,生存繁衍?张东菊认为,一个遗址上的人类活动能够持续这么久,环境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白石崖溶洞遗址,它有洞穴的半封闭环境,在高原的寒冷环境里,便于人们取暖、休憩,优势明显。”张东菊说。她同时提到,高原上的洞穴很多,白石崖溶洞成为许多代古人类栖息的场所,另外还有其局部环境和区域环境的优势。

白石崖

“溶洞地处甘加盆地,海拔约3200米,属于高原上相对比较低的区域,盆地内的植被环境较好,曾经也有很多野生食草类动物生存,方便这些过着狩猎采集生活的人群利用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

皮洛遗址虽然海拔更高,但比白石崖溶洞的位置更偏南部,因此气候更温暖,自然环境比较优越。遗址所处的位置是在一处河流台地上,平缓宽广,离水源比较近,夏季草场也长势良好。

皮洛遗址地理位置

“人和动物都要喝水,离水源近,方便人们取水,也便于狩猎来喝水的动物。”张东菊说。“虽然它没有山洞可以居住,但这些优势让人们选择了反复来此短暂生活。总体而言,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人群,很有可能是在温暖的季节去高原上,天冷了再下去(低海拔地区)。”

她还提到一点:皮洛遗址的负责人郑喆轩告诉她,遗址石制品的原料取材自当地。“出产便于加工的石料这一点,对于史前人类选择一处常来生活的地点而言,也是可能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要相信,生活在当年的古人类,对于他们足迹所及的整个区域中的动植物资源、地貌形态和气候规律都很了解,他们选择生活的,一定是最好的那片地方。”

如同火把一样

将远古的晦暗时光慢慢照亮

人类的定居生活是伴随着农业的出现而开始的。人们要定期维护农作物的生长,也有了剩余粮食的储存,也随之有了定居的需要和保障。

张东菊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她所在的陈发虎院士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距今约5200年左右,农业人群开始定居在青藏高原东北部低海拔(2500米以下)地区,他们主要以粟(小米)作农业维生,他们从黄河流域逐步扩散,来到青藏高原东北部;距今约3600年,人群向上扩散到3000米以上的地区定居,种植驯化的小麦和青稞这些作物更加耐寒,可以适应海拔更高的区域。

从十几万年前到几千年前再到如今依然有不少牧民们生活在海拔很高的无人区,适应能力极强的人类,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中间经历了哪些过程?需要考古学家们继续关注的,显然不止如今已发现的这几个遗址。

张东菊(左)在溶洞遗址发掘现场

“直到2020年之前,青藏高原上都还只有白石崖溶洞这一处遗址的年代早于4万年。”张东菊说。“今年5月,我们发表了兰州附近奖俊埠遗址的初步研究成果,这也是一处距今约12万年~9万年的遗址,有大量石器和动物骨骼。”

另外还有拉萨附近的邱桑遗址,此前发现了一些古人类的手脚印。最近广州大学章典教授测出一组新发现的手脚印的年代在距今20万年左右(16.9~22.6万年),很可能是古人类中更新世在青藏高原频繁活动的另一个重要证据。

随着考古学者们的不断努力并获得如皮洛遗址这样的重大发现,青藏高原东麓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活动踪迹,正如火把一样,从远古的晦暗时光中一点点明亮起来,逐渐连成一线,未来可能还会扩展成面,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与新知。

红星新闻记者|乔雪阳 图据受访者

编辑|段雪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三空足红陶鬹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种。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除红陶外,还有彩陶、白陶、黑陶。大汶口文化的陶器陶质比以前更加细腻,器物制作方法仍以泥条盘筑法为主,间有手工捏制,晚期出现轮制操作法。 史前历史---大汶口遗址和大汶口文化博物馆jvzquC41yy}/onnrkct/ew45en<1dyp
1.致知力行,博古通今——交大附中航天学校寻秦社半坡之旅孩子们细致观察,提出疑问,探寻答案。 通过这次参观,使我们能够了解古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情况,学习很多关于半坡和史前历史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有古代灿烂的智慧文明,我们更应该在继承古人智慧的前提下创造出新的时代文明,让学生担当起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代使命!jvzquC41yy}/onnrkct/ew45c7{9wn
2.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看史前人类的生活提起史前人类遗址,陕西人常常会想到半坡,却不知临潼的姜寨遗址,半坡之所以名气大,主要是因为这里1958年就成立了半坡遗址博物馆,是国内最早的史前博物馆。其实,姜寨遗址和半坡同属仰韶文化时期,但姜寨的村落遗址比半坡大了十倍。 姜寨遗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北临河东岸,发掘于1972年至1979年,面积1.658万平方米,是黄河中jvzquC41yy}/fxzdcp4dqv4itq{q1}trke526962;3=7
3.从非洲一路啪啪到东亚我们祖先的混血史到底有多乱将有可能重新书写我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史前历史! “古DNA的研究,世界正在看中国。” 而中国的古DNA研究,还得看她——付巧妹。 付巧妹在SELF讲坛 作为《Nature》杂志评选的“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之一,头顶光环无数的付巧妹却是一个绝不随波逐流,个性十足的80后:因对社交媒体无感,差点错过《Nature》邀约;从不喝咖啡,只jvzquC41pg}t0sxvx0ipo8f142792<7413;33?=438::8?3ujvsm
4.把考古学论文写在北方旱作农业大地上刘国祥研究员参加和主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一队的考古发掘工作30余年,对研究、阐释敖汉地区的史前历史文化面貌、特点做了大量的工作,主持了兴隆沟三个地点的考古发掘,是兴隆沟遗址人工栽培的炭化粟黍籽粒的发现者、见证者、研究者。刘国祥目前正在主持敖汉旗西大梁遗址的考古发掘,这是一处典型的夏家店下层jvzquC41yy}/e|xp0et0utl|1d}ze872456:1}72456:3:d78::56<3ujvsm
5.《史前部落的最后瞬间》CCTV节目官网纪录片分类:人文历史 集数:2集 导演:(编导)余立军 简介:四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黄河在幽暗的夜色中流淌,西北高原寂静无声,河岸边的窑洞里一群史前人类正在炉膛边取暖,突然身边传来一丝不祥的征兆,他们正在疑惑和惊恐之时,灾难的魔掌便铺天盖地,顷刻间就将他们吞没在无边的黑暗之中。 jvzquC41vx4de}{0eqs0496413803>4XKFG25>:788783=:548=/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