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距今约5300~4300年,经考古确认是目前已知东亚地区最早的国家社会之~。良渚拥有庞大的古城,复杂的水利工程,等级分明的墓地,出土大量精美玉器,并且在环太湖区域内构建起了相对统~的信仰体系。良渚古城遗址于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近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宁远做客“南博讲坛”,以《良渚与中华文明》为题,结合良渚遗址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讲述何谓良渚,何以良渚。
五千年前
良渚先民建设超级水利工程
1936年,杭州良渚人施昕更行走于田野阡陌之间,在余杭良渚镇一带发掘和调查了以黑陶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手推开了良渚文明的大门。五十余年后,尘封五千年的良渚文化以耀眼的发现震惊世人:1986年,反山遗址良渚文化贵族墓葬发掘;1987年,瑶山遗址不但出土了高等级墓葬,还发现了祭坛;1991年,汇观山遗址发掘出11座良渚大墓与祭祀址;1987年、1992年两次考古发掘确认了大型宫殿基址。2007年,良渚古城城墙被找到,一座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现天日。
良渚古城位于一个南北约20多公里、东西40多公里、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范围的C字形盆地。古城南面、西面、北面以及东南面都被天目山的支脉所包围,在盆地的西北部平原上,还矗立着以大雄山为主的一组群山,它们与北面的大遮山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在古城的功能与设计方面,良渚先民们也有独特的考量。王宁远表示,良渚古城面积3平方公里,城内的河道总长度达32公里,共发现8个用于沟通城内外水系的水城门,内部以河为道,是一座“水城”。结构以宫殿王陵为中心,是中国古代都城“宫城、内城、外郭”三重结构的滥觞。同时,古城内还划分有完整的功能区,包括最中心的莫角山宫殿区、沙土广场、仓储区、作坊区等,多个功能区的配合,保证了良渚古城的正常运行。
此外,历时性研究也表明,良渚古城的建造十分有序。其中内城、水利系统、宫殿和王陵建造于5000年前;约4800年前建造城墙;外城郭则主要形成于良渚文化晚期。
据王宁远介绍,良渚人的超级水利工程,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的11条人工坝体,以及天然山体、溢洪道构成。整个水利系统在良渚古城北部和西北部形成面积约13.29平方公里的库区,相当于2个西湖的面积;总库容4635万立方米,相当于3个西湖的水量。它具有防洪、灌溉、运输等多种功能,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也是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之一。
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通过高、低两级水坝,将水蓄留在山谷和低地内,从而解除了洪水威胁。“遗址中的高坝大致可以阻挡短期内870毫米的连续降水,通俗地说,就是可抵御本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王宁远表示,“低坝内是一个倒三角形的低洼地,根据现存的10米坝高推测,可形成面积达8.5平方公里的蓄水库区。”大量水资源的存蓄,形成连接多个山谷的水运网络,起到调节河道水位的作用,为古城的水运交通和日常用水提供了保障。
大量玉礼器的出现
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
王宁远在概括讲座关键词时,用了三个最:“最大的史前城址”“最早的坝”“最美的玉”。
《周礼》中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玉琮,是一种外方内圆、中孔贯穿为主要特征用来祭祀的礼器。
良渚古城出土的最负盛名的玉琮,是浙江余杭反山12号墓发现的,体量硕大,被称为良渚“玉琮王”。但是良渚文化最早的玉琮并不是在良渚古城发现的,而是通过考古发掘出土于苏州草鞋山198墓,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玉琮”。
近日,“纪念草鞋山遗址考古发掘5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提出,苏州地区可能存在一个良渚文化早期的中心区。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量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华礼制社会的序幕。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基因,良渚文化是崇玉、用玉的文明,透闪石软玉已成为当时用玉的主流,切割、管钻、微雕、抛光等琢玉工艺技术也已经完全成熟。距今约5300—4300年,这里的人们建造起梦幻般的水乡泽国:一幅饭稻羹鱼、分工明确、以玉和“神徽”为精神图腾的古国画卷,展现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