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教学设计(精选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琥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2、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进行复述训练。

3、理解“推测”的含义,并按照课文内容尝试进行推测,进行思维训练。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见过琥珀吗?谁带来了?(看一看有什么特点?)琥珀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补充化石的知识

.二、检查生字词

课文都预习了吗?我检查一下生字都认识了没有。

晌午 森林 渗出 松脂

粘稠

苍蝇 沾满 逼近

前俯后仰 包裹 淹没 剩下

重点认识:蝇 渗 裹 没

仔细看看这两行词语,发现什么了没有?(提示了故事梗概)

根据这些提示简单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读故事,练习复述

1、引出复述任务

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如果请故事大王来讲一讲一定更好玩。咱们班有故事大王么?谁想当?今天就给你机会。

2、交代复述要求

仔细读书,看看哪些情节是关键的,必不可少的,勾下来,哪些是可以再想想补充的,比如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3、读书 、练习

4、交流

四、尝试推测

这个故事你信么?(科学家根据发现的琥珀推测的)推测是什么意思?

科学家们到底是根据什么来推测的呢?要是把那些科学家请来多好,(请不到)那就请我们自己吧!我们这里有几十个小科学家呢!

1、读课文的13——16自然段,看看这块琥珀是怎么被发现的呢?

引导归纳要点:

地点:海边

琥珀里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已知:琥珀是由松脂球变成的

2、再看苍蝇和蜘蛛的故事,看看哪些情节与这些要点能对上号?(这个情节就是根据这个要点推测的)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关系?

3、答记者问

预设问题:

1、为什么是夏天的晌午?

2、为什么在松树上?

3、为什么太阳是火辣辣的?

4、为什么“正好”不说正好行么?

5、为什么说前俯后仰地挣扎?

6、为什么是几千年?

7、为什么推测陆地沉下去?

在交流中重点品读:

“正好”“对蜘蛛动作的描写”体会其描写的合理性,准确性。

五、补充阅读

黄河象

六、结课

今天我们学了一个好玩的故事,当了一回评书家,当了科学家,还客串了一把记者,学语文是不是很好玩?今天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必备条件、珍贵的价值,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学,自主质疑。

1.了解琥珀。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生读课题:琥珀。

师:见过琥珀吗?它的样子可以从琥、珀两个字的偏旁看出,什么旁?(王字旁)

师:课前我们找了带“王”字旁的词语,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略。

师:读读这些带“王字旁”的字,你有什么发现?(珊瑚、玻璃、玲珑)

生:两个字都是“王”字旁的词语,大多表示光泽、较珍贵的玉石。

师:结合资料袋,你会发现琥珀就是珍贵而有精美、透明的化石。

(生读资料)

2.自主质疑。

师:学贵有疑,课前大家都读了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问题?

(出示预学单)我的问题。

(我希望每个同学有独到的视角,提出你自己心里的真问题)

预设:琥珀中的蜘蛛会腐烂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呢?琥珀还能保存多久?

所有的琥珀里面都有小虫子吗?琥珀里面有猫、狗吗?这篇课文算不算童话?

师:太有意思了,通过读课文,很多同学对琥珀的科学知识产生了这么多的好奇心,这大概就是作者写这篇科学小品文的一个目的。作者到底为什么写《琥珀》呢?(ppt:为什么写?)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琥珀》怎么形成的。

生:《琥珀》的价值。

生(高层次):那么多偶然的条件合在一起,让琥珀形成变成了必然。

二、展开共学,发现文本属性。

(一)借助质疑,理清形成条件

师:就像你们说的那样,作者在文中告诉了我们琥珀形成的条件,我们来交流,都有什么条件?

(出示预学单)

琥珀形成的条件有。

生:高温。

师:从哪读到的?

生:太阳暖暖地照着

生:太阳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师:就像他这样,

师:这些条件少一个行不行?

这些条件,是琥珀形成不可改变的必要条件,是具有科学性的。

(一)前后联系,体会“严谨的推测”

1.换词理解。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1)齐读。“推测”是什么意思?找个近义词。(推想、猜测、猜想)

2)再读句子。由什么推测什么?

(由那块琥珀推测到一万年以前的详细情形)

师:那块琥珀是真实的描写(板书:真实),“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是作者想象的故事(板书:想象)。

2.聚焦“真实”

师:那块琥珀,到底有什么和其他琥珀不一样的地方?

预设:可以看见苍蝇的'翅膀、蜘蛛的长腿、黑色的圆环。琥珀是透明的。

师:看到这样的琥珀,你想知道什么?

生:苍蝇和蜘蛛是天敌,它们怎么关在一起?

师:作者头脑中也有这些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想象了一万年以前的故事,那就让我们把“真实”和“想象”联系起来读。

3.体会联系。

出示共学提示:

1.把“想象”(1-11段) 和“真实”(第20段)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

2.小组用“根据,想象”的句式说一说。

2)交流,体会“真实”与“想象”的关系。

预设一:根据“两个小东西”想象“蜘蛛吃苍蝇”的情节。

预设二:根据“苍蝇的翅膀”想象“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 师:仅这一句吗?(继续找和汇报)你们会发现,所以写小苍蝇的情节,都忘不了写苍蝇的翅膀。

根据苍蝇的翅膀,想象——

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她伸起腿来掸掸翅膀,刷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预设三:根据“蜘蛛的长腿”想象“蜘蛛划动长腿”

根据蜘蛛的长腿,想象——

忽然,有个蜘蛛划着长长的腿慢慢地爬过来,想把苍蝇当做一顿美餐。

他小心地划动长腿,沿着树干爬不来,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预设四:根据“黑色的圆环”想象“挣扎”

根据黑色的圆环,想象——

他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3)小结,体悟“严谨推测”的科学性

师:有了这些发现,再读这句话,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师:之前,有同学说推测就是猜测、猜想的意思,现在你们认为可以换成“猜想”吗?

预设:不行。推测是有依据的,是根据琥珀现在的样子,来推理、想象一万年前的情形。

师:这“想象”从“真实”中来,与真实相吻合,符合琥珀形成的条件,这才叫——

生:推测。

师:这样严谨的推测,就是科学小品文的一个特点——科学性。所以翻译学家顾均正就曾这么总结科学小品文的写法—— 生:(ppt)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师:科学小品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生:艺术。

师:就是生动、有趣、有意思。课文哪儿最有意思?

生:蜘蛛吃苍蝇。

(二)走进故事,体会“生动的语言”

1.自由交流。

预设:心理活动,把蜘蛛的那点小心思、小算盘,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了。

拟人的写法,小苍蝇是“她”,爱美的女士,年龄不大,是个爱美的小姑娘;蜘蛛是“他”,一位善谋划的男士;真是太形象了。

动作描写,典型的就是苍蝇“掸掸翅膀”,这个“掸”,苍蝇的腿就像鸡毛掸子,轻轻地扫去尘土,动作多轻盈、多可爱。

2.对比阅读。

比较“划”和“搬”。“搬”把蜘蛛多条腿行进不易的样子突出了出来,“划”字更符合故事的情节,把蜘蛛悄无声息去捉苍蝇,怕被苍蝇发现的样子写了出来。

小结:不同的翻译文本,运用不同的动词,但是,都把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3.演读再现。

师:真的是太有趣了,你们说用什么形式才能把这个故事再现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加动作读。

师:那不就是演读吗?好啊,四人一组,分工分角色演读。为了演好,我们先讨论一下,第一是角色,苍蝇是——(小姑娘,)爱美、天真噢;蜘蛛是——(男士),鬼主意思多多呀。

第二,是情节。蜘蛛越来越近时,很——(紧张);松脂滴下来时,很——(可怕)。开始吧。(各小组分工练习)

一组演读汇报。

师: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文学多么美好,让所有的生灵有了故事,有了情节的波折,有了无穷的回味。所以,顾均正说——

(ppt)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

(三)自主推测,激发探究的兴趣

师:学到这,我想问,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真的是这样发生的吗?真的就是蜘蛛吃苍蝇吗?

生:不是。

师:如果让你进行推测,展开想象,那会是怎样的故事?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汇报)

师:一万年之前的详细情形可能是文中想象的那样,也可能是你们想象中的一种情形,还有可能都不是,因为这个故事原本就是"推测"出来的。

(出示“推测”的篆书)

就如大家理解得,“推”的本义是用力推移,引申为从已知到未知;“测”的本义是量长度,引申为推想。既有“推”,又有“测”;既有“科学知识”,又写得生动有趣,让《琥珀》熠熠生辉。

延学, 研究“为什么写”。

再读课题,还有什么问题吗?

1.为什么写“那块琥珀”?

稀有、独特而珍贵;研究的价值;瞬间生命成为永恒。(审美的价值)

2.为什么写“科学小品文”?

生:让孩子们爱上科学。

师:知道《琥珀》的原题是什么吗?

生:两只史前虫子的美丽坟墓

生:奇异的琥珀

师:《琥珀》的作者柏吉尔是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原题叫《玻璃棺材》,出自《乌拉波拉故事集》,里面有《风暴四兄弟》《金刚石和他的兄弟》等15个这样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许多科学家就是在这本书的吸引下,从小立志投身于科学研究。例如法拉第自己就说,读了《乌拉波拉故事集》,爱上科学,成为化学家的。

爱因斯坦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爱上了科学,走上了科学家的道路。

可惜,一百个科学家也出不了一个科普作家。科学小品多么美好,阅读多么美好,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沉没、澎湃、黏稠、推想、松脂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需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体会科学家合抱负象的依据。

课前预备:

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自古以来,小草就受到人们的宠爱,文人墨客写了许多诗文来赞美野草。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还知道哪些诗句?是啊,小草不仅装饰大地,它那坚韧的精神更让人敬佩不已。

2、今日我们将一起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杂文《野草》,看看他的笔下的野草又是怎样的?。

3、简介夏衍及写作背景。

4、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沉没、澎湃、黏稠、推想、松脂等词语。

(3)、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觉的过程。

二、自主学习(10分)

出示自学内容:

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口述)。

2、课文写了哪几局部内容?(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展现:向我们从“琥珀的____________”——“琥珀____________”——“琥珀的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教师巡察、

三、合作学习(10分钟)

出示合作学习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琥珀形成的过程,通过____________而又____________的想象,进展了科学的推想,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的`故事。根据时间挨次,可分成以下三个阶段:形成松脂——()——()

完成思索题:

小组展现,评价。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与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五、小结检测(10分钟)

小结:本节课我们熟悉了琥珀,知道了琥珀的珍藏价值。

检测:

一、给以下字注音

琥()珀()掸()翅膀晌()午渗()出沉没()包裹()

挣()扎腐()烂澎()湃()黏()稠()松脂()

二、多音字组词

没挣扎重

三、形近字组词

莫()沾()渗()晌()淹()腐()

摸()粘()掺()响()掩()俯()

仰()刷()决()绸()

抑()涮()绝()稠()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

热()()前()后()具体()()()()时代

五、回答下列问题.

1、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课文哪些局部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

3、“两只小虫都沉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运用了()的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4、你认为松树和琥珀中的蜘蛛、苍蝇谁的生命更有价值?

5、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6、为什么说他们曾经挣扎过?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一些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出示化石投影)松柏树脂的化石,非常漂亮,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检查阅读。

3、再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什么特点?

4、检查阅读。

三、深入学习,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学习,体会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是怎样被发现的.。

2、出示学习要求。

小组认真阅读学习课文2—17自然段,体会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并用小组喜欢的表达呈现方式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写或画在白板上。

3、小组交流。

4、各小组相互参观学习成果(大动)。

四、总结全文

通过小组学习,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同时,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就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重要价值。生活中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就会有所发现。

教材分析: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称科学小品文。作者由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推测并再现了这块少见的湖泊的形成过程。文章布局严谨,语言细腻形象,逻辑推理严谨,条理清晰,极适于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掌握写作技巧。

真实与想象相结合,使文章具有神奇色彩。作者通过大胆、丰富、周密的推测,想象了一万年前的故事。教学时,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真实情景描写的简洁翔实,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想象故事情节描写的生动传神,细致巧妙。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时学习过《黄河象》,《黄河象》是一篇推理性说明文,科学家由黄河象骨骼化石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以及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说明200万年前大地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课文既有写实,又有推理,学生通过课文体会到了作者丰富合理的想象。

《琥珀》这篇课文虽然结构与《黄河象》不尽相同,但同属推理性说明文。学生有了学习《黄河象》的基础,学习这篇课文应当难度不大。而到了小学最后一个阶段,利用已有的语文学习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对已有的语文技巧的训练与巩固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所在。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地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我们在五年级时学习过一篇课文《黄河象》,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两具大象的骨架,那就是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件展示)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块形成于一万多年前的珍稀化石――琥珀(板书课题)看,这就是神奇美丽的琥珀化石。(课件展示)。

2、师:看到这些美丽的琥珀,你想了解些什么呢?

3、生提问题。

4、生汇报资料。

5、师:《琥珀》这篇课文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科学小品,也就是说明文,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书44页,随着作者的推测,走进这块琥珀形成的传奇故事吧!

二、回顾初读,交流收获。

1、检查字词掌握。

2、指名读课文,其他生边听边吧读书收获做批注。

3、生汇报读书收获。

三、品读语言,感受推测。

1、师: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课文的哪些段落写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

2、师:作者由这块罕见的琥珀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作者又是怎样推测与想象的?请大家带着这几个问题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问题)。

生默读课文。

3、师:苍蝇和蜘蛛为什么会被同时包在里面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4、师:这是一只怎样的小苍蝇呢?说说你的体会。

生读课文并谈自己的体会。

师课件出示描写生活中的苍蝇,生读一读,和课文里的小苍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

5、师: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那作者是否也是这样写蜘蛛的呢?

生汇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蜘蛛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6、师:此时,“螳螂意欲捕蝉”可结果怎样呢?

生齐读9――11自然段。

师:找出这几个自然段中写苍蝇、蜘蛛行为结果的关键词。读出蜘蛛、苍蝇的不幸。

7、(课件出示)两只小虫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

生结合课文谈体会。

8、师: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吗?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所以,科学家又推测了下面的变化。

生齐读12、13自然段。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松脂球是怎样形成化石的?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师: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你知道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10、师: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发现的过程上。

指名读发现琥珀的段落。

师: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现在就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次欣赏这块珍贵的琥珀吧!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1、(课件出示:我们可以……圆环)。

(课件出示:从那块……苍蝇和蜘蛛了)。

大声齐读,谈谈体会。

四、拓展延伸,质疑升华。

生汇报交流。

师:学习了《琥珀》一文后,你还有哪些有关琥珀的问题想要问?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自然、爱科学的孩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

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

二、检查预习

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

琥珀蝇脂掸拭辣渗澎湃黏测

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

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13~17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18自然段)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

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板书:

黄河象

按一定顺序写:看──想──发现

(骨架)(来历)(化石)

化石的形成:200年前炎夏河边喝水陷入河泥沙下变化石

二、那么《琥珀》这课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呢?请你快速默读课文

1、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琥珀》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2、接着我们上节课的话题讨论: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⑴学生交流画批的结果,教师帮着梳理点拨

⑵出示学生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松脂球”才可能把两个小虫一起包裹在里头?

学生归纳出:炎热的夏天;在松林里;非常巧合(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⑶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⑷请你有语气地读一读“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边读边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评读)然后谁来复述这个过程?

⑸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指名读最后一段,注意各句之间的关系。

三、总结对比

《黄河象》和《琥珀》在写法和内容上有何异同?(内容相似,但叙述顺序有所不同)

顺序:

《黄河象》看──想──发现

(骨架)(来历)(化石)

《琥珀》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化石形成:

《黄河象》200万年前炎夏河边喝水陷入河泥沙下变化石

《琥珀》一万年夏天树林松脂裹小虫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四、有语气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并评读

板书设计

琥珀

顺序:想──发现──推理

(形成)(化石)(价值)

化石形成:一万年夏天树林松脂裹小虫泥沙下成化石(松脂球)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者

钱素珍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5.组织讨论

6.讨论小结

7.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琥珀

发现

样子、价值

一、激趣导入,齐读课题。

出示琥珀图片,谁来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预设:琥珀。评:你都知道它的名字了。那它是什么样子的呢?预设:里面有虫子。预设:黄色的透明的。评:你看到了颜色。预设:鸡蛋、鹅卵石。评:这是他的形状。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你猜猜这是什么?对的。这是琥珀。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琥珀》,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板书课题(琥珀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王字旁大多表示珍贵的玉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指名读课题(先请一个人读)评价:琥珀可是很珍贵的。一起读。琥珀有多珍贵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生字教学,打好基础

1.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出示自读要求)

生自由朗读

2.检查词语朗读

怒吼 松脂 拂拭 灰尘

挣扎 淹没 澎湃 前俯后仰

美餐 冲刷 晌午热辣辣

(1)你们的坐姿告诉我,你们已经准备好了,第一行谁来读。(指1人读。)评价:声音响亮。(预设:谁来帮助他?)

(2)第二行,谁来读?评:掌声送给他,这个多音字,你一下子就读准了。(生说“没”时,是的,他还有一个读音,读“mei”咱们都很熟悉。)咱们来看这个“扎” ,这个字有三个读音。在这里读zhá,表示勉强支撑,当它表示刺的时候,读zhā,你能来组个词吗?(预设:扎针、扎手)它还有一个读音zā,意思是捆、束。就像很多女孩子早上都要扎……小辫子。受伤的时候要包扎。都会了吗?(这么自信!)现在老师来考考你,出示:鱼拼命挣扎(),鱼刺扎()破了手,他随意包扎()一下。评:你掌握得真好。

(3)这一行谁来读? 这些红色的字都是本课要求会写字,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生自由说

老师也觉得餐和辣特别难写,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餐:餐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上紧下松,上半部分又的捺变点。下半部分食撇捺舒展,上托下覆。点不能丢,最后一笔是长点。

辣:左半部分辛,竖变竖撇,右侧竖,撇画穿插,捺舒展。

词语我们解决了,文中有一个长句子,特别难读,谁想来挑战一下。(预设1预设2:听出来了吗?他注意了停顿,这里连续出现了两个“的”读的.时候要轻一点,停顿的时间短促一些,要音断气不断。这样才不影响句子的理解。谁来把这一部分读一读。)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我们一起来读。

三、整体感知

同学们,我们在上学期就已经学过从不同角度提问,本单元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会提出问题,还要能够试着解决问题。课前大家预习的时候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也将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有从写法上提的,也有从内容角度的,你解决了哪个问题?预设1:我知道琥珀是怎么形成的?(你怎么解决的?)【板书:】(书里找的)评:你是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词句。

预设2:松脂是什么?评:查阅资料

预设3:咨询他人

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板书......】

在这么多问题中,很多同学都对琥珀是如何形成的,非常好奇。(圈出同学们有关琥珀形成的问题)请你试着自己从课文中找一找,哪些自然段告诉我们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预设1:学生1-9(这时候琥珀就形成了吗?那形成的是什么?)

预设2:1-小节没加进去(故事是在这开始的吗?)

预设3:(9-12)(10-12)(那上面写了什么?和琥珀的形成有关系吗?谁再来说)

其实琥珀的形成是分为两个阶段的,松脂球和化石两个阶段。

预设4:(1-12)同意吗?你们找的真准确。其实琥珀不是一下子形成得,他是先变成了松脂球,然后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变成了化石。【板书:松脂球 化石】

那剩下的部分还写了哪些内容呢?

预设:找到琥珀,你的意思是发现琥珀对吗?

发现、样子【板书:发现、样子(13-18)】

四、精读: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出示:默读课文,想一想形成松脂球需要哪些条件?【板书?】摘录关键词,完成鱼骨图。

这幅鱼骨图把关键信息全部都提取出来了,请同学们结合这些信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块松脂球的形成过程。

预设:地点:(1.松树,是啊,那是一片松树林。)

预设:经过(1.一大滴松脂滴下来;追问:一滴够吗?要很多滴,重重包裹。)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鱼骨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块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先在下面练一练,再说给同桌听一听,注意不能遗漏重要信息!(生自由说)谁再来完整地说一说。评价:你说的很完整。(不完整,补充)(完整:谁想来前面结合这幅鱼骨图来说说)

评价2:

你看,我们刚刚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再现了松脂球的形成过程。这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下节课,我们将解决更有难度的问题,找到作者推测的依据,真正理解琥珀形成的奥秘。

教学目标:

1、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得想像要科学、合理。

2、感情朗读课文。

3、培养想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要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像。

教学准备:

CAI课件

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1、齐读课题工:琥珀

2、提问:你们见过真的琥珀吗?

3、你们想了解琥珀吗?你们想从哪些方面了解琥珀?

(出示CAI课件)站起来,大胆地说。

4、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提得非常好,予明我们小朋友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聪明的孩子,也是最棒的孩子。下面我们看这块琥珀(出示CAI课件),俗语说,无巧不成书,世界真奇妙,竟有这么巧的事,两只活蹦乱跳的动物,竟同时被一滴松脂包在里面。这就是今天课文里要介绍的琥珀。下面我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刚才哪些同学问题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通过读,大家知道了什么?

2、好!说得非常准确。下面我们分组合作学习,(出示CAI课件)

合作要求:

选择你们组最感兴趣的1~2个问题进行讨论学习。

你们组采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通过讨论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

三、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出示课件)

松脂球松树毛琥珀

苍蝇、蜘蛛地壳变化

△这块琥珀是怎样发现的?

海浪把琥珀冲到海岸上

发现的.条件小孩发现

父亲识别

△这块琥珀的发现有什么价值?

四、总结

通过学习讨论,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发现和价值。现在还有很多同学的问题在书上没有找到答案。下面我们大胆地提出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解答,谁答的问题最多,最好,谁就是我们班的小博士,小灵通,大家想不想当?好!提问开始。

五、质疑问答,扩展知识

⑴一问一答⑵大胆介绍⑶评比

六、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七、作业(出示课件)

1、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像,和大家交流交流。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板书计划

20

琥珀

松脂球

形成

发现

价值

【教材分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学情分析】

学生对琥珀比较陌生,通过出示图片令学生有直观印象,教学时让学生朗读、讨论理解琥珀的形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时,教师要继续巩固培养学生静心默读的习惯,培养质疑能力,并且能够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理念】

1.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小品的特点,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4.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体会“珍贵”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综合复习的第六课《琥珀》,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旁?再读读这一组带王旁的词,发现他们都有什么相同或相似的特点?都是提“王”旁,汉字的偏旁大多都是表义的,(形容宝石,亮闪闪,美丽,珍贵)古时候,其实是玉字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可见琥珀也是比较珍贵、稀奇的。 【设计意图:由单元主题直接导入课题,通过提“王”旁的词语,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贵。】

(二)交流预读,初步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什么是琥珀?你见过吗?欣赏图片

(3)、通过预习,你能提出那些疑问?(是有关科学的问题,思考的角度)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

1.快速读课文,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小组交流。(提取关键词)

2.文中的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请在文中找一找,画出来。

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请你把这段话用一个词语概括:推测

板书:推测“推测”是什么意思?你能否给它找一个近义词?推想、推敲、猜测、猜想、能换其中的一个词吗?

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不是)

作者从_______中“推测”出______?如果说这块琥珀的真实所见的,(真实)”,那么“详细情形”就是作者的——(想象)

板书:这块琥珀------详细情形

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这个词呢?(理解“推测”)科学家有依据(再大声读读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

你认为作者的证据是什么?(那块琥珀的样子)

3、请一个同学读琥珀的样子,边听边想:你从这块琥珀中看到了什么,在文中画出来。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面,两个小东西还是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两个小东西好好躺着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过渡:琥珀的样子是科学家真实所见,科学家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这也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预读单认识琥珀,并了解课文围绕这块琥珀都写了哪些内容,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和价值,比较“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随之明白科学家是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测了故事的详细情形。抓住课文的关键点,变序教学,从篇末入手,不仅训练了学生语感,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投入下面的学习。】

4、小组研读,合作共学。科学家就是根据看见的这些真实的事物,想象了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呢?请同学们小组研读。

(1)把“真实”的部分(琥珀的样子)和前边“想象”的部分联系起来读,在“想象”部分找出与“真实”对应的句子批画下来。

(2)用“根据____,想象出____”或者用上“因为……所以……”关联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的。

2.交流。

3.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不是凭空的想象,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想象出一万年前的详细情形,这就是“推测”。现在可以换成“猜测”吗?

作者写的都是有根据的,是科学的推测。这是科学小品文的一大特点。(科学性)

4.科普作家顾均正先生说:科学小品文是科学与艺术化合成的结晶体。(齐读)

随机指导朗读。

跟着作者来到一万年前的场景

科学遇到文学,科学就不枯燥了,文学就愈加精彩了,这就是什么的魅力——科学小品

【设计意图:“淡化分析,着重感悟”,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课文,找出内在联系,然后才能运用上这些关联词语,体会作者如何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读和练来让其获得感悟。在这里,重组课文语言是运用语言的训练;找出语言的逻辑关系是思维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训练。】

6、一万前年的情景真的是这样吗?不一定。这是科学家根据琥珀的样子进行的推测

想象:如果让你推测,你会怎样的想象怎样的故事?不一定是“蜘蛛吃苍蝇”,也可能是?展开你们的想象,开始推测?

第二课时

1、师:这是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悲剧,课文这么写,正体现了它生动的文学色彩。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吗?

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所以,科学家又推测了下面的变化。

2、生齐读11、12自然段。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松脂球是怎样形成化石的?

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师:通过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你知道琥珀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4、师:科学家的推测非常合理,不仅体现在琥珀形成的过程上,还体现在琥珀发现的过程上。

指名读发现琥珀的段落(13~17)。

师:作者不是任意安排了两个人,而是安排了父子俩,你认为这样安排合理吗?现在就让我们在朗读声中再次欣赏这块珍贵的琥珀吧!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四、拓展延伸,质疑升华。

有人认为小苍蝇和小蜘蛛被松脂淹没而惋惜,有人却说“它们被封在琥珀里,生命获得了永恒。”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你有什么感受?

师:这块琥珀很珍贵,很有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经济效益……是的,它们的生命虽然在那一瞬间终止了,但生命的价值却获得了永恒。

2.那么由这块琥珀你获得了哪些生命的启示?(名言或是事例)

师:这说明,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比如说:那些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诠释了他生命的意义的雷锋;5.12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老师等等,虽然他们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们生命的价值却在那一瞬间获得了永恒。

3.老师这里有几句名言想送给大家。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将它传到遥远的后世。——莎士比亚

4、师:学习了《琥珀》一文后,你还有哪些有关琥珀的问题想要问?大家的问题都很有价值,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自然、爱科学的孩子。

【设计意图:明白死和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生命的价值也不是靠寿命的长短能衡量的。由此得到启示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名言,进一步深化生命这一主题。】

(五)课外延伸

1.同学们,这一块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你能运用优美的语言,按一定顺序,结合你对生命的理解,为这块琥珀写一份解说词吗?

2.本文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的一本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读物,一共有十五个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集。柏吉尔以拟人、夸张和想象的写作手法,描述了天体运行的关键,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奥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读他的著作。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一方面从写作角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琥珀编写解说词,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方法迁移和阅读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拓展学生的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使课外阅读不流于形式。】

板书:琥珀

科学小品文。科学性。文学性

推测

形成(那块琥珀)→(详细情形)↓(真实)(想象)发现↓价值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3.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琥珀的形成、被发现过程及科学价值等有关知识。

2.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回顾提问:经过上学期的提问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这一单元,我们将继续学习关于提问的迁移运用。

2.(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琥珀吗?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它吗?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一)默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记录自己的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疑难点。

1.如果是读音方面的问题,顺势个别指导。

2.如果发现好的问题,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启发其他同学。

预设:

(1)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

(2)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

(二)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点拨:重点理解“推测”一词,可以让学生先查字典,找到其正确的解释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然后和它的近义词“猜测”进行比较。

(三)小组讨论,交流问题答案。

1.自由朗读课文,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琥珀的发现过程→琥珀的形态)

三、指导书写

1.师出示会写字,生根据字的结构进行讨论后,全班交流。

2.师范写:餐、辣、渗。生描红、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引导学生快速默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大家提出的部分问题,这节课,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看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1)组内交流,整理问题。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问题,划去相同或相似的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或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小组问题清单上。

(2)汇总问题,形成小组问题清单。

预设: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1.独立思考后同桌讨论。集体交流。

3.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三、苍蝇和蜘蛛在一起,且挨得很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住。

第四、松脂不断往下滴,最后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4.(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归纳变成化石的条件。

(二)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根据课后提示进行推测)

2.分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三)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1.默读思考最后一个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用“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说话。

三、小结拓展

今天的课上,我们做了心思敏捷、细腻的推理家,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琥珀图片,边看边想象,这些琥珀中又发生了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

[教学板书]

5.琥珀

琥珀松脂球天气热

松树老

苍蝇、蜘蛛恰巧一起

松脂不断滴落

地壳变化科学价值极大

[教学反思]

学了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根据文中说的条件推理出其他琥珀的形成过程,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产生一篇像课文一样的美文。所以我在课程的最后出示了一组琥珀图片,让学生编故事,他们对这个十分感兴趣。

本次教学中我在小组汇总问题时把学生抓得过紧,学生自学汇报时间过短,提出的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同时课堂略显沉闷,后来拓展练习时他们才兴奋起来。看来以后在此部分可以给学生提好要求再让他们充分自学讨论,相信效果会更好。

THE END
0.《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精选12篇)1、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意义。 2、学习运用独立句段使文章思路清晰的方法。(重点) 3、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本文的写法。(难点) 4、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素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时间是什么?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无处不在,与每个人密切相关,但它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hbprfplkvynslkcubp8=4::=60qyon
1.《时间的脚印》教案(通用8篇)②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看来大家预习得很好!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下面我们来读课文。这篇文章很长,共有31个自然段,我们不能按照通常的方法jvzquC41yy}/qq6220ipo8pcqunj1sncqct089686;4ivvq
2.《左忠毅公逸事》教案4、指名口译 5、依次讨论以下各题 ①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左光斗哪两则逸事?表现了左光斗怎样的品格?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示:一写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经过,表现他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一写左光斗在狱中怒逐史可法的情景,突出他轻于个人生死,唯念国家的高风亮节。荣居高位时,他不辞辛jvzq<84vgciig{3twk}fp7hqo1pjcx}wg|omkjt1lkgpcw4556=4:7mvon
3.TowardsDataScience博客中文翻译2019(十一)pth百分位2)请求持续时间:到达日期与请求日期的差值。好的,很好。 使请求持续时间越来越远。3 名旅行者,每年分别申请 3 天、3 周&。显然,3 天的家伙是最紧迫的,所以他们是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 然而,将这一概念(出发日期的接近程度)应用于其他两个可能是错误的。你上次提前一年订机票是什么时候?此人可能是每年随旅行jvzquC41dnuh0lxfp0tfv8|k|cxehxwegn5bt}neng5eg}fknu526;;686<2
4.8月2日周一晚言语理解题本17.(2018联考) ①自史前时期开始,赛加羚羊就被作为传统狩猎动物 ②赛加羚羊是一个古老的物种 ③身披淡黄褐色被毛,腹部、颈部被毛为灰白色 ④头顶一双橙黄透亮的实心角,鼻骨隆起,鼻腔膨大,故又名高鼻羚羊 ⑤人们狩猎赛加羚羊以获得肉食、羚羊角和兽皮 ⑥赛加羚羊角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被认为是一味名贵的药材,曾一jvzquC41yy}/ys}0ep5y|86483>929<0cuvy
5.33cc彩票首页纯净观看版下载33cc彩票首页全版本下载与安装光子数据文件是从卫星探测到的事例数据中经过光子挑选得到的,文件主要记录了光子数据的物理信息和GTI(好时间段)信息:物理信息包括光子到达时间、重建能量、重建方向、触发类型等;GTI信息记录卫星观测模式的时间信息。卫星状态文件主要记录卫星的时间、位置、速度、指向和有效时间等信息。 此次公开发布的2016年1月1日至jvzq<84o0y=mjny0kplp1Jwvkerf1=772:6/J}r
6.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恐龙无处不在》教案(通用10篇)4、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独立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选择。出示幻灯片13 5、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下列问题的相关信息。出示幻灯片14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请同学读第2、3自然段) 提示: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jvzquC41okv/{~|gpoo/exr1lkgpcw4dcpobpsn15;649A3jvor
7.可以深入交流的3D游戏b站怎么看2025最新版V66.52.8iphone版可以深入交流的3D游戏作为一种特殊时间段的直播形式,逐渐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与传统直播不同,它选择在观众休息时间进行,打破了常规的直播节奏。这种直播形式的兴起,离不开其独特的氛围和内容。主播在深夜时分与观众互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种私密感让观众感到轻松自在,仿佛与主播置身于一个独立的空间。可以jvzq<84o02;yfvm0kplp1Jwvkerf1=72:3>/J}r
8.精品解析:辽宁省阜新市实验中学2025公元前3世纪末【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世纪的时间范围是公元前299年——公元前200年,“世纪末”指该世纪的后30年(公元前229年-公元前200年左右),公元前221年属于这个时间段,D项正确;公元前2世纪是指公元前199年-公元前100年,公元前221年不在此范围内,且“初”的时间范围也不jvzquC41yy}/|}m0eun1|thv1;59A837:4ivvq
9.三皇时代,三皇五帝时代真的是公天下吗帝一应用于是,“司马义的故事”提示了“三皇五帝”的“君子社会”时代,被彻底的“阉割”了,成为了君王们永远的忌讳、而“史前”化了,朝廷也不会留下社会变更的时间线,后来者所能知道的也仅仅是出自“草民”口中已经故去了的人和事、以及那本永远令人猜不透的《山海经》。而由此造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君王们的继任者们jvzq<84yyy4ek‚ncrr4dqv4fqe5yk}tpi1?16B<:0jznn
10.在目前财政拮据的情况下,在本市增加警力的动议不可取。在计算增加警力D.官方统计的通货膨胀率的时间段不短于一个月。 E.官方统计的过去的通货膨胀率依赖于什么商品在多大程度上决定官方价格指数。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手机看题 单项选择题 目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及部分高等院校最近做的一次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喜欢和比较喜欢京剧艺术的只占到被jvzquC41yy}/rypcq0ipo8xjkvo08:>256:0
11.精选章节复苏纪元精品全集他身后,是令人目眩神乱的“史前奇观”主题公园全息沙盘——茂密的蕨类森林、蜿蜒的河流,以及在其中漫步的、栩栩如生的各类恐龙投影,它们庞大、威猛,鳞甲峥嵘,吼声经由顶级音响系统放大,震撼着每一位观众的神经。 “我们承诺,”肖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来,充满蛊惑力,“将带领全人类,穿越时间的洪流,亲身体验与地球昔日jvzq<84o0gjjn3eqo5cjlpk157::>7414<95<7:80nuou
12.​国产光刻机救不了中国半导体新浪财经这也就意味着,要提高装备的国产化率,就要面临良品率的下跌,晶圆厂就要亏钱。工程师们必须尽快调试优化,然后慢慢提高良品率,同时国家还必须在这段难熬的时间里给予资金支持和补贴,帮着企业续命。 再说时间的事情:设备进场之后也不是当天就能开始干活儿的,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调试工作,且这个阶段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xo8724531:6691fud/rr|jrojt?6696870|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