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捷克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大概就是它的首都布拉格了,这是座历史悠久且扮演过欧洲重要角色、经历过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城市。它曾是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中心,也曾做过二战初期的焦点。
捷克共和国(捷克语:Česká republika;英语:The Czech Republic),简称“捷克”,与德国,奥地利,波兰,斯洛伐克四国接壤,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
捷克的主体民族是捷克人,他们是西斯拉夫人的直系后裔,与波兰人、斯洛伐克人,属于同根同源。“斯拉夫”在斯拉夫语族中的含义是荣誉、光荣的意思。
捷克这个国家是怎么形成的?
其实在欧洲各国的历史中,除了地中海沿岸那一批以外,再往北的今天这些国家,都没有太大的聊公元前历史的必要。欧洲初始型原始民族凯尔特人,所有分布地区里,最北也就是到捷克这个位置。
进入公元元年后,周边的日耳曼人进入并取代了凯尔特人,和德国一样,这里是日耳曼人的老家之一。但捷克与德国不一样的是,以元年为界,此前德国就不属于凯尔特人分布区,此后也一直是日耳曼人聚居区。而捷克只是经历了大概五百年左右日耳曼人聚居期,到公元五世纪,也就是大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时候,斯拉夫人来了。
当时有好几个从东边来的种族,匈人自然是造成影响最为明显的,所以很容易让人忽略掉西进的斯拉夫人。大家都知道斯拉夫人也是分东、西的,东斯拉夫在东边的同时也更靠北,所以除了很久以后的蒙古人西征把它们统治以外,大段的历史基本都是在与北欧纠葛。而西斯拉夫人正好在匈人西进的路上,所以两者的斗争在所难免。
当时的局势很明显,各方都互为敌人,同时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利益需求面前,又说不定谁会与谁联合。东、西古罗马俩帝国互为亲兄弟,但基本是各顾各的;日耳曼人想捍卫自己的家园已然无能为力;匈人刀锋直指罗马,但欺负的最严重的反而是路上的日耳曼人和西斯拉夫人;西罗马一边害怕日耳曼人鸠占鹊巢,一边又不得不花重金请他们来做雇佣兵,以抵挡匈人。
在这几方势力中,西斯拉夫人无疑是当时最为弱小的。好不容易挺过这段风雨,匈人基本退出历史舞台时,也就是西斯拉夫人大举西迁之时,他们依然无法称霸一方。因为替代匈人的又一族群,来自高加索山和里海一带的游牧民族阿瓦尔人来了,他们才是那个时代的主角。
西斯拉夫人为了抵抗阿瓦尔人,各部落联合了起来,建立了一个公国,叫做萨莫。但仅仅三十多年后就灭亡了,在后来的捷克这个地方没有像样的统治,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形成这一地区是一个集体这样的概念。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公元九世纪,大摩拉维亚国建立了,这个以西斯拉夫人为主的,拥有庞大疆域的国家包含了今天的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西南部、德国东部以及奥地利东北部等。
当然主体疆域构成就是今天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这一点,正是后来这两个国家形成、抱团、分家等一系列纠葛的根源所在。因为大摩拉维亚国最大的特点就是内部很松散,经常搞内讧,到公元906年,这个国家的东边一半也就是斯洛伐克地区,被南边的匈牙利王国所吞,大摩拉维亚也就不存在了。
剩下的西半边,先是以中世纪封建领主各管各庄园的方式,散碎存在了一段时间,后来在博日沃伊一世的时候,统一成为布拉格公国,博日沃伊一世所开创的就是普舍美斯王朝,捷克这个国家在历史上算是正式诞生了。
捷克的发展历史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捷克的发展历史,说起捷克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捷克的布拉格广场了,这个广场是捷克为数不多的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有很多古时候的建筑,这些建筑也见证了捷克的历史。这个建筑向我们展示了捷克的几个不同时期,这些建筑属于大摩拉维亚帝国、波希米亚王国、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这几个时代,由捷克建立起的时代主要包括大摩拉维亚帝国与波希米亚王国。历史上的捷克并不像如今这样是个小透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时期,捷克成为了奥匈帝国的核心工业区,奥匈帝国七成以上的工业都集中在捷克。捷克可以算得上当时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那么捷克的工业有多发达呢?这么说吧二战前的大部分军火都来自赛斯卡直波尔约夫卡,这个地方是当时的世界第二大兵工厂。除了军火外,后世著名的汽车品牌斯柯达也是来自捷克。捷克工业的发达也是后来捷克和斯洛伐克分家的一个重要原因,要知道斯洛伐克的工业不是很发达,斯洛伐克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发展了农业,农业和工业所获得的收入肯定不是一个量级的,随着时间的发展,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差距越来越大,为分家埋下了伏笔。
既然捷克斯洛伐克这么强,为什么在二战时期,德国很轻松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呢?其实当时捷克斯洛伐克为了保全自己并没有誓死抵抗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直接宣布投降,一枪都没放,在捷克斯洛伐克投降后,捷克斯洛伐克还为德国提供了许多武器。后来二战结束后,捷克斯洛伐克又被苏联收走了。本来捷克斯洛伐克还想趁着美苏争霸搞个事,没想到 被苏联一下制服了,苏联出兵到布拉格,压下了捷克斯洛伐克想搞事的心。在苏联解体后,捷克斯洛伐克终于有机会搞事了,捷克斯洛伐克由于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觉得和平分家,至此捷克斯洛伐克被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
大家也把这次分家称为天鹅绒革命,大家肯定要问了,为什么叫天鹅绒呢?
这是因为这次分家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冲突,比较和平,而且这次分家也像天鹅绒一样。我们先来看看这次分家的结果,从数据来看,这次分家捷克分到将近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千多万的人口。斯洛伐克分到将近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五百多万的人口,此外,两国的人均。GDP并没有差很多,捷克比斯洛伐克多了三千多美元。两国都被列入发达国家,捷克的经济来源主要靠出口自己的工业产品。
人类在捷克地区活动的历史很早,但这些民族形成国家却很晚。公元9世纪,初步统一的波希米亚王国是今天的捷克的前身。独立建国是在一战结束之后,而今天的捷克实际上是1993年与斯洛伐克分家之后才建成的国家。
图|捷克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一地区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
虽然作为独立国家的历史相对较短,但是这一地区却见证了多次的欧洲大陆的重大冲突,甚至可以说是神圣罗马帝国岁月的“见证者”。
对欧洲影响深远的三十年战争,其导火索就是发生于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的1618年“第二次掷窗事件”。
图 | 第二次掷窗事件的版画
三十年战争导致德意志地区十室九空,哈布斯堡家族元气大伤,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可能正是因为经历过这场残酷的宗教战争,使得捷克人民对于宗教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今天的捷克仍是一个无神信仰人口众多的国家。
图 |三十年战争后德意志地区人口凋零,深红色地区人口减少66%,浅红色地区人口减少33%
1806年,拿破仑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解散神圣罗马帝国。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成立奥地利帝国;1867年,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合并成立奥匈帝国。然而无论怎么变化,波希米亚一直是哈布斯堡皇帝的领地。
波希米亚见证了帝国的兴盛与衰亡,却也是“帝国遗产”的“继承者”。
19世纪中叶,随着意大利独立和德意志统一,奥地利帝国的影响力持续降低。然而波希米亚地区却逐渐从之前的战乱、天灾中恢复过来。且因为境内有着煤铁资源,加之帝国的资源倾斜,使得捷克地区逐渐成为重要工业产区,布拉格一度成为奥匈帝国最富裕的城市。
图 | 布拉格广场
我们所熟知的斯柯达公司正是在这一时期(1859年)建立的。不过1866年时,斯柯达公司并不生产汽车,而是生产机械、钢铁和军火。在一战前夕,斯柯达是奥匈帝国最庞大的军工工厂,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工业集团之一。
一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而帝国的工业基础,包括斯柯达公司,几乎全部被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继承,此后这一切又都成为了捷克的产业。
捷克的确拥有极好的工业基础条件,但这并非是捷克的一国之力,也不是来自他国的无偿捐赠,而是“帝国的最后遗产”。
图|捷克
不过捷克斯洛伐克并没有来得及运用这些工业基础进行发展,就在1939年3月,被纳粹德国吞并了。
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但在苏联领导之下,捷克斯洛伐克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甚至还发生了经济衰退。
真正的经济腾飞,是发生在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之后——也就是“和平演变”之后。
图 |天鹅绒革命时期,涌入瓦茨拉夫广场上的人群
因为工业基础优秀,人口相对较少,使得捷克斯洛伐克顺利地挺过了“休克疗法”,完成了大规模私有化。
虽然私有化导致的贫富分化、民族冲突,最终使得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国于1993年分家。但无论如何,捷克的日子还是相当红火的:
2004年加入欧盟,2006年就跻身发达国家之列;
2015年仍旧能够保持4.4%的GDP增速,全国贫困率仅为5.6%;
且在私有化过程中,政府强势主导,将大量的私有化所得投入到社会保险、基础建设等公共领域,因此得以达成极低的基尼指数——2014年时仅有0.251,位列全球第四,是斯拉夫民族国家当中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
图 | 世界遗产:布拉格历史中心
当然,捷克的经济繁荣,并不是因为“休克疗法”,而是因为“大树底下好乘凉”。捷克对于本国的定位非常准确,用自身优秀的工业基础,做大国的加工厂。这个大国,就是德国。德国在捷克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德国,是捷克的最大贸易伙伴,德国投资占到捷克外国直接投资的4成以上,汽车和金属加工是德国投资的重点领域。而捷克有1/3的出口流向德国,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大众汽车和配件。可以说,捷克就是德国的汽车加工厂。
依靠德国这棵“大树”,捷克完成了“剧变”之后的“完美转型”。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美好景象之下,并非毫无阴影。德国对捷克进行投资,并非是无偿的慈善捐赠。实际上,通过投资,德国几乎已经完全控制了捷克的经济命脉。
以斯柯达汽车公司为例,1990年捷克宣布进行私有化招标,而大众公司仅仅用了1年就控股3成,到1994年大众公司控股6成,2000年斯柯达汽车成为大众旗下品牌。不仅仅是捷克,几乎整个脱离苏联的东欧小国的产业,几乎全部都被德国控制。
图 |斯柯达明锐二代于2007年推出,彼时斯柯达已经是大众旗下品牌
曾经希特勒想通过军事征服完成的事情,如今德国凭借经济轻松完成。
德国切走了蛋糕的大部分,而捷克仅能保留一小部分。只不过这块蛋糕总量足够大,才使得捷克的日子显得红火。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两个很严重的问题。
首先,捷克经济与欧盟经济的强相关性。捷克的经济严重依赖于欧盟的经济状况,捷克私有化初期,欧盟也正是方兴未艾之时,因此经济迅猛腾飞;然而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欧盟萎靡不振,捷克经济也就随之一路震荡。
图|捷克制造的战斗机
其次,德国对捷克经济的控制,封死了捷克的发展。虽然“大树底下好乘凉”,但大树之下,不会再有另一棵大树出现。西欧诸国经济稳步向前,很多国家人均GDP已经跨过30000美元的门槛,但捷克经济却原地踏步,甚至有所衰退。
2008年人均GDP为23000美元,2016年人均GDP则为18325美元。虽然这仍然是非常高的水平了,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富有之人只会渴求更多的财富。
捷克人对欧盟的态度也就从“认同”逐渐转变为“怀疑和排斥”。加之捷克个人债务问题严重,民众对于政府和欧盟的不信任感再度加深。
于是,反对欧盟的民粹势力就此走上捷克的政治舞台。
2013年,捷克进行了政治改革,将总统选举由国会推举,改为民众两轮直选。2013年实行了首次直选,泽曼以54.8%的得票率当选并执政至今。
泽曼的票仓是经济受重创地区的贫困、年长选民——这与2016年特朗普的胜选有些相似。而泽曼的政治盟友是捷克最大党派“不满公民组织”(ANO),2013年泽曼胜选后,就任命ANO创始人,捷克第二富豪巴比什担任总理。
图 | 泽曼与巴比什
而这两位,在捷克也算得上是比较独特的政客了。捷克在意识形态上是有反共传统的,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但偏偏泽曼和巴比什并不十分看重意识形态问题。
尤其是巴比什,2011年他成立ANO时,就宣称只要反对“精英路线”,无论是左中右派都可以加入ANO。加上巴比什的砸钱造势,ANO成立2年就杀入议会,6年就成为捷克最大党派。最终通过联合社会民主党、捷克共产党等左翼党派,全面掌控众议院。
捷克政坛目前没有任何亲欧派政治集团,所有的政客都需要在欧盟之外寻求经济发展的新靠山。而泽曼和ANO的解决方案简单而直接:寻找另外一个拥有庞大工业生产力和发展前景的国家,中国——这也再次说明,这两位确实是现实主义者。
图 | 布拉格之春
泽曼执政期间,发展对华友好关系,加强中捷合作,在各个领域对中国表现出极大的友好。
那么,去年8月,捷克参议院议长窜访台湾,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泽曼和ANO控制了总统、总理和众议院,而参议院则是另一派民粹势力——主打“精英路线”的公民民主党(ODS)。
ODS的前身,是“公民论坛”。这是一个在苏联时代,由捷克各类不支持社会主义的学者、文学家等精英组成的松散政治团体。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正是在这一团体主导下在捷克地区成功进行的。然而时过境迁,当初亲欧的公民论坛,现如今也变成了疑欧的ODS。
ODS继承了公民论坛的反共传统和精英气质,却未能承认公民论坛的影响力。ODS的领导们几乎都是学界出身,在政界只能算是半路出家。长期与底层民众隔绝,只会空喊口号,拿不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ODS最终只能通过“树立假想敌”“表演行为艺术”来换取关注度和影响力。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泽曼政府和ANO并没有像西欧各国一样坐以待毙,而是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全国千万人口中,死亡总数仅有400多人。政府应对有力,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也节节攀升。
眼看着对手的支持率升高,ODS的精英们坐不住了。于是就有了2020年8月,参议院议长窜访台湾的闹剧。可惜,无论ODS的精英们如何扑腾,却也实在难以在捷克国内翻起浪花——泽曼评价参议院议长此行不过是“无聊的挑衅”,并宣布不再邀请参议院议长参加外交政策会议。
图|捷克总统泽曼
而我国也表现出了强大的战略定力,谴责ODS,但并不放弃与捷克的合作。毕竟,每年我国对捷克有200亿以上的贸易顺差,而且捷克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在欧洲,强行制裁捷克,吃亏的反而是我国。所以,与其劳心劳力,不如置之不理,让捷克自己去处理这些无足轻重的精英们吧。
捷克确实是一个制造强国,前有“帝国遗产”,后有“大树乘凉”。困扰捷克的问题不是发展,也不是破局,而是想要分得更多的蛋糕。这种“富有的烦恼”并不需要我们操心,就让他们自己处理就好。
图 | 布拉格夜景
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们,只需要将印象停留在布拉格广场就好。了解异国历史,欣赏异国风情,无需因为一两只蚊蝇的骚扰而大动干戈。
关于捷克的一些冷知识
捷克最早的土著居民为凯尔特族博伊人,公元初被日耳曼马科曼尼人取代,后来斯拉夫人也来凑热闹,并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捷克人。
二战不列颠空战时,整个英国皇家空军,击落敌机最多的王牌飞行员是捷克的约瑟夫·弗兰蒂舍克。
捷克是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与德国,奥地利,波兰,斯洛伐克四国接壤,地处在三面隆起的四边形盆地,土地肥沃。
捷克对家庭子女有各项补贴,6岁以下儿童津贴为每月500捷克克朗;6-15岁,每月610捷克克朗;以及每月700捷克克朗。一直到21周岁。
捷克属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气候,境内高地、丘陵和盆地相间,边境多山。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多雪。最高点是海拔为2655米的格尔拉霍夫斯基峰。最低点海拔Elbe河:115米。
捷克官方语言为捷克语,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西斯拉夫语支,有三大方言:中捷方言、哈纳方言及莱赫方言,捷克语是一种非常难学的语言。
捷克货币的单位是克朗,捷克克朗在我国国内没有兑换。该货币上面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人物、文学家。目前1美元等于21.482 捷克克朗。
捷克由于假期较多,当地人非常喜欢度假,但很少有人去旅游景点,他们一般选择上山、下海、出国、骑车,城里人大都在乡下有别墅,大都是在红色时期建造。
布拉格总统府的西南角楼上有个旗杆,旗杆上若升着捷克的红底双尾白狮旗则表明总统在国内,反之则不在。
捷克的国石是欧泊,欧泊的意思是“集宝石之美于一身”。欧泊是世上最美丽和最珍贵的宝石之一,世界上95%的欧泊出产在澳大利亚。
查理大学是中欧、北欧和东欧第一所大学,始建于1348年,创建者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该校女生占65.8%,诞生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
捷克有一项特别的旅游项目:腐败旅游,就是参观贪官的家或者什么,在捷克,人们称贪官为“鸟人”,贪官的家为“鸟巢”。
布拉格是捷克最大的经济中心,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多个朝代、多种风格的建筑,号称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也是第一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国家首都城市。
比尔森是捷克西部城市,名字来源于比尔森啤酒厂,该酒厂始建于1295年,酒厂有一长达9公里、深达17米的地下酒窖,可存入7000桶啤酒。
卡罗维发利是捷克西端城市,建于1349年,是著名矿泉疗养地。泉水含多种化学元素,了饮用和沐浴、治病。我国影片《芙蓉镇》在1988年第26届卡罗维发利电影节上获大奖——水晶玻璃地球仪奖。
捷克由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3个部分组成,褐煤、硬煤和铀矿蕴藏丰富,其中褐煤和硬煤储量约为134亿吨,分别居世界第三位和欧洲第五位。
捷克有个政党,名字非常有意思,叫捷克海盗党,是众议院第三大党,但党内成员仅有成员约500人,成员多是20—35岁的IT界精英。
捷克为中等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原为奥匈帝国的工业区,70%的工业集中在此。纺织、制鞋、啤酒酿造均闻名于世。
捷克的是个旅游国家,旅游收入也是该国主要来源之一,旅游业雇用职员超过15万人 ,但该国出租车普遍会有宰客现象,巴士也有小偷,去游玩一定要注意。
现在捷克人的名字相对于其他欧洲国家,比较简单干脆,只有一个姓和一个名,即姓、名各一词或一节,但有的词音译成中文依然很长。
相对于羊肉和牛肉,大部分捷克人更喜欢吃猪肉,尤其是烤猪肉,配上啤酒,可以喝到天亮,捷克是世界人均消费啤酒最多的国家,人均远超啤酒大国德国。
根据世界纪录吉尼斯世界纪录,捷克的南摩拉维亚的DolníVěstonice的史前定居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镇。它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0年,冰河时代。
捷克的农村乡镇,当地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划皮划艇,由于捷克河网稠密,水量充足,镇与镇之间都有河流环绕,几乎家家有划艇。
捷克系北约、欧盟成员国,也是申根国,但并没有加入欧元区,欧盟是该国最大贸易伙伴,来捷克旅游的人,德国游客占46.6%。
在家全职照顾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可以领取政府的父母奖励津贴,可以连续领四年,最高可领取22万捷克克朗,具体金额根据先前从事的工作和工资而定,工资高领取的就多,工资少领取的就少。
捷克人均工资在28000到56000克朗之间,首都布拉格工资最高,医生、保险金融属于高薪职业,餐饮行业薪资普遍较低。
说起动画片《鼹鼠的故事》,是很多70后80后的经典回忆,这部动画片的原作者就是捷克人兹德涅克·米勒。
捷克总体治安还不错,就是公厕太少,有的公厕还收费,大小价格不一样。
捷克人最大的爱好就是度假,65%的捷克人,在乡下有度假小别墅,每当假期开始,可以明显感觉到城里人员减少,但是景区和乡下却异常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