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叽过很多回了,识记历史知识,要“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要从同一个角度去反复记忆,那是非常低效率的行为。
本系列立足于大家已经对课本较熟的基础上,换个角度进行简单梳理。
当然,推文是靖的地盘,可以摆脱教材的束缚,所以下文不但角度与教材有差异,内容也有所增减。
不过大家可以放心读,通篇不存在篡改历史的嫌疑,嘻嘻嘻嘻。
第一单元讲述的是中国人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历史。文明的标准是什么?按照史学界的共识,包括文字,阶级,国家机器等。原始社会基本不具备这些,所以只能算是史前时期或蛮荒时代。
史前时期我们应该知道哪些?我们要知道人这个物种是怎么形成的,还要知道这些人过着什么样的基本生活。古代中国史是漫长的农业社会史,所以中国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史也是农业的诞生史。
另外,中国的历史传承没断过,所以我们的神话传说还可以佐证这段历史。
所以,本单元分三个部分来讲述:人的变化过程,原始农业的形态,以及远古神话传说。
一、旧石器时代——分三阶段进化的中国原始人
达尔文很久以前就告诉我们,人类是从猿进化而来的。而今网络上居然还充斥着质疑的言论。想看到进化论的证据,不用远走,在中国、在初中历史书上,我们就能看到我们从古猿到猿人再到完全的人类形态的演变轨迹。
(一)他们的身体进化
新时代的某一天,考古学家在云南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碳屑。经过科学探测可以得出,中国发现的最早古猿人就是这些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
仅从两颗门牙不能确切推测出他们的长相,但根据同时期世界其他古猿人的外貌和两颗门牙匹配的外貌特征,我们可以模糊知道他们更接近猿不太像人的外貌。
后来,科学家又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挖掘出另一批原始人的遗迹——北京人。这个遗址了不得,不仅出土了很多完整的头盖骨,还有上万件石器和骨骼化石,甚至发现了四十多米厚的碳屑遗迹。
出土史料之多,为世界同类人遗址之最。
从丰富的史料可以得出: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外貌上往人的方向更靠近一些,但仍然高颧骨高眉骨。他们与元谋人外貌的最大区别是可以直立行走了,所以被称为直立人。
再后来,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上面的山洞里,发现了另一批原始人。从丰富的考古资料可以知道,这批原始人长相基本与现代人相同。到此,猿到人的进化完成。
那么,我们还可以知道进化中的原始人哪些情况呢?历史太过久远,衣食住行的细节无法知道,但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大概的生产生活模样,那些与动物分道扬镳的生活特点。
(二)他们的生产生活进化
本部分重在强调我们与动物不同的特点。
1、制造并使用工具
首先,我们与动物界分道扬镳的起点是制造并使用工具。
虽然元谋人遗址发现的打制石器很粗糙,但也学会了制作工具。
经过百万年的进步,北京人(直立人)时期的打制石器变得比较成熟,能够根据不同的石头质地,将其做不同程度的加工,并用在不同的场合。
而到了山顶洞人(智人)时期,打制石器已经非常成熟,并且有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打制石器技术即将进化为磨制石器。看似这一进化很简单,但你要知道,没有任何近代科技的辅助,徒手磨制出各种较为精巧的器具,是需要劳动者多么丰富的经验(区别利于磨制的石头)和精巧的技术(各种形状和要求的工具都可以磨制出来),原始人即将进入更高级的时代。
第二大特征,是关于火的驾驭。这是人类驾驭大自然的开端。
从元谋人只是会利用自然界的火(如雷击)烤熟食物、御寒和驱赶野兽,到北京人时可以保存火种(几十米厚的灰烬痕迹是原始人用心保存火的最有力证据),再到山顶洞人可以人工取火,原始人用了一百多万年的时间。
这百万年间,人们克服了动物惧火的本能,更远地离开了动物性,也为进一步驾驭大自然做了准备,如制陶技术和冶炼金属技术都需要驾驭火的本事。
不止如此,用火烹熟的食物可以让人类的身体可以吸收到更多的营养,为人类身体的进化提供了更多的营养。
3、采集狩猎和群居
另外,这时期的原始人获得食物的来源主要采集和狩猎。这两种生活方式比较原始,大自然其他的动物也这么做,所以算不上人类的进步。
人类其实也像更进步,但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缺乏合适的工具和技术。这种情况直到有了更高级的工具才有所改变,那就是磨制石器时代的事了。
采集还好,狩猎需要大规模的群体行动才能成功,所以原始人的生活必须是集体生活。且火很珍贵,原始人必须紧密生活在一起才能享受到火的便利。
就是因为狩猎后分果实和火的珍贵,原始人需要居住在同一个够深够大的山洞里,祖祖辈辈生活在一个山洞,从生到死都要在这个山洞。就是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在一个山洞(北京周口店)发现如此丰富的史料。
二、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
身体进化几乎完成的原始人,既能驾驭火,还逐渐掌握了打磨石器的技术。火能放荒成为土地肥,石头被磨成较锋利的刀、斧、镰(耒耜),这两种技术为古中国的最重要经济——农业打下了基础。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开端,也是磨制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征。
(一)四大标志
原始农业有如下标志:农作物种植,聚落,家畜饲养,磨制石器。这几个标志可以这么理解:
1、农作物种植——
农业一定要有种子这是农业的根本。南方原始人(7000年前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河姆渡人为代表)驯服了水稻,北方原始人(6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为代表)驯服了粟。这不但为农业的诞生做了必要准备,也为我国南北方文明双线发展开了个头。
为什么是南稻北粟?这是由地理环境导致的。北方寒冷干燥,越是这样的环境粟的成色越好,南方温暖多雨,越是这样的环境,水稻越高产。
2、聚落——
每个人都要守护自己的土地,需要更多的时间在田地里劳作,所以原始人逐渐走出山洞,开始在田地边搭房子。
但是,大自然还是很危险,刀耕火种这一农业技术还是很粗糙,很长时间内,还是要依靠集体耕作才能保证收成,所以原始人仍不能太分散。
于是,这个时代的原始人群居住方式变成了聚落,就像现在的小型农村一样。
这样的聚落,在南北方有较大的区别。吃粟的半坡人,因为寒冷,住在温暖的暖烘烘有土炕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吃稻米的河姆渡人因为潮湿,住在架起来四处通风的干栏式建筑里。
3、家畜饲养——
因为人们每天要忙着农田里的活儿,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狩猎。人身体所必须的肉类该如何获得呢?这时候狩猎剩余的易驯服的小动物被人们圈养起来。
这时候人类不但有饲养家畜的需要,也有了饲养家畜的条件——农作物种植带来的收获比采集要多且稳定,可以持续分出一部分饲养家畜。
这些动物中,最常见且最易驯服的是猪狗鸡鸭的祖先。而在南方,因为水网遍布,有一个特殊的家畜品种水牛因吃苦耐劳,被河姆渡人驯化。
4、磨制石器——
磨制石器的重要性,在于农业的复杂性(相对于更原始的采集狩猎)的需求。石磨和石镰等较精细的生产工具给农业活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中耒耜成为原始社会甚至是奴隶社会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之一。
另外在原始人开采石头的时候,偶尔会发现玉石。玉石质地比较脆弱,在打制石器时代的实用价值也就比较低。玉不琢不成器,进入磨制石器时代后,玉器成为了流行,尤其是在南方玉石比较丰富的地区(良渚玉文化)。
(二)其他先进技术
制陶——
在原始人漫长的使用火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泥巴在火中待久了会变成坚硬的固体。于是好奇的人类用各种土掺和不同比例的水和杂质,捏成各种形状放在火里烧,终于,最终让他们研究出了原始制陶技术。
因为土壤的不同,北方半坡人烧出来的陶器是红或黄色的,南方河姆渡人烧出来的陶器是黑色的。浅色的陶器上更容易画画,所以出土的半坡彩陶上有绘上去的深色图案(人面鱼纹彩陶盆)。以当时的技术,很难绘制成功浅色的图案,所以河姆渡黑陶上的图案都是雕刻出来的(猪纹陶钵)。
三、传说辅证
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文明,中国人的历史一直保存在民族的记忆里,文明时代有文字记载,史前文明时期有大量的靠谱或不靠谱的传说。
旧石器时代太过遥远,且人还没长成人形,大脑也在发育中,语言都未必有,所以那时的传说大多更像神话,什么盘古开天,女娲补天。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生活距离文明时代更近,社会组织也更复杂,极有可能有了语言,所以这时期的传说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还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
在华夏大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可以用满天星斗来形容,不止前文的半坡与河姆渡,还有大荔、红山、大汶口,龙山、良渚、三星堆,等等等等。
(一)北方原始人的胜利
第一单元里的传说更符合黄河流域半坡人的考古历史。为什么传说偏爱黄河流域的原始人?当然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这一规律决定的。
从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河流域的黄帝轩辕氏,用战争的方式整合了北方炎帝(阪泉之战)和蚩尤(逐鹿之战)的部落。
严苛的自然环境下,组织越大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同时期的南方原始人在干什么?因为南方资源的丰富,各部族没有武力整合其他部落的必然需求。自己过自己衣食无忧的生活(当然,南方河网山障交织,武力兼并的难度也是极大的),必然会淹没在历史场合里。可以说,中华文明的主体人文记忆都是炎黄一脉的历史,所以炎黄二帝被称为“人文初祖”,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但是,南方原始人不等于都消失了,更多的是融入到黄河文明里去,当然,作为被融的一方,是保留不了民族灵魂的魂,只剩下了细节。大规模的纯正南方原始人最后什么时候被融走的?大概是秦统一六国时,楚国灭国的那一刻吧。
也可以换个角度看,那就是后来的华夏子孙也不是纯粹的炎黄后代,只是在归属上是而已。现在的华夏人,血液里混合着华夏大地东南西北各原始人的特点。
(二)做正确的事
再回头看看,为什么炎黄联盟能够传承下来?不仅仅因为他们最大,更是因为炎黄联盟胜利以后,能够把握历史方向做正确的事。
1、重视农业生产
把重心放在农业生产突出表现就是发明很多与农业生活相关的技术,如炎帝教民辨五谷,传耕种技术,发明纺织,发明天文和历法(农时之需)。为了保卫农业和生活安全,黄帝发明了一堆保卫的技术,如船车和弓箭等。当然还有仓颉造字、嫘祖缫丝等传说。
这些传说到底是不是这些人发明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时期有了这些技术进步。传说喜欢神化个人,这固然有英雄主义情结在内,但更深层的原因是这样的喜好符合群体记忆特点——具象化、系统化的知识更容易传播。
2、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管理部落,说不准具体是从哪一代开始,原始人制定了人类史上第一个政治制度——禅让制。禅让制之所以有这么标准的名字传下来,是因为在文明社会开始前的几个部落首领(尧舜禹)就是靠这样制度上位的,想弄明白文明社会的第一个政治制度——世袭制,就要拿禅让制做对比。毕竟这样以德才为选拔标准的制度,是后世多少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图腾。
那么这个图腾是如何被推翻变成传亲的世袭制呢?这就要从过犹不及这一点来讲了。
话说大禹治水的功劳比之前几位首领的功劳加起来还要多。你要是不知道大禹治水到底有多了不起,你把眼睛转到同时期的西方看看:这波世界性的洪灾,给欧洲带来的影响,是刻在骨子里的恐惧(《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
这场洪水让西方原始人产生对大自然的恐惧的时候,在东方却建立起对治水成功的禹的神一样的崇拜,众人尊其为“大禹”。这样的地位不可撼动,甚至是在大禹晚年,也找不到与之匹配的继承者,禹的光环甚至沾到了他儿子身上。这一波治水的功臣和其他地位高的人,逐渐与普通居民拉开了距离。
另外,随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定,部落有了更多的剩余。为了保卫财富,防止外部或内部的贪心,部落需要有力的军队和规则去建立秩序。有了不同阶层的人,有了权力机构,国家就产生了,原始社会也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