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也好奇过四脚动物走路时,脚的着地顺序吗?
从史前文化到当代艺术,不少人都用绘画或雕塑等等形式记录下了四足动物走路的样子,不过让人惊讶的是,史前人类画画的准确性居然比当代艺术家还高。
四足动物走路时,四只脚的着地顺序是:-左后-左前-右后-右前-,这样循环起来。
不管是狮子、马、猫,还是狗,都是这样。不同动物的区别可能只是在于它们完成这套动作的速度有所不同。
这种步态被称为横向顺序行走,虽然一些四足行走动物也会使用对角顺序行走(主要是灵长类动物),但横向更常见。
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步态让动物们走得更稳,不容易摔倒。
100多年前,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捕捉到了马、野牛、水豚之类的动物在运动中的步态。
在这之后,人们对于四足动物的步态描绘是不是真的更准确了呢?
研究人员调查了1000幅艺术作品,其中既有史前人类绘制的壁画,也有不同时期艺术家的作品。
他们发现,在前迈布里奇时期,插图中四足动物步态的错误率为83.5%,在后迈布里奇时期,下降到57.9%。
在前迈布里奇时期,甚至连达·芬奇都绘制过错误的马的步态。
在后迈布里奇时期,解剖学教科书中描绘的动物有63.6%步态是错误的,大约一半的动物造型玩具步态错了,而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插图中错误率较低,为41%。
不过最令研究人员意想不到的是,史前壁画中描绘的动物,步态的错误率只有46.2%。
他们推测这是因为史前人类与自然几乎是零距离的,他们在狩猎时经常观察自己的猎物,因此画出来的画准确率也更高。
艺术家们除了在画动物时出过错,画闪电时也并不是那么准确。
数百年来,艺术家们习惯用“之”字形画闪电。
在与迈布里奇拍下马的步态的差不多同时期,摄影先驱威廉·尼克尔森·詹宁斯(William Nicholson Jennings)拍下了第一张闪电的照片。
在此之后,艺术家也确实逐渐开始用树杈形闪电替代“之”字形闪电,尤其2000年以来,艺术作品有了很大改变。不过分支的数量还是要比实际数量少很多。
在研究中,艺术家画的闪电分支数最多有11个,然而拍摄的照片中最多的分支有51个。通常绘制的闪电有2~4个分支,而真正的闪电至少有2~10个分支。
图画可以传达出人们对于大自然,或者对于某种客观事物的理解。“一画胜千言”在这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很多科学家认为,绘画让人结合视觉、动作和语义处理信息,从这种角度来看,它比阅读或写作更能锻炼人的大脑。
同时科学家发现绘画可以有效增强记忆力,记忆效果可以提高近一倍。还有研究发现画画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识。
最重要的是,不管画画水平如何,只要拿起画笔就能从中获益。
在我们的《万物》杂志中,就有这样一个栏目,可以让可爱的小读者拿起画笔,结合科学知识画出自己想象中的世界!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超强想象力吧(不得不说现在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啊)~
请记下你喜欢的图片编号,最后来投个票吧!
在一期主题是“桥梁大幻想”的投稿中,许多小朋友都表示如果自己是桥梁建筑师,会建一座桥直通宇宙。
小迪不仅在各大洲之间建造了桥梁,还有一座桥架到了月球上:
卿卿在几颗行星之间建造了一座特大桥,还专门设计了可以载人的荷叶:
假如有一天,机械文明高度发达,我们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
Lily的机械义眼参考了猫咪可以根据光线变化的瞳孔,由仿生肌肉纤维牵动眼球运动,通过人造神经与大脑相连。
角膜由生物物质3D打印成型,仿生晶状体内有电池,可以发出电信号,当电信号经过物体表面反射回眼球时,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距离。
眼球内部的感光粒子薄片感受到光线时,粒子运动,机械能转化为神经信息,传递给大脑。(厉害了我的Lily!!!不仅画得很好,而且科学知识解释得也很丰富!)
如果你有一座宠物乐园,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赛娜同学这是直接让自己的小猫从家里坐滑梯直接到宠物乐园去了?
看出来若涵小朋友很喜欢小猫咪了,小猫阿黄是宠物乐园里绝对的主角,旁边站着一只委屈小狗,还有小老鼠双手奉上苹果奶酪,小鱼不知道是另一些侍从,还是阿黄一会儿的午餐(#^.^#)
还有小猫咪同学用水墨画画的小兔子,很传神了: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小朋友们设计的炫酷未来城市。
看到Lumos的画我的脑海里只有两个字:震撼。
天天小朋友在自己的城市上空架起了一顶保护罩,城里的人们还能坐着云彩到处旅行。不多说了,火箭马上要起飞了!
在上面这些画作中,你最喜欢哪一幅呢?给你喜欢的作品投个票吧~
《万物》杂志最后的“万小物俱乐部”,每一期会结合当期的特别报道,设计一个绘画主题。每次我们都能收到很多小朋友的投稿,谢谢大家的支持~
万小物俱乐部里面不仅有绘画环节,还有问答题,其中一些题目出自特别报道,需要你仔细去寻找答案!另一些题目可能就要考验你日常的知识积累了!(或者在网上检索信息的能力以及和AI的交情?)还有岛上隐藏的万小物等你来捉迷藏!
如果全部问题都回答正确,还有机会参与抽大奖,奖品绝对值得期待!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环节增加跟读者的交流互动,希望能听到更多小朋友的声音,你们喜欢的、想看的内容,我们都将努力去呈现!
参考资料:
将“把科学带回家”
不错过每条有趣科学推文!
凡本公众号转载、引用的文章 、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此产生相关后果,由版权所有人、原始发布者和内容提供者承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