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桂林谷地的史前洞穴遗址岩洞旧石器时代晚期宝积岩聚落

【摘 要】桂林谷地史前洞穴遗址目前共发现82处,分为峰丛型、峰林开阔型、峰林密集型三类。部分遗址可归为甑皮岩聚落群、大岩聚落群、庙岩聚落群三个群体。多数遗址洞口朝向南或西南、东南,基本处于微水源或小水源环境,部分生业工具来源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

【关键词】桂林谷地 洞穴遗址类型 聚落群 自然环境与人类行为

【作 者】韦 军 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 桂林 541003

文 虹 灌阳县文物管理所馆员 桂林市灌阳县 541600

一、桂林谷地洞穴遗址调查状况

本文所称桂林谷地,北起兴安,南迄阳朔,四周为海拔1000米以上山岭所夹持,地质构造上是一个大致呈南北走向、略向西突出的弧形构造,又称桂林弧形构造。其地势低平,大致自北向南微倾斜,地面海拔140~160米。谷地内岩溶地貌发育明显,洞穴众多,桂林史前洞穴遗址主要保存在这样的岩溶洞穴中。

桂林洞穴遗址的科学调查,始于20世纪30年代裴文中、杨钟健等专家对广西洞穴的调查。至2013年年初,经过历次调查,桂林共发现洞穴遗址82处。其中经考古发掘的有甑皮岩、宝积岩、轿子岩、庙岩、太平岩、大岩等6处,时间跨度涵盖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遗址调查中,发现遗址本体基本都有钙华板覆盖在文化层之上。但近百年特别是工业化以来,人们对洞穴遗址的破坏日益严重,部分遗址被破坏殆尽甚至损毁消失。破坏方式主要表现为建庙宇、挖磷肥、找龙骨、修防空洞、置牛栏、种蘑菇、办厂房、炸山等。

二、洞穴遗址的空间地理分布与地质分类

桂林史前的洞穴遗址,基本分布在谷地西边峰丛区(即现今猴山到国家森林公园这一南北向峰丛区域,下同)两侧的峰林洞穴和谷地南、东南侧峰林洞穴中。其中又以西边峰丛区东侧、西侧遗址分布较多,而在其北侧、西北侧、南侧洞穴遗址明显分布较少。遗址在谷地中的分布出现如此现象,似与峰林中适居洞穴分布有关系,亦或与调查工作未完全顾及该区域有关。另外,漓江东岸遗址分布较少且相对零星,其原因尚待进一步的工作来解释;而谷地边缘之北、西北、西侧等地的遗址较少,应与该地带地貌上以较深的覆盖型岩溶区为主有关系。

从地貌上分类,似可将遗址分成峰丛型遗址、峰林开阔型遗址、峰林密集型遗址三个类型。

峰丛型遗址。此类遗址的特征是遗址处于峰丛内。现仅在谷地东南边缘的白竹境水库旁发现一处,即白竹境斋公岩遗址。该遗址处于峰丛的第一层山峦内,遗址内发现有螺壳、兽骨、陶片等遗物,初步判断为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洞口朝向峰峦叠嶂的东南。遗址斜坡下是一个约2平方公里范围的峰丛内洼地(即现在的白竹境水库),推测当时该洼地应是沼泽地带或水塘。遗址内发现的螺壳和蚌壳,有可能是洼地内所产,亦有可能为遗址所在山体西侧开阔平地的产物。

峰林开阔型遗址。此类遗址的特征是遗址处于峰丛过渡到小平原的峰林洞穴内,而且该类峰林一侧紧靠峰丛,另一侧面对开阔的平地沼泽。此类遗址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数量众多,应是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的产物。如甑皮岩遗址西侧约1公里外即为桂林谷地西边峰丛区,而其东侧为开阔的平地、小丘陵、沼泽,遗址东北4公里外为漓江、东南6公里外为奇峰镇区域的峰丛,其开阔地由北到南一贯而下,地势平坦宽敞。

峰林密集型遗址。此类遗址部分特征和峰林开阔型遗址相同,处于峰丛过渡到小平原的峰林洞穴内,但其所处却是众多峰林密集之地,其周边非峰丛即峰林,地形并不开阔。此类遗址以东山村大岩、小岩较为典型,东山村大岩、小岩所处的后背山位于桂林谷地南边的峰林内,周边峰林密集分布,其西侧约5公里外为架桥岭,东侧约6公里外为奇峰镇区域峰丛南延伸部分,架桥岭和东侧峰丛之间宽约10公里的地带内,峰林密布,其向南延伸峰林更加密集,向北约15公里外方为开阔的会仙湿地。

但综合而言,典型的亦即分布于峰丛中心区域的洞穴遗址没有发现,似可认为史前人类尚未影响到该区域。而峰林开阔型遗址和峰林密集型遗址,又特别是峰林密集型遗址的存在,似乎强烈指示着史前人类的规模较小,生产力还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级别,对自然的依赖大过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

三、对洞穴遗址的一些初步认识

1.史前人类在谷地内的发展轨迹探索

基于对遗址进行以上三种类型的分类,参考已考古发掘的宝积岩、大岩、庙岩、甑皮岩等遗址资料,试对谷地内史前人类空间发展规律作推测。处于峰林密集地带的宝积岩遗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1];处于峰林密集地带的大岩第一期基本为旧石器时代晚期[2];处于峰林开阔地带的庙岩遗址距今约2万~1.2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演化的过渡时期[3];处于峰林开阔地带的甑皮岩遗址第一期年代基本在距今1.2万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早期[4];而处于峰丛地带的白竹境斋公岩遗址地表观察到的陶片应在甑皮岩第五期左右。由此推测,各类型遗址间发展轨迹为峰林密集型———峰林开阔型———峰丛型。至于是否真为此演化模式,期望更多的科研工作后能有一个科学的结论。

2.对谷地内聚落群体的划分

对于一些相互距离不远、基本共用同一地域资源、处于同一地貌环境、文化堆积基本相同的遗址群,我们暂且将其称为一个聚落群。纵观谷地内遗址上下延续几千年甚至上万年,从人类繁衍生息角度考虑也支持在如此封闭的环境内不同群体的划分。这样的聚落群在谷地内大致可划分出以下三处。

甑皮岩聚落群。该群体主要包括甑皮岩遗址、平山岩遗址、朝桂岩遗址、马鞍山岩遗址、火灰岩遗址、雷神庙遗址、琴头岩遗址等7个遗址。聚落群位于桂林谷地西边峰丛区的东侧,基本都是峰林开阔型遗址,共用聚落群东侧一带的平地和沼泽水域。北面的平山岩遗址与南面的琴头岩遗址直线距离仅约4公里。

大岩聚落群。该群体主要包括大岩、太平岩(庙岩山岩)、螺蛳岩、老宅里庙岩、背联山丁字岩、侯寨岩等10多个遗址。聚落群位于谷地西边峰丛区的西侧,基本都是峰林密集型遗址,周边并不开阔。遗址群东侧为西边峰丛区,西侧为相思江支流太平河。遗址相互间直线距离不超过3公里。

庙岩聚落群。该群体主要包括庙岩、寺岩、安子山岩、庵山岩、廖家山岩、牛栏洞、猫山岩、志山岩等8个遗址。聚落群位于谷地东南一带,基本都是峰林开阔型遗址。其东边为峰丛地貌,南边为密集峰林地貌,聚落群之西有雁山等较大丘陵相隔于六塘、会仙一带的遗址,西北为平原、沼泽地带。遗址相互间直线距离不超过4公里。

从空间分布观察,庙岩聚落群在谷地的东南角、甑皮岩聚落群在谷地西边峰丛区的东侧、大岩聚落群在谷地西边峰丛区的西侧,三者各自有一块相对独立的区域。其中甑皮岩聚落群和大岩聚落群直线距离约6公里,但之间隔着巨大且没有洞穴遗址发现的西边峰丛区,故或可判断二者在最短直线距离内没有通道直接联系,它们的联系推测一为经过峰丛南端的暴口岩等通道进行,一为通过峰丛中部轿子岩通道进行。庙岩聚落群和甑皮岩聚落群直线距离约15公里,中间是开阔平地,但二者距离相对较远,且两聚落群等距的中心地带有相思江横向流过,成为两个聚落群间的天然隔离线,使二者在地理上形成自然分割。庙岩与大岩两聚落群相距约20公里,二者之间隔着开阔的会仙湿地,其间河网密布。三个聚落群在桂林谷地中各占一隅,并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形成各自范围,似能反映出人类聚居行为和地理环境的有机结合。

从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材料观察,庙岩、甑皮岩、大岩等遗址的骨器大小、质地、形状、工艺基本相同;陶器在造型、捏制或贴片工艺、绳纹等几个方面都基本一样;石器都流行单边或多边陡刃砍砸器等;葬式基本都为屈肢蹲葬;蚌器也基本都是蚌刀或单孔、双孔器。几个聚落群之间在所使用工具、埋葬方式甚至饮食对象等方面并无大的不同,其相互间文化趋同性较强。

3.遗址洞穴朝向的一般规律及形成原因

通过对遗址洞穴朝向的数据统计,发现洞口朝向南、西南或东南的洞穴共有67处,占所有遗址中的80%以上。这一百分比意味着史前人类在洞穴居址的选择上还是有所侧重,即普遍以朝南为主,以此可以在寒冷季节里躲避北风,并让斜射进入的阳光增加洞穴内温度,同时这一朝向还能最大限度地让阳光直接照射到洞穴,起到杀毒灭菌清洁洞穴环境的作用。

但朝南的洞穴并非史前人类的唯一选择,通过数据统计也可看到朝北或基本朝北的洞穴占到近五分之一的份额。依据对洞穴遗址现有环境的调查,发现朝北洞穴中有一类是因其周边自然、经济环境好而被选择为洞穴遗址。如临桂县大岩遗址,洞内较宽敞,洞穴西侧有一条自外而内流入成地下暗河的小溪,小环境内周边沼泽较多利于捕捞渔猎;汉山岩情况也基本如此,岩洞基本朝北,岩内西侧有文化层堆积,同时岩口东侧岩厦下亦有文化层堆积,周边小环境地势平坦利于捕捞渔猎。但该类遗址是否在冬天里也作为居所使用尚无定论。另一类朝北洞穴遗址似可视为史前人类的夏季临时居所。如甑皮岩遗址附近的朝桂岩遗址,该遗址位于甑皮岩遗址东侧大风山山腰,洞口朝东偏北,洞口宽约3米,深约16米,高约13米,洞厅并不宽大,文化堆积较薄,约半米左右,合理解释似乎应是甑皮岩聚落群居民在夏天里对其使用后形成的堆积。

当然,洞穴选择中的朝向或许并不是以上种种推测,人口压力形成的自然扩散、人类的习惯性思维、群体间冲突甚至其他原因,都有可能是洞穴选择的依据。

4.逐水而居体现的生产力水平

通过对遗址在谷地中空间分布的分析,发现流经谷地最大河流漓江的两岸洞穴并不是史前人类的必选之地,甚至漓江较大支流桃花江、相思江等尽管其所流经之处洞穴不少,但也不是史前人类的必选之地,其河旁洞穴中发现是洞穴遗址的较少。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似乎应是史前人类对较大河流的掌控能力较低,或是当时漓江等河流容易泛滥而形成的局面。史前人类所选择栖居的洞穴,其周边多有2~3米宽的小河,或者旁有地下暗河,或者周边就是沼泽湿地。如甑皮岩遗址东侧水洞就是地下暗河,洞穴前面即有水塘等沼泽湿地;临桂县大岩遗址西侧有小河自外流入而成为地下暗河,同时其西边500米外即为太平河;暴口岩处于会仙湿地边缘;等等。在选择傍小河水而居方面,一个典型表象地是:西边峰丛区东侧、甑皮岩遗址之南约4公里之外的上月村V型谷内,由于谷内有地下水明流形成的宽约4~5米的小河流向漓江,故在谷内形成象鼻岩等5个洞穴遗址,基本将谷内洞穴都利用为遗址;而其北面将近2公里之外的邓家村V型谷内,由于没有小河,其谷内5个洞穴都没有发现遗址,致使整个谷内都没有史前洞穴遗址。

遗址的这种远大河近小河的分布规律表明,桂林史前人类大体上还是逐水而居,但对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还在较初级阶段,处于能维持基本生存即可的状态,微水源环境或是小水源环境即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这同时可能也是峰林密集型遗址存在的一个原因。通过甑皮岩遗址考古发掘资料,可知这一现象与他们没有稻作农业等对水资源利用较高的生业形态是完全相符合的[5]。由此也可见史前人类对水资源、水环境与居住地的选择有明显的导向性,与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吻合。

5.生产、生活用具及其资源环境

通过谷地内早期陶器,似可观察到部分人类行为的踪迹。甑皮岩第一期所使用的陶泥,颜色呈灰白色,黏性较好,烧成温度不超过250度,尚未完全陶化,所使用陶土材料原岩为硅泥质岩石。而甑皮岩周边区域经调查仅柘木镇新柘木圩场旁的清平瓦厂有类似陶泥存在(该瓦厂附近有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桂州窑窑址)。该地点处于甑皮岩遗址和漓江之间,遗址到该地直线距离约5公里,该地到漓江直线距离约1公里。如果通过科技手段能测定陶泥与该地点泥土的关系,则对于我们了解甑皮岩人制作第一期陶器有莫大帮助。庙岩遗址东南直线距离约2公里外的圣上岗宋代窑址旁也有类似泥土发现。而甑皮岩遗址第一期陶器中所夹杂的石英石颗粒,由于在遗址附近的峰林、峰丛中没有发现该石英矿脉的露头,推测其可能来自漓江的河漫滩中。

桂林谷地史前人类所使用的石器,基本不见喀斯特地貌中常见的石灰岩质石材,而是以砂岩为主。砂岩在桂林谷地中的表现形态主要为河卵石,亦即桂林谷地史前人类所使用的石器,其石材绝大部分是来自河流中的河卵石。目前桂林谷地内观察到有河卵石的河流主要是穿过谷地的漓江、谷地周边的桃花江上游、临桂南边山乡的大江上游、临桂义江等地。而在谷地内东南的雁山区域、南面会仙乡区域、相思江区域、西边峰丛区西侧的临桂镇区域、西北面的桃花江下游区域范围内,其河流基本为泥河,河滩上甚少见有河卵石(部分地质地层或小河中的河卵石,略大于粗砂,其规格对于制作砍砸器等石器而言普遍偏小)。如果这一现象也是近万年来桂林谷地河流的基本现象,则表明桂林谷地史前人类用于制作石器的砂岩,只能来自漓江等为数不多的几条拥有河卵石的河流。如庙岩遗址所在地,其制作石器耳朵的河卵石来源,或从远在其北面约12公里直线距离的漓江选取,或从西南面约15公里直线距离的大江选取。大岩一带半径10公里的范围内,也基本不见拥有较大河卵石的河流经过。甑皮岩的石器材料,则应该取自约4公里直线距离外的漓江。由此推测,对部分距离富含河卵石河流较远的居住地的人类而言,制作石器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办到的事。而石材地和居住地之间距离的远近也影响到部分当时人类的行为,如临桂大岩遗址出土的单边直刃砍砸器和甑皮岩出土的单边直刃砍砸器相比,目测大岩的比甑皮岩的略小,这或许就与搬运距离有关,当然也可能和各自不同河流夹带河卵石的大小体量有关。在石器加工场地方面,目前仅发现甑皮岩第一期人类有在洞穴内加工石器的行为[6]。

桂林谷地中的史前洞穴遗址,数量较多,文化内涵也相对近似和稳定,为我们研究同一地域内的史前文化提供了典范样本。尽管其史前文化面貌轮廓经几个遗址的科学发掘已然初现,但期望将来更多的工作之后,对桂林洞穴遗址能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1]王令红,等.桂林宝积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石器[J].人类学学报,1982,1(1).

[3]谌世龙.桂林庙岩洞穴遗址的发掘与研究[C]//中石器文化及有关问题讨论会论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桂林甑皮岩[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桂林甑皮岩[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桂林甑皮岩[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从大河到大湖——环太湖和海岱地区史前文化的交流第一集:比邻而居1981年,苏秉琦发表《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率先提出中国考古学的区系类型学说,他把中国的史前文化划分为六块:北方地区、中原地区、黄河下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南方地区。区域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各地独特的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且之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经过jvzquC41yy}/psrwug{n0lto1|n0xrigqFkucrquAkj>6?
1.Git版本控制精讲01 - 版本控制的史前时代(没有版本控制) 人们通常通过文件备份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再通过diff命令来对比两个文件的差异 02 - CVS(Concurrent Versions System) 第一个被大规模使用的版本控制工具,诞生于1985年 由荷兰阿姆斯特丹VU大学的Dick Grune教授实现的,也算是SVN的前身(SVN的出现就是为了取代CVS的) jvzquC41dnuh0lxfp0tfv8f374?8996;535bt}neng5eg}fknu524@654:;8
2.邵会秋|关于新疆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思考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疆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者们开展了新疆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分区和谱系研究。1993年,水涛对新疆的史前遗存进行了系统分析,将整个新疆的史前遗存划分为八个区,并对各区内史前文化遗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同时还探讨了区域内各文化的关系以及所含的外来文化因素,[11]该文首次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7129198751:;79:;46a726A9346=70|mvon
3.史前仪式行为的展示性遗址以石墙划分为内外城,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目前的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外城的东门址、内城的皇城台和其他一些居址地点。东门址位于遗址最高处,地势开阔,由内外瓮城、墩台和“门塾”组成。外瓮城石墙错缝中发现了玉铲和玉璜,地面下方还有两座各埋置24具颅骨的坑,死者多为年轻女性,推测与城墙的奠基仪式相关。jvzquC41yy}/e|xp0et0utl|1d}ze87245731}7245732:d792625@3ujvsm
4.巴泽雷克文化与史前丝绸之路什么是巴泽雷克文化?它有哪些出众之处?它在史前丝绸之路扮演了什么角色? 巴泽雷克文化是欧亚大陆早期铁器时代最为著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它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遍及整个阿尔泰山,包括现今的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它的年代范围为公元前6世纪中叶-公元前3世纪间。在这一时期,中国北方和新疆的一些考古学文化和jvzq<84yyy4tcw~cowyfwv3eqo5b1lmgpnofz~fplkgp1;5441732?4392:/j}rn
5.课程苏秉琦先生把史前中国划分为六个大的文化区,如同“满天星斗”;严文明先生提出东亚地区的文化分布态势如同一朵多重花瓣的花朵,其内部各地的文化有其相对独立的一面,但它们彼此为邻,彼此交流,久而久之便趋同出现所谓“一体化”现象,称为“多元一体”。新石器时代的最后几百年里,中原地区的文化日趋重要,形成“核心”,jvzquC41jkmig{3uocxugmz0ep5dq~wug1<389g2;3l3;j>g82j1h;:4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