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幸福之根。假如世界上没有水,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假如世界上没有水,那么大自然的一棵棵树会枯萎,一片片绿草会焦黄,一朵朵鲜花会凋谢。奔流不息的江河,平静迷人的湖泊将会干涸,浩瀚的海洋将会消失。下面这组地图描绘了海平面不断下降的世界地图的形状。
★现实的世界
★海平面下降50米
荷兰为代表的低地国家开始扩张,比如印度尼西亚等面积不断扩大。
★海平面下降100米
法国与英国接壤,中南半岛于印度尼西亚接壤。
★海平面下降200米
更多的低地露出水面。
★海平面下降500米
北欧形状完全变了,欧洲的大型半岛全部消失连成一片。
★海平面下降1000米
新西兰扩张。荷兰通过大陆桥登上了格陵兰岛,通往北美。日本连接了俄罗斯和朝鲜半岛。现在北冰洋完全孤立,水位不再下降。
★海平面下降2000米
变化更大:首先是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孤立。菲律宾与台湾接壤。直布罗陀连接非洲。印度尼西亚连接澳大利亚。新西兰扩张猛烈。
★海平面下降3000米
新西兰登上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连接非洲。许多洋中脊的顶峰露出水面。许多长条大陆开始出现。
★海平面下降5000米
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大部分海洋彼此不再连通了。壮观的是一条平分大西洋的大陆出现,而美洲似乎更大了。一条南极连接亚洲的陆地出现,而南美洲人也可以轻而易举登上南美。波斯湾已经变成湖了。
★海水抽完后的世界
海水全部抽完,变化相对抽5000米时并不太大,毕竟海水总量是有限的。
珍惜我们的水世界,不要等到失去了知道它的可贵。
一、海洋
海洋为地球上连续广大的咸水水体,其总面积为3.61×10km2,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体,在地理环境物质、能量的循环与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广东珠海附近的海洋(图源:百度搜索)
海洋被誉为风雨的故乡、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要道、国防门户、环境调节器。21世纪又被称为“海洋世纪”,目前全球海洋研究与开发正向纵深发展,开发水域由近海向深海和大洋扩展,新的海洋资源开发领域不断涌现,海洋已成为人类第二大生存和发展空间。这一切都增加了对海洋科学与技术的依赖性,昭示出海洋研究的重要意义。
海洋中的鱼群(图源:百度搜索)
海洋的分布特征
全球海陆面积之比约2.4:1。从各半球看,地球上任一半球上海洋面积均超过陆地面积(表1);从纬度上看,60°N~70°N之间陆地几乎连成一片,56°S~65°S之间三大洋连成一片。北极为海,南极为陆。
表1 各半球海陆面积比例
上述海陆分布特点,对地球上的热量和降水分配以及海洋水文状况均有着重要影响。
海洋的类型划分
全球海洋水体是相互贯通、连成一片的,通称为“统一的世界大洋”。根据海洋所处的地理位置、形态特征和水文特征的不同,可将世界大洋划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其中主要部分是指洋,附属部分是指海、海湾与海峡。
洋、海、海湾、海峡举例
(图源:Google Earth,标注:岳鹏程)
洋是世界大洋的中心部分和主体部分。它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89%),水深较大(深度一般大于2000m),具有稳定的理化性质、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根据岸线轮廓和洋底起伏的差异,通常把世界大洋分为4个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每个大洋都有自身的发展史和独特的形态及水文特征(表2)。在洋的连通部位,通常以海岭和人为指定的经线为界。
表2 大洋面积、体积和平均深度
海是指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域。其面积较小,深度较浅(一般在2000m之内)。海兼受洋和陆的双重影响,具有不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差异明显的潮汐特征,独立的海流系统。据国际水道测量局统计,全世界共划分有58个海。
根据被大陆孤立的程度、地理位置及地理特征,可以将海划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三类。
陆间海是介于三个以上大陆之间,并有海峡与相邻海洋连通的海域,面积和深度较大,如地中海。
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域,面积较小,水文特征受周围大陆的影响强烈,如黑海、红海等。
陆间海、内海、海湾举例
(图源:Google Earth,标注:岳鹏程)
边缘海是位于大陆边缘而不深入大陆内部的海域,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与大洋之间水流交换通畅,内侧主要受大陆影响,外侧主要受大洋影响,如日本海。
边缘海举例
(图源:Google Earth,标注:岳鹏程)
海湾
海湾是指海洋伸入大陆的部分,且深度逐渐变浅,宽度逐渐变窄的水域。一般以入口处海角之间的连线或湾口处的等深线作为海湾与洋或海的分界线。
海湾最大的水文特点是潮差较大。例如,位于加拿大与美国东北部之间的芬地湾,是世界上最大潮汐落差的海湾区,平均潮差14.5m。世界上面积超过10×104km2的海湾有孟加拉湾、几内亚湾、阿拉斯加湾、哈德逊湾等。
退潮后的芬地湾(图源:百度搜索)
海峡
海峡是连通洋与洋、洋与海、海与海之间的狭窄的天然水道,如连通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麦哲伦海峡,连通地中海与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连通东海与南海的台湾海峡等。
海峡的水文特征是水流急,潮流速度大。由于海峡中往往受不同海区水团和环流的影响,其水文状况通常比较复杂。
中国军舰穿过麦哲伦海峡遇到大风浪(图源:百度搜索)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上形成的习惯称谓,一些地名并不符合上述分类原则。有些海被叫为湾,如波斯湾、墨西哥湾等;有的湾则被称作海,如阿拉伯海等;有些内陆咸水湖泊也被称作海,如里海、死海等。
考考大家:我国的渤海是内海、边缘海还是海湾呢?留言区给出你的见解吧~
二、海洋(中)
上一期的水文系列我们讲了海洋的分布和类型,在最后我提了一个问题:我国的渤海是内海、边缘海还是海湾?答案是:内海。你答对了吗?
有的同学在疑惑,我们不是经常听到“渤海湾”的说法吗?其实渤海湾只是渤海的一部分,渤海除了渤海湾这一个比较大的海湾外,还有两个比较大的海湾:辽东湾、莱州湾。
▲ 渤海(图源:Google Earth,标注:岳鹏程)
今天接着给大家介绍的是海水运动。
海水是一种流体,永远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海水运动使海洋中的物质、能量的循环有较高的速率。海水水体以及海洋中的各种组成物质,构成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海洋环境。海水运动是海洋环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三种形式:波浪、潮汐、洋流。
波 浪
波浪是海水运动的一种普遍形式。当水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水质点离开平衡位置,发生周期性振动,从而引起水面呈现周期性起伏的运动现象,称为波浪。
波浪要素是描述波浪尺度与形状的要素。波浪的基本要素有波峰、波谷、波顶、波底、波高、波长、周期、波速等。
▲波浪要素示意图(制图:岳鹏程)
波浪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按成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风浪(摩擦波) 是指海面在风的作用下而产生的波动,故又称风成波或风浪。按照发展阶段,风浪又可以分为毛细波(亦称张力波、涟漪等)、风浪和涌浪。
▲涟漪(图源:百度搜索)
涌浪为风停息后继续向前传播,或风浪超过风速,离开风区后依然存在并继续向前传播的波浪。涌浪属于在惯性作用下传播的自由波。“风停浪不停,风无浪也行”“无风来长浪,不久狂风降”等民谚就是对涌浪的写照。
2、气压波 是指海面大气压力发生突然变化而引起的海面波动。
3、内波 是指由于两种密度不同的海水作相对运动而引起的海水运动。
4、潮汐波 是指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而产生的海面波动。
5、海啸 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海啸的波速高达每小时700~800千米,在几小时内就能横过大洋。海啸主要受海底地形、海岸线几何形状及波浪特性的控制,呼啸的海浪水墙每隔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就重复一次,摧毁堤岸,淹没陆地,夺走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大。全球的海啸发生区大致与地震带一致。
▲海啸带来的巨浪(图源:百度搜索)
潮 汐
海水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现象称为潮汐。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涨落和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习惯上将前者称为潮汐,后者称为潮流。
描述潮汐运动现象的状态的术语,称为潮汐要素。
▲潮汐要素示意图(制图:岳鹏程)
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月球、太阳或其他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和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绕地-月(日)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日)引力的合力)所引起,由月球引起的潮汐称为太阴潮(太阴即月亮),由太阳引起的潮汐称为太阳潮。因月球距地球比太阳近,月球与太阳引潮力之比为11∶5,对海洋而言,太阴潮比太阳潮显著。
▲月球的引潮力(图源:百度搜索)
提到潮汐可能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钱塘潮。
▲钱塘潮(摄影:王庆飞)
钱塘江位于我国浙江省,最终注入东海,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即为钱塘潮,天下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来观看这一奇景。钱塘潮之所以如此壮观,是由天时、地利、风势共同影响的结果。
天时: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
▲地球与月球、太阳在一条直线上时,太阳潮与太阴潮叠加,产生大潮(图源:百度搜索)
地利:这与钱塘江入海的杭州湾的形状,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关。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肚小。钱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剧变窄抬高,致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缩小,大量潮水拥挤入狭浅的河道,潮头受到阻碍,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进,迫使潮头陡立,发生破碎,发出轰鸣,出现惊险而壮观的场面。
▲杭州湾(图源:百度地图)
风势: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
洋 流
洋流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我们在《地理必修1》中已经系统学习过洋流的成因、分布和影响,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张图大家还记得吗?
三、海洋(下)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2020年世界气象日海报
2020年世界气象日宣传视频
概念
厄尔尼诺(El Nino)在西班牙语中为“圣婴”之意,指每年圣诞节前后在厄瓜多尔和秘鲁北部沿海水域出现的暖水南侵取代冷洋流的现象,由秘鲁、厄瓜多尔一带渔民于19世纪初发现并命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厄尔尼诺过后,热带太平洋有时会出现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状态,称为拉尼娜现象。拉尼娜(La Nina)西班牙语中为“圣女”之意,指在与厄尔尼诺同海域所发生的相反现象,由海洋学家于1985年发现并命名,又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频繁发生,1951~199年共发生14次厄尔尼诺现象,11次拉尼娜现象,其中1997~1998年发生了最强的一次厄尔尼诺现象,2007~2008年发生了21世纪以来最强的一次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出现,常会带来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因此备受人们关注,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厄尔尼诺的定义,用以专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增暖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其定量判断指标,如果赤道东太平洋海区(5°N~5°S,150°W~90°W)连续6个月表层海水温度正(或负)距平在0.5℃以上或其季距平达到0.5℃以上,即可认为出现一次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世界气象组织建立起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预报方法,并且准确预报了1986~1988年、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和2007~2008年的拉尼娜事件,极大提高了人类对地球气候格局发生重大转变的预报能力。
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表层水温异常现象
基本特征
厄尔尼诺现象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大约每隔2~7年出现1次。拉尼娜现象一股会随后出现于厄尔尼诺现象的第2年,有时会持续2~3年。但出现和持续的时间、强度的大小又有着不确定性。
2、形成过程的阶段性
厄尔尼诺的全过程分为发生期、发展期、维持期和衰减期,历时一般一年左右,大气的变化滞后于海水温度的变化。
3、海洋水文的异常性
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升高,海面水温一般比常年平均值偏高1.5~2.5℃,次表层水温约偏高3~6℃,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形成深厚的暖水层,导致海洋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动,沃克环流异常偏弱。拉尼娜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下降,在赤道中东太平洋有低于常温的深厚冷水层,海面水温一般比常年平均值偏低1~2℃,次表层水温偏低2~4℃,沃克环流偏强。
沃克环流(Walker Circulation),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面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纬圈热力环流。它是热带太平洋上空大气循环的主要动力之一。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水温分布西高东低。在西太平洋,海洋母亲赋予了大气巨大的热量,使这里的空气温暖而潮湿,盛行上升气流,成为对流活动极为旺盛的地区也是太平洋降水最为丰富的地区,而热带东太平洋为冷水域,冷水使其上方的空气变冷、密度增大,这一带洋面上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少云天气。气候平均而言,太平洋大气低层东部气压高,西部气压低,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从东边来的空气流到西太平洋正好补偿了因上升而流失的空气。而高空的情况常常与低层相反,在太平洋上空常以偏西气流为主。这样就在赤道地区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流圈,即西太平洋为气流上升区,到高空以后向东运行,行至东太平洋下沉到海面,然后向西太平洋流动。这个在低纬度太平洋上空形成东西向流动的大气环流就是沃克环流。
沃克环流示意图
4、气象灾害的复杂性
厄尔尼诺的发生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在其影响下,太平洋赤道东部地区降水量明显增加,西部地区明显减少,赤道地区大气底层出现西风。厄尔尼诺迅速导致的全球气候异常,是气候变异的最强信号,将导致全球许多地区出现严重的自然灾害,如造成赤道附近地区的干旱和其他一些地区的暴雨和洪水,引起一些沿海地区海啸的发生,并由于连锁反应而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灾害的发生。拉尼娜现象的发生,会使赤道两侧的信风加强。
人类经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修建道路和桥梁,甚至整个城市。但大自然却没有放弃抵抗。相反,它决心坚持不懈,表明人类的“杰作”是多么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甚至是不堪一击。
从一个废弃的烟囱里长出来的大树,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
也许您还记得我们之前在《大自然母亲》中夺回其领土的清单,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砖块继续崩塌,今天小编决定刷新您对该主题的记忆。我们整理了一批新的照片,以表明自然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
孟加拉国的神圣菩提树,坚定地拥抱着古老的湿婆神庙
不知道这条船停在这里多少年了。上面长满了杂草。
森林里废弃的铁轨,人类文明重归大大自然
经过了无数年,大树把一个标识牌吞没
德国被遗弃的Putzar城堡,大树生长在城墙间,好像一个守门人
包在石笋中的130,000年历史的尼安德特人头骨,在意大利一个山洞的污水池中发现
树根填满了路面的缝隙,不知道这需要多少年。
常春藤正在吞食一辆汽车
这棵树长在停车标志内,这样是不是太神奇了。
这个渔村在1990年代被遗弃,现在大自然已将其全部收回。
在爱尔兰的废弃城堡
这家伙太懒了,这是多少年没有打扫过了,藤条爬满了扫把。
谁的力量更大?大树居然把石碑掰断,大自然再次胜利。
这棵树长在栏杆上,已经将它融为一体
加州沙漠正在回收人类遗弃的房屋。
这个车轮放在这里多少年了,大树已经要将其吞没。
在墨西哥城的人行天桥上生长的树,真是大自然和人类完美的结合残骸被自然回收,现在它已变成一个岛,这个过程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
日本福岛灾难的放射后,人类遗弃的汽车被自然界慢慢吞噬
人类作品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
二战被遗弃的坦克,这就样一直荒废在这里
在新西兰的废弃的桥
蘑菇从踏板车座位上长出来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公寓大楼被树木慢慢取代,不知道有多少恐怖电影在这里取景
公园的长凳正在被大树慢慢吞食
这棵树在一个旧的筒仓中长大,最终到达顶端
这棵树是怎么长出来的,生命太顽强了
谁能告诉我,这棵树是怎么穿过这个栅栏的呢?实在百思不得其解。
人类灭绝后,地球上的人类建筑也将快速腐朽。首先是那些木制房子,所有这些房子都将在100年内消失。而由玻璃和钢筋建造的城市摩天大楼,将在200年内倒塌。砖、石和混凝土结构的房子将持续更久,但也将在1000年后坍塌。如果没有地震,桥梁也许能支撑200年,但即使是世界最大的拱桥最后也会在1000年后倒塌。250年内,人类建造的水坝也将坍塌。人类留下的重金属污染数百年后也将逐渐被稀释。
人类灭绝后,地球上的人类建筑也将快速腐朽。首先是那些木制房子,所有这些房子都将在100年内消失。
而由玻璃和钢筋建造的城市摩天大楼,将在200年内倒塌。砖、石和混凝土结构的房子将持续更久,但也将在1000年后坍塌。
如果没有地震,桥梁也许能支撑200年,但即使是世界最大的拱桥最后也会在1000年后倒塌。
250年内,人类建造的水坝也将坍塌。人类留下的重金属污染数百年后也将逐渐被稀释。
虽然核废料等放射性物质的寿命可以延续200万年,但在一片苍茫的大地上,没人会将它们和人类联系到一起。
事实上,如果人类从地球上消失20万年后,将很难找到人类曾生活过的证据。
几千年后,地球将会变回到史前蛮荒世界。
没有了空气污染,城市的墙壁上会布满青苔、爬山虎、毒葛,曾是人类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佳肴如胡萝卜、花菜、卷心菜、芽甘蓝、花椰菜等都将退化成野菜。
只有放射性物质和很少几种人造化学污染物会存在得更久——它们是人类看不见的遗产。
人类从地球上消失后,几乎所有人类留下的文明遗迹都将在2万年中消失殆尽,5万年后,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遗迹都将成为难以追寻的考古性线索,因为玻璃和塑料将全部消解。
不过,人造化学污染物也将在20万年内土崩瓦解,从而使得地球上再也找不到可以考察到的“人类产品”。
即使像纽约这样的繁华大都市也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大自然瓦解,生命力顽强的树根会顶翻无人踩踏的人行道路面和撕裂地下管道,纽约中央公园将有成群的野狼出没,商业酒吧的啤酒池内则蛙声四起。为地铁抽水的水泵一旦停止工作,极剧上涨的地下水会将公路和人行道下的泥土冲走,从而使公路和人行道变成沟壑,就像1609年的曼哈顿一样,纽约至少有30到40条河流。布鲁克林植物园副园长史蒂文?克莱曼斯称,200年内所有纽约公园的排水沟内会落满数吨落叶,如果避雷针锈坏再遇上雷击,中央公园或其他任何地方几十年未割过的齐膝杂草将在瞬间引燃,从而使整个纽约遗址付之一炬。
人类从地球上消失后,几乎所有人类留下的文明遗迹都将在2万年中消失殆尽,5万年后,地球上所有的人类遗迹都将成为难以追寻的考古性线索,因为玻璃和塑料将全部消解。只有放射性物质和很少几种人造化学污染物会存在得更久——它们是人类看不见的遗产。不过,人造化学污染物也将在20万年内土崩瓦解,从而使得地球上再也找不到可以考察到的“人类产品”。虽然核废料等放射性物质的寿命可以延续200万年,但在一片苍茫的大地上,没人会将它们和人类联系到一起。事实上,如果人类从地球上消失20万年后,将很难找到人类曾生活过的证据。
而几千年后,地球将会变回到史前蛮荒世界。没有了空气污染,城市的墙壁上会布满青苔、爬山虎、毒葛,曾是人类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佳肴如胡萝卜、花菜、卷心菜、芽甘蓝、花椰菜等都将退化成野菜。
所以,人类不一定是永恒的,不过是地球的一个匆匆过客罢了,地球也不会因为没有了人类而停止旋转,也许对于地球来说是减轻了负担。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