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孙中山张作霖: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元帅”职衔私家历史澎湃新闻

我国古代曾出现过地位崇高的军职——“大元帅”,如北宋末年康王赵构南渡,曾以“天下兵马大元帅”作为号召,抵御金兵。明朝以后,“大元帅”的职位几乎不再设置,沦为农民起义首领的专有自封称号。但到了清朝灭亡前夕,实行新政,“大元帅”的称谓又在政府体制内重新出现。

近代首个“大元帅”的横空出世

有清一代,以文制武,兵权完全操于皇帝之手。清末经甲午、庚子两役重创,痛定思痛,决意实行新政,以图富强。清末新政是以效法日本为主线的,究其原因,第一,日本的维新过程也是立足于引进“西法”之上,较为成熟,也更适合于中国当时的情况;第二,日本在甲午之役后,国策上有所变化,对中国极尽拉拢,提供了诸多优惠,较西洋各国更为便利;第三,日式变法后保留了天皇的决定性权力。最后这点对于企图保持皇权统治的清廷来说,尤其具有吸引力。故此,清末新政的体制改革进程,实际上是一个“山寨”日本政治制度的过程。

载沣借立宪改制为名,一意加强皇族的力量。在军事上,设置军谘院(相当后来的参谋总部),以弟弟载涛、贝勒毓朗等亲贵管理主持,对异己力量予以压制,军队内部袁世凯、铁良的旧人也逐步进行撤换,并编练了受其直接控制的禁卫军。载沣对于各种新思潮更是抱着抵制、排斥的态度,在上台后不久,其倒行逆施就引起了人们的反感,就连资政院也不时给载沣添堵。1910年底,多位资政院议员曾提案,目下移风易俗,监国摄政王、陆海军大元帅为皇上的代表,应先行剪去发辫,更易礼服,以身作则,为天下先,搞得载沣哭笑不得。

辛亥年“假定大元帅”和“副元帅”之争的风波

武昌首义后,各省的起义与反正此起彼伏,有不可阻挡之势。到1911年11月,全国已有十四个省份宣布光复。在辛亥革命之初,湖北无疑是起义的中心,独立的各省代表于11月30日在汉口英租界开会,商量筹组全国性临时政府。12月4日,鉴于南京已被江浙联军光复,而武昌尚处于清军的威胁之下,大家决定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同一天,各省留在上海的代表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并进一步推举黄兴为“假定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作为暂时指挥全国起义民军的最高统帅。

此前,大元帅人选以黎元洪的呼声较高,留沪代表推举黄兴为大元帅之举,是由中部同盟会宋教仁、陈其美等人与江浙地方势力推动的,背后的原因主要还是他们对黎元洪抱着极大的不信任,欲通过此举来争夺日后在临时政府中的主导权。至于黄兴本人,性格谦逊,不计较个人名利,不久前指挥汉阳、汉口之役失败,情绪低落,此次被陈其美等人拥戴推举后,曾极力推辞,最后虽勉强应允,但迟迟不肯就职。

但是,推举黄兴之举引起了在汉的各省代表会以及鄂军都督府的不满,他们一致不承认此选举结果。同时,江浙联军内部部分将领对由武汉之役的“败军之将”黄兴来当大元帅也不以为然。12月17日,黄兴通电坚辞大元帅,并推举黎元洪暂任大元帅。在南京继续开会的各省代表会遂做出决定,改举黎元洪为“假定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不到半个月,正副元帅的位置又倒换过来,如同儿戏。12月21日,黎元洪致电各省代表会,表示接受大元帅名义,并委任副元帅黄兴代行大元帅一切任务。

辛亥革命期间的“假定大元帅”实际是在临时大总统选出之前,暂时指挥独立各省的过渡性职务,经过半个多月的争执,大体尘埃落定。但是此时孙中山已回国,旋被各省代表选举为临时大总统,所以黄兴的这个“副元帅代行大元帅”也一直没有就职。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正式成立。3日黎元洪被选举为副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规定“临时大总统有统率海陆军之权”,之前选出的“大元帅”、“副元帅”职位因与新大纲有所冲突而被取消。

在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运动时,曾推举袁世凯的老政敌岑春煊出任全国讨袁军大元帅,以图号召各界反袁力量。不久,讨袁战争失败,岑春煊流亡于境外。

袁世凯当政时期的“陆海军大元帅”

针对民初以来各省都督权力过大,中央政令难以下达贯彻的问题,袁世凯早有“削藩”之意。故在统率办事处成立两个月后,下令改各省都督为将军,没有都督职权的高级军官也可以授予将军称号,并在北京设立将军府,直隶于大元帅统率办事处,管理全国的将军,将军府的将军可以调往各省主持军务,各省将军也可内调将军府。这样一来,就把各省的都督变成了中央可以随时调来调去的将军,削弱了其权力。

袁世凯收权的行径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种势力的抵制,如原来的亲信段祺瑞就因此与他产生裂痕,并对之后的帝制抱着消极抵制的态度。袁所依靠的军事实力基础——北洋军也发生分化,有所不稳。故此,袁世凯以大元帅的名义编练模范团,自任团长,培植军中亲信力量。

在张勋复辟失败后,徐世昌、黎元洪、曹锟先后担任了民国政府的大总统,从法理上说,仍有兼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但实际中已基本不大使用。

三次担任“大元帅”的孙中山

自1917年护法运动后,中国在名义上的统一已不存在,一直处于南北两个政府并立的状态。对于南方政府而言,因在正统性方面逊色于北京政府,缺乏中外各方的支持,内部又受各方军阀势力的牵制,屡仆屡起,南方政府的形式变化多次,但基本上都是军政合一的模式。在此期间,孙中山先生曾三次出任南方军政府的“大元帅”。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段祺瑞重回总理大位,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旧国会,引起了国民党及西南势力的反对,护法运动爆发。8月,一部分议员响应孙中山等人的号召,南下广州,召开非常国会,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设大元帅、元帅,在临时约法的效力尚未恢复之前,国家的行政权归大元帅行驶。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10日,孙中山宣誓就海陆军大元帅职,号召北伐,并任命了外交、财政、陆军、海军、内政、交通各部总长及参谋总长。

第二次就任大元帅发生于1921年5月。此前孙中山策动陈炯明率援闽粤军驱逐了旧桂系的军队,回到了广东。4月1日,广州的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以与北京的徐世昌相抗衡。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职。孙中山担任非常大总统后,按组织法规定,兼任陆海军大元帅,以统率各路军队。1922年4月,因与陈炯明发生分歧,孙中山撤去了陈炯明的粤军总司令职务,将陈所属的海陆军直辖于大元帅。5月4日,孙中山以大元帅名义下令北伐,从韶关誓师,进攻江西。6月陈炯明叛变,围攻总统府,孙中山登上永丰舰,后离粤赴港、沪。孙中山在流亡期间,仍用大元帅名义,对仍忠于他的许崇智、黄大伟、李福林等军队授给“讨贼军”的番号,并联络滇桂等军,讨伐陈炯明,终将陈炯明赶出了广州。

北洋政权末期的安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已近一年,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阀的主力,席卷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北方的各大小军阀在北伐军的打击下,抱团取暖,趋于大联合。6月16日,孙传芳、张宗昌、吴俊升、张作相等人通电拥戴张作霖为海陆军大元帅,另组军政府,以替代徒有虚名的北京政府内阁,领导对抗北伐军的战事。18日,张作霖在北京居仁堂就海陆军大元帅职。在新体制下,政府总理及各部总长均归大元帅节制,大元帅实际上代行了大总统的职权。

张作霖以大元帅的名义下令,将孙传芳、张宗昌等各军阀所属的五省联军、直鲁联军等名义全部取消,一律改为“安国军”,所有军队统编为七个方面军团,分别由孙传芳、张宗昌、张学良、韩麟春、张作相、吴俊升、褚玉璞任总司令。

张作霖的军政府建立后,“安国军”的形势曾一度有所起色,在苏北方面击退了南京政府蒋介石的北伐军,在河南方面对冯玉祥的北伐军作战也曾暂时取得一些进展。但好景不上,到了1928年春,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各部联合,举行第二期北伐,各路“安国军”或被消灭,或节节败退,军政府摇摇欲坠。6月4日,张作霖在返回东北的途中被炸死。其后,张学良退兵关外,改称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并在年底易帜,投向国民政府。

蒋介石的“大元帅”是怎么回事?

多年以来,蒋介石被西方人称为“Generalissimo”,一般译作“大元帅”(按字面直译是“非常大将军”之意)。这个称号国民政府时期也予以默认,在对外宣传中也常用及。那么,蒋介石真的当过“大元帅”么?这个要从国民政府的最高军事机构设置说起。

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时,就取消了孙中山时期的大元帅府,成立了军事委员会,采取委员制,作为最高军事统率机构。北伐战争开始后,以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战后改组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其间,蒋介石虽掌握了军事领导权,但不断受到党内汪精卫、胡汉民等派系的挑战,以及外部各大军阀的掣肘,地位一直不太稳固,甚至两次被迫下野。直至三十年代初,随着民族危机上升,以及党内外反对派势力的削弱,蒋介石的地位才逐渐变得不可动摇。1932年,蒋介石重新上台后,国民政府进行改组,重新确立了以军事委员会为最高军事机关,并由蒋介石担任委员长,从此“蒋委员长”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尊称,这一格局一直维持到1949年为止。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于8月20日成立大本营,作为领导抗战的指挥机关,最高领导为陆海空军大元帅,以蒋介石任之,这也是国民政府时期唯一一次出现“大元帅”的正式称号。大本营存在的时间不长,8月30日蒋介石决定仍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不另设大本营,大本营于1938年1月正式撤销。因此,在全面抗战的八年期间,蒋介石使用的仍是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名义。

1935年3月国民政府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其中规定特级上将为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同年4月1日,蒋介石被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被授任为特级上将,也是民国史上唯一的特级上将。特级上将从授任条件上说,仅限于全国最高军事统帅,具有唯一性的特点,与本文前述的那些“大元帅”职务有相当大的交集。但是,最大的不同是这个特级上将是属于等级军衔系列中的,也是我国在军衔制中首次出现类似的设置。将特级上将等价于“大元帅”军衔,在国外也有先例可循。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人称呼蒋的头衔“Generalissimo”也是可以理解的。

THE END
0.2014考研政治:近现代史中的五个关键时期教育2014考研政治:近现代史中的五个关键时期 根据2014考研新大纲的要求以及现阶段的复习前提,在此为大家总结了一些关于近现代史的备考重点,希望能给紧张备考的同学带来帮助。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一大”(1921、7、23,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 (1)内容: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jvzq<84gfw4qgxung0ipo7hp1p532:8132831l6275335;=672?/j}rn
1.2011年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押题预测教育频道2011年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押题预测 ①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军事上追剿国民党军事力量,政治上建立各级政权,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废除封建婚姻制度,镇压反革命)。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标志着jvzquC41gf{/fƒ|yy0ipo8pu|z5l{87233621}7233623:d82:6:3@d30jznn
2.师大网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比如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史,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论说中国问题;除政治史外,要注意加强对各个时期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进一步通过对旧中国各种社会力量的政治主张、建国方案的比较,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来认识与“三个选择”有关的问题。jvzq<84yyy4tpn3dpw4ff~3ep1xfuxzteg5sgytukvus{8715484194673630q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