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区中轴线上,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组成。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筑,被誉为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
俯看三坊七巷,它的形状方方正正左右对称,像一本摊开的书,书写着岁月里的流光。如果你懂得阅读,三坊七巷里的每一幢房屋都记得许多故事。
所以,三坊七巷不止是房屋,不止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古老街区,不止是这些可见的物质形态。它虽然有些破旧,但短短几步就能让我们走进历史深处,在各个年代间来回穿梭,进入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的心灵。
正如那个敢恶搞皇帝,让鳌拜卖萌的故宫“看门人”单霁翔曾这样评价: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
可以说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文化的见证者和担当者。唐末五代,福建人文初启,据说三坊七巷的基本格局就在那时诞生。宋代,福建文化大爆发,三坊七巷也住进了很多福州名人,例如宋太宰余深、国子祭酒郑穆、名士陈烈、名儒陈襄、状元郑性之等。
至清中叶,福州地区迎来了一个科举盛世。三坊七巷内,更是出现了许多科举佳话。黄巷4号被人誉为五子登科宅第,屋主郭阶三的五个儿子全部中举,次子郭柏荫更是进士及第。文儒坊47号的陈承裘生七子,除一子早夭外,六子科甲,三个举人,三个进士,长子陈宝琛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
科举盛况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一大批福州籍的高官显宦和名流才俊,在事功和学术上均有非凡建树。晚清人物数侯官!
三坊七巷,作为旧侯官县的精英社区,诞生了一批在近现代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两代帝师陈宝琛、陈衍、郑孝胥、近代思想大家北大首任校长严复、民族英雄林则徐、奠定中国海军之基的沈葆桢、喋血戊戌变法的林旭、以“与妻书”传世的黄花岗烈士林觉民、“不识一句洋文的中国翻译第一人”林纾、中国建筑师及诗人林徽因、著名作家冰心等等。
从黄巷说起,它的得名来源于最早一位定居于三坊七巷的名人——唐末诗人黄璞。曾有传说黄巢大军夜过黄巷时,特地熄灭火把,战马衔枚,以示对大儒的敬意。1832年,林则徐师兄、清代高官梁章钜买下了这幢房子,筑雪洞、叠假山、建东园,焕然一新,藏书楼却不称梁楼,而称黄楼,足见福州人对文化的尊敬。这里还存放有乾隆十六年进士刘墉、民国大总统徐世昌、北洋军阀首领冯国璋等人的楹联、牌匾百余块。
据说慈禧题的匾额,“宠”字少了一个“点”,寓意为恩宠不止一点点。
到郎官巷的严复故居,“郎官”取古代在皇帝身边进言的侍郎之意。因宋朝的郎官刘涛出生于此,且子孙数世都是郎官,因而得名。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的严复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这里,直至病逝。这里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而严复孙女严停云,笔名华严,是当代台湾著名女作家,她出生、成长在郎官巷。
再到光禄坊的玉尺山房,宋代福州知府程师孟曾留下过“光禄吟台”四字。1850年,知名学者叶敬昌邀林则徐于此放鹤,留下“鹤蹬”两字纪念。同治年间,玉尺山房归文史名家郭柏苍,也就是五子登科郭家的老四,著述宏富。再然后,房主人换成了沈葆桢的女婿李端,他的儿子李宗言、李宗袆好诗,成立了一个诗社,每月聚会四五次,坚持了十年。十九位诗社成员中,包括了后来名满天下、不懂外语的翻译家林纾,同光体代表性诗人郑孝胥、陈衍。说同光体闽派诗风诞生于此,也许并不过分。
郑孝胥的故居在衣锦坊洗银营1—4号。郑孝胥是一个不世出的大才子,在书画和诗歌方面成就极高,有人甚至推许为“晚清诗坛第一人”。后因他出任伪满洲国总理,陈衍与他绝交。
郑孝胥故居庭院旧图
陈衍的故居在大光里15号。大光里与早题巷相接,是沟通文儒坊和光禄坊之间的支巷。这两条巷子特别小,幽静,却是诗人作家扎堆的地方,文采风流,让人忍不住久久徘徊。陈衍,为近代文学家,字叔伊,号石遗老人。清光绪二十四年,陈衍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清亡后,陈衍在南北各大学讲授,主持修纂了民国版《福建通志》。陈衍曾写诗自况:“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陈衍故居对面,是文史名家何振岱的故居。何振岱是《西湖志》的总纂,也是《福建通志》的协纂,诗歌也做得好。何振岱是为与陈衍串门方便,于1910年特意购买此屋,赶来做邻居的。两位大诗人,又都长于文史,日夕对坐,想必有说不完的话题。
从陈衍故居拐入早题巷4号,数十步外是清初大诗人黄任的故居,黄任好砚,书房就叫十砚斋。1936年春著名作家郁达夫宦游福建,也住过早题巷,次年则与王映霞在光禄坊30号刘宅赁屋居住。郁达夫在文章中写道:“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像林文忠公的林氏、刘氏、郑氏,沈葆桢家沈氏,都住在这里,两旁进士之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大约也是风水好的缘故。”
郁达夫提到的这几家,都属于林则徐家族。如今宫巷仍保留并标识出林聪彝故居及沈葆桢故居。林聪彝是林则徐第三子,林家世代居住于三坊七巷中的宫巷,是书香门第之家,世代业儒。林家西邻,是林聪彝二姐夫沈葆桢家;东头不远住着官至河南巡抚的大姐夫刘齐衔;林家斜对面,是林聪彝妹夫郑葆中的家。
林聪彝故居,现为福州漆艺博物馆
另提一句,林则徐母亲陈帙,是平阳陈氏陈圣灵的幼女,世居文儒坊。海军名将陈季良就是林则徐四舅陈兰泰的曾孙,故居在文儒坊19号。
三坊七巷名人联姻图
林、沈、刘、郑家族世代通婚,亲上加亲,凝聚成一个亲密无间的血缘共同体。同时,他们与三坊七巷其他几个望族,例如陈宝琛家族、郑孝胥家族、郭柏荫家族也有复杂的姻亲关系。正因为此,这些家族最终网获了三坊七巷走出的大多数精英。
例如,陈衍并非散户,他的姐姐陈仲容嫁给了沈葆桢的大公子。而林旭少孤,家境贫寒,但沈瑜庆慧眼识珠,把才貌双全的女儿沈鹊应嫁给他。严复的儿子严叔夏迎娶林慕兰,则是陈宝琛亲自为外甥女做的媒。林觉民的妻子陈意映出于陈宝琛家族,而其堂兄林长民及侄女林徽因,也始终跻身福州名门。
这一座座坊巷、一个个历史故事,一位位近现代名人,勾勒出近代福州的样貌:有福州温润的气质,更有今人所陌生的“血性”。几暇之余,走进这几多遥远、几多神秘的坊巷院落,去看看曾经在此居住过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世家生活,去听听三坊七巷的每一条青石板路,似乎都回响着名人的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