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史官,大家肯定会想到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史官,顾名思义就是编撰前朝史料、记录本朝史实的官员,后来专门分史馆史官和起居注史官。
不要小看一个史官,虽然权力没有其他官员大,但关键时候可是左右一个王朝命运的。西方政教分离,神职人员不但掌握了知识,更是控制了思想,所以地位往往在王权之上,虽然中国政教合一,王权具有绝对的威严,但神权还是对王权产生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而越是上古时代的中国,史官就越拥有这样的神权。史官们负责占卜、祭祀、巫祝、书史,他们拥有独门相传的天文历法及其他知识,王一般都很尊重他们,著名的上古史官如黄帝时的仓颉、虞舜时的伯夷等等。
史官的一大职责是记录王的一言一行,所以他还有权要求百官规诫王的缺点,如《左传》襄公四年载:“魏绛(春秋晋国公卿魏庄子)曰:昔周辛甲(弃商奔周的史官)之为大史也,命百官箴王缺。”
《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可见史官不单记录历史,还掌握着王朝的核心技术,君权神授,史官的去向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王权的合法性。
《周礼·春官》记载周王室设有五史,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负责监察朝廷百官,在周朝的时候还只是史官的一种,又叫“柱下史”。著名的老子就是西周时的柱下史,西汉汉文帝时丞相张苍则是秦朝的柱下史。
周朝之所以出现东周战国的乱局与王子朝携周典奔楚不无关系,核心技术的外泄导致了各国纷争,王室衰微。而老子也正是因此次事件的影响而骑牛西出函谷关,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其后诸子百家并起,祸兮福兮?
史官的最大职责就是如实地记录历史,历史上最经典的史官尽责故事发生在春秋时的齐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齐崔杼(zhu)弑其君庄公。齐国大臣崔杼因齐庄公霸占其妻而杀庄公拥立齐景公,结果史官就记了上面这段话。
崔杼要史官修改,史官不干,结果崔杼一怒之下就把史官杀了,谁知接替的史官还是那句话,一连杀了三个,到第四个的时候,崔杼也是气得没有脾气了,于是历史还是留下了那段故事。
历史到唐朝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的时候,许多人都说这段历史可能被动了手脚,史书记载李世民向房玄龄要这段历史的记录看,房玄龄说这个一般是不行的,李世民说我看的目的是以史为鉴,有啥不完善的做些补充。
当然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杀兄弑弟的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尽可以多加修饰。以目前我们可见的正史介绍,李建成兄弟是多么地不好,多么地无能,所以李世民被逼出手。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说“秉笔直书”,还得说越古代越认真,人心不古,越往近代史官们越变得圆滑。司马迁作《史记》从上古一直写到他生活的汉武帝时,司马迁曾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但司马迁并没有因个人恩怨而曲笔,对历史人物做了相对客观公正地评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是史官,他们家世代为史,从上古时候就开始了,一般来说史官也是世袭罔替的,除了后代不出息。说到司马家,自然想到编撰《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其实这个纯粹凑巧,司马光与司马迁只是同姓而已,司马光与司马懿倒是同宗,关系较近。
继司马迁《史记》之后,东汉班固编撰《汉书》,南朝宋范晔编撰《后汉书》,西晋陈寿编撰《三国志》,被称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我们一直说的“二十四史”是指清朝之前的历史,加上柯劭忞(wen)编撰的《新元史》以及赵尔巽(xun)主编的《清史稿》,共二十六史。
一般都是后一个朝代的人编撰前朝的史,比较著名的有唐代房玄龄主编《晋书》;魏征主编《隋书》;李延寿主编《南史》、《北史》。《新唐书》有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编,欧阳修还单独编撰了《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都是元朝宰相脱脱主持修撰的,主修《明史》的是清朝张廷玉。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是中国台湾作家柏杨先生在《柏杨曰》序中的一段话,他著有《中国人史纲》,近代史家吕思勉先生著有《中国通史》,美籍华人黄仁宇先生著有《中国大历史》。
为中国历史传承做出贡献的还有唐代刘知几《史通》、杜佑《通典》,明代李贽《史纲评要》、顾炎武《日知录》、王夫之《读通鉴论》,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近代梁启超《新史学》、顾颉刚《古史辨》、钱穆《国史大纲》、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等等。
从上古到近代,一代代史官接力耕耘,故使中国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延绵至今,华夏文明也是现存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作为现代华夏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当继承先人的遗志,记录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