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1489年英国议会停止使用法语,1801年爱尔兰并入联合王国。这里所讲的早期现代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指的就是从1489年到1801年期间的英语。这300多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印刷术的传播、环球航行的完成、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并开始在海外建立殖民地以及蒸汽机的发明。在此期间问世的出版物包括小说《鲁滨孙漂流记》和《格列佛游记》;学术专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国富论》和《人口论》等。生活在这一时期的莎士比亚、廷代尔、培根、弥尔顿和牛顿等一大批文学巨匠、翻译家和科学家为后世留下了名传千古的作品。
亚当·斯密《国富论》
在17和18世纪,美洲和欧洲到处都是“革命”:美国革命(1775,即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1789),以及发生在英国的“光荣革命”(1688)和“工业革命”(1776,经瓦特改良后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向公众展示)。“工业革命”使英语增加了更多的技术词汇(拉丁词和希腊词),大量雇佣童工使教育水平下降。这期间的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迫使许多失去土地的乡下人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多元化,方言混杂。为了爬向更高一级的社会阶梯,人们逐渐产生了语言规范的意识。中产阶级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对正确使用语言有了更高的期待。各种版本的语法课本、约翰逊的《英语词典》和《大英百科全书》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问世的。
早期现代英语是在英国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中发展壮大起来的。英国社会的变化为英语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舞台,海外扩张、国际贸易和工业革命积累起来的巨大财富为英语语言的完善和传播奠定了物质基础。截至1500年,共有35,000多本书在英国问世(多数为拉丁文文本),截至1640年,已有2万余种英文书籍出版。在进入19世纪之前,英语已成为一门可以跟拉丁语和法语相媲美的语言。
1489年,英国人开始在议会使用本民族语言英语;同年,编写《公祷书》(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参与翻译《圣经》的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托马斯·克兰麦(Thomas Cranmer)诞生。1801年,爱尔兰并入联合王国;英语的辅音系统从此进入稳定期,保持不变并沿用至今;同年,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当选美国第3任总统。
《公祷书》
从1489年至1801年的300多年时间里,英语语言处于完善期和海外发展期。这期间的英国社会名人荟萃、群星璀璨:哲学界出现了培根(Francis Bacon)、霍布斯(Thomas Hobbes)、休谟(David Hume)、洛克(John Locke)等人;航海方面有德雷克(Francis Drake)、吉尔伯特(Humphrey Gilbert)和罗利(Walter Raleigh)等人;自然科学和医学方面有牛顿(Isaac Newton)、赛沃瑞(Thomas Savery)、瓦特(James Watt)和琴纳(Edward Jenner)等人;翻译方面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和廷代尔(William Tyndale)等人。同一时期,语言学方面涌现出的是一大批语法学家和词典编纂家,如娄思(Robert Lowth)、玛瑞(Lindley Murray)和约翰逊(Samuel Joshson)等人。英国戏剧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也达到了鼎盛时期,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是莎士比亚,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几乎无人不晓。“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死亡)全球引用次数第一;看过好莱坞大片《狮子王》(Lion King)的人肯定会联想到《哈姆雷特》。至今还有很多好莱坞大片套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故事情节。1719年出版的《鲁滨孙漂流记》(Robinson Crusoe)和1726年出版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这两本英国小说开拓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视野,在世界各地被译成了许多种语言,为历代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在这一时期,英国政治界和宗教界风云激荡,国王亨利八世(Henry Ⅷ)为了休妻另娶被教皇开除教籍(excommunicated),于是他自己任命自己做了英国国教(基督教新教)的掌门人;他的女儿伊丽莎白(Elizabeth)即位后,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这期间英国还有一个国王被砍头,即查理一世(Charles Ⅰ),这个国家曾一度废除君主制成立了“共和国”(Republic),废除君主制的克伦威尔又领兵拿下了爱尔兰。英语就是在社会的剧烈变化中逐渐成熟起来的。
克伦威尔
英国社会在这一时期所经历的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和殖民扩张带来的巨大变化。英国的政治、宗教、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各自独特的方式影响了英语的发展。1611年问世的《钦定版圣经》和1755年出版的约翰逊所著的《英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是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这一时期是英语发展演变的高峰期和繁荣期。
在伊丽莎白一世执政的近半个世纪里(1558-1603),英国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随着国力的提升,英语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随着北美殖民地的建立,信心十足的英语开始走向世界。在英语语言文化方面,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涌现出了许多诸如莎士比亚、培根这样的著名人物,这个时代被后人称为英语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16世纪是欧洲人探索发现世界的时代。在16世纪初,拉丁语是欧洲的学术语言,探索发现的昆虫、动物、植物等,从此都有了拉丁语学名。拉丁语被认为是比英语和其他主要欧洲语言更适合书面表达、更精细、更权威的学术语言。随着印刷术的普及,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的增加,在欧洲大陆,人们阅读拉丁文和希腊文的需求有了明显增加。英国的情况则大不相同,英国人选择阅读英文,由于作者和印刷商都想获得更多的读者,当时在英国出现了用英文写作和印刷英文作品的热潮,涌现出了许多将拉丁文本翻译成英文的名人学者。但英语成为学术语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直到17世纪末,在漫长的过渡后,英语作为学术语言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1642年,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去世,牛顿(Isaac Newton)诞生,这一年标志着科学技术从地中海国家向英国的转移。牛顿的贡献不止在数学和科学方面,他对英语发展的贡献也值得研究。公元1687年,牛顿用拉丁文撰写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而在17年之后,牛顿选择用英语写出了他的第二本学术专著《光学》(Opticks)。《聊斋志异》(A Collection of Bizarre Stories)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是与牛顿(1642~1727)同时代的中国人,汉语文化发展到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成果是1716年问世的《康熙字典》 。
在早期现代英语3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威廉·廷代尔(William Tyndale,1494~1536)和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英语发展史上,1611年出版的《钦定版圣经》和1755年出版的《英语词典》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于早期现代英语的发展史,将重点介绍“两个威廉”(廷代尔和莎士比亚)、“两本书”(《钦定版圣经》和《英语词典》)以及“一场争论”(关于是否应该借用外来词的争论)。
在中世纪的宗教界,拉丁文《圣经》是主教和神父的专利。大多数欧洲人不会讲拉丁语,所以不能直接阅读《圣经》。在这种情况下,教会充当了介于上帝和普通信徒之间的权力机构和中间人。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引发的“宗教改革”兴起之后,欧洲大陆开始出现不同文本的《圣经》,但是英国仍明令禁止将拉丁文的《圣经》译成英语。牛津学者威廉·廷代尔坚决反对这项禁令,他认为英国人有权拥有英文版的《圣经》。为了将《圣经》译为英语,他被迫离开英国前往欧洲大陆。1524年,他在德国汉堡将《马太福音》(The Gospel of Matthew)和《马可福音》(The Gospel of Mark)译成英语。1525年,廷代尔在科隆完成了《新约圣经》(The New Testament)的翻译工作,成为将《新约圣经》译成英语并印刷出版的第一人。但是,廷代尔的英文版《圣经》在英国遭到禁止,偷运到英国的印刷本被教会收购后在伦敦统一焚毁。
廷代尔
在亨利八世的密令下,廷代尔在欧洲大陆被逮捕入狱,迫害至死。廷代尔被害之后,变化无常的亨利八世改令,允许《圣经》的翻译和发行,于是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有4种不同版本的英文《圣经》先后在英国问世,基本上都是参照廷代尔译本翻译而成的。
廷代尔对英语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翻译方面,他在英语和古典语言(希伯来文、希腊文和拉丁文)之间建立起了紧密联系,将古典语言翻译成活灵活现的英语,这是廷代尔在语言方面所作出的主要贡献。受马丁·路德的影响,廷代尔将《圣经》翻译成英语的主要目的在于揭露中世纪教会的黑暗,让普通的英国人用英语与上帝直接对话。但是,这一变化的结果是英语取代了拉丁语在英国教会中的位置。经过廷代尔的翻译,英语成为了能和古典语言相媲美的语言。廷代尔在译作中引入的许多新词被后来的《钦定版圣经》采纳,同时他还创造了大量的英语成语,这些词汇、成语以及格言和谚语给英语打上了永久的烙印,至今仍在英语世界使用。如:Let there be light(要有光,让光芒普照大地),the salt of the earth(社会中坚,高尚的人),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转眼之间),flowing with milk and honey(富饶之地,应许之地),the apple of his eye(真爱的人或物),Eat,drink and be merry(及时行乐),The spirit is willing, but the flesh is weak.(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英国,廷代尔的英文版《圣经》成为后世翻译《圣经》的权威性参照版本。此后,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众多版本的《圣经》无一不受其影响。如:1539年的《大圣经》(Great Bible),1560年的《日内瓦圣经》(Geneva Bible),1568年的《主教圣经》(Bishops' Bible),1582~1609年的《杜埃兰斯圣经》(Douay-Rheims Bible)以及1611年的《钦定版圣经》(King James Version of the Bible)。英语语言文学在英文版《圣经》普及的年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基督教精神在英国的广泛传播,英语语言更加深入人心。
就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而言,在16世纪下半叶,有《金瓶梅》和《封神演义》相继问世。在汉语言的对外交流方面,这期间最有意思的莫过于《几何原本》前6卷的刊行(1607)。在西方,古希腊人欧几里德的数学名著《几何原本》(英文Euclid's Elements,拉丁文Geometria)的流行程度仅次于《圣经》。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和徐光启合作,将这本传世经典从拉丁文翻译成了中文。中国人现在所用的“点”、“线”、“直线”、“平行线”、“角”、“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数学名称就是他二人在翻译过程中确定下来的。汉语《几何原本》的书名取自拉丁文“geo”的音,译为“几何”。在汉语中,“几何”是个疑问词,是用来询问“大小多少或怎么样”的意思。将“geo”翻译成“几何”,可谓音义兼顾,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