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三维属性(初稿)
——兼论歌词与现代诗之别
金中
摘要:由于歌手照片、舞台形象、MV镜头、影视剧情等诸多要素的出现,歌曲在现代升格为“听觉+视觉”的综合艺术,具有歌词、乐声、画面之三个维度,从而对现代诗形成降维打击,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歌词承担了歌曲的表意功能,一方面地位重要,同时其写作又具有相对单纯、成本较低的特点。歌词在现代诗歌中应定位为与现代诗、传统诗词相并列的一种类型,而不是现代诗的子项目。歌词高下的评价取决于歌曲制作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歌曲、歌词、画面、三维、现代诗
歌词容易被认为是二流文学,并非高雅的艺术创作,不大受到诗人和评论家的重视。实际上,歌曲在现代社会日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对大众的影响为现代诗所不能比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歌曲出现了新的特征,较之现代诗的优势正是来自于其所具备的多维属性,本文就此略陈管见。
一、现代歌曲的三维属性
歌词与音乐旋律相结合构成歌曲。歌曲制作有“先词后曲”和“先曲后词”两种基本方式。人们对于歌曲制作的印象多为“先词后曲”,其实“先曲后词”的情况也比较多:外文歌曲的译配,使用已有歌曲旋律的重新填词都属此类;音乐公司在制作新曲时,先请作曲家创作出旋律,再由词作家填词,是业内常用的相对省时便捷的方式。
有了词和曲,一首歌曲的基本形态便得以产生,其记录形式为歌谱。这时的音乐旋律是抽象的,距歌曲完成制作还有诸多工序:就一般流程而言,接下来需要由编曲师根据旋律编曲,制作成形的歌曲伴奏。歌手借助编曲的伴奏或演奏家的现场伴奏来演唱,录音之后,再由混音师进行后期的缩混加工。经过这些工序,才能把歌谱所记录的抽象旋律转化为包括器乐伴奏、歌手演唱及其他音效在内的具体音响,其记录形式为唱片、磁带、CD、MP3文件等载体。
本文将“歌词”(简称“词”)作为歌曲的第一维度,将旋律、伴奏、演唱及其他音效等各种音乐要素作为歌曲的第二维度“乐声”(简称“乐”)。歌词和乐声是歌曲的两个基本维度,一属文学,一属音乐,二者性质不同,从不同方向构建了歌曲的基本形态。虽然如前所述,在实际的歌曲制作中,“先曲后词”的情况并不少见,本文还是把歌词作为歌曲的首要维度。这是因为歌词文字与歌曲的含义之间具有直接对应的关系,受众了解歌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歌词。在歌曲中,乐声维度起的是烘托情感的作用,表意功能由歌词维度承担。
歌曲无论是古代的口耳相传,还是近代以后的广播播放,基本上只有歌词和乐声两个维度。到了现代社会,人们欣赏歌曲往往已不再是单纯地聆听,而是伴随着多种画面的形式,于是便出现了歌曲新的维度。
歌曲唱片、磁带和CD等封面上,往往印有歌手富于风采的照片。借助照片,人们在听歌时容易遐想歌手的风采。歌手的演唱现场,借助电视、网络等设备得以传播到千家万户。俊男靓女的歌手在舞台上演唱时的曼妙身姿及劲爆热舞,极大增加了歌曲的综合魅力。比如,当《月亮代表我的心》的歌声响起,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邓丽君深情演唱的风采。
当下随着音乐平台的增多,歌曲海量出现,人们对于歌曲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机上一般的音频文件可能都不大愿意点击收听了。歌曲往往需要制作相应的MV,才能引起受众的兴趣。MV与歌曲的内容相配合,剪辑优美的画面,有的还加上歌手本人声情并茂的演唱镜头,富于艺术观赏性。由刘若英演唱并出演的歌曲《后来》的MV,配合其他角色的表演,构成一幕深情的故事短片。
此外,影视剧的插曲、主题曲往往出现在剧情高潮或片尾之处,与剧中人物形象和情节融为一体。我们听到李叔同《送别》的歌声,容易想起电影《城南旧事》的女主人公英子的形象和老北京胡同怀旧的场景。当《铁血丹心》的旋律响起,头脑中容易反应出《射雕英雄传》跌宕起伏的剧情和由黄日华、翁美玲所主演的郭靖、黄蓉的形象。
本文将上述歌手照片、舞台形象、MV镜头、影视剧情等诸多要素概括为歌曲的“画面”(简称“画”)维度,这是歌曲在现代新生的第三维度,涉及化妆、服饰、舞美、摄影、图像剪辑等多种领域,在歌曲的传播和欣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完全不借助画面的单纯的歌曲收听已经非常少了。即使是在收听歌曲音频时,受众往往也能联想到歌手的舞台形象等镜头。由于画面维度的增加,歌曲从听觉的艺术升格为“听觉+视觉”的综合艺术。以往,歌曲的受众表达为“听众”,现在用“观众”一词也许较为恰当。
二、歌词的地位与特点
在现代社会,歌曲发展为由歌词(词)、乐声(乐)、画面(画)维度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综合艺术。三个维度性质不同,从不同方向构建了歌曲的完整形态。这与一个长方体的体积由其长、宽、高之三个维度的乘积所构成相似,我们可以用“歌曲=词×乐×画”之数学式,来描述三个维度与一首歌曲的综合艺术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现代歌曲的三个维度
其中,歌词维度的评价取决于歌词的文采以及能否打动受众;乐声维度的评价是对一首歌曲的旋律、编曲、演唱、声效、混音等要素的综合考量;画面维度的评价是对歌手的表演形象、舞台设计、MV画面、影视剧情等要素中的某一项,或是多项叠加的效果之考量。正是由于画面维度的出现,使得歌曲的魅力大幅增加,从古代的二维平面扩展为现代的三维立体。有了这一歌曲综合评价的数学式,便可对很多音乐现象做出解释。
首先,这一乘积关系清晰地反映出:词、乐、画之每一单项维度的评价,都与歌曲的整体评价密不可分。追求理想的歌曲作品,最好在三个维度上都尽量精益求精。其中的某一维度偏弱,势必会降低歌曲的整体评价。
这里有必要对歌词在歌曲中的地位与特点进行确认。歌词的地位非常重要,如前所述,歌词决定了歌曲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受众对歌曲的理解。因此,作为歌曲三维度之一的歌词,在一首歌曲中的重要性实际上超过三分之一的比重。不过,由于歌词写作看似简单,其重要性容易被忽视。
歌曲的乐声和画面维度涉及面广,均包含多种不同性质的工作。掌握相应的技能需要经过专业训练,工作借助专门的设备(如作曲一般需要钢琴等乐器配合),门槛较高。与之相比,歌词写作只需要大脑构思文字,无须专门的设备,材料只要有纸笔足矣,也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在歌曲的整个制作链中属于早期环节,工作量所占比重较少。未经谱曲的歌词,确切地说,还达不到歌曲的“半成品”。后续的乐声和画面维度的制作,所需工序和成本要大得多。如前所述,音乐公司在制作歌曲时多采用“先曲后词”的方式,这与歌词文字的定制、修改相比旋律和编曲的制作加工明显简易有关。总之,歌词写作在歌曲中一方面地位重要,同时又具有相对单纯、成本较低的特点。
由于人人都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或多或少都写文章,容易使人产生歌词写作相对简单的错觉。其实,歌词写作虽然工作单纯,但并不简单,要想写出好词,需要有诗意的思维与文学功底的积淀。练就出较高的水平需要进行相应的训练,但歌词写作的训练机制还不成熟,主要靠的是词作者的个人感悟。当前,无论是音乐类院校还是师范及综合类大学,很少开设有关于歌词写作技能培训的课程。
一般而言,音乐专业人士相对容易同时兼顾作曲、编曲、演唱、混音等工作,因为这些都属于音乐领域。而歌词写作属于文学领域,并非音乐人的专业。世界上像鲍勃·迪伦、罗大佑、佐田雅志那样,一人能同时出色地从事作词、作曲、演唱的全能型歌手毕竟凤毛麟角。不可否认,大部分音乐人的文学功底,在歌词写作领域不易达到专业水准。有些音乐人在制作歌曲时,对于乐声维度的各个环节精心地下了功夫,但对于歌曲中首要的歌词写作环节未能给予重视,以为凭借己力即可胜任。由于歌词不够完善,结果拉低了歌曲的综合效果,造成资源浪费。
因此,音乐人有必要加强和词作家之间的合作。另外,就歌曲的画面维度而言,化妆、服饰、舞美、摄影、图像剪辑等工作也属于音乐之外的领域。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不易兼顾。在这个时代,要想推出精良的歌曲作品,要求音乐人具有团队合作意识,能够和歌词与画面维度的专业人士紧密配合。
“歌曲=词×乐×画”之数学式,同时也体现出其中某一维度的高评价值,能够提升歌曲的综合效果。其实,歌曲三维度的评价并不容易给出绝对的客观标准,主要取决于受众内心的主观感受。有些歌曲的歌词文字粗糙,音乐旋律一般,可是深得一大批青少年喜爱。究其原因,青少年由于知识文化、艺术鉴赏力及人生阅历所限,对于粗糙的歌词并不感到文字水平低下,对于平庸的旋律并不感到不动听,而歌手的相貌、着装打扮及肢体动作等画面维度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使得其对于该曲的评价非常高。在过去看来似乎是歌曲之外的因素,在现代成为歌曲有机的组成部分。
画面维度的出现,给歌曲第一维度之歌词的性质也带来了影响。在过去,歌词主要通过听觉来传播和欣赏。为了便于听众理解,讲究使用平易的表达和便于听辨的文字,要避免“倒字”等。在现代,无论是歌手演唱的转播、MV的画面还是影视剧之中,一般都会给歌曲添加歌词字幕。人们在聆听歌曲时,往往也在观看字幕,从而使歌词也具有了视觉性。于是,歌词便不再非要使用简明易懂的表达和便于听辨的文字不可,一定程度地增加了歌词表达的自由性,对于“倒字”现象也能相对宽容。方文山打破一般语言常规的歌词得以成立。刀郎的《罗刹海市》信息量很大,并伴有拆字游戏。在过去仅凭听觉的话,听众可能不易理解和记忆。当下,人们在手机、电脑上聆听时借助歌词字幕,则便于领会。莫文蔚演唱的《当你老了》中的“头发白了”的“白”字,听起来像第四声,明显属于“倒字”,对此似乎很少有人提出异议。同样借助歌词字幕,周杰伦的有些歌曲咬字含混不清的唱法也不影响受众理解,可以说是画面维度对乐声维度带来的辅助。
三、歌词与现代诗之别
歌词与现代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不易厘清的问题,以下试从诗歌的分类入手,就此做一论述。当今仍有一部分人从事着传统诗词的创作,现代的诗歌实际上主要有现代诗、传统诗词和歌词之三种类型。广义的“诗歌”一词如其名称所示,包含“诗”与“歌”两方面内容:“诗”为不含配乐的纯文字表达,即徒诗;“歌”即配乐的诗,也就是歌词。因此,以是否含有音乐要素为标准,可将诗歌分为徒诗和配乐诗两大类,徒诗下位分类为以白话文体表达的现代诗和以文言文体表达的传统诗词。显然,歌词并不归属于现代诗的子项目,而应定位为与现代诗、传统诗词相并列的一个独立的诗型。总体而言,现代的歌词以配乐的现代诗为主,也包括少数配乐的传统诗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后者在文体上便不同于现代诗。三种现代诗歌类型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现代诗歌的类型
诗歌
徒诗(诗)
配乐诗(歌)
现代诗
传统诗词
歌词
现代诗
传统诗词
需要指出的是,具体诗歌作品的类型归属是动态的,因为该作是否伴随有音乐旋律是可变的。有的歌词创作出来之后始终没有得到谱曲,或是其音乐旋律被人遗忘便成为徒诗。有的现代诗和传统诗词被谱上旋律便成为歌词。很多宋词原本作为歌词被创作,后来其旋律失传,成为徒诗。而邓丽君专辑《淡淡幽情》中的宋词,通过现代的重新谱曲,又回归为歌词。
以上分类针对的是广义的“诗歌”。而狭义的“诗歌”指徒诗,不把歌词纳入其内。为了不与广义的“诗歌”相混淆,以下将狭义的“诗歌”仅以“诗”来称谓。
从理论上说,诗具有抒情性和韵律性,属于二元的表现艺术。诗的抒情性来自其文字的内容(意),韵律性来自其文字的语音(音),均与文字本身有关。所谓“诗具有音乐性”的说法,其“音乐性”指的是诗作文字语音层面的韵律美,并不等同于音乐旋律。有别于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具有不同的来源。
在古代,诗与乐的结合丰富,很多诗一开始便作为入乐的歌词而创作。此外,古人欣赏诗作时讲究吟诵。吟诵是基于押韵、平仄等格律,对诗作中关键字的发音予以延长,自由即兴地配以相对简单的音乐旋律进行哼唱的行为。可以说,古代的诗,多为诗乐结合的二维艺术。
近代以后,吟诵的传统式微。当代人所创作的诗,无论是现代诗还是传统诗词,一般很少考虑配乐的问题。现代诗又称“自由诗”,没有格律方面的规定。“通过回车键写诗”这一夸张的说法,某种程度地反映了当今的现代诗多运用散文句式,其韵律性主要体现在诗句换行的节奏停顿上,而对于音顿、声调、押韵等要素并未给予充分重视,主要考虑的是诗作内容层面的抒情性之单一维度。
在古代,歌手当然也有出色的形象,其演唱也能配合曼妙的身姿。但由于没有记录、转播的手段,这些视觉要素只能通过现场观看的方式,为有限的受众所欣赏,歌曲的画面维度非常薄弱。在现代,无论是诗作内涵的视觉表现,还是现代诗人和朗诵家的舞台形象,在社会上传播得都比较少。董卿制作的电视节目《朗读者》邀请文化名人朗诵现代诗等作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非常难能可贵。可以说,诗的画面维度总体上也很薄弱,几乎可以忽略。就社会影响力而言,现代诗已远远不能和歌曲相比。一方面由于记录、传播技术的提升,歌曲从古代的二维艺术升为三维,其综合艺术魅力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另一方面,诗乐结合的传统衰微,现代诗的韵律性弱化,从二维艺术降至一维,成为特定群体孤芳自赏的小众文艺。歌曲在当代能够深入大众人心,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其三维特质密不可分,从而对现代诗形成降维打击。
欣赏歌词不能只看文字,歌词的魅力需要放在该首歌曲的三维背景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单纯地将歌词文字与现代诗来比较,容易产生歌词是二流现代诗的偏颇认识。这是将歌曲的一个维度与现代诗整体做的比较,而不是二者综合艺术魅力的全面比较。
四、歌词赛事的举办方式
最后略谈关于歌词赛事的举办方式问题。征集已经完成制作且整体效果较好的歌曲,从中挑选出歌词质量较高的作品,是相对合理的做法。单纯征集好的歌词,其实工作尚未真正完成,歌曲一系列的后期制作需要跟进。
好的歌词不一定就能成为好的歌曲。一般水平的歌词如果配上高水平的作曲和演唱,其综合效果有可能高于歌词虽好、而作曲和演唱水平一般的歌曲。歌曲的最终效果是评价歌词好坏的关键。只有成为好的歌曲,歌词才算获得真正的成功。
参赛歌词的内容和风格不一,本身缺乏可比性。赛事评委读到歌词时,其心目中所设想的歌曲,与歌曲实际完成后的最终形态之间可能也会有很大出入。因此,在尚未完成歌曲制作的时点,对歌词进行严格的打分和评奖缺乏客观标准。赛事主办方对于评选出的好歌词,需要在后期阶段,尽量给予高水平的乐声及画面维度的制作。如果活动止于选词阶段,只能说是一种现代诗的赛事,而不是歌词的赛事。
对于不同内容和风格的歌词,提供同等水平的后期制作可能并不容易,让同一位作曲家给入选的所有歌词统一谱曲也不现实。笔者认为,歌词赛事似可考虑先提供一些纯音乐旋律,请参赛者以“先曲后词”的方式,在这些旋律框架内进行填词创作,根据其作为歌曲的演唱效果来打分评奖。这样能使得参赛者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比拼,既便于判断歌词写作水平的高下,也便于节省歌曲后期制作的成本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