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乐黛云:愿把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

她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今年90岁。是什么塑造了她始终坚韧的性格,使她饱经沧桑却依然乐观?

乐黛云近影

回顾自己的人生,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拓荒者乐黛云说,一生中有三个最重要的选择:第一是选择了教师的职业,第二是选择了终身从事文学和文学研究,第三是选择了老伴汤一介。

“我们共同生活了58年,心中始终有一颗小小的火苗,那就是忠诚。无论经过多少波折,我始终无悔于我的三个选择。”

2021年1月,乐黛云出版首部自传《九十年沧桑:我的文学之路》,将自己一生的真实经历、真情实感、真切体察用隽永的文字娓娓道来,令人掩卷深思。是什么塑造了她始终坚韧的性格?又是什么原因使她饱经沧桑却依然乐观?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1.被山水浸润的性格

1931年,乐黛云出生在美丽的山城贵阳。她的父母都是新派人,父亲是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英文系的旁听生,母亲是女子师范艺术系的校花。他们家附近没有小学,父母就自己教她念书。父亲教英语、算术,母亲教语文和写字。母亲嫌当时的小学课本过于枯燥无味,就挑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和好懂的散曲教她阅读和背诵。

父亲被聘为贵州大学英文系讲师后,他们一家搬到了贵州大学所在地花溪。父亲买了一小片地,就地取材,依山傍水,用青石和松木在高高的石基上修建了一座简易的房子,走下七层台阶,是一片宽阔的草地,周围镶着石板小路,路和草地之间,是一圈色彩鲜艳的蝴蝶花和落地梅。跨过草地,是一道矮矮的石墙,墙外是一片菜地,然后是篱笆。篱笆外就是那条清澈的小溪了。草地的左边是一座未开发的、荒草与石头交错的小山。最好玩的是在篱笆与小山接界之处,有一间木结构的小小的厕所,厕所前面有一块光滑洁净的大白石。少年时的乐黛云常常坐在这块大白石上,用上厕所作掩护,读父母不愿意她读的《江湖奇侠传》和张恨水的言情小说。

在从贵阳疏散到花溪的贵阳女中,乐黛云快乐地度过了初中时代。这所刚从城里迁来的学校集中了一批相当优秀的老师,其中国文老师是刚从北方逃难南来的“下江人”,名字叫朱桐仙。朱老师很少照本宣科,总是在教完应学的知识之后给学生讲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微贱的裘德》《还乡》《三剑客》《简爱》等等,这些美丽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乐黛云,她几乎每天都渴望着上国文课。在老师的熏陶下,乐黛云深深地爱上了文学,爱上了戏剧。

乐黛云一家四口(1969年)

2.治学现代文学史

1948年, 乐黛云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老师们博学高雅的非凡气度深深吸引着乐黛云。当时一年级设在宣武门城墙下的旧“国会”会址;离沙滩校本部还挺远,课程有沈从文先生教大一国文(兼写作),废名先生教现代文学作品分析;唐兰先生教说文解字;齐良骥先生教西洋哲学概论,还有化学实验和英文……她喜欢听这些课,总是十分认真地读参考书和完成作业,也喜欢步行半小时,到沙滩校本部大实验室去做化学实验……

大学毕业后,乐黛云就选定现代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她喜欢这门风云变幻、富于活力和挑战性的学科。恩师王瑶先生劝告她,不如去念古典文学,“现代史是非常困难的,有些事还没有定论,有些貌似定论,却还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王瑶先生说,“何不去学古典文学呢?至少作者不会从坟墓里爬出来和你论争!”乐黛云反问:“那么,先生何以从驾轻就熟的中古文学研究转而治现代文学史呢?”

二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3.从中国文化出发

1952年,乐黛云和汤一介结婚了。公公是曾经在美国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的汤用彤先生。乐黛云回忆说,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学者,做什么学问都要有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从汤老的教训开始的。汤用彤先生晚年患有脑溢血,乐黛云帮他做了很多事情,找书、听他口述,然后笔录成书。有一次汤老先生在口述中提到《诗经》中的一句诗:“谁生厉阶,至今为梗。”乐黛云没有读过,也不知道是哪几个字,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汤老先生很惊讶,连说,《诗经》你都没通读过一遍吗?连《诗经》中这两句常被引用的话都不知道,还算是中文系毕业生吗?

这件事令乐黛云惭愧万分,从此发奋背诵《诗经》。她说,“五四时期”向西方学习的人,都有非常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像吴宓、陈寅恪、汤老先生和后来的钱锺书、宗白华、朱光潜等,他们都懂得怎样从中国文化出发,应向西方索取什么,而不是“跟着走”。

4.一切“听其自然”

和同时代的学者一样,乐黛云也曾经历过一连串痛苦而惶惑的岁月,她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也学会了耕地、播种、收割。她曾赶着四只小猪满山遍野寻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喜欢这种与大自然十分贴近的一个人的孤寂,也经常思前想后,为自己策划着未来的生活,以为最好是找一个地方隐居,从事体力劳动,自食其力。想来想去,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帮了忙:随遇而安,自得其乐。她说:“我似乎想明白了,倒也心安理得,每天赶着小猪,或引吭高歌,长啸于山林,或练英语,背单词于田野。”由于乐黛云劳动得很不错,还获得了“打砖能手”“插稻先锋”等光荣称号,回校后,她被告知可以重返“神圣的讲坛”,给留学生上课。上世纪80年代起,她陆续发表和出版了《茅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等作品,编译了《国外鲁迅研究论集》,引起了相当强烈的反响,开拓了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的新的空间。

乐黛云说,“听其自然”是自己的格言。她没有刻意地想过要成立一个比较文学学科,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讲,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视角。“我觉得我做人也好、做事也好,很重要的一条线索就是听其自然。”

5.愿作被遗忘的鸣锣者

荒唐岁月过去后,1984 到 1989 年间,乐黛云夜以继日,埋头读书写作,争分夺秒,想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她在北京大学不断开设新课,如比较文学原理、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东方和西方、中西比较诗学等。这些课程都是第一次在北京大学开设。学生的欢迎促使她更好地准备,大量增进着自己的系统知识积累。

此间,乐黛云连续出版了两部专著:《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原理》。在《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她真诚地写道:“我寄厚望于年轻一代……他们可以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学者,他们可以成为中外兼通、博采古今的巨人。中国文化将通过他们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发出灿烂的永恒的光辉……在他们登上宏伟壮丽的历史舞台之前,也许还需要一些人鸣锣开道,打扫场地!我愿作那很快会被抛在后面的启程时的小桥和小径,我愿作那很快就会被遗忘的鸣锣者和打扫人。”

乐黛云把自己的这两部学术著作看作“文化热”的一种结果。她认为,要促成我国悠久文化的转型和发展新阶段,首先要有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观念。文化之所以“热”,就“热”在争相酝酿新观念,这就要求人们认真了解近年来世界发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东西可供参考,又如何为我所用。

与老伴、国学泰斗汤一介先生相携一生

采访手记

支撑人生的信念

常有人感到奇怪,“朝为座上客,暮为阶下囚”的剧烈变化竟然没有引起乐黛云性格上的根本转变,她从不颓废,没想过自杀,从未对未来完全失去信心。她说:“支撑我坚守的原因就是一直滋养我的、来自中西文化的生活原则和道德追求,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的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教导,正是这些原则帮助我度过了那些因难于索解的迷惑而痛苦的年代。”

回顾起来,乐黛云觉得自己的一生体现着五个字:“命、运、德、知、行”。第一个字是“命”,你必须认命;第二个是“运”,这个“运”是动态的,当运气很坏的时候,你不要着急,运气很好的时候,你也不要觉得自己怎么了不起;第三个字是“德”,道德是任何时候都要“修”的,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第四个字是“知”,她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第五个字是“行”,所有的一切,最后要落实到行为上,“行”其实是一种选择。

“我很庆幸选择了北大,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文学研究作为我的终身事业。我最大的愿望是把美好的中国文学带到世界各地,让各国人民都能欣赏到优美的中国文化,进而了解中国。我努力做着,虽然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一直是这样做的。”乐黛云说。

THE END
0.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原初现代化”进程,则不会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不会产生人类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浪潮的开始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其内在的基本矛盾由此也逐步暴露,而这正是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基本物质前提。没有相对成熟的大机器生产,就没有相对成型的jvzquC41yy}/jjtvqwmbq7hqo1lbp€jp1465693jvor
1.民族与历史论文通用12篇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要求学生归纳近百年来中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及其结果,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认清中国的国情。 2.情感教学法 通过教学引起兴趣、燃起热情、激起联想,强调师生之间的真诚交流、和谐关系,建立最佳教学情境。历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jvzquC41vt~c0zguj{/exr1jcuxgw4558?60qyon
2.要对得起陈先生,要对得起历史媒体关注新闻中心陈先生那种忧郁的气质十分打动我,让我从精神上深深认同。 南都:90年代初,你是如何开始“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这一课题的研究? 陆键东:(我)生平最喜欢读历史掌故、人物传记之类的书。谈到对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研究,其实也是一个很长的人生体味过程。大学毕业以后我一直与中大的一些老师有来往,对于中山大学的jvzq<84yyy4dpyzdi0ipo8sgyu532:812:741:<6:94tj}rn
3.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范文四合院改造成新形式并使之现代化的思路;瑞士苏黎士州建筑保护局前局长Christian Renfer就与同济大学合作项目――江苏泰仓沙溪古村落修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台湾华梵大学萧百兴教授则以21世纪初面临全球现代化冲击下的北台石碇小镇营造经验为例,阐释地域归真的话境编织,探讨文化遗产在深度建筑史协助下重新切入全球化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7;64:/j}rn
4.朱浒:晚清史的另一种写法——《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的未竟之思|盛宣怀如王德威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的序言中提出了很著名的说法:“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他认为五四时期出现的新文学,其源头实际上从晚清开始,正是晚清新文学所尝试的诸多可能性,才开启了文学现代性。要理解五四新文学,必须关注晚清新文学,这是文学史领域的命题。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3/96/395eql2km{gntv792<94B3ujvsm
5.《寂静的春天》与现代环境运动的兴起——蕾切尔·卡森的著作出版可以说,该书的社会影响早已超越了它直接揭露的化学杀虫剂造成的环境危害这一事情本身,它所引发的现代环境运动正在日益显露出深远的社会效应。人们高度赞誉该书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1)Pimentel,D.,“Silent Spring,the 50th Anniversary of Rachel Carson’s Book,” BMC EcojvzquC41yy}/h8830ipo8ucig532;7134871:87356427xjvor
6.历史小论文通用12篇三、把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世界近现代史教学有机结合 第4篇 一、教育工作讲究特色 本人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积极营造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氛围,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的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特长的发挥积极jvzquC41yy}/z~jujw4dqv4jcq}fp8>:;9?/j}rn
7.初中历史说课稿:《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初中历史说课稿:《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 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戊戌变法”是新编教材上册)第二章的第七节,内容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地位非常重要。一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继续: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jvzquC41yy}/fr~khctxgw3eqo5kkjtcp1iiwƒmqpiyiwxpgicugcw|gp1;59?>50jznn
8.朝向“历史”与“文学”的学术探求访谈尽管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仅有三十年,也并不是已经梳理清楚了。有境外人士曾与我讨论“五四”新文学,我们发现,文学史早已认为新文学的发端,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为标志,那么新文学的“元年”就应当是1917年,甚至是1916年。1919年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学、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是什么?这并非不言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48533;5d69:279344<86;::/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