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之心理学知识整理,包括认知过程、学习的概念以及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学习理论、学习心理。
教资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知识整理,包括教育概述、教育发展基本形态、教育学人物思想、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制度、教育目的。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教资之心理学知识整理,包括认知过程、学习的概念以及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学习理论、学习心理。
教资第一章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知识整理,包括教育概述、教育发展基本形态、教育学人物思想、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制度、教育目的。
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数学重点考点知识总结归纳!
数据结构
法理学读书笔记
思维导图带你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
建筑光学基本知识
考研英语一写作
教育学考研:教育学原理第八章教学内容整理
考研三步翻译技巧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史纲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屈辱)1840——1919
选择题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压迫→反抗→失败→觉醒
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A. 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1840鸦片战争)
B.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C.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任务的变化)——由反封建变成反帝反封建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A、1840年——1949年10月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B、1949年10月—1952年底 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余势力的矛盾。
C、1953年——1956年 无产阶级(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1956年底—2012年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千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
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B、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
第三节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A、社会制度的腐败
B、经济技术的落后
民族意识的觉醒
A、林则徐——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C、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口号的人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太平天国——农民阶级领导洋务运动——地主阶级领导戊戌变法——民族资产阶级领导
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文正公)
镇压太平天国
主持修炼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兵工厂——安庆军械所(1861年成立)
建议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李鸿章(文忠公)
1865年,在上海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当时最大兵工厂→上海江南造船厂
1872年,成立了轮船招商局——第一家民办企业。→招商银行
左宗棠
收复新疆,开发西北
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州船政局——当时国内最大造船厂
张之洞
1890年,在湖北武汉创办的汉阳兵工厂——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制铁企业
1893年,奏请清朝光绪帝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
1902年,创建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江南大学等八所高校
洋务事业的兴衰
前期——军事工业以“自强”
曾国藩主持修炼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兵工厂——安庆军械所(1861年成立)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当时最大兵工厂→上海江南造船厂
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州船政局——当时国内最大造船厂
后期——民用工业以“求富”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容闳生于珠海,1847年赴美留学,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积极促成了清政府官派留学生。
C、传播了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D、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封建性
依赖性
腐朽性
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天折—2019年选择题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背景条件
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
革命过程
革命意义失败原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1919——1949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1925年到1927年 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以反对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为主要目标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今年100周年)
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00周年
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
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使五四运动获得了比以往的革命斗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相当迅速的发展。
资产阶级
中等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大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操纵国计民生)
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装壮大起来。
其次,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的群众队伍和骨千力量
再次,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过程
五四运动的意义
第一、表现了反帝反封的彻底性。
第二、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工人阶级
小资产阶级
包括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知识分子(学生属于知识分子)
民族资产阶级
第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陈独秀是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负责人
五四运动总司令和总策划
第四、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五四运动由于具备了上述新的历史特点,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927年至1937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统一战线→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
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
1931年毛泽东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在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瘦。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931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A、1931年到1937年—局部抗战
B、1937年到1945年——全面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主要目标
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1945年到1949年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反对美帝国主义支持的蒋介石政权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运动
在1928年到1948年,我们党在农村搞土地革命。这个政策结合当时的背景,一共进行了四次调整
第一个阶段1928年到1931年
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
第二个阶段1931年到1935年
“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第三个阶段1937年到1945年(全面抗战阶段)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第四个阶段1946年到1948年
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实现耕者有其田
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军事战线是第一条战线
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第四节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党的建设
中国现代史(建设)1949——现在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70周年(重中之重)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一百多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政治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
第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
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过渡性质)、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过渡性质)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除去两种过渡性质的经济,主要的三种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第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
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第二节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1956年4月初,毛泽东提出实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这为探索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第二、毛泽东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
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
第十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代表大会主题
1921年中共一大:建党【精讲精练P298页】
1922年中共二大:反帝反封革命纲领首次提出。【精讲精练P299页】
1923年中共三大: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精讲精练P300页】
1925年中共四大: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对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规定。
1927年八七会议:【精讲精练P305~306页】
第一、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左——先进
右——落后,保守
“左”——激进
第二、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1935年遵义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在中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精讲精练P310页】
1935年瓦窑堡会议:提出了在抗日的条件下与民族资产阶重建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评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冒险主义、美门主义的错误倾向【精讲精练P316页】
1945中共七大:首次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精讲精练P324页】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讲精练P336页】
第一、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指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
第二、在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要求。
1956年中共八大:【精讲精练P351~352页】
第一大成果——八大分析了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第二大成果——大会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正确的指导方针。
第三大成果“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讲精练P359页】
第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第二、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三、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精讲精练P360~361页】
1987年中共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精讲精练P361页】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精讲精练P362页】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第一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精讲精练P362页】
2002年中共十六大:将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精讲精练P363页】
2007年中共十七大: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精讲精练P363页】
2012年中共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精讲精练P366页】
2017年中共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讲精练P3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