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入门第一书

鸦片战争是近代以来所有中国人的历史世界的起点。近现代史不仅是历史,也关联着当下。所以,近现代史课不仅是历史课,更是一门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塑造政治正确的功能。

由此,教科书对于人物的评价,以及一些关键名词术语,在历年来形成的共识下,几乎已经成为不可撼动的金科玉律。每一点改变、突破,都可谓步履维艰。近期某研究机构关于“闭关&锁国”一词的新解引发争议即是一例。

但就在30年前,一位学人立志重新研究鸦片战争。对其中涉及的几个主要人物,进行了地质勘探式的考察,呈现给我们一个与教科书颇不一样的鸦片战争。

他就是茅海建先生,他的研究成果,就是今天要推荐的这本《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茅海建,上海人,生于1954年。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师从陈旭麓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等职。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澳门大学特聘教授等。

《天朝的崩溃》是茅海建先生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自述研究鸦片战争的意义: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这与已经完成同一使命的国度,比如日本,是大不相同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不让中国人轻松的课题。”

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

在导论中,茅海建先生就抛出并澄清了一个问题:一向被指责为卖国贼的琦善,究竟是不是卖国贼?

作者详细考察了琦善的生平,以及其卖国贼罪名形成的过程,指出,琦善虽非良善之辈,但说到卖国,却是有些冤枉他了。他没有卖国的动机,也没有卖国的行为。他做的事,都是在执行道光帝帝命令。

只不过,在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作用下,替皇帝背锅而已。成了脸谱化的奸臣。

什么样的民族文化心理呢?就是简单地把复杂的社会情势,简化为奸臣vs忠臣、卖国vs爱国的二元对立,仿佛只要皇帝重用林则徐,就可能获得胜利一样。

作者指出,如果还是从善恶忠奸的立场来看待鸦片战争的人与事,还是不能找到真意义: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大,从今天的角度去探讨一百五十多年前这次战争的意义。我们会首先看到,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

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中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这是今天历史学界都会同意的观点。

当然,我们也有理由将一切责任都推给历史。事实上,我们也从历史中找到许多无可辩驳的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底子薄弱,人口基数太大,等等。但是,我们在历史中看得最少的是,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究犯了哪些错误,尽管历史已经明白无误地说明,我们犯过错误。

而历史研究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

茅海建的探索,从当时清军的真正实力开始。作者以无可辩驳的史料证明(史料扎实是本书的最大优势),在鸦片战争中,因为清军的腐败无能,根本无法对抗英国人。

在鸦片战争中,清军在作战中往往一触即溃,大量逃亡,坚持抵抗者殊少。在这种情况下,谈论人的因素可以改变客观上的不利条件,又似毫无基础可言。

因此,对于鸦片战争的失败,当时和后来的人们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清军已经腐败。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悖论:

眼下流行的各种鸦片战争的论著中,一方面承认清军已经腐败,一方面又使用了既模糊又明确的说法,“广大爱国官兵英勇奋战”云云,似乎只是一小部分上层人土对此应负责任,而下层官兵毫无责任可言。他们的例证,正是一小部分在抵抗中牺牲的将士。且不论这种以偏概全的方法在逻辑上的错误,就此一说法的倡导者的心态而言,多多少少又有一些阿Q的味道。

作者基于详细的考察(作者的第一篇论文就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兵力》),得出结论是:即使清军认真努力,同样也是无法抵抗英国人的。

这有点像科幻小说《三体》里的一个概念:降维打击。在降维打击面前,勇敢还是不勇敢,都无关大局,都不可能改变结局。

林则徐受命赴广州上任,执行禁烟的圣旨,中国历史即将由他揭开新的一幕:

林则徐关于虎门销烟的奏折: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林则徐从皇帝那里接受的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摆在林则徐面前的两种选择,尽管他本人此时并未意识到:要么杜绝鸦片来源而引起战争,要么避免战争而放弃禁烟的努力。“天朝”体制不允许林则徐进行外交交涉,林本人亦抱着“天朝”观念而无意于此类交涉,且英国和国际形势也没有能为此类交涉作适当的铺垫,因此,中英两国之间不可能达成如1907年那种限期十年禁绝的协议。

也就是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天朝”与“日不落帝国”之间似乎没有商量转的余地。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既要杜绝鸦片来源又不许挑起衅端,道光帝的这一训令本来就是一个悖论,任何人都无法执行。

林则徐想不到,所有的东方人都想不到,一个政府会为了一群商人去打仗!

事实上,在英国人的军队开到广州之前,林则徐已经和义律处于交战状态,只不过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英国军队到达后,并没有直接和林则徐交手,而是北上。这其实是执行英国外相的训令:

6月30日,英国远征军总司令兼全权代表懿律,在其到达后的第3天,亦和全权代表义律一起率军北上,与伯麦汇合。此后,广东沿海的英军亦有陆续北上者。虎门口外仅留下英舰4艘和武装轮船1艘执行封锁任务。

林则徐以为是他的海防措施有效:

林则徐并不知道英军的作战方案,他见到的仅是伯麦封锁珠江口的命令和义律于6月25日、26日的两次文告。按照清朝的官场用语,这些文件的态度算不上强硬。于是,他误认为,他的制敌方略成功了,英军之所以不敢轻举妄动,正是见其有备,无隙可乘,知难而返。

后来,因为清军的失败,人们需要一个心理的慰藉,需要一个本应能够战胜却没能施展身手的林则徐,于是林则徐被神话。

本书的研究结论是,即使是林则徐的海防措施,同样抵挡不了英国军队的进攻。

就当时的情势而言,清朝的失败,是一个确定无疑的结局。

中英南京条约稿本:

人们常说,历史不忍细看。鸦片战争作为近现代史的开端,在绝大多数人头脑中,都是一个模糊的形象。多数人没有能力深究其细节,只能靠教科书提供的一些粗线条的原则进行想象与重构。

打开这本书,读者将看到一个与我们观念中完全不同的鸦片战争。道光帝和他的大臣们,如何在主观臆想中指挥打仗?《南京条约》究竟是如何签署的?三元里抗英真相究竟如何?那些在近代史开锣大戏中轮番上场的人物,命运如何?……都在这部45万字、再版近二十次的学术经典里,得到充分的展示。

THE END
0.2017年最新中考历史选择题100题56.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的世界意义在于() A.它标志着英国近代史的开端B.人类历史上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胜利 C.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D.限制了王权,使国王不能滥用权力 57.九年级1班的同学对如何评价拿破仑展开了激烈争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jvzq<84yyy4hfƒxzz0ipo8jqpmlcx4hf1rt1;5392703:54544ivvq
1.略谈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1978 年改革开放后,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出现了不少新的说法。但是把那些关于世界现代史 开端的各种观点进行分析后, 还是不能不得出 “应以十月革命作为世界现代史开端” 的结论。 1978 年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是把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2799459?/j}rn
2.第17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提升卷这种观点认为:20世纪初有几件大事合起来构成新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旧的国际秩序,加上欧洲、亚洲地区接连爆发的政治革命,足以成为新旧时代划分的标志 观点二 以20世纪40年代为世界现代史开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20世纪40年代以后的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具有新的特点,有着不同于近代时期的独特发展jvzquC41yy}/|}m0eun1|thv1;44@:26:4ivvq
3.下一篇:工程建设监理的中心任务古代文学小故事范文(1)目前,世界史专业课的名称国内大致有两种。一种采用的是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当然如果要细分的话还包括世界当代史。本文所采用的就是这一种。还有一种是将世界史分为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2;?/j}rn
4.罗曼蒂克消亡史昨日的世界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在《春之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性的开端》一书中对于一战前后社会心理的分析与茨威格颇为相通,他指出,大战和这场先锋派芭蕾舞剧(《春之祭》)一样,凭借用死亡作祭来表达对生的庆祝。“春天”,象征着一种汹涌澎湃的创造性力量,成为被崇拜和献祭的对象——与之不谋而合的是,在一战时的宣传论jvzquC41o0jpwkfp0eun1ktqm1xfxrjy138499:63
5.李国华:鲁迅论“现代史”文史因此,在一篇反思辛亥革命的小说中,鲁迅不仅写出了“现代史”的负面,而且也暗示了“现代史”的正面,一种“第三样时代”的可能起点。 延续上述分析逻辑,鲁迅1934年发表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一些说法,可以说是对突破“不死不活”的“现代史”陷阱、从而进入“第三样时代”的正面表达。鲁迅在该文中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LD1p70497312>2;8h6266766843;?34>3jvor
6.《世界近代现代史》,theWorldModernandComtemporaryHistory世界近代现代史 3) Earthliness 世 1. Confrontation between "Earthliness" and "Reclusion"——On the Two Themes of Saigyou s Japanese Poetry; “世”与“山里”的对峙——论西行法师和歌的两大主题 4) managing a society and disturbing a society jvzq<84fkezbnu3eqo5jpmz14:;04A9:9;:3:<>0jvs
7.世界现代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5年下德州学院.pdf该【世界现代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5年下德州学院 】是由【金】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世界现代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5年下德州学院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jvzquC41yy}/vjtfqey/exr1r/735B9664<80qyon
8.世界史·现代史(上卷).pdf世界史 现代史编(上卷) 第一章 二十世纪初的世界 19世纪是欧洲支配世界的世纪,经济上如此,政治上也如此。20世纪初, 欧洲仍保存世界优势地位,但不久就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东亚,兴起了日 本;在美洲,兴起了美国。它们迅速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改变了欧洲称 霸世界的局面。而美国之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影响尤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1623=4834;24>7332632960ujzn
9.对埃及历史与现代化道路的研究——基于构建中国自主的世界史从日本学者柴四郎著的《埃及近世史》中译本问世至今已有120年历史,中国学者对埃及历史与现代化道路的研究愈来愈深入系统。在历史巨变中透过中国的埃及史研究,可以得出世界现代化进程某些规律性、普遍性的理论认识。中国的埃及史研究是在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之劫难的历史背景下萌生的,在其主流发展中,始终表现出与中国jvzq<84kyj4du|s0ep5nc{}142842;4v42842;53a7;97=540unuou
10.吴铭: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以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反帝反殖为特点并不断取得胜利的现代史,开始了。 美军侵略者在东线的进攻作战,在我志愿军第九兵团的打击下,由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进攻,变成不择手段地逃跑,原定的饮马鸭绿江的作战方向和作战意图,被扭转了180度:不再是进攻,而是只要逃出志愿军的包围,便是胜利。似乎也预示着近代史终结、现jvzquC41yy}/y‚zym4dqv4Ctvodnn4nkunj1;5431721=96429/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