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林日本史研究著作选集》五卷套装本作为“浙商大日本研究丛书”的一种,已于2022年12月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收入该套装本中最早出版的是《简明日本古代史》(1984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初版,2019年作为“天津社会科学院建院四十周年精品文库”的一册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新装出版),该书初版的第一章第一节因为涉及考古学上的一些问题,这次收录时删去了。五卷本中最厚的一本是《日本弥生时代史》,这是王先生的三本日文著作《古代の日本――邪馬台国を中心として――》(1986年东京六兴出版社初版)《邪馬台国と古代中国》(1992年东京学生社初版)《弥生文化と古代中国》(同前)的中文合译本。王先生的另一本日文著作《奈良文化と唐文化》(1988年六兴出版初版)虽然没有收入这回的套装本中,但是收入的《汉唐文化与日本古代文化》(1996年天津人民出版社初版)是对上述日文著作的相关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王先生的《日本神道研究》(2006年上海辞书出版社)虽然因故未能收入此选集,但是这次收录的《日本人的原始信仰》(2005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初版)一书,是王先生日本神道研究的一部分。
五卷套装中《中国的日本史研究史略》(一下简称《史略》,引文只注页码)是一本全新的著作,对自中国正史中的日本传到新中国之后第五代日本史研究者的相关情况,王先生进行了扼要的叙述,特别是王先生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的日本史研究者代表,亲炙吴廷璆、周一良先生等本领域奠基者的教诲,作为全国日本史研究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本领域中日学术交流的重要开拓者,亲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学术发展进程,以自己的深切感悟和亲身经历写就的这本著作,是一本有史料、有故事、有情怀、负责任的、整体展现中国日本史研究样貌、雅俗共赏的简明日本史研究通史。
《史略》是一部中国日本史研究学术通史。该书的上编“中国人研究日本史的悠久传统与传承”分为“中国历代正史中的日本研究”、“明清时期的日本史研究”和“20世纪以来中国的日本史研究”三章。这一编的意义,是王先生自觉地将当代中国的日本史研究与中国日本史研究的悠久传统结合起来,把现代的日本史学术研究作为整个日本研究通史中的“新的一页”来书写。对于中国正史中的日本传的系统研究,先后有汪向荣先生的《中日关系史文献论考》和王勇教授主编的多卷本《历代正史日本传考注》,王金林先生以日本古代史研究专家的眼光,以非常精炼的语言“对各日本传的优点和不足,阐述独门见解”(序),提纲挈领,非常值得广大的日本史研究者学习。“明清时期的日本史研究”这一章虽然简略,但是对翁广平的《吾妻镜补》在学术史上的意义做了充分的肯定,指出“中国人撰写的真正意义上的日本史著作,是19世纪初翁广平的《吾妻镜补》。这是翁广平花费7年时间完成的一部日本史巨著,是我国日本史研究史上第一部体例规范的日本通史,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著作。”同时王先生也感叹该书“只有少量刊本,流传有限。因此,翁广平和他的《吾妻镜补》鲜有人知。”(52页)可喜的是,今年3月文物出版社的“海上丝绸之路基本文献丛书”中分四册影印出版了这本重要的日本史著作。
建立中国的日本史研究体系,是几代日本史研究者的夙愿。王金林先生在“20世纪以来中国的日本史研究”这一章中也很重视这个问题。他引用了周一良、邹有恒、宋成有诸先生的相关论述之后,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重视研究人才的梯队建设,要求“研究梯队中的每一名成员,都应具有扎实的通史功底,并以此为基础,对日本史的某一断代或某一专题有深入的研究,而不是古代史学者不知或不甚知近现代史,近现代史学者不知或不甚知古代史(古代、中世、近世);在研究方法上,既要多‘蹲’下来做微观考证,又要能‘站’起来做宏观的归纳和总结。”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说具有“通史意识”就够了,而是要“具有扎实的通史功底”,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在具体的研究领域,既能“蹲”下来做史料和史实的微观考证,又能够“站”起来做有高度的归纳和总结。这样的梯队能否顺利建立,王金林先生表示“很担忧”。他提到:“近些年来,年轻学者不是不想踏踏实实地搞学问,而是浮夸、焦虑之风使不少年轻学者无法静下心来为学问而奋斗。”“浮夸、焦虑之风不除,日本史研究的梯队建立无望。”(78页)
与建立中国的日本史研究体系相关,也是当前中国日本史研究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史学理论创新的问题。对此,王金林先生非常重视史料,坚持论从史出。他指出:“要建成中国特色的日本史研究理论和方法,其基础应是史料(包括原始史料和学术著作),并对中外学界的以往研究有透彻的认识、理解,同时要有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史学理论是严谨治史之后的结果。正是由于我们基础功底的薄弱,所以真正称得上实证有发现、分析有深度、理论有创新,并且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术精品不多。”(79页)重视史料,王先生不是只说说而已,他身体力行,编著的《日本历史基本史料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初版)从倭王权的成立到镰仓幕府的消亡,分八章,每章前面是概说,分节排列相关文献史料,是一部以资料集成形式编著的日本古代历史与文化通史性著作。
王金林先生不只是“南开日本研究的人才”,更是新中国日本史研究拓荒者的代表。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日本出版了四部重要的日本史研究著作,这在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界可谓凤毛麟角。不仅如此,王先生还是在当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值得浓墨重彩加以描述的日本六兴出版的十三卷“东亚中的日本历史”的发起者和实际组织者。对此,我曾经在《“中国式”日本研究的实像和虚像》中说过:“由王金林出访日本,在日本学界雁过留声之后,在日本出版界和中日学术界有识之士的协助下,引出一队展示中国日本史研究的整齐雁阵,飞越中日历史的天空,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道值得纪念的风景。”王金林先生就是这“雁阵”中的领头雁。其中的详细情况在中编第五章“中国日本史研究者的学术形象”第一节“中国日本史研究者首次在日本出版日本历史丛书”中有详细的说明。王金林先生为什么能够成为领头雁?因为他有“沉重的使命感”,自觉肩负起了接续中国日本史研究悠久传统薪火的责任,而且步伐坚定,持之以恒。
《史略》也可以说是一部记述新中国日本史研究拓荒者的学术成长、艰苦创业事迹的重要学术著作。其沉重的责任、坚实的步履和不懈的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者好好学习的。在座的王海燕教授、江静教授和我都被列为第五代学者的代表,最近我在读姚大力的《读史的智慧》,其中有一篇《像“肌肤触碰般”地感知过去》,不由得也和他在想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需要想一想,当我们自己也在慢慢变老的时候,我们能留给下一代的是什么……能留给他们一些什么样的更值得纪念的东西?”大家都能够这样想、而且能够像王金林先生那样去做,大概就可以慢慢戒掉“浮夸、焦虑之风”,中国的日本史研究、大而言之中国的学术发展就有希望了。
(作者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教授。本文根据作者在 10月17日《王金 林日本史研究著作选集》发布研讨会上的报告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