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下电子教参

认证主体:邓**(实名认证)

IP属地:北京

下载本文档

1、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九单元古代世界文明时空坐标第25讲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时1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目标定位明考向 素养考向概念聚焦1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农耕畜牧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2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古代文明多元发展的特点3结合各文明古国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从“时空观念”角度理解形成古代文明多元发展特点的条件私有制、阶级、国家;多元;汉谟拉比法典;吉尔伽美什、楔形文字;法老、象形文字、太阳历、莎草纸;婆罗门教、种姓制度、佛教、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按位计值法;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寡头政治、民主政治、希腊公民主干梳理理思路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条

2、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人类最早在西亚、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出现了原始农业,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2)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推动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发展。农业发展使农业和手工业出现分工,进而推动早期商业出现。脑力劳动者出现:一部分人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农耕生产也推动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2文明产生的标志(1)阶级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进而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分化。(2)国家开始形成: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发展,推动了政府、军队、监狱等强制机关的出现,

3、国家开始形成。(3)文字的产生: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了。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1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2原因:受生产力水平和交通条件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3表现文明条件文明发展历程政治统治文化成就古巴比伦文明西亚的两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了最初的文明;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地区出现城市国家;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涉及古巴比伦王国的

4、社会结构、婚姻、土地租赁和借贷等多个方面,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权威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古埃及文明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发展,提供了联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统一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权力。法老之下,设有官员分别处理政务和地方事务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使用象形文字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收获季三季修筑

5、金字塔发明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随着铁器时代来临,生产工具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开发公元前3千纪诞生;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形成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公元前6前4世纪,佛教兴起,赢得了大批信众,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古希腊文明南欧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

6、国家管理,斯巴达是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文学: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喜剧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是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拓展1古印度种姓制度下的等级划分等级特点第一等级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第二等级刹帝利主要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第三等级吠舍大多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第四等级首陀罗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四个种姓之外,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贱民)2雅典民主政治的优点与局限(1)优点: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

7、城邦的大政方针。(2)局限性: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侨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考点探究释难点 主题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特点的原因史料一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只有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才能疏导和储积大量的水,而这大量的劳动力还必须进行协调,赋予纪律和加以领导。由于治水而产生统一指挥的最高政治权力。德裔美国历史学家魏特夫史料三公元前9世纪,恒河中游开始得到迅猛发展。那

8、里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树木参天,经冬不凋。自然界这种浓郁得过剩的生命力,启发了原住民对生命不死轮回问题的思考。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史料四中国黄河流域,平原土地丰饶,农业发达,实行封建政治,有巩固的国体,文明灿烂;希腊多山、近海,海滨交通便利,能激发冒险进取之心和向往自由之精神。中国秦汉时期形成王权专制政体;古希腊的雅典则建立起城邦公民政体。摘自古典文明中的地理环境差异与政治体制类型史料五有学者认为,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雅典的民主政治,在中国陕西也出现了“房子盖半边”的奇怪现象,这与山陕地区较为干旱有关,人们希望“肥水不流外人田”。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在人类的生活中处处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9、摘自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研究问题(1)根据史料一,指出古代西亚经济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文明形态的影响。(2)史料二中学者认为“由于治水而产生统一指挥的最高政治权力”,请以古埃及为例,说明上述观点。(3)根据史料三,指出印度地理环境对印度制度的影响。(4)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东西方政治体制”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5)根据史料五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提示(1)古代西亚农耕经济占主导;推动两河流域形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2)尼罗河的泛滥给埃及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人们意识到为了更好地控制和调节尼罗河,必须团结协作,集中共有的力量,在一

10、种统一的号召下发挥才干。然而这却为统一这一地区的统治者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契机。法老的权威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尼罗河灌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3)古代印度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人们相信生命轮回,使得人们安于现状,印度成为种姓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沃土。(4)观点:地理环境深刻影响政治制度。理由:中国属于大河文明,多平原,农业经济发达,实行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自给自足。这种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推动政治上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希腊属于海洋文明,多山,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易产生民主政治体制。(5)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组成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优越的地理环

11、境可以加速社会发展,反之可能会延缓社会发展,但并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是重要条件。拓展1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各自文化特点的影响(1)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历法根据尼罗河涨落制定,使用的书写材料来自河中的植物,尼罗河还提供了通道,有助于国家的统一。(2)两河流域也依靠境内河流发展农业,早期的国家因征战逐步被统一起来,因河流泛滥时间不定,所以有洪水和方舟传说。(3)受河流泛滥影响,两河流域和埃及的文学作品呈现的色彩不同。埃及:自信乐观;两河流域:恐惧悲观。2世界古代文明多元性的原因(1)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不同是世界古代文明多元性的根本原因。亚非文明古国以农业立国,形

12、成了和平自守的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以工商业见长,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海洋文明;以畜牧业见长的游牧民族则形成逐水草而居的特点。(2)地理环境。在世界上古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巨大。人类早期文明一般分布在大河旁边,利用冲积平原的有利条件进行农业生产。古希腊港湾众多,对其工商业的发展及海外贸易有很大的影响。(3)周边环境。西亚文明处在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的交汇处,这种情况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文明的稳定发展,导致政权更替频繁。古代中国、印度文明,外部压力较轻,文明相对稳定。(4)宗教思想。宗教思想是文明多元性的重要表现,也反过来深化了文

13、明的多元性。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中国的儒家思想、罗马帝国的基督教都对世界文明的多元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典例研析立标杆 1(2021徐州)2019年,以色列文物局在耶路撒冷发现一座9000年前的都市遗址,挖掘出数以千计的工具、珠宝、雕像饰品,储藏棚中存有大量的豆类。专家称至少有2 000至3 000名居民,达到了足以构建一座城市的规模。据此推断当时该地(B)A城市国家诞生B原始农业出现C社会分化明显D阶级对立严重解析根据“挖掘出数以千计的工具、珠宝、雕像饰品,储藏棚中存有大量的豆类。专家称至少有2 000至3 000名居民,达到了足以构建一座城市的规模”可知当时已经出现了

14、种植业,即原始农业已经出现,B项正确;材料说明出现城市,并不能证明出现国家,排除A项;C、D两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2洪水传说流传至今有好几个版本。最早在苏美尔的史诗中,只有吉乌苏德拉一家和他船上的动物幸存。之后在希伯来人的传说中,则是诺亚一家、每种动物雌雄各一只得以留存。而在古希腊人的传说中,则只留下丢卡利翁和皮拉夫妇。洪水传说的流传和演变实质上说明了(B)A各地区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B文明随着时空变化呈现多元特征C早期人类经常与泛滥的洪水斗争D大河文明存在着类似的神话传说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传播过程中,传说会随着时间和地区的不同而被相应的改造,因此体现了文明的多元性,正确选项为B项;

1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只能体现苏美尔文明的传播对希伯来以及古希腊文明的影响,未能体现相互之间的交流,故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古希腊是海洋文明而不是大河文明,故D项错误。3“什尔巴克,这是个你也知道的市镇,它的位置在幼发拉底。那是个古老的市镇,诸神都在那里存身,是他们让诸大神泛起洪水”以上文字出自(A)A吉尔伽美什B罗摩衍那C摩诃婆罗多D荷马史诗解析材料中“它的位置在幼发拉底”,表明该文学作品出现在两河流域。吉尔伽美什是古代两河流域的著名史诗,故A项正确;罗摩衍那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故B项错误;摩诃婆罗多是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故C项错误;荷马史诗是古希腊

16、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故D项错误。4(2021广东高考11)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这主要反映了(C)A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B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C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D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解析根据“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可得出这属于权力的滥用,是直接民主的弊端之一。而“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则说明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C项正确;瓦解的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瓦解,

17、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内部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针对平民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D项。5(2021山东高考10)约公元前450至前445年间的一件铭文记载了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的情况:“阿科斯提案:胜利女神雅典娜的女祭司应从所有雅典妇女中任命,女祭司的薪资应为(每年)50德拉克玛以及公共祭祀(牺牲品)的腿和皮。”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A)A公民大会负责处理城邦重要事务B祭司是享有特权的公民群体C妇女在特定领域拥有政治权利D津贴制是民主政治的基础解析题干有两个关键信息,分别是“雅典公民大会选拔女祭司的情况”和“多年后,公民大会再次明确规定

18、每年向女祭司支付50德拉克玛”,其主旨是强调公民大会在处理城邦重要事务中的主导作用,故选A项;题干强调的是公民大会的职责而不是祭司的地位,而且题干中没有关于祭司是否享有特权的规定,排除B项;雅典城邦规定公民才能享有政治权利,妇女不属于公民群体,没有政治权利,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关于津贴制的规定,且津贴制是伯利克里执政时期的规定,而伯利克里执政开始于公元前443年,时间上不符,排除D项。6(2020全国高考卷32)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

19、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A)A雅典民主政治B僭主政治C罗马共和政体D寡头政治解析由材料“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可知是雅典为维护民主政治实行的直接民主(陶片放逐法),故选A项;僭主政治是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建立的独裁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罗马共和政体的特点在于国家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三权分立,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寡头

20、政治是指由少数人掌握政权,与材料中“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的民主政治相违背,排除D项。课时2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目标定位明考向 素养考向概念聚焦1了解农耕文明的优势,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农耕文明对古代文明扩展的作用2从“时空观念”角度掌握古代各大帝国的扩张历程,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3掌握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运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理解古代各大帝国崛起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作用行省制;君权神授;基督教;腓尼基字母、阿拉马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丝绸之路、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主干梳理理思路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1原因:农耕文明区

21、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文化上的优势;农耕文明对土地、金属、马匹的需求;统治阶级追求更多土地以获得税收。2古代文明扩展的方式: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3古代文明扩展的表现(1)埃及文明的扩展: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埃及文明鼎盛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2)西亚文明的扩张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帝国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3)希腊文明的扩张:古代希腊

22、人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建立起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4古代文明扩展的影响: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拓展认识农耕文明的优势、古代文明的扩展与大帝国兴起之间的关系农耕文明的优势推动了古代文明的扩展,进而推动了古代大帝国的兴起;大帝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古代文明区。古代文明由于所在时空环境不同,其发展具有多样性。二、古代世界的帝国1波斯帝国(1)波斯帝国兴起时间与范围: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2)波斯帝国的统治中央: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王权至上,君权神授。地方:实行行省制,

23、行省总督与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3)灭亡:公元前4世纪晚期,因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而灭亡。2亚历山大帝国(1)亚历山大帝国兴起的时间与范围:公元前4世纪晚期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2)亚历山大帝国的统治: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3罗马帝国(1)罗马共和国时期: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它凭借由公民组成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在扩张过程中,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2)罗马帝国时期

24、在12世纪达到繁荣。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3世纪之后,罗马帝国陷入危机。原因: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同时,边境压力也逐渐加大。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三、古代文明的交流1文明交流的总趋势(1)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联系和影响。(2)交往总趋势是不断加强,相互影响不断扩大。2文明交流的表现(1)西亚、埃及文明的交流农耕技术的传播: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冶铁技术的传播:冶铁技术最初起源于西亚,从那里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艺术的碰撞“雕刻”“神话”:西亚的神话

25、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尤其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字母文字的推广“腓尼基字母”:起源于西亚的腓尼基字母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腓尼基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拓展字母文字广泛流行的原因:字母文字符号少,易于记忆,书写简便,有固定读音,使用方便;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有大量符号需要记忆,使用不便。(2)汉朝和罗马帝国的交流间接交往: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到达地中海东岸。

26、直接交往: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2世纪,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并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考点探究释难点 主题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史料一当城邦人口过剩时,希腊大量拓展海外殖民地。到公元前五世纪,包括黑海在内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环布繁盛的希腊殖民地。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亚历山大的远征及其所建立的帝国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却开创了一个希腊古典文明向东传播的历史时代“希腊化时代”帝国分裂后又形成一系列的希腊化国家。在这新的政治地理范围中,希腊文明逐渐向东扩展,并与东方文明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交流与融合,揭开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新篇章。

27、摘编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史料三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可以说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一次文化上的反哺过程同希腊化始作俑者的主观愿望相反,文化的反哺超过了希腊文化的对外影响。摘编自陈村富地中海文化圈概念的界定及其意义史料四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远征军连续作战10年,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灭性的破坏。但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这样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方,而东方文化也逐渐渗入到希腊文化之中,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摘编自亚历山大

28、东征记史料五罗马帝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将地中海世界和古代文明如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希腊等文明发源地都统一在一起的帝国罗马与东方各国接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文明不断交融的过程。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问题(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城邦进行海外殖民的原因。(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东方文明对希腊文化“反哺”的例证,并谈谈你对“希腊化”的认识。(3)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东征既是一场人类文明的灾难,也是一场文明盛宴的开端,根据史料四和所学知识论证上述观点。(4)根据史料五分析罗马帝国扩张的影响。提示(1)原因:因为山地较多,土壤贫瘠;海洋阻隔,海岛众多;人口增长,对

29、生存造成压力;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的城邦布局。(2)例证:地中海文化圈将西亚、埃及文明通过腓尼基和希腊的殖民运动反推回希腊。认识:希腊化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为地中海文明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灾难说: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掠夺了大量财富,对亚洲文明造成一些毁灭性破坏,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文明盛宴开端说:亚历山大东征沟通了各大文明间的交通,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希腊文化与古代东方文化相结合,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4)罗马帝国统治区域内,各文明不断交融,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拓展1古代世界主要帝国对东西方文明的传播(1)波斯帝国:波斯帝国是两河流域文明、尼罗

30、河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同时,希波战争使希腊人对波斯人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揭开了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实质性交流的新篇章。(2)亚历山大帝国:帝国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亚历山大有计划地、坚持不懈地在被征服地区推广希腊文明,大大促进了希腊化进程。帝国崩溃后形成的国家也基本延续了这一政策,形成一个庞大的希腊化世界。(3)罗马帝国:一方面,继承希腊文化,罗马帝国将其在帝国范围内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帝国疆域内的亚非欧各文明在和平的环境中不断交流、融合,与东方的中国共同构成推动世界文明发展的两大重要力量。(4)汉朝:在整合了中国各地文化的基础上,汉朝向统一方向进一步发展,并通过佛教开启了与南亚文明的交往,

31、通过丝绸之路开启了与中亚、西亚和罗马帝国的交往。同时,中国文明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中华文化圈开始启动。2世界文明之间交流的主要途径(1)经贸往来:经贸往来是世界文明交流交往的基本形式,虽然没有扩张和战争引发的交流引人注目,但是,和平的经贸往来是最持久、最深刻的人类文明的交往形式。(2)人口迁徙:人口迁徙导致不同种族、文明的族群产生接触,从而形成文明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大大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世界古代史上,西亚地区的人口迁徙最为复杂,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最为活跃。(3)军事征服:征服者的文明占据优势地位,往往能够大大加速文明的传播速度。亚历山大帝国的扩张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大大促进了希腊文

32、明的传播,是东西方文明的一次大规模交流和交往。(4)国家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由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交流将更加便捷,罗马帝国繁荣时期亚非欧文明的交流速度加速,奠定了罗马帝国繁荣的基础。典例研析立标杆 1古代埃及文明和西亚文明用武力方式向外扩展,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D)A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B文明开化的程度C社会组织与管理系统D经济形态的影响解析古希腊为海洋文明,工商业发达,而埃及和西亚文明都属于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两者不同的经济形态是造成文明扩张方式差异的主要因素,故D项正确;社会分工与生产效率、文明开化程度和社

33、会组织与管理系统均与扩张方式无关,A、B、C三项错误。2据史料记载,波斯帝国时期,有许多希腊人来到波斯,他们之中既有医生、学者、工匠,也有失意的政治家。波斯历代国王喜用希腊医生为御医,希腊工匠在波斯秉承国王的意旨,采用希腊风格和东方审美观,创造出新的艺术风格。这反映了当时(C)A希腊的医学发达先进B波斯人生活丰富多彩C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D希腊人的创造力丰富解析据题意可知,许多希腊人来到波斯,对波斯的医学、审美和艺术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发展的表现,故选C项;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希腊的医学发达先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不能说明波斯人生活丰富多彩和希腊人的创

34、造力丰富,排除B、D两项。3(2021太原)斯芬克斯最初源于埃及神话,著名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位于埃及吉萨金字塔的东面。后来在希腊神话中,斯芬克斯是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这一现象表明(C)A希腊神话源自埃及B世界文明大同小异C文明发展交流借鉴D埃及文化多元并存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埃及神话对希腊神话的影响,体现的是当时文明的交流碰撞,C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的是文明的交流借鉴,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埃及文化多元并存的问题,D项排除。4在亚历山大大帝统治下的城市中,可以发现与希腊生活许多相似的制度。在任何地方,希腊语都是官方语言、文化语言,一个人从希腊

35、旅行到印度,不怕语言沟通不便。这有助于推动(C)A直接民主B平等理念C文化认同D小国寡民解析据“在任何地方,希腊语都是官方语言、文化语言,一个人从希腊旅行到印度,不怕语言沟通不便”可知,希腊文化在亚历山大大帝统治的城市中得到扩张,希腊文化的扩展有利于推动文化认同,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各地对希腊文化的认同,直接民主、平等理念和小国寡民都是希腊城邦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三项。5(2021湖南高考12)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C)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

36、权地位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解析根据“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可知罗马法的调整是为了适应当地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商业纠纷,因此法律也要适当的调整,C项正确;材料只说债务关系转移,但私产的观念没有动摇,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是保护谁,排除B项;D项是指民法大全的颁布,排除。6古罗马帝国留下很多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城市的发达不是要看这个城市的建筑物的华丽程度,而是要看这个城市的排污能力”。这些谚语从侧面反映出古罗马(A)A工商业经济比较繁荣B城市的建筑水

37、平高超C与世界各地联系密切D环境污染问题较严重解析材料“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个城市的发达不是要看这个城市的建筑物的华丽程度,而是要看这个城市的排污能力”体现的是当时罗马的工商业发展较为繁荣,A项正确;B项不是侧面反映,D项曲解了材料,排除两项;“与世界各地联系密切”夸大了材料内涵,C项排除。第26讲中古时期的欧洲目标定位明考向 素养考向概念聚焦1了解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的内容和影响,从“唯物史观”“历史解释”角度理解这些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影响2了解西欧王权强化的表现和基督教会的地位,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王权和教会的关系3了解西欧工商业和城市发展的状况,从“唯物史

38、观”“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城市自治斗争的影响4了解拜占庭帝国、俄罗斯扩张的历史,从“历史解释”理解罗马法对帝国统治的作用,认识俄罗斯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庄园法庭;王权、城市自治、基督教会;查士丁尼法典;拜占庭、俄罗斯主干梳理理思路 一、西欧封建社会1背景:建立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之上。2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1)封君封臣制度背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内容内涵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权利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

39、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与各级封建主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封建主在各自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2)庄园制度地位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耕地类型领主自营地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庄园法庭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秩序(3)农奴制度: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还要缴纳租税。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中古西欧王权地位的变化(1)封建

40、制初期王权的地位:权力分散,王权软弱。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2)15时期晚期王权的强化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法兰西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2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1)兴起原因:西欧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2)时间:1011世纪。(3)基本特征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41、造成影响。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4)城市自治的影响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市民阶层的壮大。推动大学兴起,推动了教育学术发展。冲击了封君封臣制度,支持了王权,促进了统一。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3中古西欧的基督教会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政治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思想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三、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1)建立: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

42、罗马帝国继续发展,又称拜占庭帝国。(2)社会状况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军事: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3)灭亡原因:连年的征服战争消耗了自身的资源;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使帝国陷入混乱;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军事蚕食。时间: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2俄罗斯(1)9世纪:发端于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一度成为东欧最强大的国家。(2)13世纪上半期:

43、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3)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4)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对内: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对外继续扩张。(5)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考点探究释难点 主题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角度认识西欧封建社会的多元特征史料一在欧洲社会重建中,拥有高度文明进展的基督宗教对于当时尚处于文明低级阶段的蛮族进行了反征服。其结果,占领者和被占领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达到了和谐与共鸣。然而封建割据制约了商业的发展,领主之间的私战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因此,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消除

44、封建割据,在政治上实现国家的统一,(必须)建立以王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的政府王权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推到了权力的中心。摘编自吕嘉世界中世纪政治史等史料二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分成两大类型来考察:“原生城市”和“新植城市”。原生城市是指610世纪里自发成长的城市,包括从罗马时代遗留下来、在外观上仍具备某些城市功能的居民点;在这几个世纪里与西欧和北欧贸易发展相适应而涌现的城市;910世纪,西欧国王们为防止北欧海盗入侵而建立的“堡”,因其能提供防卫功能而吸引着工商业者,结果成长为城市;围绕新建立的修道院而形成的工商业聚居点。而新植城市则是领主为了自己的利益,按照已有城市的样式,在自己领地上划定一块地方并赐予其特

45、许状,宣称市民入居获得宽厚的条件,得到广泛的特权,从而“植入”城市。摘编自庞兹中世纪城市问题(1)根据史料一,指出王权与教权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指出“新植城市”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提示(1)趋势:教权受到冲击,王权逐步加强。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统一稳定的需要。(2)原因:原有的城市基础;区域贸易的发展;城市功能的完善;基督教传播的影响;宽松自由的城市政策。特点:享有一定自治权。影响: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冲击了庄园经济;壮大了市民阶层,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意识的觉醒;反对封建割据,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和王权的加强;兴办大学,促

46、进了世俗教育发展;孕育了近代社会因素,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拓展1中古西欧王权强化的影响(1)使国家逐步由混乱割据走向统一,削弱了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2)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3)葡萄牙、西班牙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4)推动了西方近代议会起源。2中古西欧社会的多元面貌(1)多元的社会结构:政治上,天主教会、封建领主与自治城市鼎立;经济上,农奴经济、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文化上,天主教神学、日耳曼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民族国家文化与人文精神共处。(2)封君封臣封土的体制:封君封臣通过仪式性的缔结方式建立一种契约关系,领主不能强加

47、给封臣某种义务,封臣要承担效忠领主等义务。(3)相对独立的庄园:自给自足是西欧庄园经济的显著特征,同时在庄园中以领主为中心,形成相对独立的政治集团,领主在自己的庄园中,行使某种程度的统治权。领主拥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4)追逐自由的城市:城市建立在商业贸易的交结点上,封建关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种保护机构来对抗领主,维护市民生活与商业贸易,为市民文化的生长提供土壤。(5)宗教的禁欲主义与世俗的贵族文化:宗教文化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通过禁欲控制人们生活。贵族文化宣扬以忠诚为核心。典例研析立标杆 1(2021北京东城区)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

48、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这反映了在西欧封建社会(C)A封君封臣的身份划分明显B教会势力被日渐削弱C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D王权得到进一步发展解析根据“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可以看出,封君封臣制度导致了从中央到地方权力的割裂,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也不利于王权的加强,C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没有提及封君封臣的身份,排除A项;材料与教会势力无关,排除B项。2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下,地产不能随意变卖,但很多人利用法律上的漏洞,脱离此种束缚。名义上不出售,卖方仍自称“领主”,将土地“封

49、”给买方,约为“陪臣”,得价之后只责成他供奉一点名义上的义务,甚至“每个夏天采办一朵蔷薇花”即可。这说明(C)A当时西欧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B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D契约制度是维系欧洲发展的根本解析根据材料“名义上不出售,卖方仍自称领主,将土地封给买方,约为陪臣”可知,地产买卖双方名义上为领主与陪臣的关系,实际上是土地买卖关系,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当时土地不能直接买卖,说明西欧的封建制度仍然在起作用,而不是西欧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发展方向的信息,B项错误;维系欧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的发

50、展,不是契约制度,D项错误。3中古时期西欧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自由”是市民阶层的合法身份,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市民身份,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这反映出(C)A农奴是城市的主要组成部分B城市中人人都有自由的身份C自治城市与封建势力的对峙D封建领主势力遭到空前削弱解析材料“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强调城市的自治属性,“领主无权强迫他们变回农奴”反映出封建领主无法限制住满一年零一天的农奴,这体现了自治城市与封建势力的矛盾与对峙,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农奴是城市的主要部分,排除A项;只有住满一年零一天,才能获得市民身份,排除B项;“空前削弱”过于夸张,排除D项。4

51、下图是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成果。其反映的是西欧(A)A王权演变历程B奴隶主权力变化过程C神权演变历程D城市自治权变化过程解析在8世纪至13世纪,西欧社会教权势力强大,而王权势力弱小;13世纪至17、18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王权势力有所上升;最后,在17、18世纪后,伴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陆续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世俗王权再次走向低谷,故选A项;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瓦解,8世纪欧洲早已进入了封建社会,B项错误;欧洲宗教神权在8世纪至13世纪一直是居高不下的,这与曲线的走向不符,排除B项;在

52、11至12世纪,西欧城市普遍展开了反对封建领主、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这与曲线的走向不符,排除D项。5.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并专门发布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这反映出,当时佛罗伦萨(A)A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B人文主义广泛传播C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D新教理论初步形成解析佛罗伦萨市政府扩建“小而简陋”的教堂,且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突出了市民的要求,说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地位更加重要,故A项正确;人文主义广泛传播开始于文艺复兴之后,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故

53、B项错误;依据材料“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而简陋的教堂”,且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说明教会权威在下降,故C项错误;新教产生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6伊凡四世(15301584)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此举使得俄罗斯(A)A强化了中央集权B废除了农奴制度C缓和了社会矛盾D摆脱了蒙古统治解析根据“特辖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

54、君直辖”等信息可知,伊凡四世通过对地方行政区划的改革,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B项是1861年,排除;材料中的做法不能缓和矛盾,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第27讲中古时期的亚洲、非洲与美洲课时1中古时期的亚洲目标定位明考向 素养考向概念聚焦1依据阿拉伯人商业活动示意图,概括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过程和疆域四至,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历史地位2概述奥斯曼帝国崛起的过程及统治措施,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其在东西方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分析其灭亡拜占庭帝国对欧洲和亚洲历史产生的影响3通过中古时期亚洲各国文化的相互学习,特别是阿拉

55、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隋唐文化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世界文化是各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理解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作用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笈多帝国;哈里发;苏丹;“大化改新”、幕府主干梳理理思路 一、阿拉伯帝国1阿拉伯帝国建立的过程(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2)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到他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3)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4)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1)政治:政治稳定,政教合一,君主专制。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

56、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最重要的是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2)经济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帝国境内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3)文化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概念阐释哈里发:意思是“先知的继承人”。阿拉伯

57、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哈里发由穆阿维亚家族世袭,选举制度废弛,阿拔斯王朝时期仍如此,哈里发成为王室世袭职位。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和法律,作为先知的继承人,哈里发拥有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奥斯曼帝国建立的过程(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2)14世纪中期,奥斯曼土耳其人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3)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4)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

58、的大帝国。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政治:政教合一,君主专制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2)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引发了后来的新航路开辟)概念阐释苏丹:“苏丹”在古兰经中原指拥有道德或宗教权威的人士,后来成为一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突厥人统治者马哈茂德是第一位称“苏丹”的统治者。印度德里苏丹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称“苏丹”,掌握

59、国家最高权力。三、南亚的国家1笈多帝国(1)兴起: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2)统治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2德里苏丹国(1)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2)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四、东亚的国家1古代日本(1)经济: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

60、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2)政治:646年开始,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3)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庄园形成并推动武士集团的形成发展。(4)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5)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2古代朝鲜(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2)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3)14世纪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读“亚洲各国史纲要”读“亚洲各国史纲要” 亦祥 开通知网号 【摘要】: <正>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輯五編亞洲各國史綱要,是我國史學工作者編寫的第一本篇幅較大的關於亞洲各國史著作。亞洲各國史的研究在我國历史科學領域是還是一片荒地,现在正着手計劃開墾。王先生亞洲各國史網要的出版,對亚洲史的工作者和愛好者們說來是個莫大的鼓 下载App查看全文 下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RT[S6;7:682970jvs
1.亚洲各国史纲要3120王辑五亚洲各国史纲要 3120 作者:王辑五 出版社:高等教育 出版时间:195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售价¥333.00 品相八五品 发货 承诺48小时内发货 运费 北京市昌平区 至 北京市朝阳区 快递:包邮、挂号印刷品¥16.00 上书时间2018-11-16 数量 仅1件在售,欲购从速jvzquC41dqul0ttpih€/exr13;<4886256;49:781
2.亚洲各国史纲要亚洲各国史 作者:朱杰勤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58 国史纲要 作者:陈勇 ISBN:7810586718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4 中国与亚洲各国和平友好的历史 作者:周一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56 亚洲各国近代史讲义 作者:王启民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59 亚洲各国现代史讲义 jvzquC41yy}/njx0ce4dp8ktqpz0dxtm1fkucrqAkfC73:j:5g<2e=;g68i68@9g64<86lkc:66
3.亚洲各国史纲要王辑五编亚洲各国史纲要 举报 作者: 王辑五编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57 装帧: 平装 开本: 大32开 页数: 322页 售价 ¥ 5.00 品相 八品品相描述 发货 承诺10月10日前发货 运费 浙江省杭州市 至 北京市朝阳区 快递¥5.00、挂号印刷品¥7.00 jvzquC41dqul0ttpih€/exr137;988999;774<71
4.亚洲各国现代史讲义亚洲各国近代史讲义 作者:王启民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59 亚洲各国史 作者:朱杰勤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58 亚洲各国近代史参考地图 作者:王春良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59 中国与亚洲各国和平友好的历史 作者:周一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56 亚洲各国史纲要 作者:jvzquC41yy}/njx0ce4dp8ktqpz0dxtm1fkucrqAkfC:8=6:7:<:hn:679g4B5g:79
5.20252026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中外历史纲要下册课标要求了解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壹贰叁目录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亚洲的觉醒非洲的抗争 民族独立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进行民族解放的斗争。 民族民主运动(民族民主革命),是殖民地半jvzquC41yy}/|}m0eun1|thv1;5:<73:64ivv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