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我国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千百年来一直深受
百姓的喜爱
不少人随口都能哼唱上几句
许多我们“ 想当然”的戏曲常识
看似合理,但却是个“ 美丽的误会”
或者本该是错的,但错误代代相传,弄假成真成了对的~
有些 戏曲冷知识
只有“ 真戏迷”才真正了解
一起来看看吧
一、戏曲中的“圆场”并非“打圆场”
生活中,我们常见到“打圆场”这一说法,“打圆场”是从善意出发,以特定的话语去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戏曲中的“圆场”可不是这个意思。
圆场在戏曲中是一种步法,分男、女两种步法。
男:男性圆场,开始时左手端拳,右手单山膀,左丁字步,目平视。起步时左脚尖微撇,踹脚跟,勾脚面向前迈出,脚跟着地,随即压脚掌满脚着地,同时右脚跟稍踮起,随之向前迈右步,双脚交替逐渐加快前进。跑圆场时,两腿膝盖不能僵直,上身不能乱晃。步子要均匀,不可端肩、晃腰、腆腹、撅臀。先慢后快,每步距离约为大半步。
女: 女性跑圆场,开始时左手叉腰,右手单山膀,右踏步,目视左前方。起步时右脚尖微向外撇,勾脚面向前迈出,脚跟先着地,随即压脚掌满脚着地,同时左脚跟踮起,顺势左脚迈步向前跑,姿态同前。旦角跑圆场时,腿不能僵直,两膝盖内侧要贴紧,步子要小、快、均匀,上身稳,不能扣胸、撅臀。
二、是读“jué色”还是“jiǎo”色?
都对!但是戏曲中比较专业的说法还是角(jiǎo)色!
通常来说,“角(jué)色”指的是舞台或影视剧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而“脚色”在戏曲中指 演员的分类,即生旦净丑这些行当。 “脚色制”始于宋朝参军戏,是我国戏曲的一项重要制度。
因此最早的时候,戏曲中的角色分类应是“脚色”。
之所以把“脚色”和“角色”混为一谈,是因为一般的观众对“脚色制”不太了解,加上后来两个字不断通用,逐渐以“角”为准。在一些戏曲专业的相关书籍中,除了提到“脚色制”时会保留“脚”字,写“生角”“旦角”“净角”“丑角”时都用“角”字。
后来,“角色”和“脚色”就逐渐不区分开了。由于很多情况下为了便于传播,文字的使用更注重普适性,“角(jué)色”反而成为常见的说法。不过,如果你看到“脚(jiǎo)色”这一说法,也要知道这么说没毛病!
三、丑角都是坏人吗?
不是!
丑是戏曲中的 喜剧角色,一般担任娱乐大众、调节气氛、促进情节以及讽谏的作用。丑角一般不重唱,以 念白和做工为主。当丑扮演的是正面角色时,在舞台上就可以嘲讽反派;当丑角是一个反面角色时,会在舞台 上进行自嘲。
也就是说,丑角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坏人,这一行当的命名不是因为人物的外貌丑陋或品行恶劣,而是因为人物的功能。
想想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小丑”,他们的表演同样只是人们的快乐源泉,跟他们的长相和人设“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我们会觉得这个“丑”长得不丑,嗯...人好像也不坏,甚至还有点可爱!
四、细节决定地位的头面
茨菰叶,是一种盔头装饰物,黑色、尖头,下为二尖角,呈“A”形,因其形如茨菰的叶子一样,故称“茨菰叶”。
茨菰叶在戏曲舞台上作为一种身份的装饰细节,很多时候是体现一个特定人物的形象特点。 多为演短打武戏的青年侠士佩戴,以示角色的俊朗威风;旦角则多表示守寡落难的状态。
五、戏曲中“压轴”是指最后一场戏吗?
不是!
是不是有点震惊?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压轴”本是最后一个剧目。但其实它的本意并非如此。
“压轴”一词最初是戏曲术语,一般指一场折子戏的 倒数第二出剧目。折子戏是指演出全本大戏中的某一出,通常演折子戏的只有昆曲和京剧,甚至可以说京剧本身就是在折子戏的演出中成熟发展的。
戏曲中,每一出戏都有不同的称谓:
第一出:开锣戏
第二出:早轴
第三出:中轴
第四出:倒数第二出,也称“压轴”
第五出:最后一出,也称“大轴”
在戏曲中,真正的最后一出戏叫作“ 大轴”,压轴“压”的就是“大轴”。这种叫法和一代代艺术家们的演出经验有关。
一般演出到倒数第二场,就会有观众陆续离开,我们称之为“ 抽签”;甚至会有大量观众退场,这种情况称为“ 起堂”。一旦如此,到了唱大轴的时候就没有观众了,所以到了“ 压轴”,就需要一台好戏来镇场,让观众坐稳继续看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