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很少玩豆瓣,因为并不明确豆瓣这个软件所带给我的意义。此时此刻当我看到一些朋友点赞我从前写的一些东西,加上近期读书所收获到的,所以决定把豆瓣作为一个自己学习履历上的一些记录和交流的软件。所以写一点东西,作为一个学习与心路历程的总结与整理,这就是我在豆瓣这个平台上存在的价值或者是意义吧。
至于我是谁,我只不过是一个至始至终应该学习的学生而已。
——渔歌水心写在前面的话
罗兹墨菲是美国费城的一个中国历史学和地理学专家,所以在罗兹讲解某个国家的古代史的时候,更注重于从地理学对一个地区(国家)的历史文化影响的角度,去讲解一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形成过程。这是罗兹·墨菲的历史讲解的特色。
在第一章中,就讲解了东亚的共同基础与地区差异,从分界线、本土、自然观、农业、社会运行规则,村镇、传统体系等各个角度来分析东亚地区所具备的特点,而这明显是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无论是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一个地方的地形,水文,土壤等角度,还是从人文地理中,研究一个地方的社会形式,风俗习惯等角度。总之可以了解一点,作者更偏向于地理环境对于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影响。
这也是这本书的第一个特点:从地理环境对地区(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影响角度来展开历史叙述的。
第二个特点,就是这本书非常具有文学性,而且很多的观点非常有趣,从另一个角度去阐述某些历史现象。
在这本书的第二到第八章中,完全就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从每一个具有文化代表性的朝代讲,从地理位置对这个朝代的文化氛围的影响的角度,去阐述在这个朝代所发生的历史史实。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就是“王朝循环理论”,原文是这么讲的:
6/4 宋元·蒙古人 朝代循环和延续
中国历史可以很容易的分成不同的朝代,因此一部中国历史也被称作朝代循环史。大多数的朝代延续的时间为三个世纪左右(当然不包括元朝),期间会有一些如旋风般来去匆匆的、承前启后的“帝国创建”时期(如秦朝和隋朝)。新朝创立的第一个世纪,国家洋溢着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力,朝廷致力于开疆拓土,官僚机构高效廉洁,人民充满自信;第二个世纪在前一个世纪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或者是巩固前百年发展的成果;第三个世纪,活力和效能开始消失,腐败横行,匪盗和起义剧增,最终导致了王朝的崩溃。从起义军中崛起的新统治集团建立了新王朝,但是很少去改变整个体系,而只是改变了管理和监督的方法。
姑且不说这个观点对不对,但是不得不说,罗兹·墨菲从一个新的角度,去阐述了中国历史的本质,起码中国古代史的确是王朝更迭,的确是后承前制,这个说法与角度,是比较有借鉴意义的。
到了第九章,话题跳出中国,开始写古代朝鲜,到古代日本,甚至写到东南亚的历史。但是老实说,东南亚历史并非属于东亚史的范畴,但是作者却将东南亚的历史列入了东亚史的范畴当中,当然,越南,暹罗,马来西亚等都是归类于东南亚史的范畴之中。
在第十三章中,写西方人的到来。东亚史开始因为西方人的到来而具有了世界史的联系性。而实际上正是如此,个人认为,世界历史的本质就是从古代时候的区域史(希腊,罗马,埃及到法兰克王国等),到近代随着地理大发现,民族国家的形成,西方的殖民扩张,世界形成了一个政体。西方人的航海逐渐开启了未知的世界,从而将整个世界逐渐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但是在这个整体中,每个整体都具有自己的特征;而在某个区域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具有自己的特征。世界历史的特点,就是整体中的差异,而不同的差异与联系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
对于帝国主义,罗兹·墨菲又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论断:
也许,可以将帝国主义看作是一种在西方列强中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虽然除了虚无缥缈的宗主国荣誉之外,其所得远远小于支出,但是列强还是热衷于到处扩张。商人和公司赚取了利润,但政府却要做出决策,执行决策并为此而买单。帝国主义扩张,基本上是西方人(和日本人)傲慢自大的体现,工业化所带来的新力量,提供了帝国主义扩张的根本动力,国际竞争和大众媒体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世纪是一个所谓耸人听闻报道大行其道的时代,新闻媒体热衷于追求轰动效应,且动辄诉诸赤裸裸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那些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群众,对此往往趋之若鹜。蒸汽和钢铁所代表的力量,驱使西方人和日本人认定:自己的国家和文明“优越”于那些还没有启动工业化进程的国家,那些“落后”国家需要西方文明和日本文明慷慨的“恩赐”。对西方而言,提供这种“恩赐”还有道义上和基督教方面的理由:这些国家被视为陷于“偶像崇拜”的泥沼中,“过时”的信仰体系和道德体系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传教士通常是西方主义最傲慢的代言人,而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也是最不能容忍异己的一帮人。
这段论述包含了几个意思,我们可以拆解开看:
1、帝国主义的本质是为了彰显自身国力的一种风气,而实际上是入不敷出,没有实际意义。(而大家都应该清楚,殖民扩张的本质是从殖民地攫取原料,金银,劳动力和市场,因为发达国家发展工商业最最需要的,就是发展金融贸易,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是必要的因素。而在近代,之所以最开始昌盛的大国有所衰落,最开始是因为殖民地的不稳固,而后期,像英国这样的老牌帝国,则纯粹是因为殖民地的因素,而且已经跟不上科技革命的发展步伐了。)
2、国际竞争和大众媒体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这点个人觉得是有待商议的,我更认为,国力上的竞争是推动殖民扩张的一个直接因素。尤其自三十年战争之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促使西方国家从宗教战争发展成为为世俗王权与国家利益而转变的战争,这是世界国际关系的一大发展趋势。)
3、工业化的发展推动这些强国在文化上的优越感,尤其是西方国家,以宗教为名义进行扩张。(这点我认同,以中国明清时期为例,就有大量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以科技宣传和传教为名,对中国政治和经济以及科技文化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意义,到了后期则是以殖民扩张的手段进行开口通商,这就是近现代史的范畴了。)
以这些方面去阐述帝国主义扩张的本质,我想就可以解释近现代历史中西方(包括日本)殖民扩张的意义所在了。而关于日本侵华,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论断,我觉得这一点和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恰好可以作为一对印证:
1937年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是是怎么想的?他们实际上陷入了一厢情愿的幻想中:日本是强大的,无所不能的,中国是落后的,软弱的,四分五裂的;中国需要甚至是希望日本的领导。日本人还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攻下国民党的首都南京并彻底打败国民党军队,中国就会接受日本的条件。这又是一种主观臆断。而且,日本人对接下来要采取什么步骤并不清楚,战争就这样陷入了困境。日军的恐怖政策并没有使中国人丧失斗志,而中国的广阔领土和崇山峻岭,却拖住了日军前进的步伐。拿破仑和希特勒这两位沉迷于自己幻想的政治人物在俄国犯了同样的错误。但是国家和个人一样,很少会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及时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修改原有的结论方面,也是慢慢吞吞的。无数的教训表明,强者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弱者。这种现象在1947年至1949年的国共内战中出现过,在法国和美国两国先后都企图摧毁越南人的反殖民(也包括反共产主义)力量时同样出现过。优势的武器乃至优势的兵力,都不能保证一定会赢得战争的胜利,特别是当这些武器和兵力用以对付民族主义的、爱国的抵抗者的时候,不但没有胜利可言,反而会增强抵抗者的力量。恐怖政策的效果更差,从拿破仑到希特勒,从日本人到陷入越南战场的美国人,历史反复验证了这个规律。
这就体现了罗兹·墨菲在《东亚史》一书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在阐述史实的同时,也阐述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极其具有文学性,较为有趣且生动形象。总而言之,对于想对东亚史有所了解的来说,我觉得罗兹·墨菲的这本书,无论作为科普还是作为史观的新角度,都是具有借鉴性的。在此写这篇书评,作为读过这本书的一个大略的总结。
一直以来都是学生的角色,偶尔会不自量力的舞文弄墨一番。咏春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