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国”说法的再考察

从前我在《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并不规范》一文中,探寻“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从何而来?根据文献资料,最早是在梁启超作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祖国”之说。这首七言长诗写道:

“初为据乱次小康,四土先达爰滥觞:支那印度邈以隔,埃及安息邻相望……”

梁启超自注:“侯官严氏(按即严复)考定小亚细亚即汉之安息,今从之。”

梁启超又注:“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梁启超的这首七言长诗抒发了一种热烈的爱国情感,但在学术上根据不足。他所谓:“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其中这个 “小亚细亚”指的是“安息,即波斯或伊朗”,可见当时梁启超对于世界古代历史并没有深入的考察。

实际上,考古发掘证实:公元前 2 千纪以前世界上的文明古国至少有20几个,大致集中在北非和西南亚一带,如:尼罗河谷(上埃及)的布托、尼罗河三角洲(下埃及)的孟菲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德、依兰、哈拉巴、巴比伦、亚述、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犹太、克里特岛的米诺斯……它们有文字可考的历史都比殷商早(传说中的夏朝尚未发掘出确凿的文字遗迹),全世界的“文明古国”何止“四大”?而“安息即波斯或伊朗”却是后起的,比两河流域诸国晚得多。

两河流域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

此后20多年间,梁启超关于“几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一变再变。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又曾宣称:“世界文明之祖国有五:曰中华,曰印度,曰安息,曰埃及,曰墨西哥。然彼四地者,其国亡,其文明与之俱亡。……而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就是予以补充而增加墨西哥(玛雅文明)成为“五大世界文明之祖国”。这个说法没有得到普及,不了了之。

当时梁启超并没有认识到:国家虽然灭亡了,其文明并不一定“与之俱亡”。因为“文明”乃是超越国家和民族的,自有它独特的传承性和融合性。

如古希腊化地区各国、古印度各王朝、宋皇朝、明皇朝都曾遭到入侵而灭亡,但是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都并没有因“亡国”而随之灭亡。希腊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自古一直传承至今。

梁启超一直有意识地抵制、对抗西方即欧洲文明,在他的历史观里,一味弘扬东方的精神文明,而排除西方物质文明及其源头——古爱琴海希腊文明。

当然,如墨西哥的玛雅文明是被殖民主义者灭亡了,没有传承下来……。总之具体情况必须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再后来,梁启超引据日本人志贺重昂《地理学讲义》一书,宣称“亚洲为世界各古文化的发源地”,不仅排除了古代爱琴海希腊文明,甚至排除了古代埃及文明。

梁启超说:“尔来绝代之伟人,如释迦,如孔子,如耶稣,如阼乐阿士打(按:即琐罗亚斯德),如摩诃末(按:即穆罕默德)相接出现于此土。全世界所有之宗教,如婆罗门教,如佛教,如儒教,如祆(xian)教,如基督教,如回教,如马尼教等,无一非此土之产物也。号称世界最古之国,如印度,如中华,如犹太,如亚西里亚(按:或译作亚述),无一非此土之肇建也。而泰西一切文学、哲学、美术、巧艺,其渊源大率自印度、中华、亚西里亚(亚述)、巴比伦尼亚、腓尼西亚(按:即腓尼基)、波斯、阿刺伯等国而来,无一非此土之子孙也。”(梁启超:《亚洲地理大势论·小序》,载《饮冰室合集》,第2册,第69—70页。)

梁启超又写道:“当希腊人文发达之始,其政治学术宗教卓然笼罩一世之概者,厥惟亚西里亚(亚述)、巴比仑、腓尼西亚(腓尼基)诸国。”

在这里,梁启超又认为:“号称世界最古之国”并不止于“四大”或“五大”,而是包括印度,中华,犹太,亚述,巴比伦,腓尼基、波斯、阿刺伯等亚洲古代国家,数一下,梁启超文中举出了八个文明古国。人称梁启超观点多变,学问广而不精,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显然,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的文明史观,宣传“亚洲中心主义”来跟“欧洲中心主义”相抗衡。

后来我国通行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将原先梁启超提出的“小亚细亚”去掉,换上了“巴比伦”。

那么,是在什么时候“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定型的呢?本文加以考证。

根据我所查阅到的文献资料,“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逐渐定型的。

1924年,陆懋德在《中国第一篇古史之时代考》(载《清华学报》,1924,2)一文中,评论韦尔斯(Wells)的《世界史纲》时写道:“吾国为东方最古之民族,此为世界所公认者也。……此书(按指韦尔斯《世界史纲》一书)于中国上古文化之开始,虽未能详定其时代,然已明言‘当阿利安人 (Aryan) 语言生活传布东西之时,其他文化甚高之民族,已存在于埃及、米索怕土迷亚,或中国及印度’。此于中国虽用疑词的‘或’字,然固已不能不承认中国之文化与埃及、嘉尔地、巴比仑同一远古也。”

差不多同时,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一书中,引证日本学者浮田和民《西洋上古史》论迦勒底、亚述、巴比伦、埃及的兴衰年数,柳诒徵得出这样的看法:“世界开化最早之国,曰巴比伦,曰埃及,曰印度,曰中国。比而观之,中国独寿。”

柳诒徵此文,是迄今我所见到关于“四大文明古国”的最早的定型说法。

稍后,王正颜做了历史比较研究,认为“巴比伦文化距今八九千年,中国自伏羲至虞舜二千年,自虞舜至今五千年”。他划分世界文化为“发源之国”与“非发源之国”两种类型,称埃及、巴比伦、中国为“文化发源之国”,而希伯来、以色列为“非文化发源之国”。(王正颜:《国学原理考》第123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

但是王正颜对于世界文明史的年代划分,根据不足,更没有确切考证;神话传说是不足为凭的。

历史最久远(公元前3000年代)的文明摇篮地区

然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学家对于古代世界文明的学术观点,并不公认这“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例如 ——

20世纪30年代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里面,将中国历史跟世界历史作一比较,说道:“读上古之史,则见至高深之理想,至完密之政治,至纯粹之伦理,灿然大备,较之埃及、迦勒底、印度、希腊,无有愧色。读中古之史,则见国力盛强,逐渐用兵,合闽、粤、滇、黔、越南诸地为一国,北绝大漠,西至帕米尔高原,裒然为亚洲之主脑,罗马、匈奴之盛,殆可庶几。此思之令人色喜自壮者也。”(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6页。)他认为中国上古历史,较之埃及、迦勒底(两河流域)、印度、希腊,“无有愧色”也就是足以相提并论。实际上历史学家夏曾佑已经默认“古代世界五大文明——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希腊,中国”的观点,而并不认为所谓“四大文明古国”为“世界开化最早之国”。

1930年历史学家张星烺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将与西方的文化加以比较,他把中华文化上溯到神话传说时期,认为自黄帝、唐虞、三代至汉武帝重通西域,“全世界各国,皆混沌鸿濛,惟我中华,开化最早。……史学发达,郁郁乎盛矣!西方诸国,如埃及、迦尔底、亚述利亚、巴比伦、波斯、腓尼基、犹太、希腊等,皆瞠乎我后”。(引自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1册第1页,北京辅仁大学图书馆印,1930年)。

张星烺认为“惟我中华开化最早”的情绪化说法,并不符合历史真实:因为“埃及、迦尔底、亚述利亚、巴比伦、印度”的文明史实际上早于华夏,而“腓尼基、犹太、希腊等”跟华夏几乎同时(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文明时期。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承认“埃及、迦尔底、亚述、巴比伦、波斯、腓尼基、犹太、希腊等”都是文明古国,他并没有遵从“四大文明古国”的专断说法,而是采取了“古代文明多元化”的观点。

据我所见,五四以来的大学者中,如胡适、陈独秀、鲁迅、顾颉刚、傅斯年、罗家伦等人的著述里面,几乎都没有采用“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唯有少数学者如钱穆先生在他的《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里面提到这“四大文明古国”;此外许倬云也提到:“古代的几个主要文化——两河、埃及、中国及印度河流域”(许倬云:《论雅斯贝斯枢轴时代的背景》,见《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第101页)

五大文明摇篮——尼罗河流域(埃及)、两河流域(苏美尔)、

印度河流域、爱琴海地区(古希腊),黄河长江地区(华夏)

应该称为“五大文明摇篮”

目前世界各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们通常公认的说法是:“人类文明最初的根基在公元前3500年的西南亚(两河流域)和北非(尼罗河流域);欧洲现代文明发源于古希腊希伯来和罗马……;公元前2000年以来,印度的影响、还有中国的影响,也起了伟大的作用。”

20世纪是人类各文明全面交流、沟通、融汇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地球村)世纪。200多年以来国际考古学、历史学获得惊人的发展,所有国家的历史教科书对于“文明与文化”的基本观点逐步趋于一致。但是,全世界没有一部正规的历史著述采用“中国和埃及、巴比伦、印度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因为这个说法并不规范,缺乏科学论证和史料的根据。因此,我曾建议:在普及历史考古读物以及中小学教科书里面,实事求是地采用“人类五大文明摇篮(地区) —— 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爱琴海地区、黄河长江流域”的科学说法,代替不科学的“四大文明古国”的说法,即“以五代四、以地区(摇篮)代古国”,以正视听。

THE END
0.首页奇怪了,这事现在很多人不知道?满清皇族有没有邀请日军入关?熙恰一手史料介绍:https://www.bili 3 32 10 社会 13分钟前 晨枫 自由撰稿人 都市里的废墟 房地产不景气,现在是个人都知道这事。北上广深似乎这口气还没断,但至少在上海,房地产盛宴看来也过去了。这是很普通的房子,看来已经废弃了。但这是很不普通的 jvzquC41wuks0pzcpenb0ls1Amkz?.JH'DL&DM*GH'HG'KI'GH+CH.GF'GL&DO*DF'KG'KK'DF+FH.GH'DJ&GO*DH'HE(lfvgius{hnf?66149<6
1.章开沅先生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二十年他们广泛搜集相关史料,进一步扩大海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在章开沅先生的引领下和中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此后中国教会大学史和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蔚然成风。 及至2001年,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中心已建成以基督教史研究收藏为特色的文献中心,并与海内外多家学术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推出系列相关研究成果,在海内外享有较高声誉jvzquC41yy}/elsw0gjv0ls1kplp1:::51949<70jvs
2.20世纪初期日本的东亚“同文”主张与亚洲主义——以“汉字统一会多年来,学界对于“汉字统一会”之名多有提及,但是对“汉字统一会”之实多言之不详,更缺乏专门研究。本文拟利用中、日近代报刊史料,考察“汉字统一会”的成立过程,探究日本创设该组织的政治意图,以此管窥20世纪初期日本的亚洲主义。 一、日本的文字改革论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3;852136::<<3:49`39>:59794<3ujvsm
3.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图书资料中心创新港图书资料中心存书箱出借通知 08 2024-09 关于钱学森图书馆启用基于RFID的自助借还设备的通知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言的《檀香刑》围绕《三国演义》中的四个主要人物:曹操、诸葛亮、关羽、刘备,根据可靠的史料,经过分析判断,对《三国jvzq<84kjcxcq~w0nkh/zsyw0gjv0ls1
4.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2021年6月24日,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15-18世纪欧亚政权的自我调适”学术工作坊在复旦大学复宣酒店五号会议室举行。本次工作坊由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邱轶皓副教授召集,邀请到了十余位学者在线上线下共同讨论相关问题。 jvzq<84kyj4du|s0ep5yusq142822@4v42822@62a7958?;90unuou
5.中华文史网2、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网址: http://www.cashl.edu.cn/search/default.asp)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期刊目次 数据库提供《帝制晚期中国》自1997年18卷第2期以来的目录,随时更新。该刊网址:http://www.cashl.edu.cn/search/periodicalvolue.asp?id=Late+Imperial+China jvzq<84yyy4ik|yqt{iikwf0pgz0ux158919@3ujvsm
6.20世纪新城规划思想下的亚洲宜居典范青岛市历史街区申遗主题确定同时,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经确定青岛市历史城区申遗主题为:“20世纪新城规划思想下的亚洲宜居典范”。并划定25.8平方公里申遗范围,梳理出132处核心价值要素,挖掘史料436处,编制完成《申遗文本》《遗产地保护规划》。青岛市力争2023年底前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jvzq<84yyy4rflfklkth0lto1r55;?9320nuou
7.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索引检索数据库检索 站内检索 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是有关亚洲历史资料的数字档案库 本中心由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省防卫研究所提供的亚洲历史资料(近现代日本与亚洲近邻各国相关的资料)的数字化版本建立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公开。 最新资讯提供资料机构的链接国立公文书馆 外务省外交史料馆 防卫省防卫研究所 琉球大 jvzquC41yy}/ljhct0mp0su1ejoog|j1kpjfz7mvon
8.历史情况范文10篇另外,从汉朝开始,在中国的史料中,皇帝的敕撰史书可以视为正统的、高学术价值的史料。在这一类史书中以西汉司马迁首创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为开端,形成了后来的“二十五史”,被称作正史。它以纪传体编辑,体例上分为三大类:①以天子、国家大事的编年记录为中心的“本纪”;②记录文物典章制度的“志jvzquC41yy}/i€~qq0ipo8okc{uv1unujkwjpppwcpm0
9.【专访】学者杨斌:永乐派郑和下西洋不是去挣钱的,而是去花钱的|杨斌界面文化:海洋亚洲存在一个中心吗?马尔代夫是它的中心吗? 杨斌:全球史研究有几种范式:一种有中心-边缘之分,比如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都强调中心;还有一种范式强调networking,网没有中心,重要的是节点和枢纽,港口就是这样的节点;还有一种是链式,一环扣一环,不像网那样可以四通八达。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4/9>/485eql2ko|t{c~p:35=52=3ujvsm
10.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本中心根据内阁会议决定,首先决定对战前公文档案的主要收藏机构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图书馆收藏的从明治初期到太平洋战争结束为止的有关亚洲的资料进行电子化,并在互联网上提供。据推测,仅这些机构收藏的资料,以图像数据计算,就将超过2800万个图像。 jvzquC41yy}/ljhct0mp0su1ejoog|j1cduvv8twvnoog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