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本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由谭其骧主编。全书自原始社会至清末,按历史时期分为 8 册、 20 个图组,共 304 幅地图(插图未计在内),地图全部采用古今对照。本图集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开始编纂,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干扰, 1975 年出版了内部版,但错误百出。 1982 年起陆续出版了 1-8 册。《中国历史地图集》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如今,谭其骧的地图册已经成为了权威地图册,已经几十年没有修改了。因此,我们可以将谭其骧的地图当做一种资料,但是不能当做权威。除了“版图中国论”之外,谭其骧的地图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呢?
第一,《图集》尽量吸收了80年代中期以前的考古学、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于核实校正文献记载。边区图的编绘还吸收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参考国外研究成果,因而内容更加精确完整。
第二,过去的历史地图非常简略,地名不准确。谭其骧在杨图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以各历史时期大行政区(或监察区、地理区)分幅,按内容密度确定不同比例尺,采用高精度地图为底图,古今对照更为精确,科学性强,便于查阅。
第四,《图集》编者在河流、湖泊、海岸线等历史上变化较大的自然要素的处理上,进行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改正了不少传统的错误说法,如云梦泽、洞庭湖、郡阳湖、黄河、长江、海河的变迁过程都在经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结论。这对于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进行国土整治的长远规划都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谭其骧的地图的缺陷也很大。首先,地图绘制受到政治的影响很大,存在“地图开疆”和“地图缩疆”的现象。其中唐朝、元朝和明朝的地图开疆现象最为严重,明显受到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是为了回应苏联“中国疆域以长城为界,西至于嘉峪关”的言论,因而将西伯利亚和中亚大部分地区画了进来。而对于朝鲜、越南等友好国家,则采取了“地图缩疆”,如秦朝、明朝没有画入越南地区,而高句丽也没有涂上颜色(没有涂颜色就代表不属于中国)。
其次,边疆民族政权的边界线画得太随意。按照解释,是因为国家规定北方民族政权的边界线总体要和蒙元、明朝时期保持一致,因此就会将匈奴、突厥、回鹘、蒙古等政权的边界线都画到了安加拉河一带。而从汉朝到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边界线居然没有变化,这是不可能的。谭其骧说不少历史地点的位置没有考古依据,只得在大致方位定点,但是这也太随意了,有些地方还是直线、弧线画法,不可思议。
谭其骧地图的边疆地区基本没有可取之处,其精华在于分幅政区图,尤其是中原的政区地图。详细的历史河川走势、统县政区的边界、县级政区点、中原地区甚至标出聚邑。比较遗憾的是,南北朝与五代十国原本计划绘出的县级政区,因“分裂时期是退步,需要与统一时期区分”被迫去掉了。唐朝部分原本有大中二年全图,出版前临时换成新绘制的元和藩镇图。被毁去的民族分布图组也很可惜。
本文将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资料分享在网盘,可以点击下文中的“ 阅读原文 ”来获取,分享码为 bdw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