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梳理(1949年至今)
历史阶段
重大事件
背景与原因
主要内容
结果与影响
重要人物
一、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1949-1978
1.新中国成立与巩固(1949-1952)
新中国面临经济崩溃、政权不稳、外部封锁(美国等敌视)。
1950-1953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击退美军);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获土地);镇压反革命、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巩固新生政权,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提升国际威望(抗美援朝打破美军不可战胜神话);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恢复。
毛泽东、彭德怀(抗美援朝司令员)
2.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工业化+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农业: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但改造过急过粗,遗留问题。
毛泽东、陈云
3.“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1961)
急于求成的“左”倾思想;追求“超英赶美”,忽视经济规律。
“大跃进”:全民炼钢、虚报产量(“放卫星”);人民公社化:“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取消私有财产,实行平均分配。
国民经济严重困难(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农业生产下降,粮食短缺;1961年开始“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纠正错误。
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参与调整)
4.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与曲折(1962-1965)
纠正“大跃进”错误,恢复国民经济;阶级斗争扩大化思想萌芽。
1962年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经济逐步恢复,1965年工业、农业产值超1957年水平;但“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逐渐主导。
经济短暂恢复,但“左”倾错误未根本纠正,为“文革”埋下隐患。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
5.“文化大革命”(1966-1976)
毛泽东错误认为党内存在“资产阶级司令部”;林彪、江青集团利用。
1966年“五一六通知”“十六条”发动;红卫兵运动、“大字报”“大串联”;1969年中共九大确认林彪地位;1971年林彪叛逃(九一三事件);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短暂恢复);民主法制被践踏;科技教育停滞,但外交突破(恢复联合国席位1971、中美建交1979前奏)。
毛泽东;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周恩来、邓小平(抵制错误)
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至今
1.伟大历史转折(1978)
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束缚思想;国民经济徘徊不前;真理标准大讨论推动思想解放。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否定“两个凡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邓小平理论雏形;中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
邓小平、陈云、叶剑英
2.农村与城市改革(1978-1992)
计划经济效率低下;农村贫困问题突出。
农村:1978年安徽小岗村“大包干”试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城市:1984年开始国企改革(扩大自主权、政企分开);1980年设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
农村生产力解放,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乡镇企业兴起;外资进入,沿海经济快速发展;但出现物价波动、腐败等问题(1989年治理整顿)。
邓小平、万里(推动农村改革)、朱镕基(参与城市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1992-2002)
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凸显;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突破思想束缚。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国企改革转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抓大放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扩大对外开放。
经济快速增长(90年代GDP年均增长10%);2001年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综合国力提升,但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问题显现。
邓小平、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科学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2012)
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凸显(如三农问题、社会保障不足)。
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取消农业税(2006),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扩大内需;举办北京奥运会(2008)、上海世博会(2010)。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2010年);民生改善(医保、社保覆盖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