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不存在的个人,却个个家喻户晓,我们被骗了多年貂蝉董卓吕布罗成陈世美罗士信三国演义

翻开《三国演义》,闭月貂蝉的故事感动过多少人。打开《隋唐演义》,李元霸的神勇让多少孩子崇拜。看一场《铡美案》,陈世美的名字成了负心汉的代名词。

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人在正史里压根儿不存在?

一个侍婢,怎么就变成了四大美女

先说个真实的故事。

公元192年,洛阳城里发生了一件大事,董卓被吕布杀了。《后汉书》的记载很简单:"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

就这么一句话。

一个没名字的侍婢,跟吕布私通,董卓发现了苗头,拿戟砸吕布,然后司徒王允策反,吕布杀了董卓,故事结束。

整个过程里,压根儿没有什么连环计,更没有什么绝世美女主动献身救国。

元代人写《三国志平话》,觉得不够劲儿,一个侍婢算什么?得有名有姓才行,于是给她起了个名字貂蝉,还把她写成了吕布的失散妻子。

你看,这个设定多有戏剧性,夫妻重逢,妻子却被养父董卓占了,吕布一怒之下杀了董卓。

到了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又觉得不对味儿,吕布为了老婆杀养父,这不成了私仇了吗?格局太小。

于是把貂蝉改成了王允的义女,为了国家大义,主动牺牲自己,你看,一下子就高大上了。

清朝人梁章钜在笔记里提到过一本失传的书,叫《汉书通志》,里面记载:"曹操未得志,先诱董卓,进刁蝉以惑其君。"

有人拿这个当证据,说貂蝉真实存在。

可问题来了,《汉书通志》早就失传了,现存的《开元占经》里也找不到这条注释。你用一本找不到的书,证明一个查不到的人,这逻辑能站住脚吗?

更关键的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离那个时代最近,该记的都记了。连董卓的少妻劝他别去上朝都记下来了,偏偏漏掉一个改变历史进程的美女?

不是陈寿漏记,是压根儿就没这个人。

董卓的侍婢倒是真有,名字没留下,她的作用就是让吕布心里不安,给了王允策反的机会,这才是历史的真相。

一个无名侍婢,经过600年的文学创作,变成了四大美女之一。这个过程,就像滚雪球,每个时代的作者都往上加点料,最后谁也分不清哪个是雪,哪个是土。

一首诗,怎么变成了一个真人

《木兰诗》你肯定会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首诗最早出现在南朝陈的《古今乐录》里,僧人智匠收录时说了四个字:"木兰不知名。"

连收录的人都说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可到了明朝,徐渭写了个剧本《雌木兰替父从军》,给她安排了全套家庭成员。父亲叫花弧,母亲姓袁,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还给她找了个婆家,嫁给了王郎。

徐渭自己都说了,这是杜撰的。

可架不住戏好看啊,京剧唱,豫剧唱,越剧也唱。常香玉的《花木兰》一句"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响了大江南北。

花木兰这个名字,就这么定下来了。

其实《木兰诗》里有线索,诗里称皇帝为"可汗"。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鲜卑族的皇帝确实叫可汗。

诗里还提到"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黑山就是杀虎山,在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附近。

这些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都指向北魏。

北魏实行世兵制,"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说明木兰家是军户,军户世代从军,父死子继。木兰的父亲在名册上,家里又没成年男丁,只能出一个人去打仗。

这个制度背景,诗里写得清清楚楚。

可木兰到底姓什么?哪里人?活在哪个年代?

没人知道。

有人说她姓魏,河南虞城人;有人说她姓朱,湖北黄陂人;还有人说她姓任,山西人。甚至还有人说"木兰"本身就是鲜卑族的复姓。

2011年,甘肃临洮县注册了"貂蝉"和"貂蝉故里"的商标,你没看错,一个虚构人物,也能注册故里。木兰的故里之争更激烈,河南、湖北、陕西、安徽、内蒙古,都说木兰是自己家的。

一首诗,变成了一个产业。

可你要问我,历史上有没有木兰这个人?我只能说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就算有,她的真实故事也早就淹没在1500年的时光里了。

我们今天看到的花木兰,是一代代文人艺术家塑造出来的形象,跟历史没多大关系。

两个活人,怎么拼成了一个好汉

《隋唐演义》里,李元霸是天下第一条好汉,手持双锤,力能扛鼎,一个下午杀得185万人马只剩65万。

这得平均每秒钟打死55个人。

你信吗?

正史里确实有李元霸,原名李玄霸,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窦皇后所生。《新唐书》的记载只有一句话:"幼辩惠,隋大业十年薨,年十六,无子。"

16岁就死了,什么都没干。

那个力大无穷的李元霸是哪来的?

清朝人写小说要避康熙皇帝玄烨的讳,把"玄"改成了"元",李玄霸变成了李元霸。然后作者一看,这名字挺响亮,干脆给他编个厉害的故事。

于是有了大鹏金翅鸟转世,有了800斤的双锤,有了骂天被雷劈的结局。

故事得有来源。李元霸打败宇文成都的情节,可能借鉴了李道玄的事迹。李道玄是李渊的堂侄,封淮阳郡王,作战确实勇猛,能单枪匹马冲阵,可他也不是那个神话里的李元霸。

再说罗成。

《说唐》里的罗成,北平王罗艺之子,秦琼的表弟,使一杆五钩神飞枪,在淤泥河被乱箭射死,年仅23岁。

历史上有罗成吗?有,但不是这个罗成。

罗艺确实有儿子,史书没记载名字和事迹,罗成的故事,其实是从罗士信那儿搬来的。

罗士信是真实存在的隋末唐初名将。

《旧唐书》记载:"年十四,短而悍,力能扛鼎。"跟着秦琼打天下,先属隋将张须陀,后投瓦岗,再降王世充,最后归唐。622年,刘黑闼围城,罗士信守洺州,城破被俘,不屈而死,年仅28岁。

你看这经历,是不是很眼熟?

《说唐》把罗士信的战功、经历、结局,全部安在了罗成头上,还给罗成加了个北平王世子的身份,配了个悲情的爱情故事。罗士信这个人,在《说唐》里直接消失了。

到了后来的评书,觉得少个猛将,又把罗士信捡回来,这回罗士信变成了一个傻大个儿,罗成是白面小生。两个人一憨一俊,戏剧效果更足。

一个真实的武将,被拆成了两个虚构人物,这种操作,在文学创作里不算罕见。

一个清官,怎么成了千古骂名

陈世美这个名字,你肯定知道。

负心汉的代名词。

包拯铡陈世美的故事,戏台上唱了几百年,可你去查北宋的历史,从头到尾,找不到一个叫陈世美的状元。

北宋到清末,有名可考的状元592人,陈姓状元只有10个,没有一个叫陈世美或者陈年谷。

而且,历史上状元当驸马的,只有唐代一个叫郑颢的。为什么状元很少当驸马?年龄不合适。考上状元的,基本都三四十岁了,公主怎么可能嫁给个中年大叔?

那陈世美的故事哪来的?

最早出自明代小说《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里面有个"陈年谷杀妻"的案子。陈年谷是状元,妻子秦氏带孩子来找他,他派人杀害,包拯判他充军发配,不是铡头。

到了清朝,戏班子演《秦香莲抱琵琶》,观众看到韩琪自杀,秦香莲倒在血泊中,不肯散场。砖头瓦块往台上砸,大喊:"杀了陈世美!"

掌班的急了,看到后台还没卸妆的"包公",灵机一动:"你去把他铡了!"

"包公"说:"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怎么同台?"

"管他呢,只有你能治他!"

就这样,一出临时拼凑的戏,变成了经典。

后来有人考证,说陈世美的原型是清朝均州人陈年谷。

顺治八年进士,官至贵州布政使参政,为官清廉刚直,很多同乡来求官,他都拒绝了。有个叫胡梦蝶的同窗,被拒后怀恨在心,编了戏骂他。

这个说法也没有确凿证据。

可陈世美的名字,确实从此成了骂人的词。

一个人,无论是真是假,只要被钉在了耻辱柱上,就再也洗不清了,文学作品的力量,有时候比历史更强大。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为什么这些虚构人物,能骗我们这么久?

答案很简单。

正史写得太简略。《后汉书》只说"侍婢",不说名字;《新唐书》只说"薨,年十六",不说详情;《木兰诗》只说"替父从军",不说姓氏籍贯。

历史留下了空白,文学就来填补。

而文学创作是一代传一代的,元代人写《三国志平话》,明代人写《隋唐演义》,清代人写《说唐》。每个时代的作者,都在前人基础上加料。

加着加着,虚构的就变成了"真实"的。

更关键的是,这些故事太好看了。

貂蝉的连环计,比"侍婢私通"精彩;花木兰替父从军,比世兵制度感人;李元霸的神勇,比李玄霸早死刺激;陈世美被铡,比充军发配解气。

好故事,自带传播力。

戏台上唱,说书人讲,老百姓听得津津有味。听得多了,就当真了。

没人会在看戏的时候,掏出《三国志》对照。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它不需要符合史实,只需要符合人心。

我们需要英雄,文学就给我们塑造英雄;我们需要美女救国,文学就给我们设计美女;我们需要惩罚负心汉,文学就让包公铡了他。

至于真实历史怎么样?

那是史学家的事。

普通人记住的,是故事,不是史料。

这不是骗局,是人类对故事的天然需求,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

你我都是这样长大的,小时候听《三国演义》,以为貂蝉真实存在。看《隋唐英雄》,以为李元霸天下无敌。听豫剧《花木兰》,以为替父从军的姑娘就姓花。

直到某一天,翻开正史,才发现原来我们记住的,都是别人编的梦。

参考资料:国家人文历史官网:《吕布被杀以后,貂蝉去哪儿了?》(2025年4月)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花木兰的故事何以流传并影响海外?》(2022年9月)中国历史朝代人物网:《李元霸是怎么死的?》(2021年6月)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半小时漫画中国史0(中国历史从0开讲,从头到尾笑个不停!半小时搞懂◆中国历史从0讲,从头到尾笑个不停! ◆翻本书,半小时搞懂中华文明从何起源!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0》清晰捋出了从中国人的起源到西周的历史脉络:没想到我们的祖先可能来自非洲;夏朝就是一本人肉错题集;商朝的历史就是鸟的一生…… ◆看半小时漫画,通五千年历史,用漫画解读历史,启读史新潮流。 ◆看半小时漫jvzq<84g0fgoimfpi0ipo8utqf{dv|43;2742=93:0nuou
1.一篇四十年来从头到尾没有乱说伟人的文章!建国腾飞一、毛主席为中国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财智学中有一则财富定律:对白手起家的人来说,如果第一个百万花费了10年时间,那么从100万到1000万,只需5年,再从1000万到1亿,只需要3年就足够了。开头几年是最艰苦的日子,接下来会越来越容易。换言之:一个国家白手起家,第一个5000亿(1978年5689.8亿)花费了30年时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KEGOP6K92778PENI0jvsm
2.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教材实例(上)(A—S)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 【造字本义】树的根部。 【推导提示】“本”是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2=4386918:29?:28a71;9<3;2?10|mvon
3.中国文艺网中国作协影视文化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也表示,由于是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在历史史实上不允许虚构,只有做到以史为体、以艺为用,才能在创作中把握好历史真实和艺术想象的度。 据了解,电视剧《绝密使命》以真实历史为基础,创作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前期采风,并且在创作过程中坚持严谨的历史观和写实风格,使这部剧从头到尾闪烁着jvzq<84yyy4dhufe0qxh0ls1zy5cy‚h142822>4v42822>66a7:5;=:0jvsm
4.中国经典寓言故事100篇儿童因为永远无法感知痛苦,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是他惟一可以判断危险、保护自己的办法,多年来萨丹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检查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萨丹发现自己左手的食指血肉模糊。原来这个房间年久失修,他熟睡时,有只老鼠从墙洞里钻进来,竟然把萨丹的手指当成夜宵。但由于感觉不到疼痛,萨丹连一只小老鼠都抵御不了。jvzquC41yy}/srlwujo/exr1sk528@5:;;95:;<66:?/j}rn
5.杨氏太极拳(摘编)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jvzq<84yyy4tl‚fpi0usi8hp1ktgq8XXF79[EJ3jvo
6.189年汉末崩塌——顶级谋篇布局下的“为他人作嫁衣裳”(三)没有他老袁家的提拔和引路,很多人是出不了头的,这种提携关系,后面成为了两千年来中国文官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师生之谊”。 到了科举时代,如果你先人积德,祖坟给力,青烟直冒你中功名了,你考试时的那一届主考官就是你的老师,你要拜码头,磕头认老师,听老师的话,当老师的枪,一生不能背叛老师,否则你就jvzquC41zwkrk~3eqo54;B8;24>138776;=3;<>
7.《中国历史从0开讲从头到尾笑个不停混子哥半小时漫画中国史0京东JD.COM图书频道为您提供《中国历史从0开讲从头到尾笑个不停混子哥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0》在线选购,本书作者:,出版社:出版社。买图书,到京东。网购图书,享受最低优惠折扣!jvzquC41kvkn0si0eqs0396;99<56<5:5:4ivvq
8.《苦难辉煌》为何能引发时代共鸣他把52万字的书从头到尾给几近失明的夫人读了一遍 其次,《苦难辉煌》展示了那个时候的人,那个时候的党。 一个1921年成立、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党,28年后竟然能够夺取全国政权。一支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建立、最后只剩不到800人的队伍,22年后竟然能够横扫千军如卷席,百万雄师过大江。这个党、这支军队在广大人民jvzq<84|sd4d{xq0eqs0exsvgpz04962/2<03A4eqpzfp}d54:913:3jvo
9.钱穆:《中国史学名著》读书笔记(上)(中国史学名著)书评《西周书》的主要中心人物是周公,在中国历史上影响着几千年。我今天所讲,将到此为止。下面第二部史学名著我将讲到孔子的《春秋》,孔子春秋精神便从周公与(西周书》中来。如此而下,周公孔子,不仅为中国史学主要的创始人,也为中国文化主要的创始人。……我不认为中国从唐虞时代就有了历史书;下至商代,可能有,但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5;<59?91
10.建卫618年!我和我的天津,这里有几代人的记忆拼图我组织一大批摄影家拍摄老城,请了一批建筑学家、历史学者来讨论,在各个地方演讲,呼吁老百姓热爱自己的城市,自费出了《五大道画集》。后来民园体育场要拆,香港商人要在那儿盖一片高楼。我对市里的领导说,民园绝对不能拆。我把道理讲清楚,领导同意我的意见,建起了“水滴”体育场。我把这件事写到了我的《漩涡里》。 在天津文化工作会议上 jvzq<84vldn/exr1e1814;234/851:6656<60|mvon
11.[山曼]《流动的传统:一条大河的文化印迹》·中国民俗学网笑着走出御坝村,一步步,从头到尾,把御坝走下来,心中确有一股豪气升起。 北金堤:西汉平帝时,黄河决口,河水流入汴渠,泛滥60余年,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征发民工数十万人治河,由王景主持。他勘察了由荥阳至千乘海口的地势,指挥筑成了长堤,被后人称为“金堤”。1855年钢瓦厢决口黄河改道后,这条大堤处于河道以jvzquC41yy}/eqnpgukgqupnqtk/q{l0ep5xgk4kpfky0ymrARghgF:(Pg}tKMB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