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图廷住了一晚,次日一大早,起身出门,沿着一条山谷开了大概20分钟,来到塞尔维亚与黑山的国境线,首先经过的,是塞尔维亚边境检查站。在这儿出境,比前几天的入境复杂些,边检人员看了护照之后,首先问我去黑山呆几天,接着又详细检查了车内和行李厢——不知是不是因为靠近科索沃的缘故。
驶出塞尔维亚,沿公路走了几公里,才来到黑山的边境检查站。黑山虽然不对我国免签,但护照里只要有申根签证或美国签证,就可以入境。入境手续十分简单,递上护照和行车执照,人家接过去,看了看,盖章,就完事了,全过程大概半分钟。
黑山是个以山为主的国家,最高山峰海拔2500多米,西面是地中海,其它几面与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接壤。早在公元9世纪,这里便出现了国家。一战后并入塞尔维亚,南斯拉夫解体后,曾与塞尔维亚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2006年在全民公决中独立,和塞尔维亚好离好散。黑山独立后,2017年加入北约,2022年成为欧盟候选国——虽然眼下还没入欧,但全国使用欧元,对我来说,很方便,无需换钱。
入境后,沿着一条公路往西南方向,路旁时不时地出现一些村庄。几乎每座房屋的门前,都停着至少一辆车,看来汽车普及率挺高。与塞尔维亚不同的是,进入黑山后,明显感觉大众汽车特别多,从第二代高尔夫到第八代高尔夫,都能见到——第二代高尔夫在欧洲是1992年停产的,至今已31年。至于速腾、迈腾、途安,数量也不少,尤其是第一代途安最多,让我感到十分亲切,特意跑到一辆车前仔细看,跟我的那辆完全一样。
开了大概半个小时,经过一座小城:罗扎伊。一条湍急的河流从城中穿过,河的一侧有座清真寺,另一侧是广场,有几家咖啡馆,看上去很悠闲。
过了罗扎伊,接下来是一大片谷地,村庄的数量有所增多,但密度不大。黑山国土面积1.39万平方公里,人口60多万,平均每平方公里47人。这个数字在欧洲似乎有些偏低,我记得欧洲好几个国家的人口密度在100-300人之间。
也许是因为人口密度低,村庄里的建筑,没有排的很密,而是东一个、西一个,零零散散地坐落在田野上。
继续往前,又经过了一座不大的城市:伊万格勒。公路从市区旁边绕过去,并未进入。此时,原本就比较安静的公路,变成只有我这一辆车。正在奇怪,前方出现工地,正在凿隧道,难怪路上没车呢。
我以为公路到此为止,停车,走过去打探。工棚里出来一位工人,语言不通,我掏出地图,指着我要去的地方给他看。他先指了一下工棚,又指向山顶方向,做了个迂回的手势。我明白了,翻山的老路还在,就在工棚后面。但我不确定路况,便指了指坑坑洼洼的地面,又指了指我的车。他哈哈大笑起来,用手势表示:没问题,太简单了,只要是汽车就能过去。
他的轻松表情,让我感到很亲切。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担忧川藏公路,还有些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把偶然遇到的塌方,渲染成常态。事实上,川藏公路早就变得很好走了,是个汽车就能走——10年前,我开着1.6排量的小轿车,轻轻松松地沿着滇藏公路和川藏公路,兜了一圈。
驾车上山,没走多远,两旁开始出现积雪,最厚时约1.5米,显然是铲过,否则汽车根本无法通行。2022年春节,我驾车前往西藏,走完阿里,又跑到林芝,想奔墨脱,翻第一座山时,就遇到积雪,厚度约为轮胎的三分之二,尽管我开的是辆四驱车,还带着防滑链,面对积雪,也无济于事,只得放弃。旅行经验少的人,往往会特备崇拜汽车,以为只要是高性能的车,就会所向披靡。实际上,所谓高性能,局限性也非常强。何况只要是正式路,无论普通车还是高性能车,都能过得去。
今天翻山时走的这段路,如果让某些人遇到,估计得拍成视频,声泪俱下地煽情一番,把不知情的人,哄的一愣一愣的。其实,仅仅是转弯处稍微陡一些,没什么难度。对于这种路况,我丝毫不怕,唯一需要小心的,是尽可能保护轮胎,以免给自己带来麻烦。
上山的路,大概六七公里,翻过垭口,下山的路旁,是零零散散的木屋,看上去像是度假村,景色与北京附近的坝上草原,颇为相似,一派高原风光。估计到了夏季,这里的生意应该不错。再往前,恢复成柏油路。如此看来,我这样走是划算的,虽然路况差,但里程并不长,如果不想走烂路,就得往北绕比耶洛波列,或往南绕安德里耶维察,估计起码多用一两个小时。
随着海拔下降,刚才高原风光,被峡谷景观所取代。远处的山,似乎寸草不生,以黑色为主,不知它的国名是不是源于此。
峡谷当中的植被不错,尤其是树林很好看,每逢开阔地段,就会有些度假村、酒店等。途中还经过了一座小镇,只见有人一身登山打扮,有人准备滑雪器材,还有几位老人正在收拾车顶箱里的露营装备。
在这条山谷里,有座教堂,当我到这儿时,一辆大巴车刚好也在停车,下来几十位欧洲游客。可惜,回到北京写游记时,才发现忘了保存当时谷歌地图上的介绍,教堂的名称、历史、典故等,现在一点儿也想不起来了。
从入境算起,行驶150公里,来到一片很开阔的盆地,这里是黑山的首都——波德戈里察。
快要进城时,路边出现好几座加油站,进站加油。这里的无铅汽油分为95号和98号,每升售价1.58欧元和1.61欧元,约合人民币11.98元和12.20元。打开加油盖,见到里面贴着95号的标签,按此添加,共加入44.31升,70欧元(约合人民币530元)。自贝尔格莱德出发,我已经行驶892公里,由此看来,这辆车跑长途时的百公里油耗是4.97升。
近两年,有些车企将一箱油的最大行驶里程,作为宣传点。事实上,一箱油行驶1000公里左右,不是什么新鲜事儿。2015年我开英朗从北京到丹东,814.5公里,抵达后仪表显示续航里程147公里。2022年我驾驶开拓者去西藏,一箱油跑1000公里有过好几回,其中一次是1022公里,加油时仪表显示还有235公里的续航。
宣传续航,估计是为了与电动车竞争。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油车与电车各有所长。电车只适合日常代步,开它跑长途,在我看来跟自虐没什么两样。有人为追求大液晶屏而买电动车,有人为省加油钱而买电动车,还有人因为限行、限购而买电动车。我没有这些需求。我买车主要是为了自驾游,所以,无论如何都不会考虑电动车。
加完油,进入市区。这座城市虽然历史悠久,但原有建筑几乎全部毁于战火,现在所见,都是新的,因而对于游客来说,没什么吸引力。一路上,看见一座千禧桥和一座体育场,后者是黑山足球队的主场。市中心还有座大教堂,不是古迹,但挺宏伟。
刚才说到,黑山在历史上,一直是个独立国家,从15世纪开始,它的首都在一个叫采蒂涅的城市,直到二战结束才迁往波德戈里察。新老两座首都相距30公里,沿着一条普通公路往西,30分钟就到了。采蒂涅同样处于一个盆地,但地势不够开阔,难怪首都要搬家呢。
市中心的主干道上,保存着一些历史建筑,包括一些国家驻黑山的外交机构。街道中心有座广场,露天餐馆里坐满了人,大概是因为周日的缘故。
市区边缘的山脚下,是采蒂涅修道院,18世纪初期建造,目前开放的部分并不多,主要是一座小教堂,更多部分只接待团体预约参观。
离开采蒂涅,往南,翻过一座山,看到了海——地中海当中的亚得里亚海,海的对面是意大利的巴里,直线距离大概200公里。山脚下是海滨旅游城市布德瓦,不远处的海里,是被当地人称为“夏威夷”的圣尼古拉岛。
过了垭口,是漫长的下山路,沿途有好几处停车场,供人们观景。站在这儿,可以将整座布德瓦尽收眼底,此处唯一的历史古迹是布德瓦老城,位于下图左侧远处那个“小尖儿”的位置,房屋看上去较为低矮,在它身后,差不多都是较高的新建筑。
布德瓦的旅游业相当发达,除了老城、还有数不胜数的餐馆、酒吧、咖啡馆和旅馆,高级酒店也有不少。看到一个报道说,有些罗马尼亚人,每年夏季开车到这儿,一呆就是个把月——罗马尼亚虽然也有海岸线,但仅仅是朝着黑海的那一段,可能不如地中海这边更棒。
在布德瓦附近,有座袖珍岛,南北最长200米,东西最宽130米,原本是个小渔村,后来开发成5星级酒店,据说非常贵,不是住客不许进岛,由此生出几分神秘感。
当我抵达布德瓦时,街上人山人海,路上的车更是排了几公里,此时我才意识到,今天是五一假期。这情景跟咱们一样,每逢公共假日,旅游景区就会人满为患。为了节约时间,我把车停在市区外围,走路去老城,简单转了一圈,便匆匆离开——游客实在太多了。尽管仓促,布德瓦还是留给我很好的印象,这是个环境不错、接待设施齐全的度假胜地。
离开布德瓦,行车20分钟,来到科托尔,它跟布德瓦一样,也是个旅游胜地,游客非常多,距市中心还有2公里时,路上的车便停了下来,静静地排队等候,此时我看到附近有个停车场,把车停下,走路去市区。途中,远远看到船楼,最初以为是个仿船建筑,走近了才发现,真是一艘船,停在科托尔古城的门前。
原来,科托尔古城面对海湾——科托尔湾,而且是海湾的尽头处,海湾在这儿非常窄,目测约500米宽。
距离轮船50米左右,是科托尔古城的城门,资料上说,科托尔是亚得里亚海沿岸保存最为完整的中世纪古城之一,已列入世界遗产。
它的城门虽然在海边的平地上,可城墙一直延伸到旁边的山上,长达4.5公里,山势非常陡峭,因而显得很壮观。
早在罗马时代,科托尔就建立了要塞,在以后的岁月中,先后被保加利亚帝国、威尼斯共和国、奥斯曼帝国、法兰西第一帝国、奥地利帝国直接或间接统治,其中,威尼斯人的统治长达4个世纪,因而城中建筑带有威尼斯风格。在这些建筑中,比较著名的,是圣特里芬大教堂,里面供奉着基督教圣者特里普纳的遗骸,被视为科托尔的守护神。
除了圣特里芬大教堂,古城里还有13座教堂,其中,圣尼古拉斯教堂较为重要,因为它属于东正教——当地居民多数信奉东正教。
圣尼古拉斯教堂的对面,是很袖珍的圣卢克教堂。遗憾的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上述几座教堂都没有开门,无法入内参观。
与布德瓦相比,我更喜欢科托尔,这里的氛围,令人感到更舒服一些。于是,我决定今晚就住在这儿——街上有许多餐馆,找个安静的位置坐下来,花4欧元买杯啤酒,店家还送了一碟花生米。
一边享受啤酒,一边在BOOKING上查询,三星级标准的旅馆或民宿,大致60-70欧元,含早餐的四星级要110欧元,前几天在扎耶查尔和尼什,都是30欧元,这里贵了一倍,不知平时就是如此,还是因为五一假期。最后,我选了家64欧元的,折合人民币480元,这是此行住的最贵的,但与北京相比,还是挺划算。因为,京郊一些简陋的民宿,平时100多块钱都不一定有人住,假期里,也会涨到好几百。出发前几天,曾在怀柔试驾,路过一家酒店,看着挺普通,同事说五一期间的房价是1200元,且已经订满。
入夜之后,街上的游客渐渐变少,古城里的氛围,令人感到更加舒适。旅馆旁边有家餐馆,洗浴后,换身宽松的衣服,下楼吃晚餐。
有个推销奶粉的广告,说西餐吃不惯——这句话恐怕不适合我。与中餐相比,我更愿意吃西餐,一是因为西餐馆通常比较安静,且抽烟的人少;二是因为我对吃特别不注重,越简单越好,越清淡越好。在我看来,一盘生菜、几个西红柿、再来块肉,就足够了,最多加点儿沙拉酱,其它任何佐料(包括盐),我都不需要。当然,多数同胞不会像我这样凑合,煎炒烹炸样样都得有。
正在心满意足地吃喝,传来一声汽笛,那艘游轮缓缓驶离码头,不知航行去哪里。如果下次再来黑山,一定要在这儿多住些日子,好好享受一把。
黑山的海岸线总长293公里,对于游览来说,主要是布德瓦—科托尔—新海尔·采格(有些地图标的是赫尔采格·诺维),从科托尔到新海尔·采格44公里,公路始终沿着海岸线,一路上,几乎全是民宿与小型酒店,一家接着一家,数量超多。
途中,经过了一座叫佩拉斯特的小镇,镇内街道紧靠海,几乎是零距离接触。镇内中心位置有座钟楼,钟楼周边的小巷极富情趣,环境十分优雅。不远处的海里,有2座袖珍岛,其中一座叫圣母岛,岛上有修道院,据说景色很美。昨晚闲逛时,看到广告,说有游船从科托尔到圣母岛。
过了佩拉斯特,再往前半个小时,来到新海尔·采格。这里也是历史上的一处要塞,如今与布德瓦、科托尔一样,都是黑山的旅游胜地,它的主要特色是海滩、矿泉以及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海泥。
新海尔·采格同样有座古城,称为海堡城,城门上方有座带钟表的塔楼,是它的标志之作。这里的游客比布德瓦和科托尔少,三者对比,布德瓦最为繁华,主要是因为它的海滩不错、酒店众多。让我选的话,我会选科托尔或者新海尔·采格。
海堡城依山而建,城中的一些街道,都是台阶路,较为平坦的地方,有个广场,广场上照例是一座精致的教堂和好几家咖啡馆。
新海尔·采格同样面对着科托尔湾,昨晚住的科托尔古城位于海湾尽头处,四周都是高山,而新海尔·采格位于海湾的入口处,视野很开阔——它的正对面,是海湾的出入口。下面这张照片,是我坐在古城咖啡馆里,一边喝咖啡,一边拍的。此时我忽然想到,应该开着车,到图中右侧的那座山,景色应该不错。
于是,我这么做了。快要接近那山时,公路上出现一座检查站,此处是黑山与克罗地亚的国境线,那座山属于克罗地亚,而克罗地亚早已加入欧盟,半年前又刚刚加入申根区,想进入的话,首先得有申根签证。尽管只差一步,没去成,但在国境线上回首看风景,也挺漂亮,下图最右侧的那片房屋,便是我刚才去的新海尔·采格。
至此,在黑山海岸线的旅行,宣告结束,接下来,我驾车重返山区,直奔塔拉峡谷,因为峡谷中有座大桥,是南斯拉夫电影《桥》的故事发生地与影片拍摄地。
沿着一条很棒的公路,告别地中海,没多久进入山区,90公里后,途经尼克希奇,这是黑山第二大城市,仅次于首都波德戈里察。
又走了1个小时,面前一片白雪皑皑,那感觉,很像青藏高原。从海滨到高原的转变,如此之快,恐怕是黑山的特色。事后回想,这个国家的自然景色,真是棒极了,非常值得多玩些日子。
这一带,属于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公园内的杜米托尔山,有15座高度超过2000米的山,其中包括黑山的最高峰、海拔2500多米的博博托夫库克峰,冬季,这里是滑雪胜地;夏季,则是徒步的好地方。
国家公园里除了高山,还有峡谷和众多的冰蚀湖,峡谷叫塔拉峡谷,长82公里,深1300米,谷中流淌着塔拉河,据说,如果夏季到这儿,可以玩漂流,非常刺激。
从新海尔·采格算起,行车190公里,来到塔拉河峡谷大桥。这桥始建于1940年,钢筋混凝土结构,长366米,二战期间被炸毁,战后重建,沿用至今。1969年,南斯拉夫拍摄的电影《桥》,就是源于这段历史,而且,影片的主要取景地,也在这儿。
对于中年人来说,恐怕全都看过这部电影,影片中的英雄老虎、反派猫头鹰,以及一些经典台词和那首《啊,朋友再见》,至今难忘。所以,当我驾车来到这里时,非常激动,先用手机拍了一张,发给家人分享,夫人惊讶:这桥还在用?
电影《桥》讲述的故事,是二战后期,德军从希腊撤退,正在休假的游击队少校“老虎”接到命令:必须在第7天,把德军撤退路线上的一座桥炸掉,以便游击队向德军发动进攻。老虎与爆破专家扎瓦多尼、以及他的助手班比诺,游击队员迪希和曼纳,女游击队员伊琳娜,再加上设计那座桥的工程师,组成一支小队,前去执行任务。
与此同时,德国人也意识到这座桥的重要性。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博士亲临现场,对保卫这座桥的238山地团团长——国防军上校指手画脚。别看两人的军衔一样,都是上校,可一个是党卫军,隶属希特勒的纳碎党,一个是国防军,属于德国政府,表面看似乎没啥差异,可性质完全不同。
霍夫曼博士派出党卫军军官“猫头鹰”,以苦肉计的方式打入小队。在行军过程中,小队与德军交火,缺乏经验的班比诺被包围并负伤,无奈之际,老虎命令扎瓦多尼投掷炸药,班比诺与德军同归于尽。
历经多重磨难,其中包括识破猫头鹰的真实身份之后,小队来到大桥。正在安装炸药,行动暴露,德军发动进攻,几名游击队员奋力抵挡。扎瓦多尼装好炸药,即将回到桥上时,不幸中弹,坠桥前的一刹那,把引爆器留在桥上。眼看大批德军就要攻上大桥,工程师毅然按下引爆器,与自己设计的大桥同归于尽。
任务完成了,7人组成的小队,只剩下3个人。领导者老虎表情凝重,说了句:真是一座好桥。
别以为上述故事只是个电影,在二战中,为了阻止侵略者进攻,这座桥真的被游击队炸毁过,只不过时间是1942年,而不是电影里所说的1944年。少校老虎的原型,是一位名叫博日达尔·祖季奇的游击队中尉,他的雕像,伫立在桥头。
亲手炸毁大桥的工程师,确有其人。1942年炸桥时,正是他告诉游击队,炸药放在何处效率最高,才使游击队以最少的炸药量,成功将桥炸毁。与电影不同的是,德国人知道这件事后,逮捕了工程师,并残忍地将他杀害在桥头。1946年修复这座桥时,在桥头为工程师建了一座墓。
看《桥》时,我还很小,如今能够亲眼看到电影拍摄地,非常激动。我在这儿呆了很长时间,把桥的四周都走遍了,然后又在桥头的餐馆坐下来,吃了一餐,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有人说,如今的90后、00后,可能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这没关系,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回忆,即使刚刚步入社会的00后,也是如此。他们到了退休那年,肯定也有一大堆情怀需要去圆。
走到这儿,我在黑山的旅行随之结束,下一站将前往波黑。此时,我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下一站是波黑境内的莫斯塔尔,而莫斯塔尔距离早上离开的科托尔更近一些,也就是说,我必须原路返回。这种错误在我之前的旅行中,从未有过,从中也可以看出,这次旅行过于匆忙,说走就走,几乎没做什么功课。如果像以前那样,每次出门前,都拿出很长时间做准备,就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关于更为合理的路程安排,我会在最后一篇游记中,进行总结。
既然是原路返回,我将再一次经过扎布利亚,这座位于高原上的小镇,距离大桥仅仅25公里,杜米托尔国家公园各种旅游接待设施,都在这里,能在这里住上一晚,也算有所收获。
别看扎布利亚只是个小镇,它的范围其实很大,附近还有黑湖、滑雪接待中心——感觉很像崇礼。我相信,任何一个户外爱好者,都会爱上这个地方,包括我自己。总之,黑山给我的印象非常好,这是个值得再来,且尽可能多些时间停留的国家。
更多内容:如您用电脑或平板电脑阅读,点击下图可直接进入。
游记第三篇,离开黑山,跨越国境线,进入波黑。这个国家的面积,是黑山的3.6倍,但是,我的旅行重点,仅仅是两座城:莫斯塔尔和萨拉热窝。尤其是萨拉热窝,从小就在电影上见过,尤其片尾,俯瞰全城:“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车海茫茫,眼花缭乱;靠不靠谱,拆给你看。
启辰 大V DDi
拆解报告
大众 朗逸
拆解报告
吉利 银河L7
拆解报告
欧拉 欧拉闪电猫
拆解报告
大众 途昂
拆解报告
大众 途岳
拆解报告
哈弗 枭龙MAX
拆解报告
星途 瑶光
拆解报告
捷途 捷途大圣
拆解报告
吉利 帝豪
拆解报告
大众 凌渡L
拆解报告
奥迪 奥迪Q2L
拆解报告
EV知道成立于2018年4月,隶属于北京车讯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是新能源汽车交互共享平台,为用户提供看车、选车、买车、用车等全生命周期的全面、准确、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你想看的汽车视频。
汽车kol平台,业内资深汽车大咖领衔,生产优质原创内容,输出有价值有影响力的观点
专注盐系汽车体验类节目500年,虽然我不是性能控,But这并不影响我对车的热情,爽爽侃车,我是温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