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们好,又到了每个月新书亮相的时间!今天文献君为大家带来了2022年10月月度新书,涵盖社会学、历史学、文学、文化传媒、经济管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公共管理、法学、国际研究等多个品类。甲骨文、方寸、年轮等诸多品牌新书亦有亮相。
新书成员已就位,马上与它们来一场邂逅吧。
(温馨提示:文末有惊喜!)
社会学
环境社会学(2022年春季号/总第1辑)
陈阿江 主编
2022年5月出版
内容简介
《环境社会学》是由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河海大学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集刊,致力于为环境社会学界搭建探索真知、交流共进的学术平台,推进中国环境社会学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建设,注重刊发立足中国经验、具有理论自觉的环境社会学研究成果。本书是第1辑,分为理论研究、水与社会、环境治理、环境关心与环境行为和学术访谈等栏目,内容涉及介绍环境社会学学科体系、产业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社会与环境的关系,探讨灌溉治理中的政社关系、生育意愿与环境的关系、社会资本对中国公众环境关心的影响等。
“请客不收礼”:一个村落的仪式性礼物交换与互惠变迁
郑姝莉 著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中国乡村仪式性宴请中请客收礼向不收礼、部分收礼转变的过程与机制,将礼物收受规则中的互惠分为资助型互惠与关系延续型互惠。本书认为,礼物收受规则的变化就是双重互惠制度单重化与有限化的变化,即资助型互惠消退及萎缩,关系延续型互惠持续。它经历了去制度化与再制度化过程,受到来自市场、村庄及政府的内外因素影响。村庄的社会流动、人口流动及关系选择是内在因素,市场变化与政策要求是外在因素。声望建构、情感表达、道义维系及绩效获得是行动者的行动逻辑。村落社会的流动性与价值表达成为互惠再制度化的关键环节。在礼物收受规则变迁中,机会创造者、制度变革者、制度筛选者及制度变革成果消费者之间相互影响,最终促成了“请客不收礼”的产生。
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民化研究
刘小敏 等 著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制度主义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中国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民化的结构特征及其背后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市民化机制、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本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丰富国家宏观制度安排的顶层设计,拓展发达地区非农化乡村常住人口市民化前进道路,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实际工作及关心新时代市民化进程的广大读者朋友阅读。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No.8·2022)
王辉耀 苗绿 主编
郑金连 副主编
全球化智库(CCG)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 编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全书由总报告、出国留学篇、海归发展篇、专题篇等部分组成。总报告对全球留学、中国出国留学、中国海归和中国国际化教育的新特点、新趋势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出国留学篇分析了中国赴北美、欧洲、大洋洲、亚洲热门留学国家的留学发展现状与趋势。海归发展篇分析了留学人员毕业三年后发展情况、新一代海归特点以及促进留学人才集聚的经验。专题篇分析了中国出境留学金融服务需求、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状况以及国际人才吸引力的地区差异,总结了来华留学的情况以及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案例。
历史学
瑷珲海关历史档案辑要(全7卷)
黑龙江省档案馆 编译
2022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瑷珲海关设立于清朝末年,其所形成的档案大部分由英文书写,记录了1908年至1933年间瑷珲海关的关务往来,包括货运监管、征税缉私、航路港口建设、外交事务等,内容系统完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为中英文对照版本,收录、选择了文献价值较高的档案资料,通过翻译、整理、编撰而成。内容包括组织机构、协议章程、关税、海务港务、地方要闻,将重现中俄边境在贸易监管、征收赋税、查禁走私、航路港口建设、外交往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历史,为东北地区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史及中俄贸易史研究提供最新视角和最直接的档案支撑。
晚清史探略
冀满红 著
2022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系作者的部分论文结集,主要研究对象是晚清时期的史事。这些史事的涉及面比较广,政治方面包括了对晚清政府政策的变化、清末的政治改革以及具体政治事件的探讨;军事方面论述了晚清政府对军事做出的某些改革,军队出现的变化,同时对相关的战争问题也给予了关注;经济方面对晚清时期的公债问题、铁路借款问题、广东盐务改革,以及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进行了研讨;文化教育方面对中西文化与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广东教案的关系进行了探析,同时对新式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和旧式书院(丰湖书院)给予了研究。
社会史研究(第13辑)
行龙 主编
2022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社会史研究》是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辑刊。本书为第13辑,分为三个栏目,“水利社会史专题”内容涉及黄河与中华文明、孝义城关水患、明清民国时期鼓堆泉域社会、黄河改道引起的平民县置废、上海金山地区的水上信仰等;“专题论文”内容涉及明清时期寿妇制度、抗战时期货币史文献发掘、民国时期公证制度、北京龙泉孤儿院的慈善义演等;“书评”,展现了近代社会变迁视角下的性别与身份实践。
宋案重审(修订本)
尚小明 著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发生在 1913 年 3 月的宋教仁被刺案,是民国建元之初惊天动地的大事件。百余年来的历史书,基本上都是把它作为真相已明的定案来记述的,海峡两岸的相关著作,包括西方权威的汉学专著尽皆如此。史家一般公认,时任大总统袁世凯、国务总理兼内务部总长赵秉钧是幕后黑手,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帮会头子应夔丞是具体策划人。《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中至少有6处,非常确定地把袁世凯作为杀宋的主谋来叙述。
本书彻底纠正了这一偏差,明确揭示“宋案”实际上是由收抚共进会、调查欢迎国会团、操弄宪法起草、构陷“孙黄宋”、“匿名氏”攻击、低价购买公债以及刺杀宋教仁等多个情节次第演进与交错进行而酿成的复杂案件,并以极其细腻的考证,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各个情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彻底揭示出来,最终令人信服地揭开了宋案一系列谜团。书中披露了大量民初政坛秘辛,对案件发生前后的许多矛盾现象也都给出了合乎事实与逻辑的解释。全书约有90%的材料为以往宋案研究者不曾利用,其中相当部分系首次公开。
“主干”与“动脉”
李海滨 著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作为一种现代性的交通工具,京奉(北宁)铁路的修建不仅在中国近代交通事业的变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步深化,它固有的实现客体空间位移的本质属性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功用逐渐得到彰显。通过对于京奉(北宁)铁路的个案研究,本文将较为清晰地呈现出它的一些实态或概况,以及它在沿线区域内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的作用程度和表现形式。最后,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归纳和引申,即回归到一个传统且核心的问题:铁路——这种在西方被视为具有革命意义的交通工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或发挥怎样的功用。
北大史学(第23辑):东亚思想与文化史专号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主办
赵世瑜 主编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北大史学》是由北京大学历史系主办的学术集刊。本书为第23辑,以“东亚思想与文化史”为主题,收录专题研究论文16篇,作者大部分为成熟学者,如孙歌、唐晓峰、唐永亮、罗敏等,也有北大历史学系的优秀博士生,研究内容包含日本考古、思想文化、儒学思想等;另外,会议纪要、学术评论、学术通讯栏目各收一篇。
都铎时期英国农村土地确权研究
吉喆 著
2022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都铎时期是英国农村土地确权的启动时期。土地产权的明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英国从封建主义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转型。本书以都铎时期英国农村土地确权为整体研究对象,探析英国农民和领主土地确权的原因,并运用丰富史料展现这一时期土地确权的全貌。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本书运用历史学、法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宏观研究和个案探讨相结合,有助于深化国内世界史学界对英国农村土地产权关系的研究。
文学
混一風雅:元代翰林國史院與元詩風尚
杨亮 著
2022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元代翰林国史院作为考察对象,分上下两编:上编制度篇,梳理翰林国史院的兴建沿革、基本职能等内容;下编文士活动篇,探讨翰林国史院在元代文学与制度之间的错综关系,是首部关于元代翰林国史院与元代文士活动的研究著作。本书一方面再现了元代空间统合与族群互动的时代风貌,并借以观察元代知识精英跨地域、跨群际互动的新历史格局;另一方面,深入论述了元人对中国诗歌传统的承续与新变,并将元诗与唐宋诗置于同一维度之下,以期呈现元代诗学在中国诗史中的重要地位。
高熙曾学术文存: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讲义
赵林涛 辑校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高熙曾(1921—1980),字荫甫,祖籍绍兴,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曾就读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孙人和、顾随、赵万里等先生,先后在清华大学、河北大学等校执教,在中国古代文学和版本学、目录学等方面造诣颇深。本书精选高熙曾先生学术论文23篇,按论诗、论词、论曲、论小说、杂论五部分编次。有的是曾公开发表的,有的是当年授课的讲义,还有一些是据手稿整理而成。主要分析的作家作品有杜甫、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诗经》、《窦娥冤》、《望江亭》、《西游记》等,另有书跋、杂谈多篇。
文化传媒
从群体生计到文化遗产:聊城木版年画研究
张兆林 著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聊城木版年画是一个复杂流变的民俗物象,承继于特定的地域空间之中,并与民众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及国家大势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本书通过将文献法、田野作业、口述史与实物收集等多种研究方法并用,深描作为区域民俗物象的聊城木版年画的发展过程及年画艺人的日常生活,多角度、全方位地解读不同历史语境中的木版年画及年画艺人群体,梳理木版年画在不同语境中的形态特征及时代寓意,阐释区域民俗物象与区域民俗生活的互动图景,力求实现该研究的见人、见物、见生活。
[英] 马库斯·沃尔法伊尔(Markus Wohlfeil) 著
刘津 译
2022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存在主义现象学研究框架、自传式民族志数据收集方法、解释学和叙事迁移理论等研究方法,立足消费文化研究领域,挖掘在创意、娱乐文化领域消费者关注或崇拜某些名人的心理、驱动机制。作者基于对跨学科的相关文献的广泛掌握,基于作者自身的粉丝消费体验和反省,提供了广泛适用的可转换方法,探究名人对消费者吸引力的构成、粉丝对所喜爱名人的情感要素构成及内涵。既对学术领域认识、研究娱乐文化产业中消费者行为具有参考作用,也对作为明星粉丝的读者具有启发意义。
经济管理
中国县域医共体发展报告(2022):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三明实践”
荆林波 方伟岗 赵俊 总编
詹积富 王雪峰 刘丰梅 主编
陈航 张元明 苗艳青 副主编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三明实践’”为主题,旨在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所要求的三明医改经验的总结推广,以新时代健康保障体系为核心,对三明医改的整体逻辑、历程、要点、精髓以及实践过程中体现的政府承担办医责任、医药管理体制改革、医疗管理体系改革、医保管理体制改革、打造健康管护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系统结构性解析和阐释,并对其成效和经验推广进行了客观全面的评价和研判。
中国公共数据开放发展报告(2022)
郑磊 刘新萍 主编
张忻璐 吕文增 副主编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报告的出版背景是,2017年以来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团队连续发布我国首个专注于政府数据开放水平的专业指数“中国开放数林指数”及中国地方政府数据开放系列报告。该报告每年发布两期,至今已经发布10期,对政府、产业与学术界已经产生一定的影响。“ 中国开放数林指数” 为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跟踪监测我国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情况提供数据支撑,并得到了中央网信办的肯定和专门发来的感谢信,具备较高的政府与社会认可度。
公共数据开放已成为推动我国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政府的重要内容。本报告基于数据开放的基本理念和原则,立足我国公共数据开放的政策要求与地方实践,借鉴国际数据开放评估指标体系的经验,构建起一个系统、全面、可操作的地方公共数据开放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准备度、平台层、数据层和利用层四个维度及下设多个指标,从而对我国公共数据开放的能力、现状与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重读厉以宁
尹俊 著
2022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系统梳理厉以宁先生的著作,尝试归纳厉先生研究经济和现代化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广阔视野,进而探索性地综述和提炼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分析框架。本书主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什么?第二,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是什么?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什么?希望本书能启发广大读者科学运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古今中外”的研究视野,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主体性和原创性理论做出贡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报告(2022):共筑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报告(2022)》编委会 编著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报告(2022)》包括一份主报告和五份专题报告,全景式呈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顶层设计、战略布局及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的主要成效,尤其是通过纵向梳理、横向比较,解读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地方实践和成果经验,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和工作举措。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第3辑)
曾伟玉 主编
2022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编撰,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定位、发展战略、政策创新、国际湾区比较等方面,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文湾区的内涵与思路、广州建设独具特色的国际一流城市的关键要素、深圳打造全球标杆城市的挑战与对策以及大湾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引进等热点和难点问题,涉及区域协调、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监管等内容,力求为大湾区建设者和研究者提供多视角的参考资料,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资产市场组合、风险的根源与防范
李学清 著
2022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紧切欧文·费雪、莱昂·瓦尔拉斯“货币数量论”和“虚拟、真实商业计划”相互转换的基本思路,沿着哈里·马科维茨、詹姆斯·托宾等人的“效率前沿理论”及其“分离定理”等逻辑思路,运用恰当可行的数学工具,提出了“铜钱模型”的金融经济思想。以便较为深刻地解释和论证债的起源与金融信贷市场之间的关系,展示历史发展递进过程,进而全面地揭示出金融风险存在的历史必然以及演化为危机的逻辑路径。全书史料翔实、论证严谨,所有重要结论都经过了严格的实证经验检验,易于在金融实践中操作和应用。
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
刘卓红 等著
2022年8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著作和学术著作。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所处历史阶段做出正确判断的基本命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世界和中国“两个大局”,以及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做出科学判断的核心命题。专著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三个维度,全面揭示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的理论生成、时代逻辑、科学内涵、文明引领、重大价值等关乎时代问题的基本内容。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新时代观,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构建的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最新理论形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是科学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和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来自青年公务员群体的调查
孙秀艳 著
即将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将“问题意识”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培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实践的回应上。选择对凸显社会主流价值观具有重要示范引领作用的青年公务员群体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通过实证调查,获得真实可靠的质性或量化的第一手资料,为深入研究青年公务员,进而管窥当代青年乃至全社会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现成的参照、实践的路径和具体的机制。作者从核心概念的理论内涵、历史渊源出发,在夯实理论基础、捕捉研究前沿的基础上凸显研究意义;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和科际整合的方法,全方位、立体式描述青年公务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征,并从认同的趋同和冲突两个视角,提炼青年公务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共同趋势和内在差异;进而搭建影响因素的解释框架,详细分析影响认同的主客观因素并直面认同面临的挑战阻碍;最后有针对地提出提升青年公务员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塑路径与强化机制。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
政务新媒体的接纳、扩散及其规制研究
陈贵梧 著
即将出版
内容简介
互联网政务是信息技术进步和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相结合的产物,为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提供带来深刻的变革。如何利用新兴的政务新媒体平台重构政务服务方式,建立一个以公众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是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书主要采取用户、组织和制度的视角,围绕非技术性因素尤其是创新行为、接纳行为、决策过程和制度安排等方面来理解政务新媒体和互联网政务,以政务微博为切入口,较为全面地刻画和深度剖析地方政府对政务新媒体的接纳、政务新媒体在地方政府之间的扩散、政务新媒体常规化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品质缺口及其规制问题。
本书研究结论表明,政务新媒体是以组织和制度的逻辑被采纳和实施的,它在政府部门的公共运用并不简单地取决于政务新媒体的技术属性和变革潜能,更加重要的是政府部门的治理理念、创新精神和制度力量。
走向数字未来:新技术革命与全球治理选择
贾开 著
2022年7月出版
内容简介
数字化转型不仅带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勃兴,也推动了国际治理体系的深刻变化。一方面,数字现象的流动性、网络化在带来外部性的同时,要求包括各国政府在内的利益相关方针对数字公共事务达成治理共识;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差异化的数字治理制度,割裂了全球网络并因此限制了数字生产力的释放,进而要求各国治理制度实现统一或协同。本书以此为目标,通过梳理、解释全球数字治理不同细分议题的历史、特征、逻辑,为读者理解全球数字治理的整体图景提供事实基础和认识框架,并将为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提供新的素材和视角。
国际研究
动荡欧洲背景下的德国及中德关系
郑春荣 主编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法学
明清條例選編(全38册)
杨一凡 编
2022年6月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吏政、食货、军政、刑事、监察、宗室管理条例及条例汇编文献44种,其中明代23种,清代21种。所收文献版本珍贵,内有明刻本、抄本23种,清嘉庆以前刻本13种;其中孤本8种。多年来,明清例的整理和研究取得显著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重大缺陷。明代条例研究还处在文献内容介绍层面,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在清代条例研究方面,学界对条例内涵的界定发生了偏差,已出版的教材、辞典、著作和发表的论文,凡论及“条例”内涵和性质者,除个别表述为“主要指刑事法规”外,几乎都把它界定为“专指刑事法规”。史实的真相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各部院署条例并存,共同构成条例文书的全貌。本书的出版,为重述明清法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北外法学(2022年第1期/总第7期)
米良 主编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北外法学》是一本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主办,面向法学所有专业,突出国际法、国别法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法律研究特色的集刊,设有国际法与区域治理、知识产权、中东欧国家法律研究、东南亚南亚法律研究、西亚北非法律研究、独联体法律研究、中国法律前沿等栏目。本书为总第7期,共包括14篇文章,分为刑法研究、刑事诉讼法研究、司法制度研究、民商法研究、域外法译介五个栏目。
甲骨文
迦利时代:南亚次大陆游记
[英]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 著
杨沁 译
2022年10月出版
内容简介
迦利时代——古代印度教宇宙观中一个最为堕落、腐化、黑暗和趋于瓦解的时代,当威廉·达尔林普尔漫游在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时,他切身体会到自己仿佛被笼罩在这个时代之中。《迦利时代》是达尔林普尔在南亚次大陆旅行十年后的文字结晶,他多次涉险,既采访了布托家族、从国民偶像变身为政治新星的伊姆兰·汗等政要,也记录了种姓冲突和印度教的奇闻逸事,以及在斯里兰卡与泰米尔猛虎组织的非凡遭遇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残留着莫卧儿帝国和印度王公的印记,英国、荷兰、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也在这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古老的信条一去不复返,全新的社会秩序却尚未建立起来。
方寸
器官之书:作家讲述的身体故事
英国惠康博物馆(Wellcome Collection) 编
周佳欣 译
2022年9月出版
内容简介
人体器官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但是人类对此却知之甚少。15位作家联手奉献了这本旨在启发读者的《器官之书》。15位作家与医学专家一起,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器官,以优美迷人的文字,将生涩的医学知识娓娓道来。娜奥米·阿尔德曼拆解了消化道和人类对美食的痴迷;A.L.肯尼迪带领人们进入了鼻子和嗅觉的世界;菲利普·克尔追溯了脑部手术的发展;内德·鲍曼讲述了阑尾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无用……本书将是一次动人、幽默、迷人的文字旅程,带领读者遨游神秘、难忘的人体内部世界。
年轮
寻常百姓家
么书仪 著
2022年9月出版
《寻常百姓家》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么书仪对父母及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全书分为上下两编,时间跨度为1919年~2000年,上编写父母从河北丰润县农村移居到唐山、天津、北京,由农入商,再由商务工,克勤克俭、养家糊口、抚养子女的经历,展现了普通百姓在1949年前后几十年间的人生历程、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貌;下编写么老师自己求学、就业、为人妻、为人母的经历,是具体而微的40后一代知识分子的成长史、心灵史。本书是一份私人的、个体的记录,但它也是若干百姓家的缩影,是大时代里小人物共同的生活史和心灵史。
互动赠书
活动规则
截至10月14日,
将获得10月新书随机一本!
今日互动
想了解更多书籍详情及购买
请保存下图,打开淘宝
策划:张思莹
编辑:刘 芳
审校:柳 杨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