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洛遗址出现阿舍利手斧的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

高海拔带来的极端环境,并没有阻止人类文明火种的蔓延。皮洛遗址就是早期人类克服青藏高原极端生存环境的力证。

“好大好平的一片阶地!”2020年5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稻城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旧石器研究所所长、皮洛遗址考古项目执行领队郑喆轩站在一处小山坡放眼望去,发出这句感叹。彼时,他不曾料想,在这处阶地下潜藏着一处规模宏大、地层保存完好、文化序列清楚、遗物遗迹丰富、技术特色鲜明、多种文化因素叠加的罕见大型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皮洛遗址。

皮洛遗址的发现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极大限制,制造石器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的河滩上或者岩层中拣拾石块,打制成合适的工具。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漫长的时间里,唯有遗留的石制工具为后世打开了一扇穿越时空了解古人的窗。

2019年3月,郑喆轩带队进入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康定市。一天,他们在一处阶地上发现了一件具有明显旧石器时代工具特征的石头。“刚发现时,我有点自我怀疑,连忙叫不远处的师兄一起核实,结果他也迟疑了一下,但很快我们就从彼此眼神中看到了喜悦和确信的光。”这是一块手斧,是旧石器时代极具代表性的典型石器。这一发现仿佛拨云见日,在川藏铁路调查任务完成后,团队便转入了旧石器时代考古专项调查。

2020年4月到5月,郑喆轩和他的团队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作为当季调查的重点。就是这一次,他们来到了皮洛,并最终揭开了这处遗址的神秘面纱。5月11日,初登皮洛的考古队员斩获颇丰。当天,考古队员就发现了少量的石核、石片。5月12日便发现了第一件典型的手斧,很快又发现了第二件、第三件。当时,郑喆轩便预感到这个遗址“不对劲”。果不其然,到了5月14日,一个非常震撼的场景出现了—在一个区域中,地表暴露的石器简直俯拾皆是,“光手斧都采集了差不多20件”。那一天的午后漫天乌云,很快暴雨和黄豆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但考古队员们宁愿一边被冰雹砸得皱眉头,一边憨笑着弯腰捡“石头”,也不愿收工。

2021年4月底至11月初,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皮洛遗址开展了主动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团队的日常工作主要是遗址的发掘、测绘等。在皮洛旧石器时期的遗址发掘中,他们用手铲、竹签、刷子这类最简单的工具,一点点地清理着遗址的表面;在测绘时,还会用到全站仪和摄像机等,对所有编号标本拍照、记录三维坐标和产状,还对遗物分布密集的水平层进行了三维摄影建模。

通过第一阶段野外发掘,团队初步测定,皮洛遗址的面积约占100万平方米,同时,发掘揭露出多个古人类活动面,出土编号标本7000余件。

东亚地区的阿舍利手斧

最有突破性意义的发掘成果是可体现阿舍利技术的手斧。阿舍利技术因1859年在法国亚眠郊区被发现的圣阿舍尔遗址而得名。阿舍利手斧是史前时代第一种两面打制、加工精细的标准化重型工具,可以说它代表了古人类进化到直立人时期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境界。

此前,学术界就东亚地区是否存在阿舍利技术争论不休。1944年,美国考古学家莫维斯在参加了东南亚考察团后,提出了一个观点:西欧、非洲、西亚与南亚次大陆上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均有手斧发现,而东亚、东南亚、西伯利亚等地并未发现。以此为依据,他在欧亚大陆及非洲上划了一条莫维斯线,分作两个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圈,莫维斯线往西为“手斧文化圈”,莫维斯线往东为“砍砸器文化圈”。在冷战时期意识形态交锋最激烈的时候,莫维斯线甚至被用作证明“东亚地区处于人类进化和发展的边缘地带”这一谬论。

随着中国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考古队在长白山、百色等地相继发现了大量的手斧,但其制作工艺尚不具备经典的阿舍利标准。近几年在洛南地区发现的手斧组合符合西方阿舍利早期的一些组合特点和技术特点,但是手斧做得不是很薄、很对称,因而被部分国外学者认为不典型。而此次皮洛遗址发现的手斧、薄刃斧等遗物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术遗存,也是目前东亚地区形态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术最成熟、组合最完备的阿舍利组合,为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莫维斯线论战画下了休止符。

郑喆轩说:“虽然我们目前无法得知,创造出这些石器的是同一批先民不断技术革新的结果,还是带着新技术的族群不断迁入。但至少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高海拔带来的极端环境,并没有阻止人类文明火种的蔓延。皮洛遗址可以看作早期人类克服青藏高原极端环境的力证。”

THE END
0.研究表明,早在40万年前,人类就多次冒险离开非洲,前往起伏的阿拉伯研究团队还报道了一系列与两个地点的多个湖泊有关的考古遗址,这些遗址讲述了40万年前的人类史前历史。第一个地点是阿马山4号,是一个位于占地6万平方米的大型沙丘之间的洼地。 在这个洼地中,他们发现了各个湖床,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5000年、10万年前、20万年前、30万年前和40万年前。五个湖相中的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考古特征。 今天, jvzquC41yy}/lrfpuj{/exr1r1?969<8;9h87;
1.河南贾湖遗址,9000年就酿出世界上最早的酒!图片频道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至7500年,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中国科技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专家从发掘的大量陶器残留物中分析研究发现,9000年贾湖人已经掌握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方法,其酒中含有稻米、山楂、蜂蜡等成分,在含有酒石酸的陶器中还发现 jvzq<84rke4qgxung0ipo7hp1p70496:12=188h38688968235822A3jvor
2.讲座纪要:伊朗的早期人类及其活动壹——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50-20万年) 旧石器时代早期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而我们却所知最少的一个阶段。自1960年发现第一件两面器(biface)以来,伊朗境内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或遗址群至少有10处以上。根据已有的发现和研究,伊朗及邻近地区的旧石器早期人类更偏向于在露天居址生活而非洞穴之中,而且大部jvzquC41ctiicntnqi/rtz0gf{/ew4kphu0398313<197mvo
3.旧石器时代考古与古人类学研究遗址发掘区光释光测年样品测年结果表明,杨上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形成始于距今22万年前,结束于距今10万年前,属于中更新世晚期。杨上遗址石制品原料以采自河滩的脉石英和石英岩砾石为主,花岗岩和硅质灰岩也占一定比例。剥片主要采用硬锤直接打击法,未见明确的砸击石制品,石核包括普通石核与盘状石核两种技术类型,从jvzq<84ucpbo~xgwo4dqv4c15532;6134851=>60jznn
4.考古学所见旧石器时代,远东内亚非洲智人对南方直立人土著的替换一、东亚百万年传统的小石片工业是“中国古老类型人类连续演化而形成的现代人”,是东亚本土智人,由北京猿人进化而来,与非洲智人无关。这种技术传统,一直到MIS2期前,即距今3万年前,一直是东亚北方的主流文化形态。二、四万年以后,以水洞沟和山顶洞为代表,出现与西伯利亚同类器物相似,是北线迁徙而来的非洲智人。但并不jvzquC41o0jpwkfp0eun1wtvg1=9:=8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