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亚·科托“帝王之沙三部曲”丨只有时间能为历史夹缝中的普通人兑现承诺

我是非洲的白人;未能身体力行的无神论者;写散文的诗人;拥有女名的男人;不怎样相信确定性的科学家;来自口语传统悠久的大地的作家。

——米亚·科托

米亚·科托 ©️Alfredo Cunha

说起米亚·科托,总绕不过他的独特身份与经历。他是欧洲移民的后裔,莫桑比克却是他的祖国。1970年代莫桑比克要脱离里斯本统治的时候,他离开校园加入保护祖国的行列,而后开启了一段记者生涯。1990年代以来,他致力于生态保护和写作,保存家乡和记忆。

如今,科托无疑是非洲葡语作家的中坚力量,他的十余部小说已有超过30种语言的译本,2013年获葡语文学最高奖卡蒙斯文学奖,与萨拉马戈享同等殊荣;2014年击败村上春树,获得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2015年凭《耶稣撒冷》入围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2017年,《母狮的忏悔》入选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以上两本和《梦游之地》的中译本都已由中信出版社在2018年出版,它们均设定在1977年开始的莫桑比克内战和其后的时间里。

而在本次出版的“帝王之沙三部曲——《灰烬女人》《剑与矛》《饮下地平线的人》”中,科托将目光转向历史更深处的二十世纪前夜,彼时葡萄牙在莫桑比克的殖民活动已有近四百年时间,在这片由殖民活动划定的土地上住着不同部族的居民,有的村落接受葡萄牙的管辖,有的地方仍在本土部族的军事力量控制下。葡萄牙人除了持续征服本土部族,也以此和同在非洲殖民的欧洲国家角力。而在葡萄牙本土,君主与共和的冲突涌动,影响着非洲的命运。现代莫桑比克正是在这样的乱局中诞生,科托据此写的小说可以说是一部莫桑比克的民族史诗,也是莫桑比克诸多现实问题的历史根源。

加扎王室众俘虏在里斯本登陆

丨图片摘自《饮下地平线的人》

故事从非洲女孩伊玛尼的讲述开始,《灰烬女人》是她流亡的起始。伊玛尼在乔皮族父母和葡萄牙神父的抚养下长大,她的村庄受到加扎帝国的侵略,暂时投靠葡萄牙人的保护。加扎士兵入侵时,大家发现,驻守村庄的葡萄牙中士只是在葡萄牙的共和革命失败后被流放至此,无力兑现承诺。伊玛尼和中士一行人踏上流亡之旅。伊玛尼把她经历的战争称为“侵略者之间的战争”,而她的两个兄弟分别加入了这两个侵略者。在《剑与矛》中,两位兄弟先后死在混战中,为了伺机刺杀复仇,伊玛尼被送去给加扎国王做妾,却在不久后同王室成员一起被葡萄牙人俘虏,登上前往里斯本的船只。《饮下地平线的人》是流亡的最后部分,大船沿着非洲海岸航行,一路展示葡萄牙在非洲的胜利,直到在里斯本向更多的欧洲帝国展示后,伊玛尼随王室被流放至大西洋上的亚速尔群岛。晚年,伊玛尼回到莫桑比克,她同葡萄牙中士剩下的后代就是今天莫桑比克的一员,她的故事,仿佛是莫桑比克的民族史诗。在历史和强权的夹缝中,或许只有时间能为普通人兑现承诺。

从莫桑比克出发时的恩坤坤哈内

丨图片摘自《饮下地平线的人》

三本书中,伊玛尼的讲述和各方信件按章节穿插,由多重视角和虚实织起的史诗叙事有许多历史依据。如加扎国和它的国王恩坤坤哈内,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他的军事力量曾和葡萄牙人对抗,战败后被流放至大西洋的岛上。二十世纪末,他的遗骸被送回莫桑比克,有人说骨灰盒里装回来的不是帝王的遗骸,而是沙粒。“帝王之沙三部曲”的名字也由此得来。在这一封封信件和伊玛尼连绵的讲述中,一个真相渐渐明晰:若说非洲帝王不过是土著军阀,那么欧洲的帝王引以为傲的根基也不过同这“帝王之沙”一般容易飘散。

非洲号从里斯本起航

丨图片摘自《饮下地平线的人》

在大约一百年前的照片里,可以看到书中的许多影子。除上面提到的恩坤坤哈内和他的妻妾,还有《饮下地平线的人》里从莫桑比克驶向里斯本的船。许多关于这一时期的小说都会提及航海这一元素,从这个角度看,科托写的故事让人想起康拉德的《黑暗之心》,后者关于从伦敦驶向非洲腹地的航行,由一名欧洲青年在返回伦敦的河口讲述,让人觉得那黑暗之处不仅是未知的非洲大陆,更是伦敦这帝国的中心。伊玛尼的故事仿佛与此对应,故事主要由这位非洲女孩讲述,流亡的方向与《黑暗之心》相反,是从非洲村庄到里斯本这帝国首都的航行。这样的视角正是米亚·科托的独特之处,他自己身处两种文化,用一种带有本地色彩的葡语书写关于非洲的故事。

内维斯-费雷拉号

丨图片摘自《饮下地平线的人》

作家之外,科托还是位诗人和生物学家。2018年科托因其关注二十世纪下半叶历史的“非洲三部曲”——《母狮的忏悔》《耶稣撒冷》《梦游之地》——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之际,在上海国际文学周期间受邀来华,接受国内多家媒体的采访并与中国读者见面。在此期间,他讲到作为生物学家的米亚·科托,在家中会给受伤的猫头鹰手术,过程中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不同“语言”交流的奇妙。而当他造访莫桑比克国内的草原,遇到了的不会阅读的人,他发现:“他们会阅读他们的世界。在这个其他智慧构成的宇宙中,我是不折不扣的文盲。我不会阅读大地、树木与动物的指示。我不会阅读云彩,也不能读出雨的预告。我不会与死者交谈,我失去了与祖先的联系,正是他们给了我们永恒之感。” 拥有多重身份的科托,在创作中融合了葡萄牙语和莫桑比克的地域性词汇和结构,重新创造了语言,建立了一种新的非洲叙事方式。

《母狮的忏悔》

[莫桑比克]米亚·科托 著

马琳 译

中信出版·大方 2018年6月

《母狮的忏悔》

[莫桑比克]米亚·科托 著

樊星 译

中信出版·大方 2018年8月

《梦游之地》

[莫桑比克]米亚·科托 著

闵雪飞 译

中信出版·大方 2018年10月

民族记忆、时间和语言是米亚·科托一贯的写作主题。科托说,“我是白人也是非洲人,我想弥合两个对立的世界。”他在《梦游之地》出版时特别为中文版作序,提及“如果你去过莫桑比克,就会理解这一点:所有人都想忘记内战,仿佛它根本没有存在过……容易遗忘之事才是真正该记忆起的。为此,我们需要重返过去。”无论是围绕内战的创伤重返过去。”无论是围绕内战的创伤、人与环境的冲突还是百年前的国家历史,科托一直关注普通人的处境和命运,致力于创造理解。《纽约时报》这样评价他:“科托的人生交织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中,他为莫桑比克默默无闻的人们立传:女性、农民,甚至逝者”。

“帝王之沙三部曲”

《灰烬女人》《剑与矛》《饮下地平线的人》

[莫桑比克]米亚·科托 著

刘莹、吕婷婷、卢正琦 译

中信出版·大方 2023年10月

“帝王之沙”三部曲——《灰烬女人》《剑与矛》《饮下地平线的人》——的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前夜,非洲女孩伊玛尼在乔皮族父母和葡萄牙神父的抚养下长大,在非洲加扎帝国和葡萄牙帝国的双重侵略下陷入流亡之旅,朋友和敌人变得难以捉摸。加扎国王被俘,伊玛尼被同船送往里斯本,又一同被流放至亚速尔群岛,回到故土时已是另一个世界。

《灰烬女人》15岁女孩伊玛尼在本土乔皮语和葡萄牙语的教育下长大,她的村庄处在非洲加扎帝国和葡萄牙殖民者的双重侵略中。村庄选择葡萄牙人的保护,而面对加扎军队的侵略,葡萄牙中士梅洛无力调遣军队,伊玛尼和中士踏上流亡之旅。

《剑与矛》接续《灰烬女人》,伊玛尼的兄弟接连死去,她被送去给加扎国王做妾,希望伺机杀死国王复仇。葡萄牙军队进攻,加扎军队战败,伊玛尼和加扎王室一同被俘。

《饮下地平线的人》接续《剑与矛》,战俘登船前往葡萄牙,在沿岸和里斯本被展示,以显示殖民帝国的胜利。而后伊玛尼和加扎王室被流放至大西洋的岛上,加扎国王死在那里,伊玛尼晚年回到莫桑比克,和同梅洛中士生下的孩子等子孙后人一起生活在那里。

THE END
0.大英帝国在非洲的20个殖民地(1921年)英国本土:不列颠群岛31.5万平方千米 在1921年通接国联委任统治接收德国殖民地达20个之多, ①巴苏陀兰(1884-1966) ②贝专纳兰(1885-1966) (16)西南非洲(1878-1990))纳米比亚 (17)斯威士兰(1902-1968) (18)坦噶尼喀(1919-1961) (19)桑给巴尔(1841-1963) (20)乌干达(1890-1962)jvzquC41yy}/onnrkct/ew46n3?cx=
1.高方:博物志与贩奴史:《不归路之门》中的非洲书写在当代法国文学创作中,非洲是个不容忽视的母题。勒克莱齐奥、阿兰·玛邦库、玛丽斯·孔戴等一批具有多元文化背景或流散文化经历的作家在对非洲的地缘书写中植入了对殖民历史、文明关系、人类命运等重要议题的思考,以多元混杂的叙事方式呈现了历史纵深、社会现实中独特的非洲景象。 小说家的非洲故事 与以上提及的三位作家一样,法国 jvzquC41yy}/psz0gf{/ew4kphu039:815=75A60jvs
2.橡树村:非洲风云(一)这样,欧洲列强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就开始加速扩张其在非洲的殖民地,使得欧洲对非洲的殖民达到高潮。1884年,欧洲人占领的非洲面积已经达到四分之一,到1900年,殖民地面积已经达到90%。 这样速度的瓜分,依据的往往是不准确的地图,很多时候使用经纬度就把土地分割了,完全不顾居住在那里的土著人的历史渊源。比如,刚果河jvzquC41yy}/y‚zym4dqv4Ctvodnn4iwqpj1;5331631;5943=/j}rn
3.索马里吉布提和科摩罗史出版十、科摩罗的历史演进 由于科摩罗群岛处于非洲、阿拉伯和马来—印尼影响的交汇处,早期科摩罗人在人种、语言、社会结构、宗教和文化等方面融合了多种因素。11世纪来自波斯的设拉子人完成了科摩罗群岛的伊斯兰化,大大推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16世纪欧洲人的到来,使得科摩罗进入了殖民时代。20世纪初期,经过激烈争夺后,科摩jvzquC41kokt0w|w0gjv0ls1kplp1:56:187:;3jvo
4.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成功举办“印度洋世界的文明交流与互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刘伟才介绍了殖民时代桑给巴尔城在欧洲旅行家记述中的形象。他从旅行家的记述来看当时的桑给巴尔城是如何作为印度洋上一个重要的国际节点的,通过旅行家的记载探讨了东非与西非、南非的港口城市的差异,以此深入考察非洲殖民地地区的多样性。 jvzquC41jkyuq{~0getv0niw0et0em4e81i45=84c6:6:B91rcmf0qyo
5.后殖民语境下《半轮黄日》的成长书写世界文坛摘要:作为后殖民成长小说,奇玛曼达·阿迪契的 《半轮黄日》 实现了个人成长和国族建构的双重使命。该作品不但深刻反思了经历战争创伤的非洲青少年的个人成长之路和新兴非洲国家的国族重构之路,而且在更为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审视了谁拥有书写非洲故事的权力等问题。同时阿迪契也在很大程度上既继承了经典成长小说的核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LD1p70497412<328h6266:268467689<3jvor
6.《争夺非洲:列强瓜分非洲大陆简史》(张宏伟)简介书评指文图书出品:地理探险、疯狂殖民、大国博弈与民族起义 作者:张宏伟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手机专享价 ¥ 当当价降价通知 ¥105.80 定价 ¥149.80 配送至 北京市东城区 运费6元,满49元包邮 服务 由“当当”发货,并提供售后服务。 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4B9956;70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