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本博物类书籍,让自然治愈我们灭绝鸟类动物植物自然的食物链顶端

“每一种生命都有其光辉灿烂的复杂性,我们的生活与自然紧密交织在一起。人类与环境的相处之道中,人文与自然的交界处,有着最疗愈的力量。”

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社科出版中心出版的三本自然博物类书籍亮相“自然如何治愈了我”——“人文自然”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参与分享的三本新书中都是自然书写的经典作品:

《十三种闻树的方式》博物学经典《看不见的森林》作者戴维·乔治·哈斯凯尔的新作,从气味入手,讲述树木以及自然环境带给我们喜悦、安宁情绪的神奇魔力;

《心向原野》讲述了自然重新唤醒作者内心的热爱与激情,摆脱抑郁症困扰的故事,书中包含文化与自然的边界、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等深刻思考;

《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是波兰文学至高奖尼刻奖获奖作品,这本书是对鸟类的深情注视,也用全新的视角呈现鸟与人类历史文化的密切关联。

分享活动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科学科普博主“水哥”王昱珩、自然博物作家欧阳婷和读者们就自然如何疗愈心灵、人类与自然如何相处等各种话题进行了分享。

从气味进入自然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自然带给每个人的体验都不尽相同。在“人文自然”系列的三本新书中,有许多有趣的自然观察经历。

比如《十三种闻树的方式》中,作者嗅闻一颗欧洲七叶树的种子,“如同堆肥的刺鼻气味”瞬间勾起了他儿时回忆,他想起小时候在姨妈家附近那棵巨大的欧洲七叶树下玩耍,将七叶树的种子当作“宝藏”,塞满口袋,然后放到玩具火车的储煤车厢中去。这也是作者和自然的早期“亲密接触”。

《十三种闻树的方式》

在场嘉宾与自然的结缘故事中,气味也是重要一环。“水哥”王昱珩从《十三种闻树的方式》的阅读体会说起,向观众分享了自己对气味的“敏感”,他闻到桂花的味道,会想起南方的藕做成的桂花糕,而闻到槐花的味道,他会想起北京槐花,进而唤起北京的记忆。蜂蜜采不同的蜜,身上就会带有不同的气味。

《十三种闻树的方式》也给博物学作家欧阳婷关于嗅觉的启发,包括如何运用嗅觉。她在早年观察植物时,很少使用嗅觉。因为她有时候出于以身作则的责任感,尽量避免近距离地接近或触摸植物,但这也使她在除视觉外的感官方面少了很多感受。她觉得,可以借助哈斯凯尔的书写角度,在外面观察植物的时候,也可以闻一闻、摸一摸,从香味,树皮、树叶的甚至种子上的毛的触感,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

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张劲硕也强调了各种感官“与自然结缘”的重要性。他说,我们对自然的亲近,光靠刷有关动植物的短视频是远远不够的,你刷出来的永远是视觉的感受。对自然的感受,应该是五官的、全方位的。到自然中去,你可以闻到动植物的气味,感受到流动的空气“拍打”到你身上的“爱抚的感觉”,再加上触觉、嗅觉甚至是尝尝野果、野草的味觉,带给人的精神抚慰感受是短视频永远达不到的。

张劲硕特别提及《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作者乌宾斯基在书中写自己从小就痴迷鸟类,张劲硕也是如此。他儿时家住天坛公园旁边,家门口总能看到很多黄鹂鸟。“两个黄鹂鸣翠柳”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句诗,而是一种日常生活。

《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

欧阳婷与自然的结缘,一方面是小时候生活的影响,她那时生活在新疆天山以南的干旱荒漠地带,对自然、对绿色有一种天然的珍爱。到北京生活工作之后,她开始在城市中欣赏一棵树、一丛低矮的灌木在春天开花,后来又对观鸟产生浓厚兴趣,以全新的生态学的眼光看待自然。这也激起了她的写作兴趣,期望和写出“人文自然”系列的博物学家一样,通过文字,将观察自然的种种体验分享给广大读者。

心向原野:自然治愈之书

在活动现场,王昱珩在分享自己观察自然的经历时,首先说到《心向原野》这本书给他带来的深刻印象,他认为这本书对我们当下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抑郁情绪在人群中十分常见,而这本书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的强大心灵修复力量。

《心向原野》

《心向原野》的作者,博物学家理查德·梅比在书中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在事业迎来巅峰时,突然遭到严重抑郁症的侵袭。他决定离开城市生活,搬到英国东安格利亚的乡村,住进橡木小屋,与动物为伴,在观察与探寻中开始了新的人生。广袤而灵动的原野唤醒了作家的内心,世界重新鲜活起来,他摆脱了抑郁症的困扰。

张劲硕也认同《心向原野》“自然疗愈人心”的方式。他说到自己第一次去非洲,从内罗毕飞往马赛马拉,一路上他被广袤无垠、天地相接的草原震撼,“当时真的感觉心脏跳到天边了”,而这种开阔心灵的感觉,在都市中是感受不到的。人们被圈在高楼拥挤的商业中心,办公室也是一个一个隔断,成为“狭居在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现代动物”,无法言笑,极易导致抑郁情绪滋生。张劲硕发现,在他所工作的中科院动物所中,“有跑野外的,有长期跑青藏高原、跑新疆科考的”研究生,因为他们“天天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大自然里“抓动物”,整个心情很开放,相比于在实验室中研究基因、分子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都特别健康”。

欧阳婷在工作中,每当焦虑来临时,会选择在外面走一天,看小鸟停在你面前,看到夏日的火烧云,寻找自己的“神迹”时刻。这样,当晚上回家,之前那种“天大一样的压力跟焦虑”没有了,她感到在自然里“充了电,也吸足了氧”,足以抵抗下一周繁忙的工作。

自然的治愈作用,也是现场读者特别关注的问题。活动主持嘉宾、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在回答现场读者提问时,提及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在1984年发表的研究论文,一位建筑师分析了一间医院的两个病房,一间面向绿植,一间面向高墙。每天与植物相伴的病人治愈率特别快,索要止痛片的次数也很少。而另一组在监狱里的类似测试,也证明绿树对安抚犯人情绪有很大帮助。

在《十三种闻树的方式》中,哈斯凯尔也将树木比作“安神的绿手”。在书中第二章《美洲椴》中提到,美洲椴和其他一些树木散发出的香味结合在一起,会“让整个社区沉浸在幸福之中”。而且,人们在呼吸这些芬芳气息时感受到喜悦,不仅仅因为我们从典型的城市气味的单调和不快中解脱了出来,而且还有科学依据做支撑。

书中说:这些树木的分子进入我们的细胞和血液,让我们从内心开始平静。“长久以来,药剂师一直使用由美洲椴和同属的欧洲椴的花或叶制成的酊剂和茶来安神宁气。生物化学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这种树的分子有止痛作用,可以舒缓我们的痛觉神经。正如汽油废气会从肺部流入血液和细胞一样,这些树木的香气也会如此。”

观鸟与爱鸟:人类与自然的冲突与关怀

亲近自然并不代表着逃离尘嚣,人类其实本身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文自然”系列的三本新书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也引发现场嘉宾对我们如何与自然相处进行了深刻思考。

尹传红有一个微信群,是护鸟群,里面有两种对立的观点,甚至会引发激烈“冲突”,有人认为,用相机到野外拍鸟、拍植物,是对自然的打扰。但有人觉得,对鸟类和植物的观察与分享,其实是激起了大家的热爱和欣赏,反而能引发人们对自然的珍惜。

张劲硕也提及“爱鸟人”之间存在的一种“鄙视链”,“拍鸟大爷”会鄙视把鸟关在笼子里养的人,但另一些只对鸟作观察的人,又觉得自己能站在更高的价值层次上去批判拍鸟大爷。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冲突,这种冲突在世界各地都有。

人究竟应该远离野生动植物,还它们清静与自由?抑或是将自己融入大自然,追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般亲近万物的人生?

张劲硕认为,《抓住十二只喜鹊的尾巴》之所以“写得很棒”,就在于它包含了对自然观的深刻探讨。这本书出色地描绘了人类与鸟儿之间复杂的故事,物种之间有关爱,亦有伤害。人迹罕至的波兰原始森林中,留下了作者救护迁徙途中迷路野鸟的身影。但鸟类的生存,也同样因人类活动受到威胁,鸟类摄影师为拍到珍贵画面,不惜打扰甚至破坏鸟儿原本平静的生活。大规模猎杀、城市化进程、杀虫剂的使用,许多鸟类因人类的烦扰而灭绝或濒临灭绝。但也正因为人与鸟类的互动,才留下了许多具有人文价值的东西。比如这本书中涉及波兰的很多作家、诗人、翻译家、艺术家、画家,都与鸟有关联。甚至詹姆斯·邦德(007)的名字,其实来自一个鸟类研究者。

而“水哥”王昱珩举了一个例子,也充分说明了人与鸟类互动的悠久历史。他去意大利一个小岛旅行时,发现岛上许多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砖砌老教堂上,都有许多小洞,他后来得知,这些小洞是留给四处迁徙的小鸟歇脚用的。人和动物之间,似乎天然有一种联系。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名师工作站|五年级推荐阅读书目——《非洲民间故事》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我们一同学习两篇经典的中国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而在本单元的“快乐读书吧”中,教材还带领我们放眼世界,为我们推荐了世界各地的民间故事,其中就包含了《非洲民间故事》这本书哦!让我们跟随这些极具特色的民间故事,开启神秘的非洲之旅吧! jvzquC41yy}/onnrkct/ew45fv}7vƒo
1.今日推荐书籍:《追时间的人》和《非洲三万里》等5本书这种强烈的对比引起了毕淑敏的关注,在这次旅行中,她不但记录了非洲各地人情风物、旅游见闻,还对车内车外两个世界做了细致的观察和沟通:时而走进非洲中产阶级家庭与女主人共进晚餐,时而走进全球最大的贫民窟索维托实地考察,她以自己的眼睛为准则,写出了一个最独特的非洲。jvzquC41yy}/lrfpuj{/exr1r1k1h@>6c7gf:k
2.堪称非洲历史教科书的《非洲通史》,藏着从史前时代到当代的故事我对非洲了解不多,甚至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贫穷、野生动物、可怕病毒起源地、熟悉的国家名字、河流和建筑等。 这样贫瘠的认知,一直到我最近看了《非洲通史》才算有了改观。 《非洲通史》是非洲史巨匠凯文•希林顿耗费半生心血的研究力作,历经四版修订,堪称经典的非洲历史教科书。 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97688938
3.非洲通史(第四版)(豆瓣)凯文•希林顿(Kevin Shillington), 1968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主修近代史,后在伦敦大学获得非洲史硕士和博士学位。 20世纪80年代,希林顿在博茨瓦纳大学培训历史教师,并在非洲多个大学和中学教授非洲史。希林顿撰写了多本关于非洲史的书籍,主要有《南茨瓦那的殖民化》《南部非洲史》《贾格纳特:毛里求斯总理》《非洲冒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5797;?:51
4.历史|DIVASInternational迪法國際Catherine Coquery-Vidrovitch:法国巴黎七大荣誉教授,非洲历史学专家,出版过多部与非洲历史相关的书籍,包括最近出版的《法国统治下的西方化非洲》、《殖民历史的政治挑战》(2009)与《纳粹主义牺牲品》(2007)。 Jan252012 « 金融危机简史 » (208页,2011, 法语) jvzquC41fk|buktqmu4xq{irtgyt0lto1egugptt{1+F6.GC'DG&G?*;8'>8'N<'C6+CG.J9'C=&;:4'G7+9G.=8'G;&:O*D41
5.2022年夏天最好的十大艺术书籍行业资讯这些令人印象深刻且常常令人痛心的艺术品分为八个主题:地图和边缘;解放;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奏;路线和恍惚;肖像;非洲-大西洋现代主义;抵抗和行动主义。学术论文将一切都放在背景中,从不同的肖像画到研究奴役和解放的历史概念。一路上,作者对旅游、艺术和人性有了大量的见解。 jvzq<84yyy445/j}rn
6.一张图总结世界各国被翻译最多的书籍!德国这本你一定猜不到这张书籍图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某些地区某些民族的人文思想核心,好书共赏,大家都读起来吧~ 【相关推荐】 这部部史上最“香”德国电影,神级情爱场面令人三观碎裂 《格林童话》不愧是暗黑童话… 编译:@小黄金 声明:本文系沪江德语原创翻译,素材及截图来源于,,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如有不妥,欢迎指正。jvzquC41fg4iwsncpi4dqv4pgy5q3=666270
7.现代欧洲史全套盒装费利克斯吉尔伯特著美国历史学会终身成就奖套装2册 剑桥非洲史20世纪卷1905—1940/1940—1975 历史知识读物 世界史非洲史书籍 ¥279.00 无规则游戏 阿富汗屡被中断的历史 塔米姆安萨利 了解真实的阿富汗人不屈不挠民族精神 阿富汗历史文化读物 欧洲史好望角系列 ¥47.40 【正版60册】萤火虫全球史01-60册全套彩图版网罗中外世界历史通史故事书籍青少年初jvzq<84rtqjve}3o0fgoimfpi0ipo86392:89;7840nuou
8.News通史计划的倡议者和首任总协调人蒂亚姆教授于1983至1988年间担任教育部部长,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影响力。现任塞内加尔总统马基·萨勒 (Macky Sall) 亦支持通史计划,并进行拨款资助。此外,通史计划也获得了来自法国非洲史学家和非洲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理事会 (CODESRIA) 等国际学者和学术机构的支持。jvzquC41iqmmqkfn0vyjppmwc0kew7hp1gt0pn|u1pkxu7hp1uGBzW8S8VZ
9.中华文史网二、一类是原版为其它语种专著的英译本。这类书籍有: 1、《中华帝国通史》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作者曾德昭F. Alvares Semedo,葡萄牙神甫,来华耶稣会士。该书是有关中国的一部通史著作。全书共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史当时中国的概况;第二部分是基督 jvzq<84yyy4ik|yqt{iikwf0pgz0yn15;3:@50ujznn
10.第3编第五单元现代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教师用书)随后,多卷本的《非洲通史》《中亚文明史》《拉丁美洲通史》等陆续出版,书中给予非西方古代文明更高评价。这些著作的编写 ( )A.表明国际文化合作渐成趋势B.得益于亚非拉新兴国家的发展C.有助于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D.体现了联合国遗产保护的职能答案:C4.(2024·江苏高考)近代非洲文学以使用欧洲语言创作为主流。19jvzquC41o0€yzt3eqo5tqoy175767>560jznn
11.读书中东简史:伊斯兰没那么神秘新浪财经中提到过人类大概率缘起于非洲(几百万年前),几十万年前迁徙到欧亚大陆,而人类文明史发端就是农业,而农业则发源于中东(西南亚)。西南亚人民开始种植各种农作物,并且开始饲养牲畜,建设早期村庄,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最早的宗教、法律系统,以及文字(楔形文字)。1万年前开始,中东人民驯服了驴子和牛用来驮物品,他们建设jvzquC41hktbplj0uktb0lto0et0u}tem1yuqlp|ov532;:/283338iqe/oohj{eor?96:5290yivvq
12.第34讲中古时期的世界课件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19 【Ⅱ】33·文化发展 2021 【河北】11·国家治理实践丰富了罗马法 2022 【辽宁】13·法兰西王权不断加强【海南】11·城市自治【山东】jvzquC41yy}/|}m0eun1|thv1;59<=6754ivvq
13.奥斯卡扎内蒂莱库纳著拉丁美洲历史文化世界历史社科书籍从¥23.4 哈佛极简日本史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著,景苍译 ¥51.79 穿越非洲两百年赠非洲行手绘图郭建龙非洲历史政治经济国家灾 郭建龙,著 ¥369.7 樱雪丸高清日本史系列10册从上古神话到飞鸟时代岛国的晨钟 陈恭禄|整理:简宁 ¥129.35 【2本套】印度与世界文明历史书籍亚洲史商务印书馆正版书籍 D.P.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3:>372663A>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