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走出非洲》是全译本无删减版,没有为了节省成本削减原书内容,完整呈现作者笔下关于非洲和自己的精彩描写。
凯伦·布里克森因为《走出非洲》,获得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誉为与安徒生齐名的丹麦“文学国宝”,改编的同名电影获七项奥斯卡大奖。
海明威认为凯伦·布里克森更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她写出了《走出非洲》。
《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作者麦卡勒斯很喜欢《走出非洲》,对凯伦·布里克森非常推崇。
《蒂凡尼的早餐》 的作者杜鲁门·卡波特认为《走出非洲》是“二十世纪最唯美的一本书”
美国著名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对凯伦·布里克森极其欣赏。
《走出非洲》是亚马逊北欧国家作品榜单销售第一名,东非游记类作品总榜第四名。
央视《朗读者》节目,张艾嘉倾情朗诵本书内容。
著名歌手,诗人周云蓬称赞说:这两天听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真是一篇好小说。那些关于非洲上空飞行的描写,还有自由流淌的结构,我主观感觉影响了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狮子、瞪羚、以及唱歌的、跳舞的黑色的人,山峦袒露在下面,飞得快看见上帝了。真想去非洲。
作者
丹麦作家,她在三十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先后用英文、丹麦文发表《七篇哥特式的故事》《走出非洲》《冬日的故事》等作品。《走出非洲》为她赢得巨大声誉,她获得过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与安徒生并称为丹麦“文学国宝”。《走出非洲》同名电影斩获七项奥斯卡大奖。
【译者】
王旭
1983年生,河南南阳人。毕业于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已出版《与自己对话》《与爱因斯坦月球漫步》《哈佛最受欢迎的营销课》等多部译著。
凯伦·布里克森与安徒生并称为丹麦的“文学国宝”,可惜我们只知道后者。凯伦·布里克森仅就名字上要费一番周折,笔名伊萨克·迪内森,原名凯伦·布里克森,本名凯伦·克里斯滕瑟(坦尼)·丁尼森,夫姓布里克森,由此可见一个女人出书何等不易。凯伦出生于贵族家庭,十岁时(1...
电影《走出非洲》是我的最爱之一,当我怀着爱屋及乌的心情读完同名小说,我只能说,它们就像是同名的两朵花,没有孰优孰劣,完全是不同的感受。 电影让我怀着幽微悲戚的心情缅怀了一个结局令人遗憾的爱情故事;但读过小说,我才发现,有关爱情的篇章不过是广袤沙漠中的掠过的...
一本关于生命的书籍,特别适合在肯尼亚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风中阅读的书籍。 第一次读是在马赛马拉帐篷酒店里地沙发椅上,旁边就是书中所描述的景象,世事变化,现在已经不能够狩猎,但依然能够感受到作者在非洲大陆上浓烈的爱、执着的生活和无尽的遗憾。 也许这就是人生。在绝...
文/路阿叮 “走出非洲”我是先看的电影后去的故居,最后才看的原著。过程有些颠覆却异常让人寻味。 起初,是一位女性朋友极力推荐,冲着梅姨找来电影,在夜晚的被窝里看完。不顾...
如果我没读过《走出非洲》的原著,恐怕同名电影就要占据我脑子20年,幸亏被老友抱青强迫了一把,把原著读了,然后心里冒出了跟抱青一样的评语,“那部电影算个屁啊”。这种断章取义的YY已经发生在“查令十字路八十四号”原著与电影中,用无中生有的细节臆想出整部电影。而原著...
对那块土地饱含深情。我想象着她站在空荡荡的家门口,遥遥地望着恩贡山上堆起的白色石头,丹尼斯的坟墓就在那。或许那是个好去处。 那个小厨师、露露、想为她建个鱼塘的盲人老头、丹尼斯…… 马赛人、基库尤人、索马里人……
这版的纸质排版很喜欢,但是翻译不如另一版(比较第一章得出),缺少点文字的灵动感
2017-2听过
看完了《走出非洲》,壮阔的恩贡群山、朴实的基库尤土著、旅行者和逃亡者、非洲野牛和火烈鸟、雄狮和非洲象、雨季和蝗灾......而最终农场没能支撑下去,缺少雨水和海拔过高导致咖啡产量低,咖啡价格也逐年下跌,无以为继的现实下不得不卖掉农场,在作者准备离开非洲的这段时间里丹尼斯坠机身亡,书里丹尼斯的出现也只是几个章节而已,写他的旅行者身份、非洲狩猎和飞行探险,后面翻了资料才知道他是她的情人,作者多次随他一同乘飞机探险,这最后一次飞行却也是唯一一次她要求一起却被他拒绝的一次飞行。几乎像是命运,离别是必然的,厄运是必然的,死亡是必然的,爱和生命也是必然的。作者写她走出非洲,大概也是因为她一直没能走出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