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正式将突尼斯变为保护国的条约。1881年,法国强迫突尼斯签订“巴尔杜条约”,此约在字面上未使用“保护制”字样,但实际已变突尼斯为保护国。条约签订后,当即引起了“阿里·本·哈利法”起义,震动了法国殖民者。为了加强对突尼斯的控制,法国于1883年7月,又强迫突尼斯别伊签订了一项新条约。因该条约在拉·马尔萨(La Marsa)宫签署,史称《拉·马尔萨协定》。主要内容是:突尼斯正式成为法国的“保护国”。别伊仍为突尼斯国家元首,但必须进行有益于法国的行政、司法和财政方面的改革;法国总监主持内阁,总管一切内外事务,并直接兼任外交部长和陆海军司令。这个协定签订后,突尼斯一切实权都操在法国总监手中,法国官员充斥政府各个部门,使其在“保护制”的形式下,变成了法国的殖民地。该协定在1956年3月突尼斯独立时被废除。
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萨摩利·杜尔领导的抗法斗争
19世纪晚期几内亚乌阿苏鲁国反抗法国侵略的斗争。萨摩利·杜尔(Samory Toure,约1873—1900)是几内亚领导抗法斗争的民族英雄。1870—1880年间,他在几内亚中部,以比桑杜古(Bissandugu)为中心,逐步扩张,建立了一个西起尼日尔河上游,东至麦卡索的中央集权军事封建国家,称乌阿苏鲁国(Ouassoulou)。萨摩利·杜尔是一个有才干的军人和政治家,他把全国划分为十个行政区,各区作为一个军事单位,都必须向国家提供一万人的兵员。乌阿苏鲁国控制着产金区,萨摩利用黄金向阿拉伯人和英国人购买武器,以加强防御力量。80年代,法国殖民者沿塞内加尔河向尼日尔河上游扩张势力,不断对乌阿苏鲁国进行侵略。法国殖民当局曾派人前往诱降,为萨摩利严辞拒绝。萨摩利领导全国军民多次挫败法军入侵。1886年1月,在塞内加尔河上游与法军决战,因敌强我弱,遭到失败。1887年,双方媾和订约,以尼日尔河作为法属领地与乌阿苏鲁国的分界线。在1891—1898年第二次抗法战争期间,萨摩利利用突袭伏击和迅速撤退的新战术,与敌人周旋。1891年,法国集中兵力大举进攻,直逼首都比桑杜古。萨摩利发动军民,主动撤退,坚壁清野,使敌人得不到补给陷入困境,同时又用游击战袭击和困扰侵略军,使敌人进入首都后不得不在当天退出。1892年1月,双方在首都城郊激战,萨摩利在给法军沉重打击之后,主动作战略转移,放弃首都和西部地区,转移到东部,继续坚持抗战。1893年乌阿苏鲁国本土被法军占领后,萨摩利的主力逐渐转移到上沃尔特和象牙海岸南部森林地带。1894年底,法军向退到象牙海岸的萨摩利军队进击,在孔城以南地区被萨摩利军队包围,遭到歼灭性打击,其残部退回象牙海岸。1898年9月,法国侵略军偷袭退到利比里亚边境的萨摩利军队营地,由于少数部落酋长叛变,萨摩利不幸兵败被俘,后被流放到加蓬的一个岛上,1900年被折磨而死。萨摩利领导的抗法战争前后坚持十八年(1881—1898),给法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鼓舞了西非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阿里·本·哈利法起义
1881年阿里·本·哈利法(Ali-ben-Ha-lifah)领导的突尼斯人民的抗法起义。1881年5月,法国强迫突尼斯政府签订变突尼斯为保护国的“巴尔杜条约”,人民群众不接受外国奴役,是年5月,阿里·本·哈利法领导突尼斯人民在“圣战”的名义下发动了反抗法国侵略者的爱国武装斗争。起义开始后,很快席卷中部和南部广大地区,控制了凯鲁万(Kairouan)、斯法克斯(Sfax)和加贝斯(Gabes)等重要城市。其中斯法克斯抵抗最为顽强,法国人经过野炮轰击,到7月份才得以占领该城。11月,由于双方力量悬殊,抗战相继失败,法军占领全部中部地区。但南部地区的抵抗一直坚持到1883年。
马尔加什人民的抗法斗争
二C计划
英国帝国主义称霸非洲的战略计划,亦称“开罗一开普计划”。这个计划最初是由狂热的帝国主义分子塞西尔·罗得斯在1877年提出的。1884年“柏林会议”后,成为英国在非洲争夺霸权的官方侵略计划。它的主要内容是,企图建立一个从北非的开罗到南非的开普敦纵贯非洲南北大陆的殖民大帝国。因开罗(Cairo)和开普敦(Cape town)的英文字头都是“C”,故称“二C计划”。
二S计划
法国帝国主义称霸非洲的战略计划,亦称“佛得角一索马里计划”。1884年“柏林会议”之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非洲的热潮。英、法、德、意、葡等国,都制定了称霸非洲的战略计划。法国企图建立一个从西非塞内加尔(Senegal)的佛得角(Cape Verds)到东非索马里(So-malia)的横断非洲大陆的殖民帝国。因塞内加尔和索马里英文字头都是“S”,故称“二S计划”。
卡尔·皮得斯探险
乌查里条约
罗得斯对南非的侵略
英国帝国主义分子塞西尔·罗得斯(CecilJohn Rhodes一译罗兹,1853—1902)在南非的殖民主义扩张活动。罗得斯是个狂热的帝国主义分子,1871年他十七岁时到南非。当时,正值奥兰治河岸发现钻石矿(1867年)以后,罗得斯施展巧取豪夺等手段,吞并了金伯利(Kimberley)矿区的小公司,建立“德比尔斯统一矿业公司”,垄断了当时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南非钻石矿业。1884年,在德兰士瓦发现金矿后,大批外国投机者涌入新建的城市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建立公司,开采金矿。罗得斯又以同样手段吞并其他公司,建立了“南非统一金矿公司”,垄断了南非的黄金矿业,成为南非最大的垄断资本家。这时,罗得斯集团已能直接左右英国的殖民政策。早在1877年,罗得斯就拟订了一个征服全球的计划。这个计划的非洲部分,就是首先攫取赞比亚河中游地区,把整个南部非洲联合在英国国旗之下,然后把从开普到开罗的殖民地联成一片,建立一个纵贯非洲南北大陆的英属殖民帝国,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二C计划”。为了实现这个侵略计划,在罗得斯的推动下,英国于1885年用武力占领了贝专纳(Bechuana,今译博茨瓦纳)。并继续向北扩张,深入马塔别列人(Matabeles)和马绍纳人(Mashonas)居住的广大地区。1889年,罗得斯从英国政府取得特许状,建立“南非公司”,获得了对德兰士瓦以北和莫桑比克以西大片土地的无限权利,如行政、立法、开发、设置军警、开发土地等。1890年,罗得斯被任命为开普殖民地总理。他先后利用订立欺骗性条约、血腥镇压人民起义等手段,到1894年,全部占领了马塔别列人和马绍纳人的土地。1895年春,以他的名字命名该殖民地为罗得西亚(Rho-desia,今津巴布韦)。1895—1896年,罗得斯因偷袭布尔人德兰士瓦共和国惨败,不得不辞去开普殖民地总理职务。
姆克瓦瓦领导的抗德斗争
伯韩赞领导的抗法斗争
19世纪晚期达荷美(Dahomey)王国人民反抗法国侵略的斗争。达荷美王国建于1620年,定都阿波美(Abo-mey)。17、18世纪,曾是几内亚湾一带强国之一。18世纪末以后,逐步衰落。法国从19世纪80年代起,通过“探险”、“缔约”和武装干涉等手段,先后夺取了几内亚和象牙海岸,并继续东进,侵略达荷美和塞内加尔地区。1868年法国侵占重要港口科托努(Cotonou)和波多诺夫(Port—Novo)。1878年,强迫达荷美国王吉利利(Gele-le,1858—1889年在位)签订条约,让出了全部沿海地区。1888年,法国又捏造达荷美破坏条约,制造借口发动进攻。1889年底,伯韩赞(Behanjin,一译贝汉津, 1844—1906)继承王位。他不承认法国对沿海地区的控制权。法国对他百般威胁和利诱,终不能使其屈服。为了抗击法国侵略,他购买新式武器,建立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1890年2月,法军侵入沿海地区,大肆烧杀,当地芳族(Fangs)人民猛烈反抗。4月间,伯韩赞率领包括女兵在内的五千军队围攻波多诺夫港,给法国侵略军以沉重打击。经过九个月的激烈抗战,侵略军无法使达荷美人民屈服,只好休战议和。1890年10月,双方订立和约,法国占有科托努和波多诺夫等地,但每年需向达荷美付出两万法郎作为补偿。法国政府认为这个和约是个“屈辱”,1892年9月,再次寻找借口大举进攻。伯韩赞领导军民英勇抵抗。在通向首都的道路上与敌军激战,歼敌七百四十多人。11月,首都失陷。伯韩赞率部退到北部丛林继续坚持抗战。1893年,伯韩赞兵败被俘。1894年,法国收买其弟取而代之,宣布达荷美为法国保护国,两年后改为殖民地。
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
亚的斯亚贝巴和约
法绍达事件
英埃共管苏丹协定
苏丹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协定。19世纪晚期,英、法为了实现侵略非洲的战略计划,加紧了对东北非的争夺。英国在镇压苏丹马赫迪起义的同时,与法国在苏丹南部发生冲突。1898年7月的法绍达事件,双方武装对峙,险些引起战争。为了排斥其他国家干涉苏丹事务,1899年1月,英国与受其操纵的埃及政府签订了一个《英埃共管苏丹协定》,规定:苏丹仍称“英埃苏丹”,由英国和埃及共管;苏丹设总督一人,兼管军事与行政,总督由英国政府提名,由埃及履行任命手续,非经英国同意,不得罢免;非经英国同意,其他国家不得在苏丹设立领事。此后,苏丹政府和行政部门主要职务皆由英国人充任,下级行政职务则由埃及人担任;埃及驻苏丹军队也由英国军官指挥。这样,苏丹实际上已成为英国的殖民地。1924年,英国曾废除该协定,苏丹全归英国统治。1936年,再次恢复英埃共管。1951年,埃及宣布废除共管协定。1956年,苏丹脱离英国独立。
赫列罗族反德起义
一称“西南非洲一九○四年起义”。西南非洲(纳米比亚,Namibia)赫列罗族与霍屯督族联合抗德人民起义。1884年,德国帝国主义宣布占领西南非洲,1890年,德军占领西南非洲全境,建立德属西南非洲殖民地。德国的侵略不断遭到赫列罗人和霍屯督人的反抗。1904年1月,马赫勒罗(Samuel Maherero,生卒年月不详)领导北部的赫列罗人突然起义,袭击德国侵略军,打得敌人狼狈不堪。是年秋,赫列罗族另一个领导人摩兰加(Moranga, ?—1907)和霍屯督人领袖维特博伊(Hend-rik Witboois, ?—1905)也在南方联合发动起义。他们运用游击战术,到处打击敌人,坚持三年多,后因德军增援并得到英国帮助,到1908年,起义失败。
丹沙微事件
新祖国党
埃及民族资产阶级组成的政党。19世纪末,英国占领埃及,以埃及封建地主阶级为支柱,残酷剥削和压迫埃及人民,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日趋激烈。20世纪初,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起来。1907年12月,以穆斯塔法·卡迈尔(Mustafa kamil,1784—1908)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成立了新祖国党,参加者主要是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学生和商人。它以“祖国党”命名,表明要继承阿拉比领导的祖国党的革命传统。该党以《旗帜报》为党的刊物,主张保卫埃及和埃及人的权利,实现埃及独立,建立立宪政府。1908年1月,卡迈尔去世,其弟继续领导新祖国党。由于埃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该党不敢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只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反对不合理的税收制度、改良教育等温合主张,导致群众运动趋于低落。英国殖民当局乘机迫害,迫使大部祖国党领袖逃亡国外,留在国内的祖国党人转而采取暗杀活动。1912年,因暗杀计划泄露,遭到镇压。此后,新祖国党亦告瓦解。
南非联邦的建立
非斯条约
摩洛哥沦为法国保护国的条约。19世纪末,欧洲殖民列强加紧对摩洛哥的争夺。20世纪初,法国侵略军逐渐吞占摩洛哥领土,并控制摩洛哥海关。1911年,法军占领摩洛哥首都非斯(Fez)。1912年3月,法国强迫摩洛哥苏丹签订条约,因条约在非斯签订,故称“非斯条约”。条约规定:法国有权在摩洛哥驻军;有权派驻总督管理摩洛哥事务,总督有权提出法律,并直接管理外交和军事;法国有权实行认为必要的行政、司法、经济、财政、军事等方面的改革;非经法国同意,摩洛哥不得签订国际文件或进行国际借款;保留摩洛哥苏丹王位,等。《非斯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摩洛哥完全丧失了国家主权,沦为法国的保护国。此条约至1956年摩洛哥独立时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