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中南部非洲大致涵盖从赤道森林到开普、从刚果河口到大湖地区西部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的早期居民应主要是阿卡人(Aka)、姆布提人(Mbuti)、特瓦人(Twa)等被部分人惯称为“俾格米人”的群体和科伊桑人群体(Khoisan),但后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从西非发源然后逐渐在整个区域扩展开来的说班图语言(Bantu)的人群。

16世纪前,中南部非洲总体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孤立性,但各区域的孤立程度不同:赤道森林、中西非地区的部分地区与外部有间接联系,东南非内陆则在较早时候就与印度洋世界有比较直接的联系。

一般认为,班图语人群起源于喀麦隆临近尼日利亚的草原地区,可能在距今5000年前开始整体向南扩散,最终沿西直下至卡拉哈里地区,向东远至大湖-裂谷一带,向南抵达非洲大陆南端,覆盖了整个中南部非洲。

与班图语人群扩散关联密切的第一项内容是铁器的制造和使用。铁制工具能提高生产效率,铁制武器则能提高狩猎效率,还可用来征服或压制弱势人群。语言学研究表明,班图语言中与冶金相关的词汇都不是来自原班图语(Proto-Bantu),因此操原班图语的人群应并不知晓铁器相关知识。考古学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原班图语人群或者班图语人群在赤道森林北部活动时,仍处在以使用石器为主的阶段,是到了“大河与湖泊区”时才开始用铁和制铁。

与班图语人群扩散关联密切的第二项内容是农业生产生活的扩散。在班图语人群的农业生产生活中,香蕉、小米、高粱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香蕉对班图语人群在赤道地区东部的稳固立足至关重要。在赤道地区开垦土地并不容易,也难以持续,而香蕉种植所需要的劳动力投入较少,并且香蕉取食容易。至于小米和高粱,它们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更往西南方向的地区,这里或干旱少雨或降雨不稳定,较为适合种植小米和高粱这两种耐旱作物。

与班图语人群扩散关联密切的第三项内容是以饲养牛羊为主的牧业生产生活的扩散。根据语言学的研究,牛在东部非洲北部存在已久,后来由某一群人由北往南传播至东部非洲南部,还有部分则初步进入南部非洲;羊则是由操中苏丹地区语言的人群引入南部非洲的,而能追溯到的传播起始点是在今坦桑尼亚西部,操中苏丹地区语言的人群应是在班图语人群之前到达那里。牛羊的饲养和流通是班图语人群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牛羊能带来相对稳定的肉、奶和血供应,有利于保持个体的体质和总体的人口规模;牛羊具有明显的流动便利性,它们是财富储存手段,是货币,可以用于维持支配-依附关系,也可以投入贸易。

班图语人群还掌握多种手工技能,除了陶器、石器、木器等的制造和加工外,不同地区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还有铜和铜器、金和金器、毛皮、装饰品等的制造和加工;此外,一些地区还有采矿业,主要是采铁、采铜、采金和采盐。在掌握铁器、拥有较稳定的粮食和牲畜食物供应、经济整体较为多样化的条件下,班图语人群的人口能有较稳定而持续的增长,从而推动他们持续地进行扩散。

班图语人群扩散示意图(图片提供刘伟才)

班图语人群在整体向南的扩散过程中,逐渐进入赤道森林地区。大概在距今约3000年前和距今约2000年前之间,赤道森林的西部出现了一条较易通过的走廊,这为班图语人群立足并穿越赤道森林提供了便利。到公元6世纪初时,班图语人群已散布于整个赤道地区。

在基本越过赤道森林后,班图语人群扩散的西支沿着大西洋沿岸和近大西洋内陆地区由北向南扩展,他们在加蓬、刚果(布)、刚果(金)、安哥拉、纳米比亚和博茨瓦纳西北部留下了足迹。在安哥拉的卢安果(Loango),考古研究者发现了当地居民食用芋头、香蕉、芒果、油棕、小米、高粱等,还有酿制棕榈酒、用陶器盛海水煮盐的活动。从卢安果往南,得到考察和研究较多的是位于今博茨瓦纳境内的迪弗尤(Divuyu)和恩科马(Ngoma)。在迪弗尤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碎片,而从这些陶器上能发现与安哥拉、刚果沿海一带陶器的联系。恩科马遗址与迪弗尤遗址相距不远,其内有铁制首饰、玻璃珠、贝壳等遗物,它可能是南部非洲西区向东区扩展的一个枢纽——或者说,可能是班图语人群西支与东支“会合”的一个前沿。班图语人群扩散的东支进入的是广阔的东南非内陆高原,这一地区的主体是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两大河流流域。这一地区北部文明的代表性遗址是位于今赞比亚境内的卡洛莫文化(Kalomo culture)遗址和因贡贝伊莱德(Ingombe Ilede)遗址;而在赞比西河以南直至林波波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则是以大津巴布韦为代表的一系列石建遗址。

因贡贝伊莱德遗址主体是一片墓葬区,主要的发现物是附着于人体遗骸上的装饰品和随葬品,包括金制珠子、玻璃珠、海生贝壳、挂件、铜镯、十字铜锭、成卷铜丝、铁锄、铁铃、铁制刀具、陶器等。从发现的遗物可以判断,对外贸易应在因贡贝伊莱德占有重要地位,海生贝壳、珠子、铜锭、成卷铜丝明确地表明了与外部世界的贸易联系,这些物品不仅仅是东南非贸易的重要商品,更是重要的通行货币。继续往南,进入一片以石建遗址众多为特征的地区。这些石建遗址主要分布于今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南非和博茨瓦纳,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相关研究较为深入的石建遗址主要包括大津巴布韦(Great Zimbabwe)、卡哈米(Khami)石建遗址、马庞古布韦(Mapungubwe)石建遗址、尼扬加(Nyanga)石建遗址群等。大津巴布韦被认为是殖民时代前撒哈拉以南非洲文明的代表。围绕大津巴布韦有诸多涉及白人种族主义、殖民主义、黑人民族主义方面的争议,这些争议最初主要围绕“大津巴布韦是不是出自黑人之手”而展开,还有很多人关注建造年代、建造方法、政治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关系性质等问题。考古学家杰特鲁德·卡顿-汤普森(Gertrude Caton-Thompson)通过比较科学而系统的考古研究,确立了“黑人建造”(Bantu  origin)和“中世纪年代”(medieval date)这两个基本主张,如今我们关于大津巴布韦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基于这两个主张。

考古学家之后,又有一些历史学家进行了历史的构建,其中因诺森·皮吉拉伊(Innocent Pikirayi)的构建最为完整。皮吉拉伊将大津巴布韦以及与之相关的众多石建遗址纳入一个被称作“南赞比西亚国家”(Southern Zambezian States)的框架。南赞比西亚国家的开端是一些以放牧牛羊和种植高粱、小米等为主业的群体,到7世纪或8世纪时,与东南非印度洋海岸的贸易联系开始建立起来,南赞比西亚的居民开始出口象牙、黄金、铜、兽皮和奴隶。到公元第二个千年开始时,南赞比西亚的居民已结成有序而强大的实体,形成了以牛为本土经济主体、以象牙、黄金、铜为对外贸易基础的经济体系,并发展起了较为复杂的国家组织形式。石建的建筑和使用是南赞比西亚国家的共同特征,这一共同特征可以被归结为一种共同文化:津巴布韦文化(Zimbabwe Culture)。

由于文字资料的缺失,我们对班图语人群扩散的细节了解还非常不充分,对古代中南部非洲历史的认知还有很多空白和模糊。近数十年来,口述资料、考古资料、语言学资料、人类学资料等陆续地得到重视、开发和利用,一些自然科学的成果也被纳入,但相关研究仍有很多未尽之处。

总体上,我们知道古代中南部非洲的居民过着一种混合型的维持性经济生活:农业种植和牲畜养殖占据主要或者重要的地位,但采集、狩猎和渔捞活动仍然存在并在特定地区或特定条件下发挥重要作用,也有一些地区的居民发展起了相对较为活跃的黄金和铜的开采和贸易以及象牙贸易。

黄金、铜、象牙吸引了外部世界的商人和冒险家。早期,中南部非洲的居民能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或至少是与外部世界保持平等。然而,问题从一开始就存在:中南部非洲与外部世界的交换从一开始就表现为原初产品与制造产品的交换——这至今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THE END
0.刘成富教授做客外语论坛畅谈非洲历史文化刘成富借助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以及塞内加尔总统、诗人桑戈尔的作品,重塑了非洲形象——自由、美好、充满希望。结合自己的畅销译著《金犀牛:中世纪非洲史》一书,刘成富回望了8世纪至15世纪非洲人民的生存状况、医疗水平和对外交流情况,让听众对非洲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jvzquC41hnj/jƒfw0gjv0ls1kplp1:5641;:;;3jvo
1.百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第46集非洲奴隶贸易(解说词)人口的大量损失,特别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消失,使非洲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奴隶贸易严重地破坏了非洲社会的发展,部族之间相互猎取对方人口,卖给奴隶贩子的猎奴战争引起部落间冤冤相报永无休止的战争,导致一些部落大规模迁徙。部落和民族之间原有的社会联系被破坏,一些中世纪建立的国家消失了,新的民族国家的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51723>4381;:3<=3;a722=6556?20|mvon
2.《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word版).docx这时 西亚技大津巴布韦是古津巴布韦国家撷城的遗址,由石块垒砌而成它是南部非洲文及明的代表 - [美] 0 历史纵横译《非洲史》游历非洲的古代中国人如何理解古代中国和非洲的交往源远流长有人认为,《史记》中的黎軒(qidn) 就是埃点:? 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城,汉武帝遣使前往的西域各地中也包括黎軒第一个到过非洲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21664>4:35624>5652633:80ujzn
3.西方文明史比较中研究范式的转变理论全面考察和比较了15—18世纪的世界历史,他在“绪论”中说:“我立足于长时段,根据过去和现在的辩证关系,从时间上进行比较:这种方法从未使我失望。我还从地域上进行尽可能的比较,因为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我把自己的研究扩展到全世界,使之‘世界化’。”除欧洲史部分外,该书对非洲史一笔带过,而对亚洲与美洲则着墨甚多。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p:4424902<721e:17<6/54<59:920jznn
4.《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22年第1期目录从未来的视角看中国对总体史的贡献 作者:黑尔佳·策普-拉鲁什(Helga Zepp-LaRouche),德国席勒研究所创始人兼主席,曾在柏林自由大学奥托·苏尔研究所和法兰克福大学学习,后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参加了一系列政治活动。她建立了生活俱乐部和国际席勒学会,同时担任民权运动团结工会主席。她研究过尼古拉的库萨、弗里德里希jvzquC41yy}/e|xp0et0ftizr5{iuailyim||yh04974pf7ra:83:;?049742:5u49742:83a>9:22?20|mvon
5.国内世界古代史较好的学者与其著作,选书可以参考刘欣如【荐,目前国内最前沿(虽然很老)】,印度,《古代印度社会史》 薛克翘,印度,《印度古代文化史》《中印文化交流史话》《印度密教》 尚会鹏【荐,权威学着】,印度,《印度文化史》 其他值得关注学者:朱成明 黑非洲 李安山,黑非洲,《非洲古代王国》 舒运国,黑非洲,《非洲史研究入门》 jvzquC41yy}/fxzdcp4dqv4itq{q1}trke533:;9;4851
6.《剑桥插图中世纪史》试读:对非洲的打击1497年,瓦斯科·达·伽马环非洲航行,访问了莫桑比克港口索发拉(Sofala),1498年5月停泊在印度的加尔各答,令他丧气的是迎接他的竟是一个讲卡斯蒂尔语的突尼斯人。如果这只是驾船环游,一种喜好运动的远征,那么至此已经很不错了。虽然一开始的努力和尝试没有重要的结果,但其意义却要大得多。塞内加尔河湾的阿古因(Arg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gekwl132=88;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