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古代近代现代学者

一、荆门古代学者(周——清)周(前1046-前256)鬻(y)熊,楚人。文王时,鬻熊九十余岁,来见文王。文王说:“老也!”鬻熊说:“使臣捕兽逐麋(m),已老矣;使臣坐策国事,尚少也!”文王师之。著书二十二篇,名曰《鬻子》。武王尊为太师,封于楚。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肇始人之一。楚国人,出生于康王时期,卒于惠王时期。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受困于陈、蔡,楚昭王迎孔子来楚国。孔子外出,遇其弟子。弟子返家,告诉老莱子:“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示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谁氏之子。”老莱子说:“是丘也,召而来。”孔子见面,向老莱子请教怎样辅助国君。老莱子训导:“你对世人的痛苦感到哀伤,却轻视你的作为给万代子孙带来的祸患,这究竟是贫乏无知还是无法达到目的呢?与其赞誉唐尧而非议夏桀,不如尧、桀而亡,收起那些褒贬,反乎自然必有损伤,不安不静必生邪恶。对人作事从容随物,故常成功。有什么办法,你自以为贤能啊!”要孔子改变那种志在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从中同时也流露出戒除骄矜,淡泊名利,亡却好恶,顺乎自然的思想主张。他还用“齿、舌”的比喻教孔子事君之道。这些语言,多为各国名家策士摘引。他的思想属“言道家之用”虽然谋求的不是治国之道,但仍有一定关注社会的内容。后来道家庄子“群人南面之法”。则扩大发展了老莱子消积、无为的一面。  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隐居山林。楚惠王五十年(公无前479年)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乱世,他携妻子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葭墙蓬室,木床蓍席,衣蕴食薮,垦山播护。”楚惠王自驾车前往,迎接老莱子到郢都出任官职,辅助国政。他谢绝说:“仆野山之人,不足守政。”为避免楚惠王再来聘求,他弃去茅舍,渡过长江,至江陵江南地区栖身,过着“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之,据其遗粒足以食也“的隐居生活。  遗著有《老莱子》16篇(一说15篇),汉魏时亡佚。有少数言论在《子书》、《战国策》等书籍中有所收录,从中可以管其生平和思想观点。  老莱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孝子。孝养二老双亲,自己72岁时,为了使老父母快乐,还经常穿着彩衣,作婴儿的动作,以取悦双亲。后人以“老莱衣”比喻对老人的孝顺。唐代诗人孟浩然曾作诗曰:“明朝拜嘉庆,须著老莱衣。”宋 苏舜钦《老莱子》诗:飒然双鬓白,尚服五彩衣。陈  良 京山人 战国   战国儒家八派之一 仲良氏之儒。宋 玉 (约前290—前222),名玉,字子渊,号鹿溪子,郊郢(今钟祥市郢中镇)人。宋玉的遗迹、纪念性建筑及其自然文化景观,分布在湖北、湖南、重庆、河南等地,历代方志及其他历史文献记载中的宋玉宅、宋玉墓等就有二十余处之多。宋玉出身低微,天资聪颖,才华出众,写得一手好文章,而且通晓音律。经友人推荐,当上了一名宫廷侍臣,后任楚国大夫,曾陪同楚襄王浏览兰台(原址在今钟祥市一中校内)。宋玉受屈原爱国思想影响,对当时楚国的衰败十分忧虑,曾劝楚王励精图治,收复失地。他以钓鱼为喻,劝楚王说:“善钓者不在乎鱼竿、鱼钩、鱼饵,而在乎兴利除弊,使天下归附,此尧、舜、禹、汤之钓也。”宋玉口才敏捷,善文辞。登徙子嫉妒其才,在楚王面前屡接其短。有次,楚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不检点的地方吗?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没有正面回答楚王,而以郢中歌人自托,以瑰意琦行自诩(xǔ),以下里巴人、阳春白雪设喻,言其非世俗所能知,巧妙地应对了楚王的责难。又有一次,登徙子才是真好色,弄得登徙子很被动,留下千古好色的名声。还有一次,楚王要宋玉、唐勒、景差三人比口才。先比“说大”,宋玉:“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依天外。”楚王听了说,这不算,再比“说小”。宋玉说:“超于太虚之域,出于未兆之庭,视之渺渺,望之冥冥。”宋玉胜出。由此得到楚王的称赞,赐给他云楚之田。才华横溢、卓尔不群、风流儒雅的楚国辞赋大家宋玉一生坎坷。他本只是楚国郢州乡下的一介贫士,在友人推荐下,好不容易才谋得一个小小的文学侍从位置,以图抒展自己的抱负。想不到遭人嫉妒,不久被入逐到云梦之田(今湖南临澧一带),从此便落魄终生。宋玉被贬到云梦之田时,才30岁左右,因飘泊异乡,生活异常艰辛。但他意志坚定,性洁志廉,写诗述怀,在云梦澧水看花山上写下了长篇抒情诗《九辩》,抒发自己“失职而志不平”和“无衣裘以御冬兮”的志向和身世。大约在他67岁左右时,秦兵攻破楚都,他就在楚国灭亡的兵荒马乱中无声无息地死去。对一个亡国逐臣、落魄文人的死亡和安葬,秦王朝胜利者是根本不屑也无暇过问的。但宋玉在澧水流域或道水河畔差不多度过了大半生,和当地的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看花山麓的老百姓和他的友人、学生们替他举办了简单的丧事。传说出殡棺木抬到浴溪河南岸山上准备掩埋时,突然风云骤变,大雨倾盆,出殡的人都躲雨去了。待到雨过天晴,人们发现放置宋玉棺材的地方已埋起了一个大坟堆。后人为了怀念他,遂在此立碑、筑城、修庙、祭祀。他住过的地方亦名宋玉城(今又名楚城)。他经常观花作赋的山,改为看花山,他放舟吟诗的湖,称为放舟湖。一代词苑精英,就这样默默无闻地长眠于临澧浴溪河畔。宋玉以擅长辞赋著名,他的骚体诗继承和发展了屈原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多采用楚国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经过提炼加工,塑造出许多具有巨大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并对当时社会政治作过一定程度的讽刺和批评,对屈原的遭遇表示了深沉的痛惜之意。有的作品则抒发了个人的消沉、哀伤之情。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辞藻华丽,结构奇美,文笔铺陈,描写细腻,状物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极富浪漫色彩。“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司马迁语),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成为一代新的文学形式——“汉赋”的开创者。一般认为,宋玉是中国赋体文学的开创者和代表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全方位地描写女性形象的作家,是中国感伤主义文学、梦幻主义文学、艳情文学、山水文学、游戏文学的开山祖师。“汉赋”的开创者。《汉书.艺文志》注明宋玉有作品有16篇,但多亡佚。现今相传为他所作的《九辩》、《招魂》两篇,见于王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徙子好色赋》、《对楚王问》5篇,见于箫统《昭明文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6篇,见于章樵《古文苑》;《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3篇,见于明代刘节《广文选》。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一篇。《招魂》颇多争议,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其他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徙子好色赋》、《风赋》等篇,也有人认为不是宋玉所作,不过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隋智顗 号“智者大师”。一生建寺36所,度僧14000人,传弟子36人,著书140余卷。公元593年,在荆门建东山宝塔,又于今城区(凤凰台)市公安局一带为文献皇后回当阳省亲修行宫。纪山寺也是他修的。唐尚颜(约公元八八一年前后在世)[约公元八八一年前后在世]俗姓薛,字茂圣,汾州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中和初前后在世。出家荆门。工五言诗。尚颜著有诗集五卷,著《荆门集》(《文献通考》作供奉集一卷。此从《全唐诗》)传于世。北宋(960-1279)夏侯嘉正(953—988),字会之,荆门军长林县白阳(今沙洋县拾回桥镇)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进士,任秘书省著作佐郎。出使巴陵(今湖南岳阳),写下《洞庭赋》5000余言,时人多传诵传抄。孙镛(字鼎臣),籍贯祖籍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落藉江陵府荆门军,生卒年代唐末宋初,职位北宋荆门知军。主要事迹: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公元954—960年)曾向世宗献《赞圣策》九篇,以唐魏征自况。参加中书试,派任开封兵掾曹。宋太祖称帝,任河南太薄。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任鸿胪寺少卿。经推荐,改封赞善大夫,授殿中丞。次年知荆门军,创东山书院。后出任广西龙州知州,卒于任内。有三子,孙何、孙仅、孙侑,人称“荆门三凤”。孙  何(960—1004),字汉公,随父孙镛落籍江陵府荆门军纪山南侧红花港(今沙洋县纪山镇)。幼时在其父创办的“东山书院”攻读,十岁识音韵,十五擅文章。淳化三年(992)状元及第。他平生笃古好学,著作有《两晋名贤赞》、《西垣集》及《孙何文集》(四十卷)等。孙  仅(968—1017),字邻几,孙何之弟。与其兄孙何、弟孙侑,皆荆门人,史称“荆门三凤”。著作被辑录为《孙仅文集》五十卷,另刊有《甘棠诗集》一卷。孙  侑(10—11世纪),字公佐,北宋名臣。大中祥符年间中进士。孙侑官至殿中丞。著作不少,但都散失殆尽。朱  震(1072—1138),字子发,荆门军长林(今沙洋县)人。两宋交替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世称“汉上先生”。自称其学以程颐《易传》为宗,并综合诸家之说,其著作有《周易集传》、《周易卦图》、《周易丛说》等(即后人称为《汉上易传》)。李士瞻,字彦文,本居荆门,由河南行省贡士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参知政事,封楚国公。至正间为枢密副使时,上疏二十条,极言时政。殁于官。著有《经济集》。刘  巽(13—14世纪),字公敏,荆门人。宋末贡士出身。元初任南漳学正,后归方城。著有《荆门诗文集》68篇,皆有注。荆门人程廷玉为之刊行。其中存世十余篇。胡安国(1074-1138) 北宋学者。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胡寅父。入太学,以朱长文、靳裁之为师,明经史大义。绍圣四年进士,为太学博士。提举湖南学事,有诏举遗逸,胡安国以永州布衣王绘、邓璋应诏,被诬为受元佑党人请托,除名,未几复官。崇宁五年,通判成德军。政和元年,提举成都府路学事,移江南东路。靖康元年,除中书舍人,以忤执政,出知通州。高宗即位,除给事中。绍兴元年,为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献《时政论》二十一篇。五年,除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八年卒,年六十五,赐谥文定。安国为程颐门人,又与游酢、谢良佐、杨时等游,胡寅称其“宏纲大用,奥义微辞,既于笔削之书发挥底蕴”,而“记诵训诂、辨说词华之习,一不与焉”(《进先公文集序》),故其诗文往往重义理而不措意于文辞。著有《春秋传》,今存三十卷;又有文集十五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今已佚。《全宋诗》卷一三七○录其诗二十二首。《全宋文》卷三一四六收有其文。事迹见胡寅《先公行状》(《斐然集》卷二五)、《宋史》卷四三五本传。胡安国还是湖湘学派的先驱和奠基者。胡宏(公元1102-1161年) [宋]字仁仲,号五峰,人称五峰先生,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安国子。湖湘学派创立者。以荫补承务郎。工笔札,其迹杂见凤墅续法帖中。主要著作有《知言》、《皇王大纪》和《易外传》等。《宋史本傅、书史会要》  (胡)宏,字仁仲,幼事杨时、侯仲良,而卒传其父(胡安国)之学。……宏初以荫补右承务郎,不调。秦桧当国,贻书其兄(胡)寅,问二弟何不通书,意欲用之。宏作书止叙契好而已。宏书辞甚厉,人问之,宏曰:正恐其召,故示之以不可召之端。桧死,宏被召,竟以疾辞,卒于家。著书曰《知言》。张栻谓,其言约义精,道学之枢要,制治之蓍龟也。有《诗文》五卷,《皇王大纪》八十卷。(《宋史》卷四百三十五《胡安国传附子胡宏传》)附:胡氏六修谱: [湘潭]家谱名:胡氏六修谱: [湘潭]作 者:(清)胡敬临等纂修堂 号:麟经堂先 祖:始迁祖:[宋]胡安国; 本支祖:[明]胡必得; 先祖:胡念湘; 先祖:胡兰; 先祖:胡爵; 先祖:胡胜恩; 先祖:胡胜爱; 先祖:胡胜忠; 先祖:胡胜立居 地:湖南胡氏家谱 > 湘潭胡氏家谱版 本:清, 木活字本摘 要:始迁祖安国,宋宣和六年由闽崇安徙楚荆门(1124年),绍兴二年(1132年)徙居湘潭。至明,传至八世必得,为龙口房始祖,第十代念湘,其子兰、爵衍为两房;爵子五,长胜恩、次胜爱、三胜忠、四胜立又衍分为恩、爱、忠、立四房。是为念湘下各支谱之合成。卷一至十三系图、齿录;卷二十艺文,有宋张縂、明李东阳等所撰记;卷二十一传,有宋程颐、朱熹,清曾国藩等所撰传;卷二十二书札,有宋胡安国、张縂所撰诗;卷二十四为四礼等。南宋(1127-1279)陆九渊(1139~1192) ,号象山,字子静。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1190年至1193年任荆门知军。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他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动性作用。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正宗理学相抗衡。1145年4月,他与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和态度。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双方赋诗论辩。陆指责朱“支离”,朱讥讽陆“禅学”,两派学术见解争持不下。这就是史学家所说的“鹅湖之会”、“鹅湖大辩论”。陆九渊的思想经后人充实、发挥,成为明清以来的主要哲学思潮,一直影响到近现代中国的思想界。著名学者郭沫若、马一浮都认为深受陆九渊思想的影响。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50岁的陆九渊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荆门知军。次年九月初三,陆九渊千里迢迢从江西到荆门上任。当时,金兵南侵压境,荆门地处南宋边防前线。陆九渊看见荆门没有城墙,认为这个行政区域位于江汉平原,道路四通八达,南面捍卫江陵,北面支援襄阳,东面守护随州、钟祥,西面扼守宜昌;荆门巩固,四邻才有依靠,不然就会腹背受敌。于是,下决心修筑了城墙。陆九渊大刀阔斧地改革荆门军的税收弊端和不合理的体制以及官场的陈规陋习。外地的商贩纷纷前来荆门做生意,使荆门的税收日增。他推荐或提拔下属,并不看重资历与出身。他认为,古代录用地方官员,由于不受资历和出身的限制,表现好坏便容易区别,后世斤斤计较资历和出身,有无政绩就不容易判明。陆九渊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有人告状,他不拘早晚,亲自接见受理。断案多以调解为主。如控诉的内容涉及隐私、违背人伦和有伤风化的,就劝说告状人自动撤回上诉,以便维护社会道德风尚的淳厚。只有罪行严重、情节恶劣和屡劝不改的才依律惩治。所以民事诉讼越来越少,到上任第二年,来打官司的每月不过两三起。陆九渊在象山东坡筑亭,宣讲理学,听众往往多达数百人。荆门原先闭塞的民风和鄙陋习俗显著改变。各级主管部门交相列举陆九渊在荆门的政绩奏报朝廷。益国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强调,荆门军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长官“躬行”的榜样。1193年初,陆九渊在荆门病逝,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他死后,谥为“文安”。为纪念陆九渊,后人将荆门蒙山改称象山,在荆门城西象山东麓当年陆九渊受理民事诉讼和讲学的象山书院遗址兴建陆文安公祠(俗称陆夫子祠和陆公祠)。著有《象山全集》行世。元(1206-1368)程钜夫(1255—1318),本名文海,字钜夫,京山县人。因避元武宗(孛儿只斤海山)讳,以字行,所以叫程钜夫。其先人自徽州迁徙居郢州京山,叔父程飞卿,仕宋建昌通判。世祖(忽必烈)时,程飞卿以城降。程钜夫入元京城为质子,被授予宣武将军部下管军千户的职务。有一天,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他,问贾似道何如人。程钜夫条对甚悉,忽必烈很满意。让人给他笔札书写,于是程钜夫连书二十余幅以进。忽必烈大奇之,因问今居何官,程钜夫以千户对。忽必烈对近臣说:“联观此人,相貌已应贵显。听其言论,确实是个聪明有识的人才,可置之翰林院。”丞相火礼霍孙传旨至翰林院,翰林院以程钜夫年纪轻回奏,授予程钜夫为应奉翰林文学。忽必烈对程钜夫说:“自今国家政事得失,及朝臣邪正,宜皆为联言之。”程钜夫顿首谢恩,说:“臣本疏远之臣,蒙陛下知遇,敢不竭力发报陛下。”不久,程钜夫进升翰林修撰,屡迁集贤直学士兼秘书少监。至元年十九年(1282),奏陈五事:一是取会江南仕籍;二是通南北之选;三是立考功历;四是置贪赃籍;五是给江南官吏俸。朝廷多数都予以采行。由于程钜夫的能干,忽必烈在京师安贞门赐地,让他建筑房屋居室。二十年(1283),加翰林集贤学士,同领会同馆事。二十三年,见世祖(忽必烈),首陈兴建国学,乞遣使江南搜访遗逸;御史台按察司并宜参用南北之人。忽必烈非常赞许,并命实施。二十四年(1287),立尚书省,诏书任命三十二岁的程钜夫为参知政事。程钜夫固辞。又命为御史中丞,台臣有人不同意,说:“程钜夫是个南人,且年少。” 忽必烈大怒说:“你没有用过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从现在开始,省、部、台、院等中央机关,必须参用南人!”遂以程钜夫仍为集贤直学士,拜侍御史,行御史台事。程钜夫奉诏求贤于江南。初,书、诏、令皆用蒙古字,及世祖特命以汉字书之。忽必烈素闻赵孟頫(fǔ)、叶李名,密谕程钜夫必致此二人。程钜夫又荐赵孟頫、余任、万一鄂、张伯淳、胡梦魁、曾希颜、孔洙、曾中子、凌时中、包铸等二十余人。忽必烈皆擢置台宪及文学之职。还朝,陈述民间利病五事。拜集贤学士,仍还行台。二十六年(1289),当时丞相桑哥专政,法命苛急,四方骚动,弊端百出。程钜夫入朝上疏说: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择相。宰相之职,莫大于进贤。苟不以进贤为急,而惟以殖货为心,非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之意也。昔文帝以决狱及钱粮问丞相周勃,勃不能对,陈平进曰:“陛下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宰相上理阴阳,下送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内亲见附百姓。”观其所言,可以知宰相之职矣。今权奸用事,立尚书钩考钱谷,以剥割生民为务。所委任者,率皆贪饕(tāo)趋利之人。江南盗贼窃发,良以此也。臣窃以为,宜清尚书之政,损行省之权,罢言利之官,行恤民之事于国为便。桑哥大怒,羁(jī)留京师不遣,奏请诛杀程钜夫。凡六奏,忽必烈皆不许。程钜夫既还行台。二十八年(1291),丞相桑哥贪赃枉法恶行败露,被处以死刑。二十九年,又召程钜夫与胡祗通、姚王惮、雷膺(yīng)、陈天祥、杨恭懿(y?、高疑陈、赵居信等十人,赴阙赐对。三十年(1293),程钜夫出为闽海道肃政廉访使。所到之处,兴学明教,吏民畏爱之。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程钜夫迁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使。至官,首治行省平章家奴之为民害者,上下肃然。八年(1304),召拜翰林学士、商议中书省事。十年,以亢旱暴风星变,程钜夫应诏陈弭灾之策。其目有五:曰敬天、曰尊祖、曰清心、曰持体、曰更化。元成宗皆然之。云南省臣言:世祖亲平云南,民愿刻石点苍山,以纪功德。诏程钜夫撰其文。十一年,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复留为翰林学士。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程钜夫修《成宗实录》。二年,召至上都。三年,复拜山南江北道肃政廉访使。四年,与李谦、尚文等十六人同赴阙,赐对便殿,拜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使,留为翰林学士承旨。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程钜夫修《武宗实录》。二年,旱,程钜夫应诏陈桑林六事,忤时宰意。明日,元仁宗遣近侍赐上尊,慰劳程钜夫说:“昨日中书集议,惟卿所言甚当。后临事,其极言之。”于是,诏程钜夫偕平章政事,李孟参知政事。许师敬议行贡举法,程钜夫以病乞骸骨归田里。元仁宗不允,命尚医给药物,官其子大本交祀署令,以便侍养。时命近臣抚视,并且慰劳程钜夫说:“卿世祖旧臣,惟忠惟贞,其勉加饔(yōng)粥,少留京师,以副联心。”程钜夫请益坚,元仁宗特授他光禄大夫,赐上尊,命廷臣以下饮食于齐化门外,给驿车南还。并敕行省及有司,常加存问。居五年,程钜夫卒,年七十。泰定二年(1325),赠大司徙、柱国,追封楚国公,谥文宪。詹  正(一作玉),字可大,别号天游,元郢州(今钟祥市)人,至元大德间,官翰林学士。喜吟咏,尤工《乐府》,与赵功可、童瓮天、滕宾、彭元逊之属时相唱和,遇物兴感,悉遇《黍离》之思。著有《天游词》一卷。明(1368-1644)刘  概(15—16世纪),字平甫,钟祥人。明正德辛末(1511)进士,授行人。刘概著述散佚,有七古一首云:    昔年曾作潇湘客,憔悴东秦归未得。    西窗或见好溪山,如何尚有楚乡忆。诗书误人四十年,有时自把栏干拍。录之以著其概。孙  交(15—16世纪),字志同,钟祥人,明成化辛丑(1481)进士。著作有《安陆州志》、《国史》、《晚节园集》等各若干卷。高岱(16世纪),字伯宗,京山县人。嘉靖丁未(1547)进士。历刑部郎。喜衣敝垢,同舍郎多诮(qi鄌)之。会主事董传策、张翀(chōng)、给事中吴时来劾严嵩父子不法状,诏逮狱,将置重典。高岱请大司寇郑晓轻之,止得戍边,复为治装送之,又为诗哭杨忠愍。严嵩闻而衔之,会景王之国,讽诠曹,出为长史。著有《鸿猷录》、《樵论》、《楚汉余谈》、《西曹集》。有弟二人,俱有才名,皆教谕节子也。当时称“三高”比“三苏”云。曾  璠(16世纪),字子玉,钟祥人。明嘉靖丁酉(1537)举人,越壬戌(1562),成进士。曾璠作《改修学门记》,铺陈文化。谭如丝(17世纪),字素臣。谭完子。京山人。少工词翰,为诸生,有盛名。见知李本宁宗伯,期以远大。谭如丝性情和蔼,不设畛(zhěn)域,每宴集,觥(gōng)筹在手,四座飞动,然和而不流,虽少峻激,亦带孤严,其品望重乡闾,后进爱而敬之。试秋闱十一次,两中副榜。晚以贡官汉川广文,卒年七十一。诗文散佚,仅有存者。弟谭如论,字有秩。才情风韵,独步一时。素母晨昏外,惟文史诗酒自误乐而已。父官清白,遗产甚薄,一听其兄分析,己所应得者,推与弟谭如绣,无所取也。叔某穷,老为置田亩,使无失所,死则殡葬之,其两子贫落,又卵翼扶植之,无倦怠意。然性方严,好面折人过,先达夏四益称其严正性,卓有父风。七入乡荐不中,仅以贡终。著有《长恩室诗集》。李维桢(1546—1626),字本宁,京山人。明代官员、学者。隆庆二年进士。父李淑曾任福建布政使。李维桢由庶吉士授编修。万历年间修成《穆宗实录》,晋升修撰。也为陕西右参议,调任提学副使近三十年。天启初年,被召为南京太仆卿,改任太常,辞不赴职。天启四年(1624),召为礼部尚书。天启五年(1625),以年迈辞官归里。次年卒于家,终年80岁。嵩祯朝赠太子太保。李维桢弱冠登朝,博闻强记,才学出众,与翰林馆名士许国齐名,当时馆中流传一句话:“记不得,问老许;做不得,问小李。”他秉性乐观豁达,交际广泛。文章恢宏恣肆,极有才气,每天都有人前往请教。当时,他撰写的碑文、题辞几乎遍及全国。著作有《大泌山房集》及《史通评释》、《黄帝词韵解》等。郝敬(1558—1639),字仲舆,号楚望,京山县人。明代官员、著名的经学家、学者。幼称神童。因杀人,曾下狱,得同乡李维桢援救获释。后闭门读书。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曾任缙云、永嘉两县知县。因办事干练,授礼部给事中;后供职户部。益都知县吴崇尧、山东巡抚尹应元弹劾山东税监陈增贪横,他支持弹劾,主张严惩陈增,因而触怒神宗,被剥夺俸禄一年。因此后又被贬为江阴知县。朝廷考核官员时,借故将他考为下下等,被降职。于是,郝敬愤然辞职归籍,杜门著书,以解释经学、阐述儒家正统思想为生涯。后来,朝廷起复任职南京,他坚辞不就。著作有《九部经解》一百六十五卷、《山草堂》二十八卷。所注解的书籍除五经外,还有《仪礼》、《周礼》、《论孟》等。另著有《小山草》十卷、《时习新知》、《谈经》、《史记琐琐》、《读书通》等书若干部。其著作不少被《四库全书》采录,当时学坛推之为大儒、通儒,影响极大。郑友元(?—1660),字元韦,号澹石,京山县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天启五年(1625)进士。授青浦知县。崇祯初年调任华亭知县。两县案牍繁多,郑友元口断手批,决断如流,以极高的效率将案牍办理得井井有条。当地山高路远,地域广阔,许多里长对催收田赋感到十分头疼,郑友元便将各里催收范围都划定为方圆十里。凡田赋数额交足的不用到县城去,对催赋不予理睬的,另外作顽户惩处,以慑众人。因此,不动刑罚,田赋便全部征收上来了,解决了里长们头疼的问题。此外,每到服徭役的时候,一些乡里胥吏多弄虚作假,为大户隐匿田产,以此中饱私囊。他通过事先私下查访,了解了实情,责问胥吏:“某某有田若干,是因为行了贿才隐匿不报的吗?”使那些弄虚作假者无不惊愕诚服。任上,他还延揽儒生讲论文艺以教化民众;在“求忠书院”开设义学,礼聘名儒为师,当地人士学风为之一新。不久,擢升为云南道御史。因上奏疏,议论宦官操纵军政,太监总戒,跋扈北京等等,受到皇帝的严斥而被罢官。1644年明朝灭亡,郑友元到南方避难,在福王朱由菘建立的南明朝恢复原职,巡盐两淮。后,丁母忧归,自此杜门不出著述16年。著作有《易观》、《诗起》、《澹石文集》等。杨文荐(1609—1647),字又如,号客有,京山县人。崇祯九年举人,十六年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清顺治三年(1646),杨到达赣州。时总督万元吉退保赣州,闻杨文荐至,非常高兴,引荐杨统兵守城,赣州之围得以暂解。杨被加晋右都御史,巡抚南赣。杨自知孤军无援,兵少粮匮,胜之无望,惟有守土殉身,报主知遇之恩而已。遂将家人遣往湖南桂阳,将未满周岁的儿子杨撰托付给朋友曹之鉴抚养。他则日夜身不离铠甲,人不离城墙,以忠义之道激励将士。十月二十三日半夜,赣州城终因粮尽无援被攻陷。杨仍率所部与清兵巷战,拼死厮杀。黎明,左右劝他从西门突出,他说:“城亡与亡,去将安之?”于是,令部下散去,自投于园中水池,被清军骑兵救起,清兵看到他臂膀上所系标志,十分惊异,问:“你就是巡抚杨公吗?”遂将其解往南昌。清军提督亲自为他解开绳索,并安慰道:“公为明朝抚臣,非某等所敢害也。公也应识时务,不要徙自苦为了。”杨文荐说:“吾奉命守赣,赣亡则死,毋多言,惟愿将吾头悬于西门外,以谢赣人。”绝食数日,在看守严密监护下寻死未得。清人以酒肴劝食,他将饭桌掀翻,将杯盘打碎。每日狂呼,以头撞柱,或从床上摔下,希望折断肋骨而死。每日呕血数升,间或慷慨悲吟,以所呕之血在墙上书写“身死难消长恨夜,痴心休教五更思”之诗句。如此十日后,形枯骨立,须眉脱落。顺治四年元旦,杨自知不久于人世,强扶床沿下地,望南哭拜毕,随后上床将衣冠整理齐整而卒,时年不到四十岁。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号“忠节”,祀乡贤祠,又祠忠臣祠,特立碑于县衙明伦堂西首。著作《砚咛》、《苕溪》、《听湘》等集。王宗彦,字时修,号谷堂,京山人。以学生领嘉靖壬子(1552)乡荐十八名,值父太仆公病,侍汤粥不上公车,直指额其堂曰:“孝养堂”。惟以诗文自误,所著有《游嵩编》、《松窗余谈》、《盛明风雅》诸集。许登明(17世纪),字微之,自号懒道人,荆门州后港彭冢湖人。秀才出身,博学多才,曾任户部主事,所至著能声。在彭冢湖中筑“桃浪园”,藏经史及百家书,招同学讲习其中,荆襄文人学士多聚此,一时称盛。崇祯末避乱,客居衡阳一年。明亡,退隐故居,筑“孤竹轩”。著有《琴谱》十一卷和《懒道人集存》。有诗作十余篇存世。陈良心,字华字,钟祥人。万历壬午(1582)解元。负隽才,善古文词。后杜门读书,不入城市。尤邃天文,著有律历、天文诸书。年三十六卒。郝承健,号玉吾,京山人。嘉靖辛酉(1561)举人。授嘉定州学正。万历内子(1576),聘校京闻,得士十四人。迁肃宁令,二年左迁,归,不复言仕。母促之赴调,过旧治三十里时,止舍村落,人罗拜城中,夹道而趋,留三日,祖帐相望。抵都门,调保定右术经历,颓垣破屋,以文史自误。闻母丧,遂奔,昼哭于途,夜哭于次,倚庐三年,卒。承健貌俊伟,丰颐而修翰,著作不喜雕刻,如其意之所之。遗草存者仅十之一,载《山草堂集》中。刘栋,字吉卿,京山人。万历乙酉(1585)举人,屡困公车。随州何相国欲以待诏授之,谢不就,屏居山舍,守含令无由得见。严一介取兴,甘贫苦节四十五年。岁凶,窘不能支,或馈遗,局户不纳。节操可方古廉士。所著有《犹贤集》、历代史论、亲著藏于家。孙鸣世,号龙峰,京山人。嘉靖癸丑(1553)进士。历户部主事、兵部郎中,终陕西按察司副使,皆称职。尝为《邦政书》二卷,防部吏私弊。会倭寇闽浙及云朔,日夜筹划,底及荡平,上赐金币劳之,万历四十五年(1617),奉表入贺万寿,暴卒襄邸,赵安人哭以殉。襄王知其贤,命有司致祭,具棺敛。子庠生谋扶榇归,入祀乡贤祠。李维柱,字本石,京山人。万历丙子(1576),与弟李维极同举于乡,常熟教谕。维柱富文学,时应山杨文孺为常熟知县,修《海虞学志》,以维柱于典故,属为编纂,称为博雅君子。在常熟时,有遗言于当事者,文孺言:“本石虽是公子性,其实阳明君子也。”久之,人皆以文孺为知言。王弇州藏有文敏宋板《汉书》,李维柱尝言:“若得文敏《汉书》,当日焚书礼拜,死即殉葬。”其风趣如此。迁夔州同知,卒。

谭浑,字处晦,京山人。明崇祯时生员。世居东东岩,后避难鹰山,又迁月塘,人称鹰山先生。入清朝,隐身岩穴,足迹不入城市,独吟咏不辍。生平诗最多。晚年自删起丁丑(1637)至丁未(1667)三十年存千五百五十首,为《鹰山集》;起戊申(1668)至乙丑(1685)十七年存千五百二十首,为《月塘集》。侄谭琥,删存二百六十余首梓行。谭浑为大泌女孙之夫,得闻大泌绪论,其叔谭素惟与钟退谷善,钟退谷每称“京山谭子”,以别于鹄湾,而谭浑作诗不屑屑合李,亦有屑屑合钟也。

胡士龙,字九钟,京山人。万历庚子(1600)举人。除建宁令。建邑僻处山谷,民不知法,龙作《好人歌》以勤世,《挽舟歌》以惩讼,建邑有“往日丘山暗,今朝古月明”之谣。林下二十余载,屏迹城市,偶举乡饮。著有《经书一得篇》行世。冯世禄,字半石,号圣蘋,京山人。生性颖悟,励志攻苦。天启甲子(1624)副榜。本朝由明经授汉阳学博,膺荐剡擢国子监典籍,升刑部司务。忠厚恺恻,造福于平反者甚众。己亥(1659)终于京署,庚子(1660)祀乡贤,甲辰(1664)祀汉阳名宦。所著有《佛指山房嫁裳集》、《春余草》,惜发于兵燹,未广其传。壬午(1642)章邑令延修县志,其一端也。魏实秀,字颖超,京山人。以增广入太学,除典客。书法二王,与董元宰、陈眉公、赵凡夫诸名家并驰。魏宝秀书更遒宕,如秦关函谷额、汉中关壮缪碑,暨匡庐、九华、寒山,皆其手迹,至今龙蛇宛然。有《载石轩》行世。王应符,字君节,号釜山,京山人。明廉吏王青凫之次子。七岁能诵读记十九首,十五补弟子员,同兄王君梅讲学磐石山中,喜愠不形,得丧一致。仪部良川曰:“此子有吟风弄月襟怀。”侍父令滇蜀,天末鸟道,左扶右掖。后随任青浦,甫七日,父卒,王应符哭绝复苏。征君陈仲醇曰:“尽哀矣。”作志铭以慰子心。若夫事继母,敬伯兄,睦族党,交朋友,其于孝弟忠信,往往发乎情,止乎性,岂非得于讲学者素养乎?棘闱十一次不遇,遂脱青衫,侣白云,酌斗拈字,耄耄不倦。所著有《采云楼集》、《怡园小草》、《笠叟迂谈》。如:“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漫任红尘忙里过,且将浊酒醉中眠。”皆乐天知命语也。以子王演,封大理寺右封副。年八十五,微疾终。尚见,初名见帝,字泰交,号白山,京山人。幼倜傥不群,弱冠为诸生。轻财任侠,让父产于兄弟,均嗣产于女妹,生平豪爽自适,人或语及田舍,辄攒眉斥去。诗文援笔立就,书法善二王。屡试文场不利,未四十,须发早白,即弃诸生事远游。古文词列遒迈。晚年值兵乱,家益贫,偕老妻躬薪水,而啸吟不辍。所著有《四书尊经解》、《白山诗文集》。易大醇,字厚斋,京山人。易履泰子。以廪生贡成均,授东阳训导。乞养归里,侍大父及两世父,极尽诚敬。拊畜诸侄,同爨(cun)十余年不析。其古文词纵横开阖,诗歌自辟阃奥。所著有《周易指掌》、《万松斋文集》、《沌阳、均阳、岭南三草》、《出山草》、《归田草》诸集,皆写藏于家。

THE END
0.浅忆文学史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北岛无疑是中国当代诗人中最重要的一位,是朦胧诗的旗手和主帅,在《今天》创刊号《致读者》中,北岛写道:“今天,当人们重新抬起眼睛的时候,不再仅仅用一处纵的眼光停留在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上,而开始用一种横的眼光来环视周围的地平线了。” 这一代诗人对民族命运、个人责任有强烈的关注,北岛满怀激情地写道:这代jvzquC41yy}/lrfpuj{/exr1r1j6e<8722
1.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种军队不可否认,近代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势力都在努力寻找强军办法,但总跳不出“有军则有权”的圈圈,使军队成为各派势力争相追逐的目标。人民解放军是近现代中国的第三代军队,其前身是红军。时代赋予了这支军队救国救民的革命任务,如何承担历史重任,完成革命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军道路上要解决的根本问题。jvzquC41yy}/onnrkct/ew45f|glhzk
2.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范文因此,《红楼梦》便以其深刻的“身体宗教”的思想,不啻成为人类后现代文化思潮之真正开山式的希声初启。 三、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的当代启示:从“隐身于世界”到“挺身于世界” 梅洛一庞蒂有言:世界的问题,可以始于身体的问题。而在张再林先生看来,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给我们的启示或者说指喻,恰恰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76790qyon
3.观点张健:中国工艺美术批评的反思受其影响,工艺美术产品呈现出典雅、朴素的风貌。宋代工艺美术风格的形成,一是因理学盛行,对汉儒思想的挖掘,此时出现了不少新的器物造型和极具特色的装饰;二是复古之风盛行,常常于三代中取经典。 蒙元政权在吞并南宋后,以蒙古、色目为主的民族文化思想成为主流,草原和沙漠文明的风格明显,中原的思想文化一度受到压制jvzquC41yy}/ewfeu0tfv7hp14604974235489;0jvsm
4.10.数字家图腾从殷商青铜器上"子子孙孙永宝用"的铭文,到江南民居天井里世代相传的"家训石";从闽南家族供奉的"开基祖"神主牌,到东北农村春节时必贴的"三代宗亲"年画;甚至当代年轻人手机里保存的"家族微信群头像组合",都是家图腾在不同时代的显影。它不同于西方宗教中的圣像崇拜(以单一神祇为核心),也区别于现代社会的个人主jvzquC41yy}/lrfpuj{/exr1r191:j6cc5:eem
5.【李河】传统:重复那不可重复之物——试析“传统”的几个教条从三代人到三千年都可称为传统?这多少引入怀疑:试想一个历时数千年的宗教传统与某个百年前“被发明的”女权主义传统⑤能等量齐观吗?显然不能。这似乎表明,时间的长短提示着两类传统:第一类传统的生存时间动辄数千年以上,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三个“轴心期文明”就是其典型代表⑥,为区别起见,不妨称它们为“传统意义的jvzq<84rjkrpuxuj{enjpj3euut/ew4le{p0ll~la464:<4423>158y423>15::a5:=76A>0ujznn
6.最全毛邓三选择题9.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成果的最高概括是(D) A.“科教兴国”战略 B.“以德治国” 基本方略 C.“依法治国”基本方略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A) A.与时俱进 B.党的先进性 C.执政为民 D.执政兴国 11、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8d>gh;7g88n::hclbd955ff4ivvq
7.法理学讲义(三)从法律概念的内涵来看,它反映的是法律所调整的对象的特有属性,而非偶有属性。 (四)从法律适用的角度看,法律概念具有权威性。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作为构成法律规范要素的法律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通常具有明确的规定,任何人不得随意任意改变。 要理解法律概念与法学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二、法律概念是客观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h23@;254=70qyon
8.古典走向现代的探求:关爱和《中国近现代文学论著五种》关爱和老师的学术研究特色,首先体现为一种上勾下连的历史意识。河南大学(中国文学学科)的近、现、当代三个板块各有特色,关老师专注于最前端的近代文学研究,却又没有将其悬搁于独立的空间中,而是与古代和现代、当代相疏通。这种研究方式与河南大学的学科发展相互促进,使河南大学的现代及当代文学研究具有历史深度。 jvzquC41umi/jnsw0gjv0ls1kplp1:5691>48?3jvo
9.方松华陈乙曦:模仿与原创: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建构中国文明之所以能够与世界其他文明古国相继生发,并且在漫长的岁月里超稳定地发展,成为古老文明的不朽瑰宝之一,其中强大的决定因素之一在于传统中国在古代世界所建构的知识谱系:从三代以前的经、史和三代以后兴起的子学时代,特别是孔子在六艺的基础上删定的六经。《庄子·天下》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jvzquC41yy}/ujxu0qxh0ls1428419;521i2496c76>6594rcik/j}r
10.李姓简介李姓起源李姓名人→买购APP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2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38%。从明确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安徽五省,约占李姓人口的25%。jvzquC41yy}/ojniqq4dqv4ekvobq87572:70qyon
11.北京匡时2015秋拍12月4日举槌开拍——人民政协网中国书画板块甄选1200余件珍品,分设“澄道—近现代绘画夜场”、“澄道—古代绘画夜场”、“畅怀—历代书法夜场”、“近现代及当代书画”、“古代绘画”、“古代书法”、“百年遗墨——二十世纪名家书法”、“积玉—无底价书画”八大专场以献金秋。 澄道——古代绘画夜场 jvzquC41yy}/tvzd0ipo7hp1e532::/333388;56;<60|mvon
12.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代际传承——以蒋心焕教授为例文史本文拟以蒋心焕为例,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第二代学者是如何接续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第一代学者的风骨和精神,又对第三代学者的成长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促进作用,从学术的代际传承的维度进行阐释。从这样的意义上说,通过对蒋心焕学术人生的回顾梳理,我们可以探寻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代际传承是如何进行的,其学术jvzquC41koghg7hjkpgxtrygt0ipo7hp1p70497412:328h62667568462943:3jvor
13.《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新安画派三张》“大红袍”出版发行《新安画派三张》" 大红袍 " 画集的出版,对张氏三代书画面貌进行了综合性的巡礼:从民国张翰飞以去粕存精之传统古典主义技法对家乡自然景胜的写实、到现代张君逸由墨笔造型脱变于抽象豪放中见精微的新时代现实主义课稿、乃至当代张仲平将中西元素相结合、令水墨与色彩相融互映而兼具高逸诗情境界的浪漫主义情怀。尤其jvzq<84yyy4n{ƒfmgt4dqv4ctvodnn4854j3go73de>f2k:88261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