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苹果、安卓)
下载川观新闻客户端(鸿蒙)
建议使用浏览器扫码下载
扫码查看
川观新闻
全文播报
文化
进入频道
苗族古歌收集
单华燕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平
每年的“十一”黄金周都是一个婚嫁小高峰,对于宜宾珙县苗族儿女来说,在婚礼上唱苗族古歌“出嫁歌”是必不可少的,常采用问答形式:母亲问送亲的人,“你们都回来了,为何我的女儿却没回来?”送亲的则答说,“请放心,您女儿在婆家一切都好……”
少数民族艺术节演出
“苗族古歌的传唱至今仍有活力,是因为它和婚丧嫁娶、祭祀典礼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葬礼上要唱‘指路歌’,开耕祭上要吟诵‘开耕歌’……在生活中传唱历史,同时服务于生活,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9月10日,川南苗族学者陶小平介绍。作为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古歌在珙县有传唱者150多人,出版了《四川苗族古歌》歌集,《亚罗卡的罗》、《朵荡之哟》等古歌获得国省级比赛最高奖,珙县罗渡苗族乡以苗族古歌、苗族蜡染等为题,两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芦笙文化节演出
缺憾:首次全面收集 没有还原苗族母语
陶小平是土生土长的的珙县苗族人,小时候就听大人在火塘边吹竹笛、唱古歌,但仅限于好听好玩,没有思考过歌词深意。1987-1989年间,已在珙县民族宗教委员会工作的陶小平和苗族民俗专家、民宗委主任熊相模一起,领命收集县内的苗族民间文学,包括歌谣、传说等。
四川民歌精英邀请赛
“那是第一次真正全方位的收集整理,全县十多个苗族集中居住区一个都没漏掉。我拎着一个宝贝般的录音机,一路上唯恐弄坏它,还配了个大皮箱,总重有几十斤,到今天我们还留着70多个磁带,有45分钟的,有60分钟的。”陶小平回忆道。那时跋山涉水不觉得辛苦,为了做好收集,跟各个寨子的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只有一天的活计干完了才有时间,我们也只有耐心的等着天色暗下来录制才能开始。”
苗年节,与观众联欢
正是在那时,陶小平第一次听懂了“指路歌”,它在丧礼上连续吟唱一到两个小时,帮助亡者找到祖先所在的地方,歌词唱述:“你翻越苦蕨坡,回到祖先故地,从此苦蕨维你命,只有苦蕨养你身……”反过来,“指路歌”其实也记载着苗族的迁徙路线,歌词里隐含的是“地标”类的信息。
罗渡王武寨的古歌传习
原来,珙县苗族并非当地的原住民族,而是于600年前在元末明初之际陆续迁入,在长期的地方战乱、民族融合过程中,苗族古歌像是一本无字史书,记录下迁徙经历,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在代代的吟诵和传唱中,建立社会秩序和日常生活规范。在题材上,包括民族创世、迁徙、征战、婚姻、爱情、丧葬、节庆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苗族社会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苗族古歌——天地歌
“上学时学过‘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这些神话,但是从没想过苗族是不是也有类似的上古神话。通过这次收集,才发现苗族不仅有,且细节丰富,有铸日造月、射日射月、吃日吃月、移月移日、锁月锁日等系列日月古歌,并且迄今仍在传唱。”陶小平说道,这让他从此痴迷上了本民族文化。
本次收集做了归纳整理,同一首古歌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版本,综合了相对较好的旋律和唱词,从而留存下来。不过当时没有要求双语记录,于是将唱词就地翻译成汉语誊录,而没有展现苗族母语的原貌。在这次收集后,出版了《珙县苗族民间故事集》,但“珙县歌谣集”未获出版,这一遗憾直到《四川苗族古歌》出版才得以补上,该书详细把每段古歌的苗文、音标、汉文直译、汉文意译都罗列出来,方便古歌传习。
绽放:古歌“三级跳” 走上更广阔舞台
一直以来,苗族古歌虽然在生活中传唱,但极少登上更大的舞台。首先它需要做改编,使演出的时间长度等适应观众的欣赏需求,其次在伴奏、伴唱等方面都需要重新编排,增加音乐的层次性和完成度。
苗族古歌重放光彩急需新一代传承者,他们既能演绎出苗族音乐的特色和韵味,又通晓现代音乐的制作和包装。《亚罗卡得罗》作为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古歌,经历了“三级跳”。
在一次采风过程中,陶志三老人告诉陶小平,《亚罗卡德罗》这首苦竹谣对苗族人来说意义重大,苗族吹奏竖笛,首先必须学的就是这首曲子。竹子生命力强大,是苗族人的图腾之一,崇拜竹子,含有希望自己的民族繁荣兴旺之意。感动之下,陶小平决心重点推广这个曲子,把陶志三的版本和之前熊永福的版本进行了综合,并新创了一段歌词作为这首歌的结尾。
2006年,宜宾市举办第三届“酒都风情”文艺汇演,时任珙县民宗局局长的杨学东认为当时的《亚罗卡德罗》完全按民间的原始演唱风格,没有节拍等概念,节奏过于自由松散;此外, 大部分听众听不懂歌词,这就需要旋律有吸引力,节奏吸引人。于是在节拍上做了一些控制和规范,在演唱中增加了和声,还设计了末段高音伴唱。改编之后,这首歌果然叫好又叫座,不仅获得大奖,还多次受邀在兴文县苗族踩山节、古蔺县苗族风情节等活动中演唱。
到了2012年,“80后”珙县人孙杰偶尔听到了这首古歌,便急吼吼找陶小平去请教曲谱。孙杰学的是美术,但心心念的是音乐,他自学了弹吉他,组过乐队,还有一些原创歌曲,从学校调到珙县文化馆后,更是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孙杰的编曲调整,《亚罗卡德罗》在间奏音乐的编排、伴唱和轮唱的形式以及中间停顿的时限等方面都做了严格的控制和打磨,这样歌曲的起承转合更有错落感,增添了戏剧性,表现力更强。在无伴奏清唱版的基础上,孙杰又做了一个伴奏版的,丰富了表演形式,作品的音乐性达到了空前的完整程度,氛围营造更加成功,音乐一起,苗家山寨的片片竹林仿佛就在眼前婆娑生姿。
为了保持古歌的原生态性,孙杰决定用苗族来唱。这个小团队正好4名苗族4名汉族,有公务员、有民间演艺团的走穴艺人,甚至还有一名特警,虽然都不是科班出身,但胜在兴趣爱好较为一致,也希望把这首古歌演绎好,于是才能不厌其烦的练习,尤其是汉族成员,要一遍遍的纠正不够地道的苗族语音发音。“当时他们在台上排练,特警曾波三岁的小孩在台下耍,小孩倒比他们大人还学的快。”陶小平打趣道。
在“2012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暨首届全国山歌大赛”上,《亚罗卡德罗》毫无意外的赢得了现场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荣获金奖。
以这首歌为里程碑,苗族古歌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与现代音乐等做结合、借鉴,根据文化市场、舞台和观众的不同,古歌灵活的加以编排,从而有了更广泛的适应性。
在珙县这个多民族混居的地方,以往是汉族文化单向度的输出和发挥影响,如今,则看到苗族文化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汉族人喜欢,比如汉族的婚礼上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苗族敬酒歌,这一转变始料未及却也在情理之中。珙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范玉洪认为。
传承:政府引导+协会自主 助力非遗传承
2018年6月,珙县举行了以苗语西部方言川黔滇次方言为主的苗族古歌邀请赛,来自四川和云南的150名苗族选手展示了各自的风采。由于古歌是口口相传,它的唱词相对固定,旋律则随个人发挥而有较大不同,因此这次比赛其中一轮题目就是多人同唱一首歌,从而去粗取精,把最有民族特色和地方元素的曲调旋律筛选出来。范玉洪介绍。
“通过这次邀请赛,我们充实了苗族古歌资源库,发掘了传承人才,达到了以比赛促研究、促传播、促学习的目的,各地不同的传唱特点也显露无疑。比如,云南威信的苗歌旋律更欢快、更丰富,泸州古蔺、叙永因为接近贵州,其语音也更偏贵州的发音,不过还是听得懂,相比之下,珙县的苗族感情更深沉内敛,娓娓道来的叙述感更强。”范玉洪总结道。
以前,古歌传承完全是民间行为,小的喜欢唱,大的愿意教,这就可以了,无需拜师、交学费。用古歌服务同族同胞是件很光荣的事情,也能收到烟酒肉或者象征性的一点酬金,但远不够糊口。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渗入,苗族古歌传唱者一度锐减,到本世纪初,已由二百多人减至二三十人。陶小平介绍,近几年,古歌等非遗传承被纳入政府工作,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更有利于传承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意义非同一般,这次邀请赛就是最好的例子。
同时,珙县还成立有苗族古歌大合唱队伍、芦笙队等,举办各种山歌节、民歌比赛等活动来提供展演舞台、传播苗族文化,如今古歌传唱人稳定在150左右。
为了解决市场演出和非遗传承“两张皮”、非遗的商业化推广不理想的情况,珙县利用民间演艺协会、广场舞等阵地和组织来加强苗族古歌的传唱。
杨昭淋从事民间演艺近20年,也是孙杰版《亚罗卡得罗》的队员之一,他介绍,珙县现在活跃着80支左右的演艺团队,分布在县城和各个乡镇,有的艺术团演出质量高,还辐射到筠连乃至云南昭通等邻近地区。大部分演艺团队会唱苗家敬酒歌,加入协会的演艺团队可以获得专业的器乐、声乐等相关培训,口碑好的团队优先推荐参加政府的公共服务采购项目。
一直以来,苗族古歌都是在生产生活中传唱自己的历史,同时服务于日常,陶小平认为这是古歌保持活力的“源头活水”,未来也一样,不拘于舞台和形式,哪里有载歌载舞的人群、有热爱生活的表达,哪里就应该有古歌。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或致电:028-86968693 028-86968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