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汇原版音乐剧《音乐之声》
全国巡演 现已开启
2024年1月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
8折优惠来袭
演出时间
演出地点
宁波文化广场大剧院
演出票价
¥1080/880/680/480/280/180 元
特惠套票
1080*2=1728元、880*2=1408元
680*2=1088元
(扫码购票)
1966年,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著名演员朱莉·安德鲁斯主演的好莱坞音乐歌舞片《音乐之声》10提5中,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高含金量大奖收入囊中,从而为《音乐之声》奠定了超出所有人预期的国际地位,也让它成为三代观众心中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电影《音乐之声》海报
在国内,很多人对《音乐之声》的最初认知就是从这部同名电影开始的。事实上,1959年在百老汇首演的音乐剧版本才是《音乐之声》最初的模样。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这部经典音乐剧是有原型故事和真实人物的!
「音乐之声」创作历史
1949年
玛利亚·奥古斯塔·特拉普撰写的回忆录《特拉普家的歌手》出版,作品大受欢迎。
1956年
西德导演沃尔夫冈·利本艾纳(Wolfgang Liebeneiner)根据回忆录改编拍摄了电影《特拉普一家在美国》(The Trapp Family)。
1959年
受《特拉普一家在美国》启发,百老汇“黄金搭档”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联手编剧霍华德·林赛与罗素·克劳斯,将原著回忆录改编成音乐剧《音乐之声》,并在百老汇上演。
1965年
根据音乐剧翻拍的电影《音乐之声》上映,大获成功。
舞台上、银幕里跌宕起伏的家庭故事,引人欢笑后又感动落泪。其实,不论是音乐剧还是电影,都是在回忆录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真实历史中的TA们,又有着很多不同经历和故事,令人唏嘘。
音乐剧与现实
1946年1月“特拉普家的歌手们”合影,摄影:Conrad Poirier
01#
玛利亚:专业对口的家庭教师
生于1905年的玛利亚(Maria Augusta Kutschera)2岁失去母亲、9岁失去父亲,后被寄养在患有精神疾病的叔叔家。早年的成长经历促成了她独立自主的个性 ,在十几岁时就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她用打工赚来的钱进入维也纳国立进步教育师范学院就读,毕业后进入萨尔茨堡诺恩堡修道院,成为一名见习修女。
1926年,玛利亚接受指派,担任冯·特拉普上校家第二个女儿的家庭教师,但她很快连带其他6个小孩一起教了起来。玛利亚和上校一家的缘分就这样开始了。
尽管她在1927年嫁给了上校,但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她坦言自己当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修女,她爱的是那7个孩子,而非比她大25岁的上校。不过,两人婚后又共同生育了3个孩子,并一起生活到上校去世,玛利亚也没有再婚。
02#
上校:功绩累累的爱国英雄
格奥尔克·冯·特拉普骑士 (Georg Ritter von Trapp)是奥匈帝国海军与霍尔蒂·米克洛什少将齐名的“海军双壁”之一。功绩显赫的他被多国授予勋章,被奥地利人视为民族英雄,并册封为骑士,他名字中的“von”就是其身份地位的象征。
功勋卓著的冯·特拉普上校
虽然在艺术创作中把上校塑造成了一位严肃、冷酷、对音乐避之不及的军官,玛丽亚的到来才终于融化了他的心墙,让他学会去爱。但事实上,作家汤姆·桑托皮特罗曾在《纽约时报》上坦言:“上校是一个温暖、慈爱的父亲,尽管有些不知所措……需要情感解冻的是玛丽亚自己,她在情感上有缺陷。”
03#
音乐世家的诞生
电影中冯·特拉普一家居住的富丽堂皇的独栋别墅和风景宜人的私家花园想必给大部分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吧?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富裕阔绰、身份显赫、家底丰厚的家庭,也因着历史的洪流,面临家道中落的危机。
1959年初版音乐剧卡司
1918年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战败解体,分解出的奥地利地处中欧南部内陆地区,奥地利海军因临海领土的丧失而被取缔,特拉普上校也在次年退役。
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又让这个国家陷入了金融恐慌,上校一家的资产也因投资银行失败而不断缩水。受经济压力的影响,上校一家开始考虑将他们对唱歌的热爱变成职业。在各方人脉的帮助下,他们以合唱团的形式参加了各类比赛和表演,积累了一定的人气后,逐渐开始在欧洲巡演。
虽是受形势所迫才开始了合唱团之路,他们一家对音乐的热爱却是真真切切的,直至今日,上校的重孙辈们还继续着音乐生涯。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特拉普家的重孙辈演唱歌曲《雪绒花》
04#
逃亡之路
音乐剧和电影中描写的他们一家人在边境线封锁前夜翻越阿尔卑斯山逃离奥地利的场景充满了紧张、压抑的戏剧色彩,现实情况则没有这般惊险。
回忆那个晚上,特拉普家的女儿说:“我们告诉人们我们要去美国唱歌。我们没有带着沉重的行李箱和工具翻山越岭。我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坐火车离开,什么都没有伪装。”
尽管如此,一家人还是先后辗转了意大利(上校的出生地当时已划归意大利)和英国,最终才来到美国。在这片远隔重洋的陌生国土上,“特拉普家的歌手们”从演唱奥地利民歌开始,逐渐走红全球。
音乐剧与隐喻
在《音乐之声》中,上校在战火即将爆发之际与家人一起唱响《雪绒花》,作为他对心爱祖国的告别。借由这首歌曲,抒发他对祖国的恒久的眷恋和深深的爱意。值得一提的是,自1944年起,玛利亚和家里的几个孩子先后申请了美国公民身份,而上校终生未改国籍,他用他的一生印证了依依惜别时的那句祝福:“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雪绒花》作为音乐剧《音乐之声》中流传最广的歌曲之一,曲调优美,旋律感人。这首歌也是主创们特意为上校精心编写的,更是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最后一首共同创作的歌曲——词作家汉默斯坦二世在《音乐之声》百老汇首演后九个月,因胃癌与世长辞。
音乐剧《音乐之声》剧照,摄影:Harmony Studio SG
编剧霍华德·林赛和拉塞尔·克劳斯在创作剧本时,以雪绒花为媒介,象征奥地利这片故土。清雅、洁白的雪绒花是奥地利国花,当爱尔莎第一次拜访冯·特拉普家时,小女儿格雷特尔向夫人献上的就是一束雪绒花。雪绒花生长于高山之上,虽娇小玲珑,却花开似雪,是在寒冷中盛放的温暖之花,就像上校一家知道,尽管纳粹吞并了他们的家园,但奥地利将在他们的心中永存。
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在谱曲作词时,意图用最简单的文字描绘最纯净的情感。它的歌词读起来就像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舒缓、轻柔的风格深深抓住了听众的心。可以说,《雪绒花》是一首献唱给祖国的圣洁情歌,愿这“小而亮,洁而白”的小花儿保佑奥地利永远平安、顽强,“永远鲜艳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