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读《史记》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近日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国》第三期,用古今对话的戏剧方式为我们演绎呈现了司马迁与《史记》的故事,让我们过了一把“想见其为人”的瘾。而要更全面真切地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故事,恐怕就不能不读《太史公自序》及《报任安书》这两篇文章。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司马迁对自己家世及生平经历的记述,文中阐述了自己撰写《史记》的缘由,逐篇概述了《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内容;《报任安书》则是司马迁晚年给好友任安的一封信,详述了自己遭宫刑后忍辱负重以撰成《史记》的心路历程,感人至深。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撰写《史记》?司马迁为撰写《史记》又做了怎样的准备工作?为什么《史记》被誉为“无韵之《离骚》”?让我们一起到《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寻找答案吧!

划重点

01

世典周史 志续《春秋》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首先是受到其父司马谈的影响。节目中有一个情节,就是司马谈让幼年的司马迁背诵家族的历史:“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这句话是《史记·太史公自序》开篇的话,说的是司马氏远祖在远古时期掌管天文地理之事。

据《太史公自序》记载,到了周宣王时,司马家族的得姓始祖程伯休甫担任了“司马”一职,因此他的后代便以司马为氏。而司马氏在周代“世典周史”,即世代掌管周王朝的史事,因而节目中司马迁说修史是他们家族的使命。不过,司马迁的直系祖先,如八世祖司马错曾率军伐蜀,六世祖司马靳曾随武安君白起出征,似乎都只延续了司马氏的家传兵学,而没有继续做史官。直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期长期担任史官,才算接上了司马家族的修史传统。

生逢汉武帝时那样的盛世,司马谈很想接续家族的修史传统,编写一部史书,并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可惜,司马谈并未能完成这个心愿。临终之前,司马谈对儿子司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叮嘱司马迁不要忘记自己著史的遗愿。从此,司马迁便以发扬家族的史官传统、完成父亲的修史遗愿为使命。

当然,司马迁之所以写《史记》,又不仅仅是因为“世典周史”的家族传统,还因为他有继孔子作《春秋》的雄心壮志。司马迁认为,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写下了《春秋》,寄寓了他的王道理想;而孔子死后,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也差不多五百年了,自己身为史官,躬逢盛世,应当接续孔子作《春秋》的传统,记载圣君贤臣的功德,使之传扬于后世,因此他说:“小子何敢让焉?”

“世典周史”的家族传统、父亲修史的遗愿、接续孔子作《春秋》的雄心壮志,激励着司马迁去撰写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划重点

02

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

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做了大量搜集史料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是说司马迁为了搜集史料,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工作。司马迁二十岁时开始了一次远程旅行,游历大江南北,到过祖国南部和东部的许多地方,考察了很多历史遗迹。节目中呈现了他到潇湘大地凭吊屈原,到会稽山寻访大禹和越王勾践的遗迹,到孔子讲学的杏坛怀想孔子……司马迁的这种实地考察,也体现在《史记》的其他篇目中。比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司马迁曾经到韩信的老家淮阴探访,当地人对他说,韩信从小就志向远大,他母亲死后,特地找了一块特别宽敞开阔的坟地,“令其旁可置万家”。这种实地考察得来的史料非常鲜活生动。

韩信

这次游历祖国南部和东部的旅行结束后,司马迁就回到朝廷,担任了郎官。担任郎官之后,司马迁经常随汉武帝巡行四方。他在《五帝本纪》中说“余尝西至空桐”,也就是今天甘肃平凉的崆峒山一带,应该就是随汉武帝西巡时的事,因而对于祖国的西部边疆有所了解。司马迁还曾奉命出使西南地区,对西南地区的地理形势、物产状况和民情风俗有了比较真切的了解,为他撰写《西南夷列传》《货殖列传》提供了坚实依据。《史记·蒙恬列传》也讲到他到北部边疆,考察蒙恬筑长城、开直道的情况,可见他也到过祖国的北部边疆。

可以说,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与那个大一统的时代给他提供的行万里路、游历四方的大舞台密切相关。

汉武帝像

当然,要写历史,仅仅行万里路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读万卷书,因为很多历史都记载在书籍文献之中。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太史公自序》中记载他曾“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广泛学习了天文、《周易》、道家思想等方面的知识。他还曾写了一篇《论六家要旨》,对当时儒、墨、道、法、名、阴阳等六家学说的利弊做了精当的评论,可见其思想的深度。这样的家学渊源,对于司马迁的成长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学习很重视,十岁就让他学习古文字,后来又让他跟随当时的大学者孔安国、董仲舒等学习《尚书》《公羊春秋》等典籍。后来,司马迁担任了太史令,可以读到皇家图书档案处收藏的大量文献档案,掌握了更多的史料。《史记》的很多篇章都曾提到他读书的情况,如《五帝本纪》中提到读《春秋》《国语》,《管晏列传》提到读《管子》,《孟子荀卿列传》提到读《孟子》……

《春秋公羊传》

当然,仅仅掌握大量史料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对史料的辨别能力。司马迁对于史料的去取非常审慎,如《五帝本纪》的“太史公曰”部分,提到当时关于黄帝的传说非常多,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难于判断选择,可见其取材之严谨。《大宛列传》中就根据张骞通西域的实践,判定《禹本纪》《山海经》中的怪诞记载不可信。

总而言之,通过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搜集史料,辨析史料,司马迁为撰写《史记》做了充分的准备。

划重点

03

发愤著书 无韵《离骚 》

节目中反复提到,司马迁写《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几句话就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见于《汉书·司马迁传》《文选》《古文观止》等)。任安是司马迁的好友,当时因罪被关在大牢里,因为司马迁是事奉皇帝的近臣,便写信给他求救。《报任安书》就是司马迁给任安的回信。

《古文观止》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回顾了自己遭遇李陵之祸的经过。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匈奴。结果遭遇匈奴主力部队的围攻,李陵率部拼死血战,杀敌无数,终因寡不敌众而投降匈奴。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非常震怒,别的人都落井下石,只有司马迁仗义执言,认为李陵素有“国士之风”,“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这次战斗,以寡敌众,仍杀敌无数,最终投降只是为了保命以求今后能报效国家。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为李陵表功说情,意在讥讽贰师将军李广利。因为当时率领汉军主力的是贰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多少军功,却也损兵折将,损失惨重。汉武帝因此恼怒,反而将司马迁关进了大牢。后来,汉武帝派一位将军率兵深入匈奴去迎接李陵。可这位将军无功而返,只抓了一个俘虏回来。俘虏说李陵在帮助匈奴练兵,对抗汉军。汉武帝一怒之下,便将李陵一家全杀掉了。司马迁也因而受了宫刑。可后来发现,那个俘虏说的话纯属讹传,帮匈奴练兵的是李绪,而非李陵。李陵和司马迁可以说都蒙受了不白之冤。

对司马迁来说,宫刑是奇耻大辱。而他之所以愿意接受宫刑而不去死,是因为他认识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如果自己就这么伏罪去死,那么就像“九牛亡一毛”,跟蝼蚁没有什么差别;而自己“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司马迁还历数圣贤发愤著书的事例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厎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而自己也正是因为《史记》一书“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楚辞》

但宫刑的耻辱对司马迁的心理冲击是极大的,他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因此“肠一日而九回”,“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而这次经历,也使司马迁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更深刻自觉的批判意识,并将其满腔的激愤灌注于《史记》之中,书中许多人物因而都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故鲁迅誉之为“无韵之《离骚》”。节目中,司马迁认可鲁迅为知音,确有道理。

当然,要了解司马迁的思想和人格精神,仅仅读《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仍然是不够的,必须要进一步去《史记》本身,更加真切全面地去感受那颗伟大的心灵!

THE END
0.史记(豆瓣)《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史记(汉)(精装)》是为了满足现代广大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需求推出的白文普及本。首先,它以中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3:977>:1
1.史记概览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的。 司马迁jvzquC41dnuh0lxfp0tfv8yqn{y0c{ykenk0fnyckny03B9837>
2.《史记的读法》:从司马迁的历史世界中,读懂三千年历史的大智慧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司马氏世典周史”,司马家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周宣王的时候,其职责是记录周代的历史,到了司马迁和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期担任的都是太史令。正是继承了这种可能已经传承了近千年的家世传统,司马迁写作《史记》就不是为写书而写书,而是受一种责无旁贷的史家使命所驱使的。特别是其父司马谈因汉jvzquC41yy}/lrfpuj{/exr1r1g8dB;838h669
3.陈桐生1.《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2.《史记与今古文经学》,陕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 3.《史记名篇述论稿》,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4.《楚辞与中国文化》,陕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5.《史记与诗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jvzquC41iyku7lfwhy/gmz0ep5jpot135=71@=:80nuo
4.《史记选》全文免费在线阅读–起点女生网手机版其它的史官更不用说了。 [18]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和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19]见《史记》卷一百十二《平津侯主父偃列传》。 [20]见《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 [21]见《史记》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 [22]见《史记》卷五十一《荆燕世家》和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 [jvzquC41o0weov3eqo5cqxp132858<728:5
5.史记西汉司马迁电子书在线阅读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jvzq<84iwqlfpp3{wgjv0:;50eun1|twtek079<9dcjd7jfc6;h8d
6.《史记》读后感精选五篇我抱着《史记》走进两千年后的历史。【篇五】《史记》读后感精选五篇 我非常喜欢《史记》这一本书,因为它不仅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还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史记》的作者是汉朝史官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司马谈最开始著作《史记》。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继续著作《史记》。但是有一次,因为李陵事件jvzquC41yy}/7:yguv4og}4ujq}0395923670qyon
7.5年磨一剑!中读音频课《韩昇·〈史记〉百讲》同名书获文津图书奖司马家族几代人一直从事着历史记载、为帝王将相充当智囊团的工作,天文占卜、祭祀规制、外交策略、管理方针……所以司马迁才有能力和勇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才能将《史记》写成“成一家之言”的大著作。 在第一版块“前言”里,韩昇教授为你揭秘司马家族掌握了什么天机,才能跨越朝代占据史官重要位置?司马迁忍jvzquC41yy}/nrkgygkl0lto0et0j>4ctvodnn4fgvgjn7iqAcxuKmB446?:8
8.“千秋太史公”司马迁文史黄河流经的陕西省韩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诞生了一位世界文化巨人——司马迁,他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座长城。 司马迁是一位幸运儿,出生在史官世家,又生活在汉武盛世,有才华,有理想,有担当,仕途一度顺畅;他又是一位悲剧人物,因正直敢言而遭腐刑,蒙受耻辱;他还是一位奇人,在逆境中奋发有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3858445d699286344:8887=/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