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

一说到中国历史,就不能不提一本历史书——《史记》,它的作者是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陕西韩城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大约死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前90年)或稍后。

对于韩城,很多人最先听到这个名字是在秦腔经典曲目《三滴血》中,其中开篇就唱道,“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

曾经看到一个视频,风雪交加的关中农村戏台,戏班子全体员工,不论是演员还是剧务、化妆、后勤,为台下的父老乡亲同唱《三滴血》。看着让人动容,可见此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韩城县早已改为县级市,如今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景点不仅有民居经典党家村,更有纪念司马迁的太史祠。

据说,如今在韩城没有姓司马的太史公后人,后世为了避祸纷纷改姓,司加一竖改姓同,马加两点改姓冯。

司马迁写《史记》最直接的原因,这是他爸爸的临终遗言,也是他们家族的未竟事业。

当时,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准备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盛世封禅,这是汉朝建国百年举行的第一次封禅,大臣们都以能参加这项国家典礼为荣。

就像国庆观礼,都会让参加者终身难忘,倍感荣光,刚拿到入场券就会大晒一番。

司马迁的爸爸是汉朝的太史令,也在观礼名单上。太史令这一职务不仅是史官,还兼管天象、皇家图书,相当于中央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兼任国家天文馆馆长、国家图书馆馆长。

从陕西到山东路途遥远,没想到大部队走到河南洛阳时,迁爸身体就支撑不住了,毕竟50岁的人了,舟车劳顿,偶感风寒,加上平时坐办公室多,运动少,体质较差,这一病就越发加重,起不来身。医生也束手无策,摇了摇头,让亲属准备后事。

恰好这时司马迁出差办事回来,路过洛阳,遇到他爸爸的同事。这位同事告诉司马迁,你爸爸快不行了,赶紧去看看吧。

司马迁赶到医院时,看到他的爸爸躺在病床上,几个月没见,好像老了几十岁。迁爸气若游丝,还剩一口气,支撑着就为见儿子最后一面。

迁爸主要说了两件事:

一是对没能去参加封禅观礼表示遗憾。这是千年盛典,很多人想去都去不了,自己本来可以去却因身体原因去不了,难免有些遗憾。可能这就是命吧。

二是让司马迁继承家族传统,写一部流传千古、彪炳史册的史书。迁爸已经为此已经准备了很多年,做了大量的史料搜集和案头工作。

02

司马迁继承爸爸的遗志,下半辈子全力去写作这部《史记》。

这部煌煌巨作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分析司马迁的出身和经历,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家学渊源。

司马迁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就掌管天文观测,从事星占术,到了周代又断断续续担任史官。

就像杜甫七岁就能写诗,开口咏凤凰。写诗是杜甫家家传的本领。司马迁家的人,开口也能讲历史、谈掌故,这也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领。

他的爸爸死后三年,他如愿当上了太史令,子承父业,从此可以自由查阅皇宫档案和珍贵典籍。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企工厂,父母退休,子女可以顶岗,原来这个不成文的规定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

他10岁开始学习《尚书》、《左传》、《国语》、《世本》等古文典籍。

后来跟着他爸爸来到首都,听过当时一些专家教授的讲座,如孔安国讲《古文尚书》,董仲舒讲《公羊春秋》。这都让他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基础。

二是见多识广。

司马迁从小在家乡长大。在这里他种过地,放过牛,感受过地里刨食的艰辛。他的家乡处在农业和游牧业的过渡地带,这也让他体验了到了不同的农家风情。

20岁的时候,在他爸爸的资助和安排下,他开始了游学生涯,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探寻古代先贤的遗迹,体验不同的风俗民情。

走遍青山人未老,这边风景独好。他的足迹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身为北方人、西北人,他主要是在南方、东南部地区转了一大圈。

在浙江,爬过会稽山,探寻大禹的遗迹。传说这里是大禹召集各方诸侯开会,商讨国家大是的地方,会议开到一半,大禹突然去世,后来大禹就埋在了这里。

他又去了湖南,爬了九嶷山。“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这里曾是舜帝南巡的地方。

后来他又来坐船沿着湘江北上,在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路过汨罗江,凭吊了屈原。屈原就是在这里自杀的。

后来他又去了汶水泗水,来到热情好客的齐鲁大地,去了曲阜和淄博,这里曾经是战国时期鲁国和齐国的首都。

去了孔府,瞻仰了孔子留下的足迹,听了关于孔夫子的传说和事迹。

游学的经历十分难得,想想那可是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放眼如今二十岁的大学生,不论是穷游还是富游,有这样的经历的只能算是少数。

后来他又担任外交官,奉命出使西南夷地区,既如今的云贵川一带。让他见识了异域风情,为后来写《西南夷列传》打下了基础。

三是李陵之祸。

这件事情影响了司马迁的对《史记》的创作,对他的人生和三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起因是李广的孙子李陵与匈奴作战,兵败被俘虏,归顺匈奴。朝廷震怒,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好话,便被下狱关押,因无钱赎罪,惨遭宫刑。

从此他的身体不完整了,但心灵、境界等精神层面却得到了升华重塑。他的人生也因这次事件分成截然不同的两部分。

之前的生活靠着祖宗基业、家族手艺,过得太过潇洒顺利,从此之后则是他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重新思考规划人生的意义。

就像他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说的一样: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03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写得最好的一部史书。

纪传体,拆开来讲:纪是本纪,主要讲大一统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事情;传是列传,主要是讲王侯将相、各路精英的事情。

纪和传是本书,也是历代史书中最重要的体例。

本书总共有130篇,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十表、八书、七十列传。

十二本纪

梁启超说过,”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意思是二十四史写得都是帝王的家事。

这话说得高度概括,猛一听会让人点头称是,但冷静下来仔细思索,则有哗众取宠之嫌,话中漏洞百出。就拿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记》来说,它其中的本纪也不全是帝王的家事。

中国人都听过三皇五帝,三皇排在前面,五帝排在后面(当然,为了押韵,也有叫五帝三皇的)。但司马迁忽略掉三皇,直接从五帝写起。原因可能是三皇的时代更加久远,他们的故事更像是神话传说。

三皇中的神农在《五帝本纪》中有所提及,不过是以老迈昏聩的失败者形象出现的。

《五帝本纪》之后,就是有考古证实的历史朝代,即常讲的夏、商、周三代。

按照所谓正统的观点,周朝以后就是秦朝。《周本纪》后面应该接续《秦始皇本纪》,但中间突然插了一个《秦本纪》,这就很让人值得思考揣摩太史公的用意。

秦的祖先本是给周王养马的,后来在平王东迁后,抗击犬戎的作战中立下战功,按照事先周王的承诺,得到西周发源地的广大土地,从此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后来,通过商鞅变法改革,国力大增。最终,奋六世之余烈,依靠武力统一天下。

最特别的是《项羽本纪》和《吕太后本纪》。这两个人都没有当过皇帝和女皇,但因为都曾是权倾一时的最高统治者而列入本纪,享受帝王级别的待遇。这可以说是司马迁的高明独到之处。

把项羽列入本纪,是司马迁对项羽历史功绩的一种肯定。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军主力,扭转了天下局势,也让秦帝国迅速瓦解。

刘邦先入关中,只能说是讨了个巧,后来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诸侯,权势和威望达到了顶峰,成为没有加冕的皇帝。

可惜项羽不是当皇帝的料,不会用人,不能容人,最后只能含恨自刎而死。

项羽的失败也是一个时代的失败,说明了残暴的武力统治不可长久。而刘邦的能力水平很多方面都不如项羽,但能够容人,会用人,是一个宽厚长者,因而能够最终取得天下。

《吕太后本纪》开创了给女性立本纪的先河。这其实就相当于把吕太后当成女皇。历史上第一个女皇还要晚800多年才会出现。

说吕太后而不是吕后,因为她的老公已死,她成为寡人哀家,身份升格为太后,从此权倾一时,吕家人也开始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走上一条不归路。

以吕太后当时的权势来说,跟后世的胡太后、武则天、西太后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武则天是有名有实,她是有实无名。

她当年跟刘邦一起摸爬滚打打天下,刘邦死后,儿子惠帝继位,但惠帝生性懦弱,难成大器,权利都掌握在吕太后手中。

惠帝形同傀儡,如后世的同治,个人也没有什么作为,最后英年早逝。这可能也是司马迁选择性忽略,没有给他立本纪的原因。

人们常说“史家双璧”,一个是《史记》,另一个是《资治通鉴》,它们的作者都姓司马。

但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后者是官修史书,给皇帝看的睡前读物;前者是私人著书,下班后利用业余时间偷摸写的。后者是司马光召集了一帮当时的历史学家来给自己当助手,集体合力完成的一部书;前者则是司马迁当“单干户”,参考他爸爸留下的史料,几乎是凭一人之力完成的。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不敢把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写出来,而只能并入唐纪之中;《史记》中,司马迁则是给了吕雉皇帝规格的待遇。

本纪的最后一篇是《孝武本纪》,原标题是《今上本纪》,可惜内容遗失了,如今内容基本都是从《封禅书》里复制粘贴过去的。《史记》虽然是写历史的,但它更注重写当代史,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全书很大篇章都是写的这个时期的内容,像70篇列传中,有47篇写的都是当代的人物。这也是司马迁的伟大之处,敢于写别人不敢写的内容。

历朝历代,都是后朝人写前朝人的历史,这样盖棺定论,没有风险。像《资治通鉴》结束于公元959年,恰好是宋朝开国前一年。给司马光几个胆,他也不敢写本朝的历史,因为不好写,不能写。

三十世家

世家主要是诸侯王孙、皇亲国戚的故事。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意思是,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地上的车辐条围着车轮毂,作为臣属,忠心事主,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才有资格列入世家。

因而入选世家的都是忠义贤良,效忠国家,永不叛国之人。像吴王刘濞、淮南王、衡山王以及韩信,这些起兵造反,分裂国家的人,没有资格入选。

世家里面最特别的两个人是孔子、陈涉。

这两个人的出身及职务不足以列入世家,但他们对后世影响巨大,因此司马迁将二人破格高定一档。

孔子是乱世里的孤灯,一生复兴周礼,维护君权地位,他的思想及著作在当时已经颇具影响,董仲舒“独尊儒术”后更是成为整个国民的意识形态。

陈涉则是打响秦末农民起义第一枪的人,正是他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喊出了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点燃了反对暴秦的熊熊烈火。

他领导的起义是推翻秦帝国的导火索,同时也是刘氏王朝的开路人。

十表

它主要是辅助本纪,起着“纲”的作用。这有点像如今的大事记,记录着某年某月某日干了哪些事情,封谁为诸侯,谁造反等等之类的事情。

它从不同侧面考察政治事势,展现历史发展趋势。

八书

书是专门记录典章制度。

有《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

《礼》《乐》摆在前面,体现了礼乐制度在统治中的教化作用,体现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律》,本应指音律,但按照司马迁自己的说法,主要是讲军事制度。

可惜前三篇均已遗失,如今看到的内容,都是后代学者所补。《史记》就像《红楼梦》一样,虽不完整,却更显其伟大。

《历》,是历法,在古代属于天文学的范畴。

《天官》,是关于天象与五行星占。司马迁虽是史官,也是一位天文学家,兼任国家天文馆馆长。

《封禅》,是国家的重要典礼,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去封禅,必须是秦皇汉武这样皇帝才有资格,因而纵观整个历史,去封禅的皇帝屈指可数。

《河渠》,讲兴修水利,是农业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平准》,以汉武时期的均输平准取名,主要讲当时的财政措施。

八篇中《礼》《乐》《律》《封禅》属政治领域,《历》《天官》《河渠》属自然科学,《平准》属财政经济。

七十列传

写历史,其实就是写人。具体写哪些人?首先是历代帝王。他们是必选,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多强,而是因为他们所处的职位太高,一生下来就是副国。

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仅次于头顶的神明或老天爷,是天的儿子,因而被称为天子。

其次就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代表。他们支撑起了这个时代包罗万象的故事,是最耀眼的明星。列传就是关于他们的传记。

列传是全书的精华,也是大家最喜欢读的部分。它从远古时代到与司马迁同时期的人物,总共70篇。但其中的人物远不止70个,因为很多篇都是合传。

第一篇写的是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他们是孤竹国的王子,因不肯继承王位,跑进了深山老林中。世家第一篇讲的也是让出皇位的吴太伯和他弟。

这就像梁山好汉的座次,十大帅、十大将的排名,谁放在第一都不是随机的。把他们放在首篇,体现了司马迁对于他们高风亮节、坚守信义的赞扬和推崇。

阅读《史记》,可以从列传的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开始看,这篇相当于本书的序言和跋,讲了作者每篇创作的缘由和起因,跟每篇末尾的“太史公曰”相呼应。

“太史公曰”是司马迁的首创,是他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独到点评,不是每篇都有。

后来学他这种模式套路的人很多,人人都是麦克风,作者自己也有很多话要说,不吐不快。

其中最有名的是蒲松龄,写个鬼故事后面也要整一段“异史氏曰”,可谓学到了太史公的精髓。

04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不仅仅是爸爸的遗言、家族的使命,更是一份责任担当。

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有伟大的、能够流传后世的作品去反映这个伟大时代。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意思是,探究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了解古今王朝兴盛衰亡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不会人云亦云随大流,而是要写出一本独立思想、自由精神、藏之名山、流传万世的作品。

现在来看,他是做到了。

《史记》全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写完之后,他没有把这部书公布出来,直到他的外孙杨恽在宣帝时,将此书公之于众,从此《史记》才在社会流传开来。

THE END
0.史记(豆瓣)《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史记(汉)(精装)》是为了满足现代广大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需求推出的白文普及本。首先,它以中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3:977>:1
1.史记概览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史记》以后的历代正史,除极个别例外,都是由朝廷主持、按照君主的意志修撰的,是名副其实的官史。而司马迁虽然是朝廷的史官,《史记》却并不体现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的意志。据说武帝读《史记》后,对其中几篇感到愤怒,下令加以删削,这也是有可能的。 司马迁jvzquC41dnuh0lxfp0tfv8yqn{y0c{ykenk0fnyckny03B9837>
2.《史记的读法》:从司马迁的历史世界中,读懂三千年历史的大智慧司马迁出身史官世家。“司马氏世典周史”,司马家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周宣王的时候,其职责是记录周代的历史,到了司马迁和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期担任的都是太史令。正是继承了这种可能已经传承了近千年的家世传统,司马迁写作《史记》就不是为写书而写书,而是受一种责无旁贷的史家使命所驱使的。特别是其父司马谈因汉jvzquC41yy}/lrfpuj{/exr1r1g8dB;838h669
3.陈桐生1.《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2.《史记与今古文经学》,陕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 3.《史记名篇述论稿》,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4.《楚辞与中国文化》,陕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5.《史记与诗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jvzquC41iyku7lfwhy/gmz0ep5jpot135=71@=:80nuo
4.《史记选》全文免费在线阅读–起点女生网手机版其它的史官更不用说了。 [18]见《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和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 [19]见《史记》卷一百十二《平津侯主父偃列传》。 [20]见《史记》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 [21]见《史记》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 [22]见《史记》卷五十一《荆燕世家》和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 [jvzquC41o0weov3eqo5cqxp132858<728:5
5.史记西汉司马迁电子书在线阅读史记,《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jvzq<84iwqlfpp3{wgjv0:;50eun1|twtek079<9dcjd7jfc6;h8d
6.《史记》读后感精选五篇我抱着《史记》走进两千年后的历史。【篇五】《史记》读后感精选五篇 我非常喜欢《史记》这一本书,因为它不仅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还可以增长历史知识,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史记》的作者是汉朝史官司马迁和他的父亲司马谈。司马谈最开始著作《史记》。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继续著作《史记》。但是有一次,因为李陵事件jvzquC41yy}/7:yguv4og}4ujq}0395923670qyon
7.5年磨一剑!中读音频课《韩昇·〈史记〉百讲》同名书获文津图书奖司马家族几代人一直从事着历史记载、为帝王将相充当智囊团的工作,天文占卜、祭祀规制、外交策略、管理方针……所以司马迁才有能力和勇气“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才能将《史记》写成“成一家之言”的大著作。 在第一版块“前言”里,韩昇教授为你揭秘司马家族掌握了什么天机,才能跨越朝代占据史官重要位置?司马迁忍jvzquC41yy}/nrkgygkl0lto0et0j>4ctvodnn4fgvgjn7iqAcxuKmB446?:8
8.“千秋太史公”司马迁文史黄河流经的陕西省韩城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诞生了一位世界文化巨人——司马迁,他的不朽著作《史记》,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座长城。 司马迁是一位幸运儿,出生在史官世家,又生活在汉武盛世,有才华,有理想,有担当,仕途一度顺畅;他又是一位悲剧人物,因正直敢言而遭腐刑,蒙受耻辱;他还是一位奇人,在逆境中奋发有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3858445d699286344:8887=/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