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军铿锵年——军史最悠久的部队打印页面

铁军铿锵93年——军史最悠久的部队

大  龙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新四军成立80周年,若追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革命武装,那可是建立93年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简称铁甲车队)!

本文追溯中共领导的革命武装艰辛、光荣、前赴后继的93年历程,那就是“铁军”一路走来!

我们熟知的“铁军”,是享誉大江南北的新四军。新四军响亮的名字“铁军”何来?《新四军军歌》歌词的第一句就是“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这指的是北伐战争攻克武昌的历史。那么,北伐战争攻克武昌的是哪一支部队?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大发展。孙中山1923年2月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再任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各军。经他同意,1924年11月底组建了“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简称铁甲车队),其所属成员的配备与调动,都是由中共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和区委军事部长周恩来决定的,所以说铁甲车队尽管属大元帅府管辖,但实际上是中共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

1925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决定,以铁甲车队为基础,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由刚从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回国的共产党员叶挺担任该团团长。

1926年1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之名由此而生。叶挺率团作为北伐先锋,孤军突前,讨伐军阀,首战碌田,长驱醴陵,力克平江,直入中伙铺,奇袭鄂南门户汀泗桥,夺占咸宁,大战贺胜桥,取得一系列战绩。直至兵临武昌城下,叶挺独立团组成奋勇队,率先攻入武昌城内。

叶挺独立团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卓著战功感染了民众,当时旅居武汉的一些广东籍人士特意在汉阳兵工厂铸造了一个高1米、宽0.5米的“铁军铁盾牌”。

铁军铁盾牌的正中铸有“铁军”两个隶书大字,上款写“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全体同志作鉴”,下款写“民国十六年一月十五日武汉粤侨联谊社同仁敬贺”;背面刻有一首四言赞词。

“铁军”称号自此而起。叶挺对独立团的将士们说:

“我们为什么能够建立这样的伟大的战功呢?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独立团是共产党的军队,因为有了共产党,我们才能成为铁军。”

从此后,铁军的光荣传统一直得以传承,将其编制沿革(建制改编)梳理如下:

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1924年11月底组建)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

(1925年11月扩编)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叶挺独立团)

(1926年1月改称)

(北伐先锋,所向无敌,攻克武昌,获得“铁军”称号)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师

(1926年12月扩编,辖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团)

(所属第七十三、七十五团和七十四团直属重机枪连共3000余人参加南昌起义)

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

(1927年8月扩编)

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

(1927年10月在天心圩整编)

(朱德、陈毅整编南昌起义部队第九军及第二十五师余部)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改称)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永新三湾进行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共700余人;会师后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 ,陈毅任政治部主任;全军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3个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红四军)

(全军辖4个团及1个教导大队共6000余人。其中的第二十八团保持了北伐时期叶挺独立团的老底子,后补充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的精干力量,全团1900多人,是红四军的中坚力量)

红四军长汀整编

(1929年3月中旬在福建长汀进行整编,全军辖5个纵队共3000余人)

(其中第二十八团大部编为第一纵队,第二十八团一部与特务营合编为第二纵队。同时,军建立政治部,毛泽东兼政治部主任。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在福建上杭古田镇召开第九次党代会,即“古田会议”)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四军

(1930年6月中旬,红四军编入红一军团,辖第十、十一、十二3个师。8月23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县永和市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红四军随红一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此后是中央苏区反五次“围剿”的主力之一)

中央红军第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四军(重新编组)

(1932年3月,中革军委决定重新编组第一、第三、第五军团,红四军归回红一军团建制)

(红四军军长王良,军政委罗荣桓,后为罗瑞卿;下辖第十、十一、十二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十、第十一师

(1932年12月,红一方面军整编,师由军团直属)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红二师)

(1933年6月,红一军团在江西永丰藤田整编,改小师小团为大师大团)

(以第十、十一师与第六十四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二师,徐彦刚任师长,胡阿林任师政治委员,曹里怀任参谋长,刘亚楼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四、五、六团。1934年至1935年,红二师在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率领下,在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序列中参加长征,出发长征时全师共4922人,屡次担任先锋)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四、第五大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恢复番号)

〔刘亚楼任师长,萧华任师政治委员,李天佑任副师长,钟学高任师参谋长,邓华任政治部主任。此时,全师仅1382人,下辖第四、第五、第二团(老底子是秋收起义部队一部和井冈山时期的部分赤卫队),参加直罗镇战役、攻占会宁、山城堡战役、东征等〕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

(1937年8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时,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红二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团政委邓华)

八路军苏鲁豫支队

(1938年12月,第六八五团扩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

(支队下辖第一、二、四、五、七共5个大队,支队长彭明治,支队政治委员吴法宪)

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

(1940年8月改称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一支队)

(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支队辖第一、二、三团)

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

(1940年11月支队改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一旅)

(旅长彭明治,旅政治委员朱涤新)

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师第七旅

(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

(皖南事变后,加强新四军力量。抗日战争时期,由红二师延续下来的部队先后参加了平型关战斗、陈道口攻坚战、血战刘老庄和“两淮”战役等,威震苏鲁豫皖,被陈毅誉为“华中主力的主力,党指到哪里,就是哪里的钢铁部队”)

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

(1946年10月,在参加四平保卫战后,七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第16师)

(师长梁兴初,师下辖第三七九、第三八〇、第三八一团)

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

(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六师)

(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辽沈战役)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第一二七师

(1948年11月按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六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第十六师改称第一二七师)

(李作鹏兼任师长,张池明任师政治委员,冯精华任副师长兼参谋长,刘锦屏兼任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驰骋大半个中国,先后参加平津战役,进军两广、解放海南、广西剿匪等屡建战功)

广州军区独立师(第127师)

(1961年8月,第43军撤销,第127师归广州军区直属;1968年9月,归建重建的陆军第43军;1979年,第127师参加对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攻克凉山、剑指河内)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集团军第127师

(1985年,在合成集团军整编中,第127师划归第54集团军建制,同时编入装甲旅、高炮旅等部队;2016年,第127师随第54集团军转隶中部战区陆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组建集团军第127师

(2017年4月,解放军陆军以原18个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13个集团军,步兵第127师将隶属新组建的集团军)

由这一系列的沿革、改编可见,“铁军”称号自北伐战争时起,一直传承、延续至今。

当年,叶挺独立团获得“铁军”称号的标志是铁军铁盾牌,而今,步兵第127师的臂章仍然是盾牌形式,最醒目的仍然是“铁军”二字。

跨越两个世纪的93年来,领导这支铁军的风云人物闻名遐迩:周恩来、叶挺、朱德、陈毅、毛泽东、王尔琢……在这支队伍中,战将如云:林彪、粟裕、王开湘、杨成武、杨得志、梁兴初……。

细数这支铁军历史上的十个第一:

中国共产党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

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诞生第一个“支部建在连上”的党支部

第一个建立士兵委员会的单位

第一个试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单位

第一个设立“列宁室”(俱乐部)的单位

第一个实行“政治课”制度的单位

第一个实践游击战“十六字诀”的单位

全军第一个设立红军医院的单位

全军第一支轻型机械化步兵师

列举这支部队历史上曾被授予光荣称号的单位:

红二师五团——中革军委授予“模范团”称号

红二师四团——红一军团授予“英勇冲锋”旗帜

红军师、铁军——第127师

叶挺独立团——第127师第379团

红军团——第127师第379团(叶挺独立团)、第380团(秋收起义红二团)

刘老庄连——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今第127师第379团第4连)

能攻善守英雄连——第127师第379团第9连

阻击英雄连——第127师第379团第1连

英雄侦察连——第127师侦察连

渡海英雄营——第127师装甲团装甲步兵营

渡海英雄连——第127师装甲团装步一连(原第127师第381团第1连)

612高地英雄连——第127师装甲团装步三连(原第127师第381团第7连)

以上,就是铁军走过93年光辉历程的简史,短短的本文,难以描述。

自上一个世纪20年代的大革命时期起,至今铁军辉煌仍在继续。

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新四军成立80周年之际,我们更不能忘记这支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扛起井冈山红旗、担起华中华东抗日中流砥柱的英雄部队!

1939年春,在皖南新四军军部举行的周恩来同志报告会上,会场歌声四起。

何士德被点名独唱《歌唱八百壮士》,全场反响强烈。

当时,陈毅刚从苏南茅山敌后根据地回来,他又被点名独唱法国《马赛曲》。

陈毅回到座位后,感慨地对周恩来说:“我们新四军应当有支歌为好!”

周恩来含笑点头说:“好呀!你是诗人,你就写个歌词吧!”

陈毅慨然应允了。

陈毅当时任新四军军事委员会副书记兼第一支队司令员,时年38岁。他从军部返回苏南后,很快就于3月30日完成了《新四军军歌》歌词初稿,题名《十年》。这是首新诗,共三段35行。主要歌颂新四军及其前身长达10年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

4月上旬,陈毅派专人把歌词送到了云岭新四军军部,又由袁国平送给项英。项、袁都认为陈毅的词写得不错,但尚有点不足之处。这样,由叶挺、项英主持,组织袁国平、周子昆、邓子恢、李一氓、朱镜我及黄诚等人,对初稿进行了集体讨论。最后大家决定,把原来的三段歌词改为两段;歌名由《十年》改为《新四军军歌》。改动后的歌词更确切地体现出军歌性质,歌词中的光辉奋斗历程更精炼概括,歌词特别突出中央军委为新四军确定的战略方针“东进”等。集体修改稿完成后并未最后定稿。项英强调要等与陈毅同志商讨后再定稿。

5月陈毅从茅山根据地回到军部,听了大家的意见,基本赞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样陈毅再次执笔,在集体修改稿的基础上进一步精雕细琢,遂成后来的《新四军军歌》歌词。

歌词为两段,第一段主要叙述历史和传统;第二段主要讲现实斗争,并突出向敌后进军的行动方针。整首词激情奔放,气势恢宏,流畅洒脱。第一段歌词最后“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和第二段歌词最后“前进,前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重复两遍来结尾,使主题更加鲜活、具体,歌词可谓达到很高的境界。

歌词确定后,军部把谱曲的任务交给了教导总队文化队队长、作曲家何士德。当何士德从新四军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长冯定手中接过军歌歌词时,犹如接过千钧重担。因为他知道,他肩负着全军的期待和重托。何士德接受了为《新四军军歌》谱曲的任务。他的住处是一间老百姓的旧式平房,面积不大,而且室内还堆放着许多杂物。墙角有一张破旧的小桌子,那就是他日夜谱曲的工作台。何士德反复认真地研读歌词,寻找灵感,很快以接近民歌的风格谱出第一个曲子。

一首首悲壮的革命乐曲就是在这里诞生的。那时部队的生活条件很差,夜里只靠一盏昏黄的菜油灯照明。在为新四军军歌谱曲的那段日子,何士德一入夜就扑在油灯下,一直谱写到深夜。他不止一次地说:“陈司令员写的歌词,属于新诗体,谱起曲来难度较大。歌词的每字每句都很精确,一字也不能改,改了就会损害军歌的主题思想。”那段日子他几乎到了夜不能寐、食不知味的地步。

何士德为军歌谱曲先后写了三稿。第一稿写出后,由文化队队员在军部大会堂——陈家祠堂试唱。当晚前来听唱的有军首长、文艺工作者和部分机关干部。试唱结束后,军首长直率地评价说,曲调流畅、好听,战士易学易唱,但还不够雄壮、有力,显示不出军队坚强的战斗力。接着,军首长指示,军歌代表革命军队的形象,应该激越、高昂,要有气冲霄汉的气势,给人以勇猛、刚毅、敢于胜利的印象。他听取了领导同志的意见,果断地推倒重写。

当他埋头写出第二稿后,不事张扬,而是先在文化队内部试唱,倾听队员的反映。大家认为这一改好多了,雄壮、高昂,节奏鲜明;不足之处是,战士大都是工农分子,学唱难度较大。于是,他再一次作了大修改。

1939年2月,受党的委派,他来到了云岭新四军军部工作。1942年到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当选为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参加“七大”,并在周总理的提议下指挥全体代表高唱《国际歌》。

1948年11月他在东北电影制片厂组建了人民电影的第一支专业电影乐队。

1950年,何士德为大型纪录片《解放了的中国》谱曲,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他把奖金捐给抗美援朝的志愿军。

1979年他同当年新四军的几位老战友一起,筹组了“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任艺术指导兼指挥。后来这个团发展成为300多人的“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合唱团”,开展歌咏活动,宣传革命传统,得到部队和社会的广泛支持。国庆30周年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时,中央和部队领导亲临参加,场面异常动人。

新四军铁军精神的象征

自1939年诞生之日起,《新四军军歌》歌就成为新四军这支军队的军魂。它热情讴歌了从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南方八省三年游击战争,到新四军成立十年来这支革命军队走过的光辉战斗历程,唱出了新四军光荣的铁军精神。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

“深入敌后百战百胜”

“保持发扬优良传统”

“英勇冲锋,歼灭敌寇。”

这是新四军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精神的生动概括。

按照新四军军部的编组:陈毅、傅秋涛领导的第一支队下辖第一、二团;张鼎丞、粟裕领导的第二支队下辖第三、四团;张云逸、谭震林领导的第三支队下辖第五、六团;高敬亭领导的第四支队下辖第七、八团,分别以“保持发扬优良传统”这8个字命名。

陈毅在当年写给“良团”的一封信中,赞扬他们的“艰苦作风,是本军中最突出的”,没有任何粮饷,没有服装可发,靠各地群众送点熟食,一天只能维持两餐,不仅毫无怨言,还能继续取得战斗胜利,维持模范纪律,这是我军优良传统的保持和发扬。这是我良团的特色,可做本军的模范。这在江南人民群众中都称赞你们这一点。我号召全军同志学习你们这种精神,你们是中国革命的产儿,你们代表全中国的身世和利益。

新四军“是为达到民族自由独立的目的而斗争,不达到目的,决不停止斗争。”“新四军不畏任何困难,只要能战胜敌人,任何苦都要吃,任何劳都能耐。艰苦奋斗,是我们锻炼的传统精神,吃得苦,耐得劳,是我们的本领。”

在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作用下,新四军面对武器装备精良、后勤保障充裕的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从无畏惧,勇敢战斗,没有武器到敌人手里夺,没有根据地自己创建,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布匹自己织。历尽磨难而不屈,屡受挫折而愈奋,用手榴弹加步枪,打败了拥有洋枪大炮的日寇和国民党顽固派,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THE END
0.《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到来,8月23日,由当代中国研究所编纂、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资料性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49年卷-1955年卷出版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按年设卷,采用纲目体,逐日记述新中国历史上发生的大事,旨在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供翔实可靠的史料,同时也为国内jvzq<84jrti/e|xp0et0i|~l1|nvvr~l1iycp8
1.中国学术编年隋唐五代卷(举中国一流史学、文献学专家之力,历时28简介: 《中国学术编年》是迄今为止学术界以编年的形式首次对中国历代学术发展史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梳理、还原和重建,是一部力图站在21世纪新的学术制高点上全面综合与总结以往学术成果的集成性之作,同时全部(1946字) 编辑推荐: 《编年》举中国一流史学、文献学专家之力,凡二十八载,**次全面、详实、系统、jvzq<84o0fgoimfpi0ipo8utqf{dv7ujrAgd?vttg(vjfF7556:639
2.影人年谱与中国电影史研究关键词:年谱/影人年谱/电影史研究/中国电影/历史叙述 作者简介:李道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 100871 年谱是“纪传”和“编年”二体史书的演变和发展,是中国独有的述史体裁和治学方法;作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和珍贵遗产,年谱学既受到历代学人的重视,也引发当下学界的关注。无论全祖望的“年谱之学,别为一家jvzq<84mzinx0qjdpg}t0ls1umju1;53;/6:1;:1eqtugwya96=9:<50jvs
3.新编中国历史纪年表(豆瓣)本书是一部实用性中国古代历史工具书,在吸收现今各种历史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对目前大家公认权威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万国鼎编,万斯年、陈梦家补订)进行了再补订,补充了夏、商两代的帝王世系,南越、吐蕃、西夏、大理等并存政权的纪年;尤其所附对两周分封的十八个主要诸侯国的纪年梳理,于读者研读春秋战国史大有裨益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56:44<<81
4.【红色基因赓续百年】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开山传世1958年9月,《中国历史地理图集》(以下简称“《图集》”)编绘体制发生变化,编绘工作被列入复旦大学研究工作计划,由复旦大学负责组织。伴随着《图集》的编纂,历史地理学科在复旦大学发展起来。 1960年代初,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编图人员合影,前排左五谭其骧 1965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首批历史地理专门化毕业生合影,中排jvzquC41yo€y0ozfcp4ff~3ep1j41kh1e4668?f53895:8ucig4ivv
5.中国历史年表(修订珍藏本)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历史年表》课题组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4-04 版次:2 ISBN:9787101096279 定价:39.00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88页 字数:80千字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年表(修订珍藏本)》原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提议编纂,具体工作由辛德勇jvzquC41dqul0ttpih€/exr164786<498:?48:682
6.艺评陈履生:一艘船与一座博物馆央博关于瓦萨号的历史编年—— 1625年开始建造,历时两年。约400名木匠、工匠、雕刻师、漆工、上釉工、修帆工、铁匠等参与了建造工作。船有3根桅杆,可悬挂10张帆。船身排列有64门火炮炮口。 1628年8月10日,首航。在离开港口仅仅约1300米,即告沉没。 1956年,“瓦萨号”沉船被独立研究者安德斯·弗朗热发现。 jvzquC41ctzt0lhvx0ipo8724351486:1CXUKFGxwkTt;ZCyU?Wo`wpo4714:=0ujznn
7.历史编纂:中国史学优于西方史学理论《四库全书总目》将历代史籍区分为15类: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别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梁启超《新史学》则将史书体裁区分为10种:正史、编年、纪事本末、政书、杂史、传记、地志、学史、史学、附庸。风格各异的历史著作形式是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 jvzq<84vjgus{7ugqrrf0lto0et0p87237515<51e6665:2489<9;B:0jvsm
8.中国历史纪年新发现:黄帝元年为公元前2697年中国历史纪年新发现:黄帝元年为公元前2697年 这是一个文明古国的年表:从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2700年,是这一古王朝纪年的粗估;公元前2750年,属第三王朝孟非斯时代,精度为数十年;从公元前2400年至公元前2375年,是第五、六王朝的赫利波利斯时代,精度为十年以内;从公元前2280年至公元前1786年,精度已达数年;而第十二王 jvzquC41yy}/vrggve{m0lto1|nvcwyk1yn{v89679
9.观影簿丨不正确的个体记忆——我的2020年度十佳及观影总结2020 / 中国大陆 / 纪录片 / 郭熙志 8、《渡口编年:周家》 郭熙志的渡口编年系列,与其说是纪录片版的《少年时代》,不如说是像项飙之于「浙江村」那样,属于他的影像版的「渡口村」。 导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式进入到这三个家庭,跟踪拍摄长达二十年。从 1200 个小时的素材中反复筛选出一条导演认为相对不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68759928
10.近代中国世界历史编纂(1840—1949)》入选中国历史学年度优秀著作为反映中国历史学研究前沿,构建权威、科学、公正的历史学评价体系,引领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自2020年开始推出年度报告《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旨在梳理研究进展、盘点研究热点、评选优秀论著。通过专家推荐、大数据采集、课题组筛选、问卷调查、专家审定等程序,评选出2021年度中国历史学五部优jvzquC41yy}/utqkd0io1l44248.2@24:1<59;730unuou
11.《历史语言学研究》历史语言学研究《历史语言学研究》创刊于2008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史语法与词汇学学科(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主办、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系列学术集刊。入选AMI核心集刊。每年两辑。 本刊旨在为国内外历史语言学界提供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以便更好地推进汉语历史语言学的发展。主要发表原创性的历史语言学及相关专jvzq<84nkpm/ejxu0et0|r~wcp5kktfppkgolrfp1nyz{~l14633:61v4633:633a;49<=990nuou
12.论顾颉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以民族史编撰为中心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在近百年来与西方列强的对抗中,中华民族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1]中华民族在近代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学术努力与推动。正如钱穆所言,民国以来中国的学术思想,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救国保种”。[2]在国家和民族危亡jvzq<84nkunju~t0ecyt0ls1|uk1ƒx{la€xix{lu532;6341z32;63436`7<=2:79/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