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著作了《左传》吗左丘明著《左传》的传说是怎么来的春秋孔子左氏春秋司马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这样一个让人深信不疑的故事。

说的是:孔子崇尚三代之治,尊崇周礼,他目睹诸侯争霸、礼乐崩坏,在忧心如焚之下,油然而生出一种匡时救弊责任感。于是,他周游列国,到处游说自己的政治观点,想凭一己之力在某一诸侯国实施变革,由点发散到面,全面扭转社会风气。无奈得不到任何诸侯国的支持,只在碌碌奔波中徒掷了光阴,空耗了精力。心灰意冷之余,孔子回到了鲁国,闭门静思,决定另辟蹊径,用余生来整理古代相传下来的文献,编写历史著作《春秋》,以定名分、正人心,通过对诸侯、大夫的褒贬,从心理上来钳制他们,惩恶扬善,拨乱反正,恢复周礼,还归天下以美好的社会秩序。但是,他在著作《春秋》时,原始察终,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太过深奥。他的好朋友左丘明生怕后人不理解,误入歧途,于是作《左氏春秋》为之作注。

故事优美动听,也合情合理。

但未必是真。

且让老覃简单梳理一下这个故事的源头。

首先,《春秋》和《左氏春秋》这两部书是真实存在的,其中,《春秋》既然被说成是孔圣人的作品,那就非同小可了,在汉代被尊为了儒家“六经”之一。而《左氏春秋》与《春秋》关系如此密切,也被尊为了儒家“十三经”之一,被东汉人班固改称为《左氏春秋传》,简称为《左传》。

不用说,《春秋》和《左氏春秋》这两部书的存在,是滋生上述故事的土壤。

那么,故事的种子是谁播种下的呢?

是儒家亚圣孟子。

《孟子·滕文公下》中煞有介事地说:“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这是最早提到孔子著作了《春秋》的文献。

但孔子平生是主张“述而不作”的,并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孔子著作过什么作品。

像我们所熟知的《论语》,其实是孔子的门人以及再传门人对孔子的言行所做的笔录,并非孔子的著作。

另外,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坐而论道,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唯独没有片语只语涉及《春秋》。

之前老覃写了《孔子著〈春秋〉?孔子和〈春秋〉有关系吗?孔子表示自己很委屈》一文,已明确说了,在西周、春秋时代,统治阶级士君子国人的确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个领域享有极其广的民主权利,他们可以黜天子、逐诸侯,流放卿士大夫,决定众多国家大事。其中掌管国史记录的史官,更是可以通过刀笔钳制天子、诸侯、卿士大夫的言行;而天子、诸侯、卿士大夫却不能随便观看、修改任何史料。像著名的“赵盾弑其君”、“崔杼弑其君”的史事都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孔子不是史官,他是无权修改太史所掌管的国史记录的著作的,更不能越职编著《春秋》!

最关键是,孔子一生尊崇周礼、恪守周礼,他是绝不会僭越和践踏周礼去著作、编修《春秋》的。

即司马迁讲的故事是靠不住的。

但是,《论语·公冶长》出现了一句没头没脑的话,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这句话被司马迁盯上了。

因为里面有“左丘明”这三个字。

这是现存资料中有关“左丘明”的最早记载。

从孔子说的这句话来看,孔子是非常赞赏左丘明的——左丘明厌恶巧言令色之徒,孔子就说,左丘明厌恶这种人,我孔丘也是同样厌恶这种人。

司马迁于是断定:左丘明和孔子是志趣相投的一对好伙伴,一起读书,一起高谈,一起游学,一起著书。

而且,儒家亚圣孟子都说了,《春秋》是孔夫子编著的;那还有一本《左氏春秋》呢?这《左氏春秋》可不应该就是这个左丘明编著的吗?

得,司马迁一拍脑袋,他在写《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时,大笔一挥,就写了孔夫子编著《春秋》和左丘明编著《左氏春秋》的情节。

他写“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四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然后笔锋一转,说“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说孔子写得太过艰涩深奥,他的弟子都各自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解释,“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左丘明为了不让孔子的本义埋没,“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司马迁把这则故事说得活灵活现,东汉初年的学者桓谭即在《新论》沿袭其说,称:“《左氏》经之与传,犹衣之表里,相持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

班固把这一画面一本正经地写入了《汉书·艺文志》中,云:“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藉朝聘以正礼乐。”

既然司马迁、班固这两位史学大佬都这样言之凿凿地说孔夫子编著了《春秋》、左丘明编著了《左氏春秋》,后世诸路史学专家不得不信,都以为果真是如此。

汉宣帝时的博士严彭祖著《严氏春秋》引《孔子家语·观周》篇进一步把班固脑补出的画面丰富化,写:“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入周,观周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但是,诚如上面所说,孔子并非史官,即“孔子编著《春秋》”,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

那么《左氏春秋》是否为左丘明的著作呢?

悬。

因为,要证明《左氏春秋》是左丘明编著的,也同样得先证明左丘明是一个史官。

有人说,左丘明必须是史官啊,班固不就在《汉书·艺文志》春秋类《左氏传》之下清清楚楚地注明了吗?说:“左丘明,鲁太史。”

但是,查现存资料,最早讲左丘明是鲁太史的人应该是与司马迁同时代的孔安国。

孔安国为《论语》作注,他在《论语·公冶长》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的条文中,注称左丘明为“鲁太史”。

人家孔子的话里没有透露出左丘明是鲁太史的任何信息,直接称呼“左丘明”。

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也只说“鲁君子左丘明”。

孔安国是从哪儿考证出左丘明是鲁太史的?

想来想去,估计,孔安国是认为《左氏春秋》的内容如此丰富,述事如此广博,非史官不能完成。

而他在此前已先入为主地认定了《左氏春秋》的作者就是左丘明。

二者结合,麻利得出了结论:左丘明是鲁太史。

由此可见,孔安国的说法完全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未必是事实。

东汉的班固未经审辨,按照孔安国的说法,在《汉书·艺文志》的自注里大大方方地写:“左丘明,鲁太史。”

但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事实是,在春秋时代,人们在称呼史官时,往往会将该史官的职称或者其氏号与其名字并列在一起来称呼的。

比如《左传》昭公12年条出现的“左史倚相”、《左传》庄公32年条出现的“内史过"、《左传》襄公30年条出现的“史赵”、《左传》哀公9年条出现的“史龟”、《左传》僖公15年条出现的“史苏”、《左传》昭公31年条出现的“史墨”和《左传》定公4年条出现的“史皇”等等。

当然,也有在称呼时省去了职称后面的人名的,但保留有其职称或氏号是必定的。

如《左传》襄公14年条出现的“左史”、《左传》襄公23年条出现的“外史”、《左传》襄公25年条出现的“太史”、《左传》襄公30年条出现的“大史”、《左传》昭公2年条出现的“大史氏”等等。

根据《汉书·艺文志》里的解释:“太史对内史亦称左史,《周书·史记篇》穆王时有左史戎夫。《大戴礼记·盛德篇》云:‘内史、太史,左右手也。’庐注云:‘太史为左史,内史为。’《玉藻》 云:‘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即这些左史、外史、太史、大史、大史氏,都是史官的职称或氏号。以上条文,都是只出现史官的职称或氏号而没有出现该史官的名字。

如果左丘明是鲁国的太史,孔子又是那么欣赏他,并且孔子又是那样一个彬彬有礼的人,那孔子不会直呼其名“左丘明”,而应该尊称他为“太史左丘明”或“史左”。

司马迁著《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因为他实在查不出什么可以证明左丘明当过鲁太史的材料,所以他也没有说“左丘明,鲁太史”,而是很谨慎地称呼左丘明为“鲁君子左丘明”。

好一个孔安国,居然在为《论语》作注时整出了句“左丘明,鲁太史”。

更搞的是,新近突然冒出的一份孔府新资料《左传精舍志》,也想当然地咬定:左丘明“世为鲁左史官”。

是的,春秋时期的史官都是世传其职的,如果左丘明是史官,那么他的祖辈、父辈和儿孙辈都应该是史官。

而且,鲁国是众诸侯国中最为重视典籍的,该国史官的地位非常显要,该国史官频频在史籍上露脸。

比如宣公时,有规劝宣公不要在“鱼方别孕”时滥捕的太史克;又比如在哀公时,有在艾陵之战中奔赴前线询问国书首级的太史固送。

左丘明和他的祖父儿孙辈的行为事迹竟全然不见于任何记载。

据此可以断定,左丘明不可能是太史。

甚至,非但左丘明的身份可疑,就连左丘明这个名字,至今也仍是一笔糊涂账。

大多数人认为,左丘明姓“左”,名“丘明”。

但有一部分人认为,左丘明的姓是复姓,为“左丘”,名是“明”。

清代学者刘宝楠就在《正义》里解释说:“左氏是两字氏,明其名也。左丘亦单称左,故旧文皆言左传,不言左丘传。”

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左”是官名,“丘”是姓,“明”是名。

如近代学者刘师培就在他的《左传答问》里说:“以丘明为鲁太史,左史即太史,左其官,丘其姓,明其名。其不称《丘氏传》,而称左氏传者,以孔门弟子讳言丘也。”

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左丘明的名字已经湮没迷失而不可考,“明”其实是他的外号,就跟兵法家孙膑一样,“膑”并不是孙膑的名,是因为孙膑的膝膑骨被庞涓挖了,得了个“膑”的外号。

可不是吗?《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了:“左丘失明,厥有论语。”左丘是因为双目失明了,所以人们才叫他“左丘明”。

近代史学家郭沫若在《青铜时代·述吴起》中也有“左史成盲”的说法。

看看,这一切公案、这一切迷案,都缘起于《论语》出现的“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一句话。

不管如何,如果根据《论语》出现的这一句话来判断左丘明和孔子是同时代人,并且他们是一对很要好的朋友。那就会引出另一个问题:虽然《春秋左氏》所记录的史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但书中提到了一些预言的应验时间已经延伸到了战国中期。

所以,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吴起传〈左氏春秋〉考》中大胆提出,《左氏春秋》不可能是左丘明所著,而极有可能为吴起所著。

老覃认为,说《左氏春秋》为吴起所著是欠缺有力证据的,但说《左氏春秋》并非左丘明作品是没有问题的。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中国古代官职名称汇总并解译55.管带——官名。清末新军制,统辖一营的长官,称为管带。海军舰长,亦用此称呼。 中国古代官职大小,相当于今天的什么官? 1.太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刺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相当于省(市)长,兼省(市)军jvzquC41yy}/lrfpuj{/exr1r1:55;7c;9i92@
1.《浅谈史官文化对文学的促进作用:基于文艺理论的多维解读》——读书里的古代史官表科普了一个小知识:每个时代史官职称的名字不一定是一样的。至少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太史令是史官独有的称呼(怪我孤陋寡闻),其实不然秦,汉开始才是“太史令”汉朝以后对于史官的称呼又有不同。例如唐后期改成司天监,明又是钦天监正。边读这本书边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难怪有的时候读一些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85?:;971
2.2023年初中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享中国古代史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jvzq<84yyy4{jxsimcu/exr1g1814;6433575B:85e>9g96h0unuou
3.《尚书》概说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可以看古代的史官他记的是君主的行为,英目的是慎言行,昭法式,也就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历史学家所要做的考证事情,记录事情是不太一样的, 他有很强的道徳目的和道徳性在其中,所以《尚书》这部书既是部历史着作而又是一部徳行道徳着作。 那么《尚书》为什么叫做“尚书”我们来介绍一下尚书的兔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
4.为何李世民活着时,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就称呼他为太宗?实际上,魏征并没有在奏疏中使用这一称呼,而是后来的史官在整理这篇奏疏时,为了让后人更容易了解历史背景和承接关系,才将“唐太宗”这一庙号加在了文本中。这是史官为了便于后代理解历史和人物关系而作出的调整。古代的奏折通常不需要特定的标题,诸如《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标题,正是后世史官在记录时添加的。jvzq<84jgcrujwjyu0ypj~3eqo5b1B7543=3;>d343777@5;
5.追寻缺席的历史主角:书写古代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可能性这些资料涉及的并不是事件,而是知识与制度,关于信仰、风俗,以及文史星历医卜等技术性知识,在中国古代有一种专门的称呼——数术。这些知识是古代的“科学”,其中绝大多数的内容,都为上至皇帝下至庶民所共享。所以观察这些知识,能够看到社会的一般面相。另外,某些涉及全社会的制度,贯穿整个社会的所有层级,也是用来观察jvzq<84o0dpog€x0eqs/ew4fgvgjn86888<879:;38?56<3jvor
6.穿越到古代,你能做什么?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历史。 音乐学 乐师在古时为官名。周礼乐并重,以诗书礼乐为教学内容,故大司乐、乐师能集乐官、学官于一身。 古代宫廷乐师为皇帝提供娱乐消遣等活动。古代著名乐师有高渐离、俞伯牙、姜夔等。现在,乐师jvzquC41yy}/jwyx0v|0tqm/:2<17B;4485bt}neng521:;523:22>=287>:3<7;
7.中国史学精神(大学者谈史系列)第一篇中国史学起源在线免费阅读从中者,或最古之史官职务且以占卜为最重要。占而后记之,又与商代贞人之先卜贞而后刻于甲骨上者相类似,贞人犹能保存史官之古义;而贞人者,亦古代史官之一种也。 刘知几《史通·史官》篇: 寻自古太史之职,虽以著述为宗,而兼掌历象日月阴阳度数。jvzquC41hctrknsqxgr/exr1tggeg{495:?26A6784>8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