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图书馆的起源甚早,一般的说法是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周朝时期。然而从《易》中的“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载看,周代以前已有了藏书之举了。夏朝亦有“执图法“的史官,因此,我国创立图书馆的时间似应远溯比周朝更久远的年代。
《史记》
到了周代,即有专官管理典籍。而专门收藏典籍的地方,叫“盟府”,也叫“故府”。如《春秋左氏传》说,“夫赏,国之典也,藏于盟府,不可废也”,“晋之从政者,子姑受功,归,吾视诸故府”。
据《史记》和《汉书》载,哲学家老子就曾做过我们现在所知的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称“柱下史”我“守藏室之史”,因为他管理着“百国宝书”,连周游列国,博览120国古今典籍的孔子,也要向他请教。这一时期,是我国图书馆的大发展时期,后来,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下令除了史官所藏秦国史记以外,别国史记一概焚毁。除了博士官所藏图书外,私人所藏儒家经典和谙子著作一律送官府烧毁,只有医药卜筮、农作书不禁,从而使古代典籍唐受了一次大摧残,损失惨重。
秦始皇
秦灭汉立,国家重新得到发展。西汉初年,相国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面盖了三座藏书阁,其中两座叫石渠阁和天禄阁。后来石渠和天禄就成了皇家藏书馆的别称。武帝之时,汉胡国力已相当强盛,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武帝下令花求天下遗书,并且“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等诸子传说,皆充祕府。”这里所提及的“秘府”,亦称“秘阁”,指皇室栽书处,其藏书则称“中书”或“中秘书”。
刘邦、萧何、韩信雕像
为了利于防火、防潮等,汉代宫中藏书室有用石块瑚成的“石室”,书柜则为铜包边的“金匮”。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继承父业担任的太史令一职,主要责任就有掌管国家图书一项。也正由于“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使司马迁有机会遍渎宫中“石室、金上飞书”,得有机会饱览国宗图书馆里的秘书要籍,来从事“悉论先人新次归闻”的整理工作,开始了《史记》这一鸿篇巨制的写作。
公元前26年,汉成帝派陈农到各地访问图书,同吋指定刘向主持皇家图书馆的整理校勘工作。刘向死后,其子刘歆继承父业,统计藏书3090卷,编成《七略》一书,这是我国图书史上第一次有关畠家藏书数目的明确记载,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目录之一。
《七略》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秘书郎、秘书监(即国家图书馆馆长)管理藏书。当时仅仅在南朝梁武帝的文德殿藏书就有23106卷。由于纸的普及,这一阶段私人藏书相当盛行,可谓“四境之内,家有文史“,典型者如西晋文学家张华,有书30车,南朝梁代文学家任站亦藏书万余卷,隋唐之际,天下统一,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
唐太宗
唐太宗贞视年间,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相安主薄吋,也将县以一柜官书加以整理,投記广充,供七子阅宽。不少著名的藏书家,亦视己所藏为“天下公器”供人们借阅传抄,而不当作“深锁琅萨附元虫”的摆设。如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宋敏求,吝书3万卷,于是许多人等着在他家附近近住,以致房口暴涨。
宋代的不少蔵书家还是字业上的有成就者。例如,司马光的独乐园读书堂,藏有文史书万余卷,而他“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署”,成为一代巨儒,写下了《资治通鉴》等大量著作。
司马光
再加上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宋朝的藏书数大大超越前人。譬如,明代藏书家毛苜,私人藏书多达4000余本,大部分都是宋元刻本。而且他允许別人登商借阅。据说来这里看书搭“轴铲衔接,二十余里”。
而建于嘉洛末年的宁波城西的天一闻,是明代范饮藏书的拖方。他生前规定“代不分书,书不出阁”,页有成书7Q000余卷,绝大多数是明代的刻本祖抄本。天一构是我口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也是世个上现存最早的图书馆之一,如今已经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治通鉴》手稿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代的图书馆,大都是用亭、曰、楼、闫、語、堂、轩、居、室、庵之类作名称的,而这也是我国古代藏书文化丰富多彩的象征之一。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