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作为中华儿女必须要牢牢的记住这段历史,为新中国的强大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很多同学并不太清楚这段历史究竟是如何发展的,今天就带大家来梳理一下,整个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首先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历史。历经清朝晚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京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和重庆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第一次鸦片战争——近代史的开端(1840-1842)
19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阻断了英国的鸦片倾销之路,这成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英国用尖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这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并开放沿海城市作为通商口岸,中国国家主权开始沦丧,各国列强紧随其后,利用通商口岸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随后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转变,由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主权沦丧加剧(1856-1860)
1856年英国和法国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英法组成联军侵入北京,疯狂掠夺珠宝并放火烧了圆明园,圆明园——这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在侵略者的铁蹄下被付之一炬。之后沙俄趁火打劫,以“居中调停”为名义胁迫清政府割让东北及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对列强施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及中俄《瑷珲条约》,令人心痛的是,在此期间,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列强和清政府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表达了人民大众强烈的反帝反封的愿望。至此,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中日甲午战争——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1894-1895)
19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清政府中央集团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军事和经济,而此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了近代化道路,开始对外扩张,并把目光转向中国。日本以朝鲜为跳板开始了侵略中国之路,甲午海战是双方的一场正面对决,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主帅的不抵抗政策,即使出现了邓世昌、丁汝昌等优秀爱国将领,仍没有改变战争的结局,使得原本优于日本军备的中国海军落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战败折射出的其实已经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的角逐,而是先进社会制度与腐朽封建专制制度的对决,很明显,清政府试图在不改变原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单纯改革军事的愿望落空了,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了大量领土,开放了更多的通商口岸,日本攫取的巨大利益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00-1901)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到处损毁电线、铁路、烧毁教堂,威胁各国公使安全,而清政府企图扶持义和团对抗洋人,激起列强不满,英、法、美、德、意等国联合起来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名,行瓜分和掠夺中国之实,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虽然经过了抵抗,但由于国力衰弱,清政府的倒戈,以袁世凯为首的南方各省隔岸观火,最终导致战争失败,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赔偿白银4.5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衰弱,此时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1-1912)
20世纪初,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继建立,为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此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袖、统一的纲领和统一的组织领导。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同时又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的开端(1919)
(二)抗日战争——中华民族陷入危亡(1931-1937-1945)
(三)解放战争——解放中国的最后一关(1946-1949)
中国结束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自此近代史结束。如今新中国已经走过了风雨飘摇的70多年的历程,为了防止历史重演,我们需要牢牢记住这段屈辱的百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