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岱,“美国环境史研究综述”,《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八期。曾华璧,“论环境史研究的源起、意义与谜思:以美国的论著为例之探讨”,《台大历史学报》,第23期,1999年。
[3]包茂红,“环境史:历史、理论与方法”,《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4期。
[4]夏明方,“老问题与新方法:与时俱进的明清江南经济研究”,《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本次会议于2005年8月17—19日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主要的主办方是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和中国农史学会。笔者参与组织了会议,帮助邀请了几位境外著名环境史学家与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6]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2000年第4期。
[7]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刍议”,《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2年第1期。
[8] M. Williams, “The relations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historical geography”,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20, 1 (1994). J. M. Powell,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 Australian interface”, 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22 ( 1996 ), pp.253—273.
[10]例如,笔者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硕士和博士生招生方向是“环境史和亚太区域史”,开设的环境史课程有:本科生通选课《人类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生选修课《环境史学史》、《南非环境史》、《环境史文献选读》和《亚太区域环境史》,设立了由国外第一流的环境史学家主讲的《环境史前沿系列讲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课程培养体系。
[12]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4年。
[13]任勇等著,《日本的环境管理及产业污染防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
[14]刘大椿,明日香寿川等著,《环境问题:从中日比较与合作的观点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夏光等著,《中日环境政策比较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年。
[15]包茂红,《森林与发展:菲律宾森林滥伐研究(1946—1995)》,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包茂红,《中国の环境ガバナンスと东北アヅアの环境协力》,北川秀树监译,はる书房,2009年。
[17]廖国强等,《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8]尹绍亭,秋道智弥主编,《人类学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9]何群,《环境与小民族生存:鄂伦春文化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0]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我国气候带的变迁及生物分布界限的推移”,《历史地理》,第五辑。张丕远,《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满志敏,“唐代气候冷暖分期及各期气候冷暖特征的研究”,《历史地理》,第八辑;“光绪三年北方大旱的气候背景”,《复旦学报》,2000年第6期。王宏吕,《中国西部气候生态演替:历史与展望》,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
[21]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学术月刊》,1962年第2期。谭其骧主编,《黄河史论丛》,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编,《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编,《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技出版社,1987年。
[22]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史略》编写组,《长江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谭其骧,张修桂,《鄱阳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复旦学报》,1982年第2期。张修桂,“洞庭湖演变的历史过程”,《历史地理》(创刊号)。湖南省水利电力科学研究所编,《洞庭湖变迁史》,1967年。
[24]参看王苏民、窦鸿身,《中国湖泊志》,科学出版社,1998年。
[25]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1995年。何业恒,《中国珍稀兽类的历史变迁》,河南科技出版社,1993年。华林甫,“唐代粟、麦生产的地理布局初探”,《中国农史》,1990年第2、3期;“唐代水稻生产的地理布局及其变迁初探”,《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韩茂莉,“论宋代小麦种植范围在江南地区的扩展”,《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4期;“宋代桑麻业地理分布初探”,《中国农史》,1992年第2期。曹树基,“清代玉米、番薯分布的地理特征”,《历史地理研究》,第二辑,1990年。
[26]李根蟠,原宗子,曹幸穗编,《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27]倪根金主编,《生物史与农史新探》,台湾:万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
[28]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29]朱士光,“西安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与都城长安相互影响之关系”,《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于希贤,“北京市历史自然环境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期;“北京地区天然森林植被的破坏过程及其后果”,《环境变迁研究》(创刊号),1984年。武伯纶,《西安历史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年。王伟杰等,《北京环境史话》,地质出版社,1990年。
[30]史念海主编,《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出版,1999年。
[31] 佐藤武敏,“唐宋都市饮水问题”,《中国水利史研究》,1975年第五期。梅原郁,“宋代的开封与都市制度”,《鹰陵史学》第三、四号,1977年。妹尾达彦,“唐代长安城与关中平原的生态环境变迁”和鹤间和幸,“汉长安城的自然景观”,载史念海主编,《汉唐长安与关中平原》。
[32]美国的城市环境史研究经过激烈的争论也形成了类似的理论观点。参看包茂红,“马丁·麦乐西和美国城市环境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4期。
[33]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史念海,曹尔琴,朱士光,《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朱士光,《黄土高原地区环境变迁及其治理》,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年。
[34]萧正洪,《环境与技术选择——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李心纯,《黄河流域与绿色文明:明代tll西河北的农业生态环境》.人民出版社,l999年。
[35]侯仁之,“从红柳河上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文物》,1973年第1期。景爱,“清代科尔沁的垦荒”,《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3期;“沙坡头地区的环境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第3期。
[36]黄盛璋,“论绿洲研究与绿洲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2辑。
[37]陈吉余,《中国海岸发育过程和演变规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谭其骧,“上海市大陆部分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考古》,1973年第1期。张修桂,“上海地区成陆过程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历史地理》,第十四辑。侯仁之,“历史时期渤海湾西部海岸线的变迁”,《地理学资料》,1957年第1期。天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渤海湾西岸考古调查和海岸线变迁研究”,《历史研究》,1966年第1期。
[38]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39]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519页。
[40]斯大林,“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文选》,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93页。
[41] Judith Shapiro,Mao’s War Against Nature:Poli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Revolutionary Chi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2]赖文,李永宸,《岭南瘟疫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43]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4]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1230—1960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
[45]邓云特,《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37年。
[46]李文海主编,《灾荒与饥馑》,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47]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三联书店,2000年;“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同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中国早期工业化阶段原始积累过程的灾害史分析”,《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论1876至1879年间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对华赈济事业”,《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略论洋务派对传统灾异观的批判与利用”,《中州学刊》,2002年第1期。
[48]除正文中要重点介绍的三部著作外,其他灾荒史的著作和译著还有:卜风贤,《周秦汉晋时期农业灾害和农业减灾方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农业灾害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陈业新,《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康沛竹,《灾荒与晚清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王林主编,《山东近代灾荒史》,齐鲁书社,2004年。汪汉忠,《灾害、社会与现代化:以苏北民国时期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蔡勤禹,《民间组织与灾荒救治:民国华洋义赈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孙绍骋,《中国救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魏丕信,《十八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49]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编,《自然灾害与中国社会历史结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50]于运全,《海洋天灾:中国历史时期的海洋灾害与沿海社会经济》,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
[51]康沛竹,《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防灾救灾的思想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52]蓝勇,《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53]肖瑞玲等,《明清内蒙古西部地区开发与土地沙化》,中华书局,2006年。
[54]王建革,《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55]赵珍,《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
[56]韩茂莉,《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两辽河流域农牧业与环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57]钱天鹤,《保护山禽野兽与狩猎法》,《科学的中国》,1933年第1期。陈嵘,《历代森林史略及民国林政史料》,中华农学会,1934年;《中国森林史料》,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年。罗桂环,舒俭民编著,《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迁与环境保护》第四章之第五节“近代生物资源保护”和第五章之第四节“辛亥革命前后的森林保护”,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年。
[58]袁清林编著,《中国环境保护史话》,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89年。李丙寅等著,《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罗桂环等著,《中国环境保护史稿》,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年。
[59]参看约翰·麦克尼尔,“南世界透视中国环境史”,载刘翠溶、伊懋可主编,《积渐所止:中国环境史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1995年,第53—54页。
[60]史念海,《河山集(四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谭其骧的序。
[61]刘沛林,吴宏歧,“遥感技术应用于历史地理学刍议”,《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第1期。陈渭南等,“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孢粉组合与气候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3年第1期。
[62]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63]乌沧萍、侯东民主编,《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64]朱士光,“丰功伟业利当世,一代宗师泽后人——史念海教授的治学思想及其成就”,《山西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65]参看史念海,《黄河流域诸河流的演变与治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66] “关于根本解决西安城市用水问题的建议”,见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第177页。
[67]陕西省林业厅,“关于史念海教授建议解决西安用水问题的意见报告”,见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第177—178页。
[68]史念海,“发挥中国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3期。
[69]阿兰·贝克,“阿兰·贝克谈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期。
[70] Peter Ho, “Greening without conflict? Environmentalism, NGOs and civil society in China”,Development and Change, 32 (2001). Bao Maohong, “Environmental NGOs in transforming China”, Nature and Culture, 4 ( 1 ), 2009
[71]在现有的部分世界环境史著作中,基本上没有中国环境史的内容。如Jared Diamond, Guns,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W. W. Norton & Company, 1999. Clive Ponting,A Green History of the Worl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Collapse of Great Civilizations, New York,1992. Sing C. Chew, World Ecological Degradation: Accum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Deforestation,3000 B. C.-A. D.2000. AltaMira Press,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