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政变之痛与年的霸权之罪,“·政变”给智利留下难以愈合历史伤疤

50年前的9月11日,同样有一个对美洲地区影响深远的大事件。那一天,智利军事强人皮诺切特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支持下轰炸总统府,当选三年的左翼总统阿连德被迫自杀,之后皮诺切特取缔左翼政党、解散国会、建立军政府,智利进入了长达17年的军事独裁统治时期。

50年过去了,“9·11政变”给智利社会留下的历史伤疤仍未愈合。据报道,智利总统博里奇今年发起大规模纪念活动,以缅怀在政变中遇难的前总统阿连德及众多民众,同时揭露美国干预智利政局和推动“9·11政变”的真相。事实上,在自1823年“门罗主义”提出以来的200年中,美国对拉美“后院”的军事干预和经济掠夺未曾停息,拉美国家对美国“帝国强权”的持续抗争也从未中断。

1973年智利政变的持久悲剧

1973年政变之前,智利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宪政民主国家之一。“9·11政变”导致智利国会解散、宪法中止、法治失范,对智利和整个拉丁美洲产生了深远影响。皮诺切特军政府执政后,发起对持有不同政见者的残酷迫害行动,数以万计的反对派和异见人士遭遇酷刑、处决和失踪,至今仍有1469名受害者失踪。“9·11政变”给智利历史留下了持久的伤疤,引发了人们对政治稳定性的担忧,加剧了左右翼政治分裂。民选政府被废黜也激发了整个拉丁美洲的军事接管风潮,到1976年底,拉美超过80%的人口都处于右翼军事独裁政府的统治之下。

“门罗主义”难掩霸权本质

自“门罗主义”问世以来,美国一直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家的“地缘后院”和战略屏障。“门罗主义”最早于1823年由时任美国总统的门罗提出,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实则是将拉美视为美国的“天然附属物”,通过强权干涉、军事颠覆和威逼利诱等手段,迫使拉美国家按美国意志行事。“门罗主义”提出200年来,美国以“美洲之名”行“霸权之实”,攫取拉美自然资源,破坏拉美国家经济,干涉拉美国家内政,导致拉美国家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不平等加剧。

从历史上看,美国的发家史也是拉美国家的血泪史和抗争史。19世纪中期,以“天定命运论”为特征的扩张主义思潮在美国蔓延,推动美国实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领土扩张行动。1845年,美国与得克萨斯签订合并条约,正式吞并原属于墨西哥的得克萨斯。1848年,美国又通过与墨西哥的战争,仅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就攫取墨西哥将近一半的领土。在“天定命运论”的指引下,美国完成了从东海岸到西海岸的大陆扩张,而“门罗主义”则为美国防止英国等欧洲列强的介入做好了铺垫。

欲行干涉,何患无辞!1904年12月,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国情咨文中称:“长期的过失或虚弱无能,造成文明社会联系全面松弛。在美洲,最终可能需要某个文明国家出面干涉;而在西半球,美国为了奉行门罗主义,不得不行使国际警察的权力。”西奥多·罗斯福对“门罗主义”的“阐释”,成为美国推行“大棒政策”的依据。按照这一自编的理论,美国可以肆无忌惮地对任何拉美国家进行武装干涉,充当整个西半球的“宪兵”。此时,“门罗主义”成为美国推行帝国主义政策的思想基石和外交工具。据统计,自1898年至1932年间,美国对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0个国家的干涉就达34次之多。除了挥舞“大棒”之外,美国还通过“金元外交”对拉美国家输出资本,逐步控制拉美各国的经济命脉。

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1898年至1994年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美国政府在拉美地区成功策划和实施了至少41次政变,相当于每28个月就有一次。这41次政变中,有17次是美国通过军事行动进行直接干预,另外24次是通过隐蔽行动进行间接干预。值得注意的是,这41次政变还不包括美国失败的干预行动,最臭名昭著的是1961年的古巴“猪湾入侵”事件。德国历史学家斯特凡·林克在其专著《拉美与美国:殖民时期至今的历史纠葛》中认为,从殖民时期至21世纪初,美拉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帝国结构”,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美国对拉美战略的“帝国主义”色彩尤为突出。

拉美国家团结自强迈出新步伐

进入21世纪后,在拉美第一波左翼执政“粉红浪潮”的催化下,拉美国家的联合自主意识日趋增强。由于不满美国对美洲国家组织的操控,拉美各国于2011年创建了将美国排除在外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这一机构的成立预示着拉美国家的对外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拉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随着左翼力量2022年在拉美多国接连上台执政,左翼力量在整个拉美地区正占据绝对优势。鉴于拉美左翼浪潮的兴起,美国试图把“门罗主义”换新装的拙劣图谋遭遇重挫。2022年6月,在美国主办的第九届美洲峰会上,美国试图借主场优势重塑自身在美洲的领导地位。然而,因美国拒绝邀请古巴、委内瑞拉和尼加拉瓜三国领导人参会,峰会遭到拉美多国领导人的公开抵制。处于尴尬境地的拜登政府被迫认识到:美国“后院”的“风向”变了。

拉美国家在寻求团结自强的道路上正不断迈出新步伐。今年1月,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第七届峰会通过《布宜诺斯艾利斯宣言》,指出拉共体成员国承诺在尊重“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加强团结,坚定推进一体化进程”,并明确表示反对影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任何“单边行为”。今年5月,南美国家领导人会议在巴西举行,就如何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南美一体化交换意见并达成《巴西利亚共识》,指出南美国家领导人将“法治价值、体制稳定、主权和不干涉内政”作为地区进步的基本原则,展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意志。巴西总统卢拉在会上不仅提出创建共同货币、摆脱对美元体系依赖的建议,还表示美国对委内瑞拉实施制裁是美国的错,“美国进行了极其夸张的封锁,这比战争更糟糕”。

如今,在“玻利瓦尔主义”的旗帜下,拉美地区正发生历史性巨变和此起彼伏的反美运动,使美国无法在西半球予取予求,随意推行其霸权政策。

(作者:崔守军,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发展研究所所长)

THE END
0.书评(百年孤独)书评这部小说虽然描写了拉丁美洲的百年历史,但是它的重点不在交代事件,叙述过程,而在塑造人物,更确切地讲,是在描写人物的心灵,刻画人物群体中的不同个性以及他们的总体特征──孤独。作家以简练的笔法,直接刻画人物的多种意识层面和心理活动,甚至有意忽视外形的描写,舍弃那些对表现人物心理无关的细节。因此,他笔下的那些人物,就其外形和经历来讲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557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