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赣州客家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与地图分析,确定村落位置,结合历史文献与历史地图,提取村落建设年代信息,研判村落传统属性;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地理信息时空数据库”。采用最邻近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法、叠置分析法等方法,从空间和时间两大维度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历史演化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空间分布上,山体与耕地是影响村落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为了留出耕地,村落多顺应山体呈线性展开,相对水体而言,与山体依附关系更强;在时间演进上,村落在宋、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期均表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状态,但集聚中心持续转移扩散,在此过程中,经济技术发展以及政治军事格局对村落的历史空间演进产生了重大深远影响。
【关键词】地域文化;时空分布;历史演化;客家传统村落;聚落;自然与人文环境;赣州
客家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客家族群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展现出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由历史上中原汉民渐次南下与南方土著不断融合而形成。它既传承了中原汉民族的文化,又吸收了当地文化,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了适宜自身生存和繁衍的村落文化。赣闽粤三省毗邻区是客家民系的成形区,是客家人核心聚居地。而位于赣闽粤交界处的赣州是接纳北方汉民南迁的第一站,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地,是客家文化特色的聚居区,因此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当前,国内外对传统村落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涉及文化景观、空间形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开发 、空间分布规律、新技术的应用与分析等方面。但这些成果多建立在典型案例分析、定性描述的基础上,或是从全国、省域层面对传统村落大样本的定量分析,较少从地区层面做完整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尤其少有对村落历史空间演进过程和区域历史完整性的把握。
本研究通过大规模的调查与高分辨率的卫星影像图来分析,借助ArcGIS平台,建立“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地理信息时空数据库”。在大量村落样本精确定位的基础上,以定量分析的方式,在空间维度上,刻画出村落与地理环境的依适关系,揭示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规律;在时间维度上,以重要时间节点为线索,研究村落分布的历史演化发展格局,揭示赣州地区开发的时序与规律;分析赣州客家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尽可能完整、系统地揭示出赣州客家传统村落时空分布规律的内在机制与文化内涵,以期为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1 、数据与方法
赣州客家传统村落数据来源包括两部分:一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26个,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个,以及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16个,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的省级传统村落32个,通过整理并去除重复的村落,共得到59个客家传统村落;二是大量保存较为完好,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却尚未评选或定级的村落,具体从建村年代、传统格局、传统风貌、传统生活形态等方面对全域村落进行甄别,将保存相对较好的1034个客家村落纳入本次研究范围。(表1,图1)
将选定的1093个研究样本在地图上进行精确坐标定位,根据各县市地名志、地方历史及谱牒等文献提取每一个村落的建村年代等历史信息,并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进行信息核对,确保村落历史信息的准确性。将目标村落信息链接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借助ArcGIS平台,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可视化展示。
1.2 研究方法
1.2.1 最邻近指数法
平均最邻近距离是指点状要素间最近距离的平均值。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点状要素随机分布时最邻近距离即理论最邻近距离的比值为最邻近指数(Nearest Neighbor Index),其可用于衡量点状要素的分布格局。当上述两者距离相等时,点状要素趋于随机分布;前者大于后者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前者小于后者时,点状要素趋于集聚分布。村落在宏观上可视为点状要素,灵活运用了空间统计工具中的平均最近邻(Average Nearest Neighbor)来进行分析,通过最邻近指数来判断传统村落的分布类型特征。
1.2.2 核密度估计法
核密度估计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是一种非参数密度估计方法。它假设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的任一地点,但是在不同的位置上所发生的概率不同;点密集的区域事件发生的概率高,点稀疏的地方事件发生的概率就低 。该分析方法可用于计算点状要素在周围邻域的密度,可以显示出空间点较为集中的地方。利用了空间分析工具中的核密度分析(Kernel Density)功能,可对传统村落的聚集区域特征进行分析。
1.2.3 叠置分析法
叠置分析是将同一地区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要素进行叠置,产生新的特征的分析方法。本文将传统村落中的地理位置信息以及数字高程地图(DEM)、坡度、坡向、水系等空间数据在ArcGIS中进行叠加分析,用于分析传统村落分布与地形、坡度、坡向、水系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揭示传统村落分布的规律性特征。
2 、村落空间分布格局
赣州市域范围内山地多,平原少,概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适宜耕作的用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9.09%。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呈现出怎样的空间分布规律?下文从地貌、水系以及与地理环境的总体依适格局三方面来进行讨论。
2.1 村落分布的地貌格局
2.1.1 地形
不同地形区域的日照、气温、降水等自然因子有所差异,所形成的耕地面积、耕作条件等亦显现出差异性,从而造成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而对村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
赣州80%以上为山地、丘陵。在山地和丘陵之间分布着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盆地,这些盆地内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较为肥沃,江河流贯,是人们主要的农业耕作用地,也是大多数传统村落所选址的地理位置。根据赣州实际情况,将村落所处微地形大致可以分为山谷盆地、丘陵盆地、丘陵平原三种类型。
将赣州客家传统村落与赣州市数字高程地图进行叠合,提取每一个村落所在的高程数值,根据其所处地形特征进行分类,生成专题地图,并将村落所处微地形与建村年代叠加(表2、表3,图2)。由此可知,村落位于山谷盆地和丘陵盆地的数量较多,分别为44.37%、37.24%,位于丘陵平原的村落相对较少,比例为18.39%。这是由于现代开发主要集中于平原地区,对传统村落的存留造成了巨大威胁;同时,因为人类通过技术的改进对自然的改造,除了相对平坦的盆地、平原,山地、丘陵地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垦,出现了山田、梯田的现象。唐时,江西已十分重视山田的开发,已经开始向崇山峻岭的田土挺进了,宋时,江西梯田的修筑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山地得到了有效利用。赣州在唐、宋、元时期已有约1/3的村落位于山谷盆地,位于丘陵盆地的村落数量最多,而明时期位于山谷盆地的村落已大大超过其他两类地形,清时期所建村落中有超过半数位于山谷盆地,尤其明清以后位于山谷盆地的村落显著增加,大量村落在梯田周围集聚。
2.1.2 坡度
坡度反映的是宏观层面地势起伏的程度。根据一般经验,村落不会在坡度过大的地面上进行建设。而赣州地貌类型复杂,山峦起伏,地势变化较大,陡坡较多,那么村落的选址是如何适应这种特殊的地形?
通过坡度分析功能,提取出所有传统村落所处坡度值(表4,图3)。分析发现,只有3处村落所处坡度范围在20°~25°之间,其余村落均分布在坡度20°以下的区域中,有62.40%的村落分布在坡度小于5°的范围之内,有90.49%的村落所处坡度小于10°。
可见,虽然用地资源紧张,但是赣州客家传统村落没有建在坡度更陡的地方,而是主要位于缓坡区域中,坡度对传统村落的营建具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缓坡区域地势相对平缓、起伏不大,村落营建的工程难度小,经济成本低,受灾害影响也相对较小,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部分村落不会选址在最为平坦的区域,而是会尽量选择靠近山边的位置,这是为了留出更多平坦开阔的土地用作耕地,反映了村落的营建以尽量不侵占耕地为基本原则。而且这种选址地势相对较高,有利于规避水灾风险,确保村落安全。
2.1.3 坡向
坡向反映的是局部地表坡面在三维空间的朝向。不同坡向的光照、温度、雨量等有所不同,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具有约束作用,从而对村落的选址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坡向分析功能,提取所有传统村落点的坡向(图4),结果表明,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在各个坡向(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8个方向)均有一定比例的村落分布,根据阳坡(90°~270°)与阴坡(0°~90°,270°~360°)的类别进行统计分析,其比值约为1.40:1。说明山体的阴阳两面均有村落分布。
事实上,地形的坡向与日照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于村落来说,需要选择适宜的坡向,以尽量获取充沛的日照。根据赣州市域范围内的地形高程,对村落进行日照分析,可以发现位于山体阳面的村落,其日照是十分充裕的;位于山体阴面的村落,往往倚靠低矮的缓丘,并没有因为山体的遮挡影响日照;而在坡度较陡的阴坡面,由于阴影时间较长,缺少足够的采光,基本没有村落。这表明坡向的确对村落的分布产生了影响,争取阳坡面是村落的首要选择,而位于阴坡面的村落,则通过因地制宜的选址和营建策略获取充足的日照,创造适宜的人居环境。
2.2 村落分布的水系格局
赣州地区降雨充沛,河流水系发达,对于村落的选址和营建产生一定的影响。将赣州水系数据与客家传统村落分布图进行叠加,生成赣州客家传统村落沿水系分布图(图5)。统计发现,绝大多数赣州客家传统村落沿水而建,比例高达92.86%,赣州 18 个县(市区)中,安远县的样本村落全部沿水而建,13个县(市区)沿水而建的比例都在90%以上,其余 4个比例也较高,均在80%以上。
此外,52.24%的传统村落选择在小型河流(河道宽度≤10m)沿岸建设,只有10.61%的村落分布在大型河流(河道宽度≥100m)沿岸。说明沿水营建村落是赣州客家传统村落较为普遍的分布特征。这是因为赣州平原地较少,水网密布,河流交错,总的来说村落离河流都不是特别远。又由于在大型河流沿岸容易发生水灾,洪水冲刷力较强,对村落带来的灾害较大,而小型河流不但洪水冲刷力较弱,对村落的破坏力较小,而且已经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所以大部分村落位于小型河流沿岸。
2.3 村落分布与地理环境的总体依适格局
除位于丘陵平原的少数村落,绝大多数村落是倚山而建,且村落顺山体地形呈线状展开。其根本原因是山地多、平原少。在土地资源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为了留出耕地,又不被水淹,村落只有靠山而居,这可以通过往山上建和沿山而建两种方式来解决。赣州客家传统村落选择了沿山而建,村落没有继续往坡度过大的山上进行建设,而是大都选择沿山边的缓坡而建。一方面是因为在坡度更陡的用地上建设,工程技术难度大;另一方面是因为赣州客家来自北方汉民的南迁,村落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多采用北方的平地木构营建技术,没有采用吊脚楼形式,故村落不往山上建,而是尽量靠近山边,沿山体呈线性延展。
对同样具备山、水条件的村落而言,就其与河流、山体的距离进行分析,发现村落与山的依附关系更加强烈,其多沿山体态势发展,而不会因为与水的距离较远放弃依山而建。山体距离河流较远,村落距离河流也相应较远,反之则反。故村落往往是依山而筑,前面的土地用作耕种,离水较远的村落则通过水塘蓄水、水管引山泉水等方式来解决水的问题。
3 、村落分布的历史演化
秦朝为统一祖国南疆,中原汉民始进入赣州;唐中后期中原汉民大规模进入赣州;宋末元初,人口流失严重;明初,人口稍微有所增加,后由于天灾人祸等因素,人口逐渐减少;明末清初,人口剧增,赣州客家居民点呈全面铺开之势。因此,以宋、元、明、清为主要时间节点对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分布的历史演变情况进行分析。
为了更好地展示不同历史时期传统村落分布演化格局,呈现赣州地区开发时序,对其进行最邻近指数计算(表5)和核密度制图(图6)。结果表明,赣州客家传统村落在各个历史时期均表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状态,但集聚程度却有所差异。从宋至清时期,集聚程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聚集区域伴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变迁而不断演变。
3.1 宋时期
宋时期,传统村落集聚程度最高,但总体数量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赣州东北部的宁都县、石城县以及赣州中部的赣县区。这一时期赣州尚处于比较荒僻的状态,其农业生产技术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一般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或河谷盆地地带较容易垦殖为农耕地,这些区域较早得到开发,也多为村落选址之处。然而,赣州地处江西的南端,地势多山,开发较江西其他地区晚,大部分土地仍尚未开发,地荒人稀。如南宋著名理学家真德秀所言:“其南则赣、吉、南安,林峒邃密,跨越三路,奸人亡命之所出没。”此外,赣州客家是个移民社会,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宁都县、石城县、赣县区等地是最早接纳北来汉民的重要区域,是客家先民早期集中聚居的地方,因此这些区域村落分布相对较为密集。
3.2 元时期
元时期,新增村落数量不多,村落点呈现往南迁移的趋势,并逐渐繁衍散布到赣州各地,集聚程度有所下降,集聚中心主要在赣州的中部地区,如赣县区、南康区等。在宋元之际,由于北方金人、元人的大举南侵,人口大规模向南往粤东、粤东北方向迁徙。又以赣州为文天祥抗元的主要战场,赣州惨遭蹂躏,如上犹县“元兵围犹,犹人不降,城陷屠焉,死者万有余人。”而且这一历史时期,赣州社会状况都非常动荡,盗贼叛乱不断(表6),如至元年间几乎每年都有地方动乱发生。至元末,赣州人口数量大幅减少,新的居民点增加较少。饶伟新先生指出,在明代以前,赣州经历了一个缓慢而曲折的开发过程 。
3.3 明时期
明时期,村落覆盖面显著扩大,总体数量剧增,尤其是赣州边际的山区一带增加较多,村落集聚程度相应降低,集聚核心出现在赣州多个区域,总体为小集中,大分散的集聚分布特征。自明初以来,赣州人口流失,地旷人稀,吸引了大批赣中籍、闽粤籍的移民群体,特别是明中期以后,大量闽粤客家返迁入赣州。移民的徙入带动了蓝靛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赣州山区的农业垦殖则日渐扩展,山区得到开发,居民点不断增多,村落密集于山区,新的县治不断增设,如位于边界山区的定南县、长宁县(今寻乌县)、崇义县均为此时期内设立。谭其骧先生说过:“一地方至于创建县治,大致即可以表示该地开发已臻成熟。”
3.4 清时期
清时期,村落继续蓬勃发展,总体数量持续骤增,几乎遍布整个赣州,村落集聚程度也随之降低,集聚核心仍出现在赣州多个区域。清初,闽粤客家继续大规模进入赣州,把新技术、新品种传入山区,使赣州农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一方面促进了赣州烟叶、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区的形成,这些经济作物适合在河谷丘陵区栽种,从而有力带动了河谷丘陵区村落的生长;另一方面则是推动了赣州油茶、油桐、漆树等经济林区的大规模产生,经济林适宜在山地大面积种植,因而极大地促进了赣州山区村落的发展。清中后期以后,赣州人口密度已经相当之大,如较偏远的长宁县(今寻乌县)也“无地不垦,无山不种,户口益稠 ”,而与江西省内其他平原丘陵区相比,人口密度差距已大为减小(表7)。
4 、结论与讨论
中原汉族自秦始陆续进入赣州,南迁汉民与当地土著族群不断融合与发展,在赣州开山垦荒、搭寮建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居住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文化、经济文化等,不同规模的村落逐渐形成与发展。本文通过大规模调查,采用大数据的方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定量分析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历史演进过程。
在空间维度上,山体与耕地是影响村落分布的关键因素。首先,村落会优先选择在地势缓和、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水资源充沛等具有较好农耕生产条件的区域定居下来。为了获取更多耕地,土地垦辟向丘陵山区迈进,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村落也会选址于山谷盆地与丘陵盆地。其次,村落的营造以不侵占耕地为前提,选址于尽量靠近山边的缓坡位置,即依山而筑,多沿山体态势发展呈线状展开,而不会因为与水的距离较远放弃依山而建,而村落前平坦开阔的用地作为耕地,离水较远的村落则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水的问题。再次,为了充分利用耕地,村落不一定位于阳坡面,而是会根据实际情况,在能够获取充足光照的前提下,来确定村落的具体坡向。在时间维度上,从宋至清时期,赣州客家传统村落的分布均显示出鲜明的集聚特征,但集聚程度逐步减小,集聚区域由宋代的东北部、中部演变为元代的中部,再逐步演化为明清时期覆盖赣州全域的小集中、大分散的空间模式,集中反映了经济技术发展以及政治军事格局对村落演进的重大深远影响。然而,自然或人文环境对村落的影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通过特定的形式、媒介和途径,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决定着村落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梁步青;肖大威;陶金;
冀晶娟;卓晓岚;黄翼
选稿:何铂羽
编辑:陈庭玉
校对:孙欣仪
审定:徐萍
责任编辑:刘言
往期精彩推送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