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ginal Article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Center for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udies, Dalian, Liaoning 116029, China
中图分类号:E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12)09-1033-08
版权声明:2012 《地理科学》编辑部 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1094、49871024)、辽宁省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辽教发[2010]53)资助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南海诸多岛礁是中国最早发现的领土,南海九条断续线是中国海域疆界线。南海九条断续线的形成与演进,既是重要的海洋地缘政治问题,也是维护国家主权权益和岛礁保护与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南海断续国界线形成的历史线索是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尚未拓展的领域。地图是国际上确认领土的一种证据,除了用文字进行阐述外,着重利用地图本身特有的功能来反映这条界线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这条疆界线的形成分为雏形期、形成期、成型期3个时期: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出现在南海的中国海上疆界线的时期,为疆界线形成的雏形期;20世纪30年代为南海疆界线的形成期;20世纪40~50年代,为南海海域疆界线的成型期。从以上时期的地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到这条海上疆界线的 “连续线”和“断续线”2种画法。同时从地图发展上可以直观地看到这条疆界线由11条线演变成为现今的9条线。这条海域疆界线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说明了南海9条断续海域疆界线内的岛礁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南海9条断续海域疆界线是中国海上国界线。
关键词:南海;南海诸岛;海域疆界线;连续线;断续线
Abstract
Many islets and reefs in South China Sea are main parts of China. The nine-dotted line is China’s maritime boundary line. To study the formation and evolvement of the nine-dotted line is not only a matter of maritime geopolitics, but also a matter of maintain sovereignty, protection of islets and reefs 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How the nine-dotted line came into being is an academic topic that has not been studied much. Map is one of the means by which a country claims its territory. Besides demonstration in words, map-reading is used in this article to study the formation and evolvement of the nine dash lines to deline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whole formation proces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namely the initial phase, taking-shape phase, and the final phase. Time before the 1930s witnessed the appearance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line in South China Sea. The boundary line took shape in the 1930s, and its evolvement came to the final stage in the 1940s-1950s. The original continuous line demarcation and the dotted line demarcation in this sea area can all be found on maps in that period. The maps clearly showes how the eleven-dotted line demarcation changes to the current nine-dotted line demarcation. With the formation and evolvement of the nine-dotted line clarified, the historical fact could be confirmed that China has sovereignty over the islets and reefs within the line. The nine-dotted line is the final maritime boundary line of China.
Keywords:South China Sea;maritime boundary line;nine-dotted boundary line;continuous line demarcation;dotted line demarcation
南海诸岛是指中国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4大岛群。分布的范围南北绵延1 800 km,东西分布约900 km。共有岛、礁、沙、滩270多座,其中,已经命名的岛礁有258座。诸岛北起海岸附近的北卫滩,西起万安滩,南至曾母暗沙,东至黄岩岛。
南海诸岛是指中国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4大岛群。分布的范围南北绵延1 800 km,东西分布约900 km。共有岛、礁、沙、滩270多座,其中,已经命名的岛礁有258座。诸岛北起海岸附近的北卫滩,西起万安滩,南至曾母暗沙,东至黄岩岛。
① 赵汝适.诸蕃志卷下志物.刻本(《函海》本). 1225年(宝庆元年).
① 赵汝适.诸蕃志卷下志物.刻本(《函海》本). 1225年(宝庆元年).
② 茅元仪.武备志——东南海夷图.湖南刊本. 1621年, 233卷,第14页.
② 茅元仪.武备志——东南海夷图.湖南刊本. 1621年, 233卷,第14页.
③ 罗洪先.广舆图——东南海夷图.刻本.1566年(明嘉靖):107,北京图书馆藏.
③ 罗洪先.广舆图——东南海夷图.刻本.1566年(明嘉靖):107,北京图书馆藏.
④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卷上).刻本. “南洋记”和“南澳记”条, 1793年.
④ 陈伦炯.海国闻见录(卷上).刻本. “南洋记”和“南澳记”条, 1793年.
⑤ 郑光祖 .醒世一斑录——中国外夷总图(卷一:天地). 1843年(道光23年) :5~6,青玉山房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
⑤ 郑光祖 .醒世一斑录——中国外夷总图(卷一:天地). 1843年(道光23年) :5~6,青玉山房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
⑥ 魏 源.海国图志——圆图.重刻本. 1847年(道光27年),卷二,第1页.
⑥ 魏 源.海国图志——圆图.重刻本. 1847年(道光27年),卷二,第1页.
⑨ 俞昌会.防海辑要——直省海洋总图.俞氏家藏版,1842年(道光22年),卷首,第1页.
⑨ 俞昌会.防海辑要——直省海洋总图.俞氏家藏版,1842年(道光22年),卷首,第1页.
南海诸岛既然在中国版图之内,要有反映其归属范围的界限。关于中国南海传统疆界线的形成,大体可分为以下3个时期。
南海诸岛既然在中国版图之内,要有反映其归属范围的界限。关于中国南海传统疆界线的形成,大体可分为以下3个时期。
20世纪40~50年代,这个时期是南海海域疆界线的成型期,但对南海海域疆界线有连续线和断续线的画法。
20世纪40~50年代,这个时期是南海海域疆界线的成型期,但对南海海域疆界线有连续线和断续线的画法。
2.3.1 南海海域疆界线断续线画法
2.3.1 南海海域疆界线断续线画法
图1 1936年海疆南展后之中国全图 (连续线)[21]( 注:左图为《海疆南展后之中国全图》原图,右图为南海疆界部分放大图)
Fig. 1 Map of China after marine territory expanded southward in 1936 (continuous line demarcation)[21]
图2 1947年民国内政部方域司编印的《南海诸岛位置图》[23]
Fig. 2 Map of the location of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compiled by local territory division of ministry of interior[23]
2.3.2 南海海域疆界线连续线画法
2.3.2 南海海域疆界线连续线画法
图3 1948年南沙群岛分布(连续线画法)[26]
Fig. 3 Map of the distribution of Nansha Islands in 1948 (continuous line demarcation) [26]
图4 1948年中国地图(南海部分)(连续线画法)[25]
Fig. 4 Map of China in 1948 (segment of the South China Sea)(continuous line demarcation) [25]
图5 1951年中国南海诸岛分布图[27]
Fig. 5 Map of the distribution of South China Sea islands in 1951 [27]
2.4.1 新中国成立初期“断续线”绘制规定
2.4.1 新中国成立初期“断续线”绘制规定
1953年按国家规定去掉了北部湾内的2段,成为9段线至今。
1953年按国家规定去掉了北部湾内的2段,成为9段线至今。
2.4.2 新中国成立后对南海“断续线”的订正
2.4.2 新中国成立后对南海“断续线”的订正
图6 南海“断续线”的变化[5]
Fig. 6 The changes of the dotted-line of the South China Sea[5]
图 7 现今中国南海诸岛位置[29]
Fig. 7 The current loc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slands[29]
1) 断续国界线
1) 断续国界线
把“九条线”称为断续国界线是有国际依据的。该线的画法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国界线画法,它应是一条实质上和形式上统一的国界线。1947年中国当局正式出版的权威性文件中,已明确这条边界线的最高级别——“国界符号”(与陆上国家间疆界线的画法一致)。关于海域、河湖边界用断续线表示也是通用的国际惯例,是地图学的的常规。如美国与俄罗斯的白令海、美国与加拿大的湖区、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日本之间的朝鲜海峡之间的边界,都是用断续线标绘的。
把“九条线”称为断续国界线是有国际依据的。该线的画法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国界线画法,它应是一条实质上和形式上统一的国界线。1947年中国当局正式出版的权威性文件中,已明确这条边界线的最高级别——“国界符号”(与陆上国家间疆界线的画法一致)。关于海域、河湖边界用断续线表示也是通用的国际惯例,是地图学的的常规。如美国与俄罗斯的白令海、美国与加拿大的湖区、菲律宾与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韩国和日本之间的朝鲜海峡之间的边界,都是用断续线标绘的。
2) U形线
2) U形线
9条线包围南海诸岛,其线的形状形如英文字母“U”,故称为“U”形线。
9条线包围南海诸岛,其线的形状形如英文字母“U”,故称为“U”形线。
3) 岛屿归属线
3) 岛屿归属线
该线确定了线内岛屿及附近海域归属中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即包括黄岩岛等线内的岛屿、岩礁及低潮高地,均为中国的领土,线内的水域为中国的历史性水域。
该线确定了线内岛屿及附近海域归属中国,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即包括黄岩岛等线内的岛屿、岩礁及低潮高地,均为中国的领土,线内的水域为中国的历史性水域。
图8 中国的最南端(曾母暗沙)的主权标志[30]
Fig. 8 The sovereignty stele of China in Zengmu shoal [30]
2) 中国南海海域疆界线经过雏形、形成和成型等时期,在这几个时期并存有断续线画法和连续线画法,最后发展并确定现在的断续线画法,并由原来11条断续线改为现在的9条断续线。
2) 中国南海海域疆界线经过雏形、形成和成型等时期,在这几个时期并存有断续线画法和连续线画法,最后发展并确定现在的断续线画法,并由原来11条断续线改为现在的9条断续线。
3) 中国南海9条断续线,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传统海域疆界线”。这种提法表明该线所包含的权利内容由中国历史传统所规定。这种传统包括:中国历代对该疆域线范围内所有岛、礁、滩、沙洲的发现、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的归属权;对该范围内资源的开发、利用权。“传统海域疆界线”符合历史实际,明确了中国享有的主权权益。通过这条断续的海域疆界线形成与演变过程,说明南海9条断续海域疆界线内的岛礁,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和主权,南海9条断续海域疆界线是中国海上国界线。
3) 中国南海9条断续线,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传统海域疆界线”。这种提法表明该线所包含的权利内容由中国历史传统所规定。这种传统包括:中国历代对该疆域线范围内所有岛、礁、滩、沙洲的发现、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的归属权;对该范围内资源的开发、利用权。“传统海域疆界线”符合历史实际,明确了中国享有的主权权益。通过这条断续的海域疆界线形成与演变过程,说明南海9条断续海域疆界线内的岛礁,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和主权,南海9条断续海域疆界线是中国海上国界线。
4) 中国必须维护南海诸岛、钓鱼岛列岛和苏岩礁等岛礁的海洋权益,这些岛礁都是中国的领土,并要以琉球群岛的历史引以为戒,处理好与周边海洋邻国的关系。
4) 中国必须维护南海诸岛、钓鱼岛列岛和苏岩礁等岛礁的海洋权益,这些岛礁都是中国的领土,并要以琉球群岛的历史引以为戒,处理好与周边海洋邻国的关系。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