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时期的版图面积疆域唐太宗

被低估的大唐版图:不止长安繁华,这三大扩张让中国疆域直达中亚

提起唐朝,多数人想到的是“诗仙”李白的浪漫、长安城的灯火通明,或是“贞观之治”的国泰民安。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不仅有文化的繁荣,更有疆域的“狂飙突进”——其版图最盛时横跨东亚、中亚,面积超120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王朝之一。它如何从隋朝的基础上,一步步将疆域推向极致?背后藏着鲜为人知的扩张密码。

接过“大一统”接力棒:唐朝初期的疆域底色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此时的大唐,继承的是隋朝末年战乱后的“烂摊子”——疆域蜷缩在中原腹地,北方突厥虎视眈眈,南方岭南尚未完全归附,西域更是脱离中原王朝控制近百年。

唐高祖、唐太宗两代帝王,首先做的就是“收拾旧山河”。624年,唐朝平定江南割据势力,基本统一中原;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开启了疆域扩张的“加速度”。他沿用隋朝“先安内后攘外”的策略,先稳定内部统治,再对周边政权发起冲击,短短二十余年,就为大唐版图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太宗贞观年间,唐朝疆域已“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东边到东海,西边达今新疆焉耆,南边至越南中部,北边抵蒙古大漠,面积较隋朝初期扩大近300万平方公里,基本恢复并超越了隋朝最盛时的疆域规模。

三大方向“破局”:大唐疆域如何“冲出亚洲腹地”?

唐朝的疆域扩张,并非盲目征战,而是精准瞄准三个核心方向,每一步都踩在了历史的关键节点上,最终构建起横跨欧亚的庞大疆域。

1. 北击突厥:从“称臣求和”到“草原霸主”

唐朝初年,北方的东突厥是最大威胁。626年,唐太宗刚登基,东突厥可汗颉利就率十万骑兵直逼长安城外的渭水,唐太宗被迫“渭水之盟”,暂时妥协。但这场“屈辱”,成了唐朝北伐的导火索。

3年后,唐太宗派李靖、李勣率六路大军北伐,一战击溃东突厥主力,俘虏颉利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朝顺势将北疆边界推进至贝加尔湖以南,今蒙古国全境纳入版图。此后,唐朝在北方设立“安北都护府”,管辖蒙古高原至西伯利亚南部的广阔区域,这是中原王朝首次将统治触角延伸至贝加尔湖附近。

到唐高宗时期,唐朝又击败西突厥,在今中亚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将疆域西界推至咸海——也就是说,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大部分领土,当时都在大唐的管辖范围内。

2. 西拓西域:打通“丝绸之路”的“超级走廊”

西域是丝绸之路的核心,也是唐朝与中亚、欧洲贸易的生命线。隋朝虽短暂控制西域东部,但未能深入腹地。唐朝建立后,对西域的经营堪称“步步为营”。

640年,唐太宗派侯君集率军攻克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设立“西州”,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安西都护府”;648年,唐军平定龟兹(今新疆库车),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管辖西域22个都督府;到657年,唐朝灭西突厥后,安西都护府的管辖范围覆盖今新疆全境、中亚河中地区(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甚至延伸至波斯东部(今伊朗东北部)。

当时的西域,不仅是唐朝的疆域,更是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来自长安的丝绸、瓷器,经这里运往欧洲;中亚的骏马、印度的佛教、阿拉伯的香料,也从这里传入中原。唐朝在西域驻军数万,修建“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这里不仅是安西四镇之一,更是诗仙李白的出生地,足见当时大唐疆域的辽阔与开放。

3. 南收百越、东定辽东:疆域的“南北双延伸”

在南方,唐朝继承了隋朝对岭南的统治,并进一步向南拓展。627年,唐朝平定越南中部的林邑国(今越南顺化),将疆域南界推进至北纬13度附近,设立“驩州”“爱州”,这是中原王朝对中南半岛最南端的一次统治。同时,唐朝加强对海南岛的管理,设立“琼州”,正式将海南岛纳入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结束了当地长期“半独立”的状态。

在东方,唐朝的目标是收复辽东。隋朝两代帝王攻打高句丽未果,唐太宗、唐高宗接力出击:645年,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攻克辽东重镇安市城(今辽宁海城);668年,唐高宗派李勣、薛仁贵率军灭亡高句丽,在辽东设立“安东都护府”,管辖今辽宁、吉林东部及朝鲜半岛北部,将东北疆域拓展至朝鲜半岛大同江流域。

至此,唐朝疆域达到顶峰——东到朝鲜半岛,西至咸海,南抵越南中部,北达贝加尔湖,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成为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的帝国之一,仅次于同时期的阿拉伯帝国。

疆域背后的“管理智慧”:唐朝为何能“守得住”庞大版图?

唐朝疆域虽大,却并非“昙花一现”,其背后是一套成熟的疆域管理体系,这也是唐朝能长期维持庞大疆域的关键。

首先是“都护府制度”。唐朝在边疆设立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作为中央政府派驻边疆的最高军事和行政机构,直接管辖边疆地区。都护府的长官“都护”由朝廷任命,手握兵权,既能抵御外敌,又能管理当地少数民族,实现“以军护疆、以政统民”。

其次是“羁縻政策”。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唐朝不强行推行中原的州县制,而是设立“羁縻府州”,由当地部族首领担任长官,保留其原有习俗和统治方式,只需向唐朝称臣纳贡、出兵助战。这种“因地制宜”的政策,既减少了民族矛盾,又实现了对边疆的间接统治,被后世王朝沿用千年。

最后是“交通与驻军”。唐朝修建了从长安通往边疆的“驿道网络”,仅从长安到安西都护府的驿道就长达5000余里,设有数百个驿站,保障政令传递和军队调动;同时,唐朝在边疆驻军超过20万,重点防守西域、辽东、北方草原等战略要地,形成“点线结合”的防御体系,确保疆域稳定。

结语:大唐版图,不止是“大”,更是“中华文明的扩张”

唐朝的疆域扩张,从来不是单纯的“领土征服”,而是中华文明的一次“向外辐射”。它将中原的制度、文化、技术带到边疆,又吸收了西域的音乐、舞蹈、宗教,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盛唐气象。

虽然安史之乱后,唐朝疆域逐渐收缩,西域、辽东先后失去,但它奠定的疆域框架,成为后世中国的“核心版图”——从元朝的“行省制”到清朝的“疆域奠定”,都能看到唐朝的影子。这个盛极一时的王朝,用它的疆域证明: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军事的征服,更在于文化的认同与制度的传承。

如今,当我们翻开唐朝的地图,看到的不仅是一片辽阔的疆域,更是一个王朝“海纳百川、万邦来朝”的自信与辉煌。

口气看懂隋朝版图:这个只存在38年的王朝,如何奠定中华疆域根基?

提起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人们往往先想到强汉盛唐,却容易忽略夹在魏晋南北朝与唐朝之间的隋朝。这个仅传两代、国祚38年的短命王朝,虽如流星般转瞬即逝,却在疆域开拓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版图规模不仅远超前朝,更直接为盛唐的疆域奠定了基础。

结束300年分裂,重铸“大一统”疆域框,

自西晋永嘉之乱后,中国陷入了长达300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林立,疆域支离破碎。直到公元581年,杨坚代周建隋,随后历时8年南征北战,才终结了这一混乱格局。

589年,隋军横渡长江,攻破建康,南陈灭亡,隋朝正式完成了全国统一。此时的隋朝版图,北抵阴山,南至交趾(今越南北部),东达沧海,西接流沙(今新疆东部),首次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疆域重新整合,形成了“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的庞大疆域(据《隋书·地理志》记载)。

四大方向拓土:隋朝疆域的“扩张密码,

隋朝的疆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短短30余年间不断向外拓展,其扩张轨迹清晰地指向四个核心方向。

向北:驯服草原“强敌”,划定北疆边界

隋朝建立之初,北方的突厥汗国是最大威胁,其疆域横跨蒙古高原,时常南下袭扰。隋文帝采取“离间计”,将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随后趁机北伐。583年,隋军分八路出击,大败东突厥,迫使东突厥可汗称臣纳贡,将北疆边界推进至阴山以北,今蒙古国南部一带纳入隋朝势力范围。此后,隋朝在北方设置“北境六镇”,驻军防守,彻底解决了自北魏以来草原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向南:收服“岭南”“交趾”,将疆域延伸至南海

南方的开拓同样关键。南陈灭亡后,隋朝派大将韦洸率军进入岭南,当地部族首领冼夫人率部归降,使岭南(今广东、广西、海南及越南北部)正式纳入隋朝版图。此后,隋朝在交趾(今越南河内)设立交趾郡,将统治范围延伸至北纬18度附近,这是中原王朝对中南半岛北部最深远的一次统治,南海诸岛也在此时成为隋朝疆域的一部分。

向西:打通“丝绸之路”,掌控西域东部门户

西域是丝绸之路的核心通道,自西晋灭亡后,中原王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隋炀帝时期,派裴矩经营西域,通过军事威慑与外交手段,使西域30余国归附隋朝。609年,隋炀帝亲征吐谷浑,大败其军,在今青海、新疆东部设立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郡,将疆域拓展至塔里木盆地东部,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的东段,为唐朝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

向东:平定“高句丽”前哨,巩固辽东统治

辽东地区自汉朝以来便是中原王朝的疆域,但南北朝时期被高句丽占据。隋文帝、隋炀帝两代帝王均致力于收复辽东,多次派军攻打高句丽。虽然隋朝最终未能彻底平定高句丽,但通过军事行动,将辽东半岛西部、辽河以东地区纳入统治,设立辽东郡,巩固了对东北南部的控制,为唐朝后来灭亡高句丽埋下了伏笔。

短命王朝的“疆域遗产”:为何说隋朝“功在千秋”?

隋朝虽短命,但其疆域开拓的意义却影响深远。它不仅结束了300年的分裂,重新确立了中国古代疆域的核心范围,更创造了一套“疆域管理体系”,被后世王朝沿用千年。

隋朝在疆域内推行“州县制”,将全国划分为190个郡、1255个县,这套行政区划制度直接被唐朝继承并完善。同时,隋朝通过在边疆设立“羁縻府州”,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间接统治,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成为后世中原王朝管理边疆的核心模式。

更重要的是,隋朝奠定的疆域范围,基本确立了此后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核心疆域”——北至阴山,南至南海,西至河西走廊,东至辽东,这一范围在此后1000余年里,成为历代王朝争夺和守护的“中华版图基准线”。

结语:38年的“疆域奇迹”,不该被历史遗忘

隋朝的疆域开拓,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奇迹”。这个仅存在38年的王朝,用两代帝王的时间,完成了许多王朝数百年都未能实现的疆域整合与扩张。它像一座桥梁,一边连接着分裂的魏晋南北朝,一边托起了鼎盛的大唐帝国,其在疆域史上的地位,正如它在制度史上的贡献一样,虽短暂却辉煌,值得被永远铭记。

南北朝版图有多“乱”?300年分裂中,50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政权博弈与文明融合

公元420年,刘裕废晋建宋,拉开了南北朝的序幕;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了这场持续169年的分裂——在这段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里,南北双方政权更迭频繁,疆域边界像“流动的棋局”,时而扩张,时而收缩。从北方北魏最盛时的300万平方公里,到南方陈朝最小时的133万平方公里,5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着分裂背后的文明碰撞与疆域重构。

要读懂南北朝版图的“混乱密码”,得先看清它“南北对峙、内部更迭”的基本格局。所谓“南北朝”,并非单一政权,而是“南朝”(宋、齐、梁、陈)与“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统称。双方以淮河、秦岭为大致分界线,时而交战,时而议和,疆域也随之不断变化;而南北内部的政权更迭,更是让版图“碎片化”——比如北朝从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再演变为北齐、北周,每一次分裂都意味着疆域的重新划分。

北朝:从300万平方公里到东西分治,北方的“扩张与撕裂”

北朝的版图核心,是对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土地的整合,其中北魏的疆域最具代表性。

北魏:300万平方公里的“北方霸主”

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的混乱局面,此时的北魏版图达到鼎盛,约300万平方公里。它的疆域“东抵渤海,西至河西,北达阴山,南抵淮河”:

- 向东:掌控整个辽东半岛,甚至延伸至朝鲜半岛北部,继承了汉朝以来对辽东的管辖;

- 向西:占据河西走廊,重新设立西域校尉府,恢复了对西域的间接控制,丝绸之路再次畅通;

- 向北:击败柔然等游牧民族,将疆域推进至阴山以北,修建“六镇”(沃野、怀朔等)作为防御工事,抵御草原部落的袭扰;

- 向南:与南朝宋对峙于淮河一线,甚至一度攻占南朝的青州(今山东东部)和徐州(今江苏北部),将南界推进至淮河以南。

北魏对疆域的治理,有一个“突破性贡献”:推动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要求鲜卑贵族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同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仿照中原制度治理土地。这种“汉化”不仅巩固了北魏的统治,更让北方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逐渐融合,为后来隋朝的统一打下了文化基础。

东魏、西魏:从统一到分裂,北方版图的“一分为二”

公元534年,北魏因“六镇之乱”和内部权力斗争,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 东魏:由高欢掌控,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版图约150万平方公里,占据北方的“富庶之地”——黄河中下游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 西魏:由宇文泰掌控,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版图约140万平方公里,占据关中、河西走廊及四川北部,虽然土地相对贫瘠,但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

东西魏的疆域划分,基本以黄河为界,双方常年交战,比如“沙苑之战”“邙山之战”,每一次战役都会导致局部疆域的变动——西魏曾攻占东魏的河南部分地区,东魏也曾夺回关中东部的土地,但总体上维持着“东西分治”的格局。

北齐、北周:取代东西魏,北方的“最终整合”

公元550年,高洋取代东魏建立北齐;公元557年,宇文觉取代西魏建立北周。两国延续了东西魏的疆域格局,但北齐的版图略大(约160万平方公里),北周略小(约150万平方公里)。最终,北周在公元577年灭北齐,重新统一北方,此时的北朝版图约310万平方公里,为后来隋灭陈奠定了基础。

南朝:从276万平方公里到133万平方公里,南方的“收缩与坚守”

南朝的版图,总体呈“逐渐收缩”的趋势:宋、齐、梁三朝尚能维持淮河以南的疆域,而陈朝则因国力衰弱,疆域缩至长江以南,成为南朝中最小的政权。

刘宋:276万平方公里的“南朝鼎盛”

南朝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政权,约276万平方公里。它继承了东晋的疆域,同时通过北伐拓展了土地:

- 向北:宋武帝刘裕北伐时,曾收复洛阳、长安,将北界推进至黄河流域;宋文帝刘义隆时期,虽“元嘉草草”北伐失败,但仍维持着淮河以北的部分土地;

- 向西:掌控益州(今四川)和南中(今云南),延续了对西南的管辖;

- 向南:牢牢掌控岭南地区,包括今天的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甚至派军队平定了交趾(今越南中部)的叛乱,巩固了对南海的控制。

刘宋的疆域优势,在于依托长江和淮河构建了“双重防线”,同时江南地区经过东晋和东吴的开发,已经成为稳定的“经济中心”,为政权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和兵源。

齐、梁:疆域收缩,北界退守淮河

南齐和南梁的疆域基本维持在200万平方公里左右,相比刘宋有所收缩:

- 北方因北魏的强势,南齐时丢失了淮河以北的青州、徐州等地,北界退守淮河;

但即便如此,南朝仍坚守着东南沿海和岭南地区,建康(今南京)作为都城,始终是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而江南的农业和手工业持续发展,为后来隋朝统一后的经济繁荣打下基础。

陈朝:133万平方公里的“偏安一隅”

公元557年,陈霸先建立陈朝,此时的南朝疆域已缩至最小,约133万平方公里,仅包括长江中下游以南、岭南及海南岛:

- 长江以北的土地全部被北周和北齐占据;

- 益州和南中彻底丢失,西南疆域仅至今天的贵州东部;

- 东南沿海和岭南虽仍在掌控,但国力衰弱,无力北伐。

陈朝的版图,是南朝“收缩”的极致,但它仍在江南坚守了32年,直到公元589年被隋朝所灭。

南北朝版图的“隐藏价值”:分裂中的“疆域重构与文明融合”

虽然南北朝是分裂时代,但它的版图变迁并非“无意义的混乱”,反而在三个方面影响深远。

1. 江南的深度开发:南朝四朝持续开发江南,人口从西晋初年的200多万增长到陈朝末年的400多万,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成为“鱼米之乡”,中国经济重心开始从北方转向南方;

2. 北方的民族融合:北朝的鲜卑政权通过“汉化”,让游牧民族融入中原文明,同时也将草原文化的元素(如骑兵战术、服饰风格)带入中原,形成了“新的华夏文明”;

3. 边疆的重新定义:北魏对西域的控制、南朝对南海的管辖,都延续了汉朝以来的疆域传统,即便在分裂时期,“大一统”的观念也没有消失,反而成为南北双方的共同追求。

公元589年,隋军渡过长江,攻破陈朝都城建康,南北朝的分裂时代结束,5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重新统一。但南北朝的版图变迁,却给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记:江南的繁荣、北方的融合、边疆的坚守,都为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如今我们看中国地图,江南的富庶、北方的民族多样性、西南和岭南的融入,都能在南北朝的版图博弈中找到源头——这段“混乱”的历史,实则是中华文明“在分裂中整合”的关键一步。

晋朝版图有多“戏剧性”?从543万平方公里统一到偏安一隅,藏着乱世的分裂与挣扎。

公元280年,西晋大军攻破东吴都城建业,末帝孙皓赤裸上身出城投降——这一幕,标志着三国分裂时代的终结,晋朝以543万平方公里的疆域,重新统一了华夏大地。但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稳固的统一王朝,仅维持了36年的完整版图,就因“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陷入分裂,最终退守江南,留下一段“从统一到偏安”的戏剧性历史。

要读懂晋朝版图的“起伏”,得先看它“短暂统一”的辉煌与脆弱。晋朝的版图基础,是对三国疆域的直接继承:曹魏的中原核心区、蜀汉的西南之地、东吴的东南半壁,被西晋完整整合。但这片5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分裂的种子”——西晋初年分封的27个藩王,手握兵权和封地,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隐患;而北方边境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早已内迁中原,与汉族杂居,一旦中央政权衰弱,便会趁机崛起。

西晋:543万平方公里的“昙花一现”

西晋统一初期的版图,几乎复刻了汉朝的核心疆域,甚至在局部有所拓展。

南方:完整的东南与西南。西晋完全掌控了东吴的东南疆域,从长江中下游到岭南,再到海南岛和台湾(夷洲),都在其管辖范围内;西南的益州(今四川)和南中(今云南),延续了蜀汉时期的治理模式,通过郡县制和羁縻政策,维持着稳定。当时的江南地区,经过东吴数十年的开发,已经成为西晋的“粮仓”,建康(今南京)、会稽(今绍兴)等城市逐渐繁荣,为后来东晋的偏安打下基础。

疆域的“隐忧”。西晋的版图虽大,但治理极为松散。相比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和汉朝的“强干弱枝”,西晋推行“门阀政治”,世家大族垄断官职和土地,大量流民失去土地,只能依附豪强;而藩王的兵权过大,最终引发“八王之乱”——从公元291年到306年,八位藩王为争夺皇位互相攻伐,中原地区陷入战乱,人口锐减,军队损耗殆尽。这场内乱,直接摧毁了西晋的统治根基,也给了北方游牧民族可乘之机。

东晋:200万平方公里的“偏安江南”

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曜率军攻破长安,西晋末帝司马邺投降,西晋灭亡。次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此时的晋朝版图,已从543万平方公里骤缩至约200万平方公里,仅剩下江南半壁江山。

东晋的“疆域边界”。东晋的疆域核心是“长江中下游及岭南地区”:北界沿着淮河、秦岭一线,与北方的“十六国”政权对峙;西至三峡,掌控着益州东部(今四川东部);南抵南海,包括岭南的交州(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和海南岛;东至东海,延续了对东南沿海的管辖。这条“淮河-秦岭”防线,成了东晋的“生命线”——寿春(今安徽寿县)、襄阳(今湖北襄阳)、彭城(今江苏徐州)等重镇,常年驻扎重兵,抵御北方政权的南下。

疆域内的“不稳定因素”。东晋的版图虽小,但内部并不稳固。一方面,北方士族大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与江南本地士族争夺资源,矛盾尖锐;另一方面,手握兵权的将领,如王敦、桓温、刘裕等,多次发动兵变或北伐,试图掌控政权。这些内部动荡,让东晋无力大规模北伐,只能在“守成”与“有限反击”中摇摆。

北伐与疆域的“短暂扩张”。东晋时期,也曾有过几次大规模北伐,短暂拓展过疆域。比如公元354年,桓温率军北伐前秦,一度攻占长安附近的灞上,距离收复中原仅一步之遥;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后,东晋趁机收复了淮河以北的部分地区,将北界推进到黄河以南;公元416年,刘裕北伐,先后消灭南燕和后秦,收复洛阳和长安,让东晋的版图短暂扩张至黄河流域。但这些北伐成果都未能巩固——桓温因粮草不足被迫撤退,刘裕因急于回建康夺权,放弃了长安,最终北方重新落入胡人政权手中。

晋朝版图的“历史启示”:疆域≠稳定

晋朝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起大落”案例:它用36年时间完成统一,却因治理失当,让543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在瞬间分裂;退守江南后,虽维持了200多年的统治,却始终未能收复中原,最终被刘裕建立的刘宋取代。

这片疆域的“戏剧性”,藏着三个关键教训:

1. 统一需要“制度根基”。西晋虽统一了版图,却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反而因分封制和门阀政治削弱了中央,最终被内乱摧毁;

2. 边疆治理需要“融合”。西晋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简单内迁”,没有做好民族融合,反而让其成为“定时炸弹”,最终引发“五胡乱华”;

3. 偏安无法“长久”。东晋虽在江南站稳脚跟,但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士族割据,让其失去了北伐的动力,只能被动防御,最终走向灭亡。

公元420年,刘裕废黜东晋恭帝,建立刘宋,晋朝灭亡。但晋朝的版图变迁,却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衣冠南渡”让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从此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方的“十六国”时期,虽然混乱,却加速了游牧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为后来隋朝的再次统一埋下伏笔。

THE END
0.公元7世纪初,世界上有三大强国,第一强国是中国的唐帝国,第二强国公元7世纪初,世界上有三大强国,第一强国是中国的唐帝国,第二强国是东罗马帝国,第三强国是波斯帝国的萨珊王朝。 中国的唐朝在7世纪时,版图达于极盛,领土面积约为1076万平方公里,人口峰值一度达到了8000万左右,唐朝的都城长安是一个拥有200多万人口的大都会,市区人口则有100多万;东罗马帝国在查士丁尼大帝统治时期(52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2286213982B;93a?88=:3628/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