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是大唐帝国最南端的领土,唐王朝前二百多年一直风平浪静,哪怕有些小动荡、叛乱,也会被强大的帝国铁拳轻易粉碎。然而,晚唐宣宗、懿宗时期,安南开始了持续十年之久的叛乱,交趾城也被两次攻陷,十五万唐人及士兵被杀被掳。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竟然成了唐王朝灭亡的开篇序幕。
(唐代岭南道)
【唐王朝最南端的领土】
安南隶属唐王朝岭南道,在唐代包括了现代越南的北部地区,以及广西、广东一部分地区。海南当时叫崖州,唐代中后期也隶属安南。
安南的南方是林邑国,本来是汉代的象林邑,也是隋朝时期的林邑郡。唐初林邑国王派遣使者来朝贡,之后又多次进献珍宝异物,估计是太顺从了,而且开发程度低,唐王朝并未在把林邑纳入版图范围,所以唐王朝的最南端就是安南。
安南在唐初为交趾郡,又称交州,治所为交趾城。唐高宗时期设立了安南都护府,唐肃宗时期改称镇南都护府,唐代宗时期又恢复安南旧称,这个名称一直用到唐王朝灭亡。
安南有大量黎(俚)族人,盛唐时期户口统计人数约10万人,这些人被称为“俚户”,也就是“熟黎”,按唐王朝的规定,可以享受50%减免赋税的福利。其他不交税也不统计户口的是“生黎”,当然也不受国家保护。
安南也是唐王朝岭南道六个有驻军的军镇之一,盛唐时期编制兵力4200人,仅少于广州城的5400人,占岭南总兵力1.54万人的近三成。
【二百年安定】
安南虽然是各种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但唐王朝大多数时候都是非常安定的,即使个别时候有土人叛乱杀官占城,也会很快被平息。
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交趾人李嗣仙杀安南都护刘延祐,据交州,桂州司马曹玄静败之”,都没用朝廷出兵,仅岭南道自己就把问题解决了。
这次叛乱的原因始于地方官违背国家民族政策,不给“俚户”免税,相当于赋税增加了一倍。 于是老百姓“合众围安南府,城中兵少不支,婴垒待援。”兵力不足造成城破官员被杀,这也说明初唐安南没有那么多驻军。
盛唐时期还有一次,唐玄宗开元十年,岭南上报“安南贼帅梅叔鸾等攻围州县”,自称“黑帝”,南方属火,称为赤帝更恰当,一看就是没什么学问。
李隆基对此很重视,把身边最会打仗的宦官杨思勖[xù]派了过去,不过这次反叛林邑、真腊国也参与了,有外来势力干涉,重视一点也没毛病。
杨思勖没从长安带多少兵马,到岭南才招募了当地各族子弟十万兵马,这里估计有水分,但三五万还是有的。杨思勖走的是“伏波故道”,就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时的路线,当时马援“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后汉书》),就是沿着海边一边行进一边开道,既避开热带丛林深处,又能得到海运的补给便利,相当于古代版的蛙跳战术。
杨思勖进兵出敌意料之外,叛军首领被阵斩,“尽诛其党与,积尸为京观而还”。
京观这种特殊建筑,唐代289年出现次数不超过10次,杨思勖这人就弄了两个,另一个差不多,是几年后给岭南道邕州反叛建的。
唐代安南的情况大多都是这样,地方官如果善待百姓,地方就会安定。如果地方官横征暴敛,就会激起民变,再如果有其他势力介入,比如晚唐时期的南诏,就可能会局面失控。
(汉伏波将军马援)
安南也遭到过外敌入侵。
唐宪宗时期,当时从林邑国分出来的一个小国叫环王国,据《新唐书》记载,环王国风俗凶悍,国王有卫兵五千,大象一千头、马四百匹,打仗时乘坐战象,用藤条为铠甲,竹为弓矢。
结果安南都护府自己就把问题解决了,《旧唐书》记载,安南都护“破环王国三万余人,获战象、兵械,并王子五十九人”;《新唐书》说的差不多,“斩三万级,虏王子五十九,获战象、舠、铠。”
一直到晚唐宣宗之前,安南保持了二百多年的安定,连安史之乱等大事件都没有影响。类似的叛乱或者驻军兵变还有过几次,但大多就地解决了,真正需要长安派人解决的事情仅有唐玄宗时期那一次。
(藤甲?)
【安南是个好地方】
由于长期稳定,不少海商直接在安南进行交易,抢了广州城不少生意。唐德宗时期,地方官为了拍爱财的唐德宗马屁,就上奏请唐德宗派宦官到安南指导工作,幸好当时宰相陆贽劝阻,这才保住了广州南方第一大贸易城市的地位。
唐文宗时期的安南都护后来当过宰相的马植曾经说过,“约之以信诚,晓之以逆顺”,这是唐王朝边境羁縻地区为官的最好措施,不折腾,普通的老百姓压榨能压出来几个钱?还不如让地方安定,从商人那里获得的利益更多。
唐代不乏这种聪明人,有人甚至通过行贿得到安南都护的位置,然后凭商贸就能积攒大量财富。为官一任期满,再带着这些财富回长安,或者继续做官,或者享受后半生,比激起民变要聪明的多。
(安南土贡之一——孔雀尾)
【一个贪官让安南开始有了“蛮患”】
后人总结,安南不安定始于唐宣宗时期,当时宰相令狐绹任命了一个叫李琢的人为安南都护,这个名字就不好,太“作”了。
李琢当时“贪于货贿,虐赋夷獠,人多怨叛,遂结蛮军合势攻安南,陷之。”“李琢贪暴,侵刻獠民,群獠引林邑蛮攻安南府。”“强市蛮中马牛,一头止与盐一斗,又杀蛮酋杜存诚。”
当时安南驻军又有所增加,还有一支6000人的“防冬兵”,应该是和防范吐蕃每年秋天入侵的“防秋兵”类似,属于非常驻部队,每年驻守几个月,专门用于对付南诏的。李琢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上奏撤销了这支部队编制,于是安南都护府的唐军兵力开始不足。而原本倾向于大唐,一直协助唐军防务的“七绾洞蛮”又被南诏招降,“自是安南始有蛮患”。
叛乱始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六月,“南蛮攻安南府”。
这个事情影响很大,安南安定了这么多年,自然要找出这个祸乱的源头。朝野上下普遍认为令狐绹的儿子收了李琢的贿赂,李琢才能当上安南都护,但当时令狐绹还在掌权,把几个出头举报的人贬官外放才把这个事情压住。
唐懿宗虽然是个很差劲的皇帝,但对安南问题还是比较重视的,一直在增加安南守备力量,包括中央禁军和江西、湖南的士兵都被调到安南镇守,估计是不愿意放弃安南海洋贸易带来的利益。并且把岭南道分为岭南东道和西道,在组织力量方面予以加强。
兵多了就有后勤补给的问题,仅凭湘江等水道不足以供应,幸好有人建议用千石海船从福建运粮到广州,才解决了岭南各路兵马后勤问题。
当时的安南都护是一个叫王式的人,这人很有本事,到任之后选拔精锐士卒,建设城防设施,智勇兼备,化解了蛮人的几轮攻势。局势得到改善,包括占城、真腊等周边势力都重新入朝朝贡。
【又一个奸臣让安南局面彻底崩溃】
本来安南的事情已经基本平息,但一个意外发生了,南诏发动了对唐王朝的大举进攻。
当时南诏估计也没个主攻方向,东南西北凡是和大唐接壤地区都有战争,咸通元年(860年)十二月,“安南土蛮引南诏兵合三万馀人乘虚攻交趾,陷之。”这是安南第一次被南诏占领。
王式刚刚被调走,新来的安南都护逃走,并在半年后调集兵马收复了安南,当然,也有可能是南诏人主动退出的。
南诏在唐懿宗初期攻势很盛,先后攻打了岭南道的邕州和蜀中地区的巂州,并再次出兵安南,咸通四年(863年)正月,安南第二次被南诏攻陷,安南都护蔡袭战死。
当时岭南已经被分为东西两道,岭南西道节度使叫蔡京,这个名字一听就是奸臣,由于妒忌岭南兵力都集中在安南,就上书说南诏人不会再来了,唐懿宗就撤回了大部分支援的唐军。
安南都护蔡袭了解周边情况,屡次上书说不可轻敌,请求保留五千人守卫安南,结果朝廷听信了蔡京的话,“终不之省”。
咸通三年(862年)十一月,南诏连同周边蛮族五万攻打安南,朝廷虽然派兵支援,但由于交趾城已经被包围,援军无法入城。
咸通四年(863年)正月,安南守军在支撑两月后城破,都护蔡袭“左右皆尽,徒步力战,身集十矢,欲趣监军船,船已离岸,遂溺海死。”
晚唐监军仍然是宦官,这些人往往调集最精锐的大批士兵当护卫,一旦战事不利就率先撤走,唐武宗时期李德裕改变了这种情况,但20年后又变成了老样子。
由于船只不足,城中剩余守军没法全部撤离,来自荆南、江西、鄂岳、襄州的四百余名唐军反身杀回了城中,和蛮子拼了!蛮人不备,“杀蛮二千馀人”,但毕竟唐军人少,全部战死。
“南诏两陷交趾,所杀虏且十五万人。”
十五万唐人被杀被掳,看来当年杨思勖的京观他们已经忘记了。
【晚唐名将高骈】
当时唐王朝在岭南驻军不少,但不足以收复安南,于是原本支援安南的兵马纷纷后退,确保不会蔓延到岭南东西两道。
唐懿宗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任命高骈出战解决安南问题。高骈此人可以算是晚唐最优秀的军事将领,他爷爷是唐宪宗时期平定蜀中刘辟叛乱的功臣高崇文,将门之后。高骈虽然晚节不保,但前期为唐王朝征战立下了大功。
南诏守卫交趾的有两万人,唐军兵力并不占优势。
高骈明显是军事打击和分化瓦解并用,一边整合岭南各路唐军的力量,一边招揽当地黎人势力,先是稳定了岭南后方邕州,之后应该是渡海攻打并收复了交趾城,“高骈自海门进军破蛮军,收复安南府”。
从唐宣宗后期到唐懿宗,安南乱了差不多十年。“自李琢失政,交趾湮没十年,蛮军北寇邕容界,人不聊生,至是方复故地。”
高骈收复交趾之后,又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稳定局势,到咸通七年(866年)八月,正式上奏“蛮寇悉平”。当年年底,唐懿宗为了庆祝收复安南,大赦天下。之后高骈又被调任蜀中,压制南诏多年,直到南诏彻底无力与大唐为敌。
王朝灭亡的一个先兆,就是对周边地区控制力的减弱甚至丧失。
安南问题虽然得到解决,但留下很多后遗症,之前浙江裘甫起义起因之一就是安南等地连年用兵造成的赋税增加。之后不久,原本唐王朝从中原调到岭南支援安南的唐军将领庞勋兵变,并转变为农民起义,江南被严重破坏,开始了唐王朝灭亡的第二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