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这三本书,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整体的趋势。从棉花产业来看,这个逻辑完全成立。原本全球分散的棉花种植和棉纺织业,正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强力整合下,才变成了跨大洲协作的大产业,这是资本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事实。
但是,如果你细究一下,这个结论可能到目前为止还不够充分。至少有两个重要问题,你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可以说,在前三本书里,针对这两大重要问题,我们的讨论还不充分。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加全景式的视角,更加整体、系统地来看待。
因此,我需要找到一本从整体上梳理资本主义500年发展历程的书,看看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和经济制度,究竟对经济全球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关注全球大圈,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政治经济学视角,也是财经看世界的历史维度和立体框架。
所以,通过这本书,我们能从历史回顾和当下关切的双重角度,讨论一个我们非常关心的重要问题: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力量,资本主义所引发的各种不平等问题,会不会导致经济的逆全球化?
要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到资本主义的历史长河中,从资本主义的500年中看经济全球化的演变。
和中国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有异曲同工之处,在这本书中,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主张:不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全球社会带来的剧烈动荡,就无法理解现在这个时代。
那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你肯定有自己的理解,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他的观察。
所以,从作者这三个关切,我们大致可以理解,为什么作者强调:资本主义这个词,承载了一段复杂的历史。它是金融与工业的史诗,又充满意识形态和政治争论;它是一个体系,还是复杂的社会逻辑,充满无与伦比的创造性和毁灭性。
因此,围绕《资本主义的历史》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商品的全球化会慢慢走向金融的全球化,它带来什么巨大改变,又导致什么发展异化?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制度共识,也埋下了导致逆全球化浪潮的各种诱因。
这些事实背后的现实原因是什么?我们据此又可以得到哪些共识?这些内容下周我们都会详细探讨。
在这一讲,我先带你梳理一下资本主义过去500年来的历史演变,我为你总结了五个不同的观察视角。
从这五个视角,相信你会对资本主义是否会导致逆全球化,有一个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你可能知道,作为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资本主义起源于西欧的西班牙、葡萄牙,经历16、17世纪,在荷兰逐步成型,随即英法两国后来居上。然后又向德国、日本转移,最终是美国占据上风。这是历史事实,也是基本共识。
可是,为什么西班牙在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各方资源非常充沛的情况下,仍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呢?还有荷兰,利用港口优势大力发展贸易,引领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什么它在后来也没落了?反而是看起来优势并不明显的英国成了集大成者?这一讲,我们具体来讲述这背后的原因。
我们先来看看最初占尽先机和优势的西班牙。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掠夺了很多土地和廉价劳动力,也发现了金矿、银矿等各种资源,给西班牙等国带来巨额财富。
但是,这里我需要提醒你,千万不要把这两个概念混淆了,巨大的财富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资金优势并没有明显加快西班牙的资本主义进程,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认为,显然只能归因于西班牙过于热衷殖民征服和财富掠夺,但不关心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演进,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并不良性。
具体来看,当时像西班牙、葡萄牙这样的西欧国家,财富积累呈现出两个鲜明反差:
由于从美洲财富掠夺立竿见影,拥有权势和资源的人就更难认真发展生产,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虽然这一时期西班牙掠夺了很多财富,殖民地遍布南美洲、中美洲、菲律宾、米兰、那不勒斯、撒丁岛和西西里岛,以及今天法国的勃艮第公国等区域。但是,由于没有良性的经济模式,产生可持续的经济根基,商业税收完全赶不上维持占领和征服的战争开销,西班牙不可避免地陷入国力衰弱和经济衰退之中。
到了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这个发现美洲的先行者和受益者,从此国力衰落。之后,西班牙在美洲的势力范围被压缩,能获得的财富和贸易更少,错过了建立资本主义体系的好机遇。
相比西班牙的粗暴征服和财富掠夺,同时代的荷兰,看起来似乎有更好的条件引领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发展。连马克思都曾称赞说,荷兰是17世纪上半叶“卓越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商业和金融资本主义的典范。但为什么荷兰在17世纪下半叶也迅速衰落了呢?
作者认为,这很有可能和荷兰的资产阶级发育不充分有关。
在16、17世纪,荷兰通过商业贸易增强了国民财富,拥有资产和财富的资产阶级逐步成型。当时资产阶级主要由两种人构成:
于是在他们的推动下,商业资本主义和制造业资本主义一度在荷兰本国,以及海外殖民地得到强劲发展,并形成了三个发展支柱:
正是在国家的强力支持下,靠着强大的海上舰队,荷兰很早就开始了全球巡航,不断拓展商业版图和势力范围。1600年,荷兰军舰就到达了日本,1601年又到达中国,很快控制了远东航线。1626年,荷兰人还在北美创建了殖民新城“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后来的纽约。比如说在对外商品贸易和产业发展上,荷兰的资本家们从远东进口的胡椒和各种香料,在1648年至1650年间,占欧洲总采购额的66%,他们还从纺织品贸易、和非洲与北欧的贸易中获利。
还有一群富裕的荷兰资本家,在本国不断推动毛纺、麻纺、丝织、钻石加工、蔗糖和烟草等产业,有的产业到现在还很发达。
这些新兴的荷兰资本家和银行家,支配着大宗贸易,发展工商业,组织商会。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度成为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
然而在这一片繁荣中,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
于是在进入17世纪后半叶之后,随着西欧国家出现经济衰退,加上来自殖民地的商品价格暴跌,荷兰也就慢慢失去了在全球扩张的很多成果。
比如,荷兰在北美创建的新阿姆斯特丹,就在1664年被英国人占领,连城市名字也改成了体现英国殖民地特色的“新约克”,这就是后来的纽约,这个城市的关键成长和持续繁荣,从此与荷兰无关。
同时,到了十七世纪后半叶,西欧经济增长也开始放缓,一度财力充实的荷兰资产阶级,也开始增加负债。
如果从这个角度回顾历史,画家伦勃朗描绘的十七世纪上半叶,荷兰纺织业和贸易的繁荣,刻画的采矿者、贫农、流浪汉和黑奴,从这时开始,成了历史繁荣的遗迹。
至此,西班牙和荷兰先后失去了做大资本主义的机会。但随之而来的是,英国和法国开始后来居上。在这里,我先说他们走对了的两步路:
所谓重商主义,就是国家以工商业为发展之本,既重商业,也重工业;为达到目的,国家随时可以干预或支持,追求国家的富强。这是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最期望的利益主张。
前边我们提到的荷兰,虽然一开始也是重商主义,但最后由于王室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无法调和,最终没能延续资本主义的繁荣。
也就是既利用民众运动限制王权扩张,避免旧制度惯性为资本主义体系带来各种麻烦;同时又在面对平民阶层时,和部分强势的贵族阶层达成谨慎的妥协,让他们成为支持或默认资本主义发展的力量。这也解决了资产阶级和国家政府之间的互相牵制。
总之,在16、17两个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早期探索发展之所以曲折,是因为它呈现出多重特性:
因此,虽然当时欧亚大陆大部分文明,还没有受到资本主义的深刻影响,但资本主义探索扩张的力量已经在酝酿之中。
上一章我们谈到,在1492年之后,拥有先发优势的西班牙和荷兰,先后在16、17世纪失去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性机遇。
反而是当时偏居西欧海岛、并没有明显资源优势的英国,抓住了历史性机会。不仅重新定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而且实现那个时代的经济全球化,并获得巨大发展红利,建立起一个跨大洲的“日不落帝国”,成为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典范。
那么,英国是如何做到的呢?
你可能听过各种分析。比如,
看起来,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如果细究起来,也不能完全成立。比如,要说海外殖民地的资源贡献,西班牙最早获得这种好处。但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西班牙也恰恰因为过于沉迷从殖民地掠夺财富,没有发展起与之匹配的良性经济发展模式,所以早早就失去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
因此,本书作者认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不是单一因素使然,而是多种有利因素的结合。具体来看,可以说英国在三个不同时期的正确选择,让它在资本主义道路中享受了三波红利,而且是逐级叠加的复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首先是第一个时期,16世纪末到17世纪上半叶,“重商主义”政策为英国带来了第一波红利。
当时,英国极大受益于王权强力支持下的重商主义国策,也就是通过殖民扩张和全球贸易,做大英国实力。
而英国能扩张海外殖民地,得益于1588年,它以更强大的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获得宝贵的海洋霸权。
然后从17世纪初开始,在王权的强力支持下,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这种半商业半军事的混合体,不断进行海外殖民扩张。
1600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以授权特许状的方式,创建英属东印度公司,专营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的棉花、香料、丝绸、瓷器等生意。在短短15年里,东印度公司在亚洲建立了二十几个分公司,1628年进入波斯,1668年控制印度孟买,充分获取亚洲资源和贸易红利。
同时,英国在北美洲陆续获得魁北克、巴巴多斯、牙买加、弗吉尼亚、波士顿和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后来的纽约等殖民地,形成通畅的贸易和运输渠道,为北美木材、烟草、甘蔗和棉花等资源送到英国,并让英国各类制成品出口北美,都打下了良好基础。
与西班牙的殖民扩张不同的是,英国在殖民地获取的巨额财富全都用来发展贸易和工商业,形成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良性循环,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得以互相促进。
比如在17世纪头40年里,英国的贸易总量获得十倍增长。再比如到1640年,英国一些煤矿的年产量,就比一个世纪前增加了几十、上百倍,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因此,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全球化的资源与产业协同,在当时明显领先,这也推动了后来英国的工业发展。
接下来,就进入了第二个时期,也就是17世纪末,“自由主义和民主”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第二波红利。
由于英国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不断增加,他们开始加大力度寻求国家权力的鼓励和保护,于是和当时绝对的王权产生了冲突。
和当初荷兰的资产阶级不同,英国的资产阶级觉醒后,产生了“自由主义和民主”的社会新思潮,迅速有了民众基础,然后他们采取行动,爆发了新革命。最终,通过17世纪后期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的绝对王权被限制。
“自由主义和民主”的社会新思潮和新革命,源于当时资产阶级代表的社会新阶层,捍卫自己财富的愿望。
在作者看来,这些新阶层包括批发商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中的一部分人,法学家或法律从业人员,这些人还从自由职业者、乡绅、小买卖商、富农和部分绅士那里得到一些支持。
他们的思想代表者,是英国资产阶级理论家洛克。洛克从社会契约角度出发,反驳另一位思想家霍布斯有关绝对君主制的论述,强调只有公民的公意,才是一个社会和政府得以组成的基础。
在今天看来,你可能不觉得这些思想有多重要,但在当时,全世界普遍处于绝对王权控制之下,洛克1690年发表《关于公民政府的专论》,对英国社会带来了极大震撼。
随后,一名曾在土耳其经商、也当过伦敦市长的贵族发表《贸易论》,阐述为什么英国应当远离绝对王权控制下的重商主义。他说:没有哪国人民会通过国家的干涉而变得富裕,真正能带来贸易和财富的,只能是和平、产业、自由,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你看,在17世纪末的英国,关于政治自由的陈述,和对于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就这样几乎同时出现。英国资产阶级也迅速在自由贸易中,找到了可以让贸易和生产再次飞跃的催化剂。
比如,要刺激当时英国本土和各殖民地的农业生产,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动实施谷物等粮食的自由出口。为此,英国从1670年决定实施相关政策,1703年和葡萄牙签约,打开了南美巴西市场;1713年又和西班牙签约,获得了更大的农业谷物贸易市场。
更重要的是,在18世纪上半叶,英国从北美殖民地获得巨大资源和利益,不断推动英国农业和工业发展。
比如,英国纵容北美种植园奴隶制,获得棉花、烟草等经济作物;从北美获得谷物等农产品;在欧洲、非洲、美洲,发展奴隶、原料和工业品的三角贸易;在国内大力发展农产品、铁和木材加工等产业。这也为英国后来开展提高工业效率的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阶段,从18世纪后半叶开始,通过领土扩张和工业革命,英国迎来了第三波红利,真正成为世界霸主。
1756年英国对法国和西班牙开打“七年战争”,到1763年战争结束,英国抢夺了大量物资,夺走了法国疏于防守的亚洲、美洲和非洲殖民地,比如印度加尔各答,美洲蒙特利尔、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非洲的塞内加尔等地;英国还从西班牙手里抢走了北美佛罗里达,以及中美洲和周边岛屿等。
英国在全球扩大疆域后,贸易和生产双循环迅速跟进,殖民地经济有所发展,英国获得的财富积累则更充分。虽然在18世纪末,英国经历了北美殖民地独立,但此时它已基本完成资本主义全球化,而且新生的美国迅速和英国建立贸易关系,英国也有收益。
这是你比较熟悉的历史,以1780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为标志,以英国比较发达的棉纺织业扩大为重点,围绕棉花产业建立了以英国利益为主,全球资源、贸易、产品和技术一体化控制的“棉花帝国”,并带动了煤炭、钢铁及其他工业的繁荣。
而在《资本主义的历史》这本书里,作者特别强调,在工业革命前后,真正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组织形式。这就是“工厂”。
作者认为,正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工厂,成为英国在工业革命期间承载科技创新和商业循环的关键组织。而工厂率先在英国出现,与1760年之后,圈地运动迅猛兴起有关。
当时,由于圈地法案在英国国会通过,贵族和地主可以合法圈占公地。随后,一些比较现代化的耕作和畜牧方法被采用,比如沼泽排水、铁犁、选种、杂交和轮作耕种等,大大提高了英国农业生产效率,也造就了更多无地可耕的农业闲置劳动力,极大促进了从农业向工业化转型的进程。这个在刘易斯之前的分析中,也专门提到了。
正是这些闲置劳动力,造就了英国采矿业和制造业的大发展。比如英国煤的产量,1700年前后大约是250万吨,1750年前后就增加到了500万吨,等到1800年又猛增1倍,达到1000万吨,占到当时整个欧洲煤产量的三分之二。
有了煤炭这样强大的能源供应,蒸汽机广泛应用于棉纺织业、轮船运输、冶金机械,以及各种工业制造领域,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面升级,工薪阶层迅速涌现,大量女工和童工也被卷入生产和发展。
至此,殖民统治、世界贸易、商业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交汇发展,英国资本主义全面超越西欧其他国家,在全世界强势崛起。
上章我们讲到英国通过领土扩张和工业革命,在18世纪末期成为世界霸主。但是熟悉历史的同学其实知道,这个日不落帝国主导下的全球资本主义,很快也迎来了大萧条时期。
一说起“大萧条”,很多人都会想到1929年至1933年,美国经济遇到的大麻烦。但这一讲我们要讨论的,是在过去500年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历史中,对全世界都影响巨大的“大萧条”。也就是1873年至1895年这20多年里席卷欧洲和美国的一连串全球性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有多严重呢?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次大萧条,成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经济导火索。不过战争问题不是我这一讲讨论的重点。我非常关心的是: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是不是必然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个问题,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爆发的。
在《资本主义的历史》这本书里,作者认为,1873年至1895年的“大萧条”并不只是一件孤立的大事,而是由一连串的危机构成的,它们相互影响并且形成恶性循环。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先给你讲一段大萧条时期的历史事实,请仔细听,看看你能不能从这些事实中找到一些共性特征:
你有没有发现,在以上每次危机中,最显眼的都是股市暴跌,或银行倒闭。那如果继续往前追问,这些危机为何发生?导致金融市场崩溃的原因是什么?
在作者看来,这些危机的根源也大致存在相同的逻辑,其中有三点是你不可忽视的:
当时,美国铁路公司发展势头良好,需要大量铁路工人,工资因此呈上涨趋势。工人们还联合起来组成工会,主张权利,因此铁路工人的工资上升较快。同时,由于铁路建设全面铺开,铁轨供不应求,价格也持续上升。
当时销路缩减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财富的分配并不公平,像在农村地区,农民收入不高,购买力持续下降,一些被市场挤压的手工业和落后产业,其劳动者收入也在下降,购买力也不行。
同时由于社会公平性不够,公共投资日益减少,加上全球各地民族独立运动开始出现,海外市场的自主性增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销售遇阻。
很多行业同类产品或服务不断出现,同质化竞争加剧,产品和服务价格不得不一降再降。比如当时美国的铁路建设不断增加,像东北部热门区域铁路运力过剩,客运和货运价格都飞速下降,乘客和用户受益,但铁路公司就惨了。
这些恶性循环的长期存在,也造成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趋势在19世纪末出现两大转折。
比如,在工业上,英国曾经引以为傲的煤炭产业,在1871年和1880年,生产的燃煤,比德国和美国加在一起还要多;但到1913年,英国生产的燃煤,只有美国的一半多一点。
全口径统计数据还表明,英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份额也在发生实质性变化。
1870年,英国大约占32%,是绝对领先的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份额就下降到了14%左右。而在同一时期,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份额,从1870年的23%,上升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38%,把英国远远抛在了身后,成为新的全球贸易大国。
再看全球贸易构成,1880年英国大约占四分之一,1913年缩减为六分之一,到1948年进一步萎缩为八分之一。美国在全球贸易领域的占比,虽然不如在工业生产领域上升那么快,但从1880年仅占全球贸易的10%,一路稳步上扬,到1928年也追平了英国的占比。
至此,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领取工资的雇佣劳动者有好几千万人,超过了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部门的独立小生产者。
你看,世界万事万物的发展就是这么千丝万缕,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发展,然而工人阶级一旦开始发展,又反过来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到20世纪初,伦敦居民超过400万;曼彻斯特等其他4个英国城市,人口上百万;还有40多个英国城市,人口超过10万。同期在美国,生活在8000人以上的城镇的美国居民,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1880年是23%,1900年上升为32%,1920年进一步上升为44%,40年里增加了21个百分点。德国和法国的情况类似,城镇人口占比都飞速上升。
结果就是,凡是有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工人阶级和城镇人口就多。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工人阶级大约有4000万人。他们有组织、有诉求,敢于联合反抗压迫和剥削,因此成为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甚至改变世界格局的重要新生力量。
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当时一些激进的研究者确实认为,资本主义导致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给这种生产方式制造了“掘墓人”。
但是作者的看法却是“不太肯定”,你看这个词就很微妙。作者之所以得出一个看似模棱两可的观点,主要原因是虽然资本的逐利性使然,导致资本主义确实不是线性发展,但是无论问题有多大,似乎总能逼出一些调整和适应的新对策,可以在压力下进行必要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利益分配调整,以缓和社会矛盾。
具体来看,经济危机也倒逼当时的社会出现了三大重要的社会进步:
不难看出,这些措施保障了工人和贫民的权益,有效缓解了社会的不平等。经过这些制度调整,经济大萧条所带来的社会动荡,慢慢有所平复,欧美大部分国家没有崩盘。
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逐利惯性,以及市场运行的内在矛盾,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因此在187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之后的50年,也就是1929年至1933年,更猛烈的经济大萧条在美国爆发,这次对美国的杀伤力非常大。甚至再往后看,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等相继发生,这堵倒逼着美国和各国政府相继出台各项经济新政策以求力挽狂澜。
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来看,美国显然是必须重点关注的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之前我们谈到,从一些具体经济指标来看,比如煤炭产量、钢铁产量,以及工业生产在全世界的占比来看,19世纪末,美国事实上就已经超过英国,坐上了资本主义头号交椅,随后的发展势头更是迅猛。
很多人会说,是因为美国地处北美大陆,这个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没有受到20世纪初欧洲经济萧条的更多冲击,也没有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严重社会破坏。
但请不要忘了,真正让全世界感受到美国崛起,认同它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引领作用,却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那么,美国在这一时期究竟如何重新定义并塑造了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呢?
在这本书里,作者为我们总结了三点关键因素,
和过去的西欧资本主义强国不同,20世纪20年代,美国在明显领先的情况下,并没有忙于殖民扩张和扩大全球贸易,反而是深耕美国资源和美国市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而且只把对外投资重点放在加拿大和拉丁美洲,巩固美洲后院。
也就是说,美国资本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当时主要还是美洲化或者美国化。
在这一时期,美国把发展重心放在了国内,进行了一波管理革命。
尽管美国工人数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超过1000万人,但工人的组织性和企业的管理改进,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很不一样。
比如美国工人的罢工,就明显弱于欧洲国家,司法系统对工会和激进分子也很不客气,工会在美国引发社会动荡的可能性被控制。
部分美国企业率先实行科学管理尝试,创造了很多影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模式。
其中,以亨利·福特的两项决策影响最为深远:
这些管理变革和商业决策,改写了全球工商业格局。还以福特汽车为例,工人缺勤率下降,生产效率提高,汽车产量迎来爆炸式增长,1913年福特汽车生产了20万辆,1915年上升为50万辆,1919年100万辆,1923年200万辆,1929年竟然达到创纪录的500万辆。
至此,在美国引领下,全球化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管理变化,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经济全球化格局。
除了在工业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大变革,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它在金融事务上的主导权,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首先是通过控制黄金储备,获得了对全球金融市场,特别是货币汇率的主导权。从16世纪开始的商业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至此进入美国式的金融资本主义时代。
在20世纪20年代,全世界很多国家实行的还是货币金银本位制,意思是说,要么直接用银币、银元或银块作为货币,比如当时的中国和墨西哥,要么就基于国家的黄金储备,发行对应价值的法定纸币。
因此,哪个国家的黄金储备多,它的纸币就强势。
从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初,全世界最强势的纸币都是英镑,也被称为金镑。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黄金储备就已经落后于美国了。
1913年,英国黄金储备价值2亿美元,美国黄金储备价值7亿美元。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大陆国家负债累累,黄金储备分别向英美集中。到1921年,英国黄金储备价值8亿美元,增加了4倍;美国黄金储备价值25亿美元,也增加了近4倍。1930年,美国黄金储备增加到价值45亿美元,占全世界黄金储备40%左右,金融霸权由此形成,全球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了纽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过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直接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汇率再和美元挂钩,美元时代就此开始。
当时,美国最负盛名的一位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教授,1963年在美国国会曾直言不讳地说:“在自家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
托宾教授说的这个特权有多大呢?简单地说,就是美国需要填补自己的国家亏空时,可以向其他国家多发行国债,实际上多印美元,等于永远不用平衡自己的财政赤字。
后来虽然经历20世纪60年代的石油危机,70年代的美元同黄金脱钩的巨变,但在美国强大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支撑下,一直到今天,美元仍然是国际货币体系里最主要的角色。全球贸易结算和储备资产的60%以上仍然需要用美元,美元的影响力和重要性远超当年的英镑。
所以,美国以黄金储备和美元为基础的金融主导权,是美国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全面超越此前世界强国最重要的一个优势和特权。
在管理革命和金融霸权之外,美国主导下的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第三个关键因素,就是科技创新带动了空前的产业革命和价值创造。
美国引领的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能源领域、材料领域、机械动力等等。在本书作者看来,最重要的可能是电子的应用,也就是信息产业、远程传输,可以笼统地称为电子化。
作者认为,二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主导下的电子化,激起了生产过程、劳动组织、日常生活和消费模式的深刻变化。更重要的是,按照作者对全世界国家重要性的等级划分,每个国家在“国际等级体系”中的地位,也取决于对电子化的掌握。
按照作者的分类:美国是第一等级,叫“帝国主义主导国家”;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是第二等级,叫“帝国主义中继国家”;然后是一大批效力于第一、第二等级国家的第三等级,叫“支撑点国家”;最后是第四等级,也就是亚非拉美的发展中国家,叫“其他国家”。
说实话,作者在20世纪80年初做的这个国家分类,实在不怎么高明。当时他也无法预计,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会如何崛起。但他对美国主导下,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判断还是准确的。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推动全球化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的说法就在媒体上声名鹊起,在很多国家全球化也成为一种潮流。但在作者看来,全球化一开始就伴随着质疑,并且缺乏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因为“全球化”这个词,至少有三种用法:
虽然全人类都会受到全球化某个方面的影响,比如生活或消费、文化和信息、商业和经济、资源和环保,等等;但在全球化的迷人图景背后,大多数人可能还是会处于全球化的边缘或弱势地位。因此,作者特别提醒,正在进行的全球化,是多极的,不平等的,不对称的。
因为真正在主导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的,实际上是三种力量:
正是这三股力量,在实际上执行并主导着所谓的全球战略,对主要经济体和国际金融施加影响。也只有在这些全球化的主导国家内部,才会有新的技术发明和应用产生,至于由此导致的复杂后果,则往往会由全球更多国家来共同承担。
这是什么意思呢?说白了就是三个字:不平等。
比如,美国具有天然的金融优势,而全世界各国不得不以各种方式,资助美国的增长,比如买美国国债,承受美国滥发货币的后果。
结果就是,由此会导致全球金融的进一步失衡,不同国家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会出现更大的财富和金融不平等。
关于这一点,其实另外一位法国学者叫托马斯·皮凯蒂,他写了一本书叫《21世纪资本论》,他详细地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数据的论证。可以说这本书的作者的观点,皮凯蒂进行了新的论证,我们之后会专门分享到《21世纪资本论》,你可以进一步地领略法国学者研究问题的风格。
回到我们正在讨论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看来虽然有足够强的力量在加速全球化的推进,但是,也有很多变量在影响甚至分化着全球化,由此激发出一些新的冲突。
从这个角度看,作者认为,无论是美国学者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还是流行一时的“地球村”“快乐的全球化”,都是麻痹人们思想、似是而非的模糊说法。
要真正解释全球化,理解全球化的利弊,只有从更长的历史维度,和更高的全球视角来分析评估。
比如,从历史演变的角度看,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是什么获得了胜利呢?作者认为,那就是资本主义,更确切地说,是“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整体获得了胜利”,也就是资本主义大国和超大型跨国公司。这不仅是指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获得了冷战胜利,还包括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分化。
因为进一步来看,获胜的资本主义大国和超大型跨国公司,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的三个方面加强了控制:
在作者看来,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在上述三个领域继续占有全面的优势。
而那些控制着全球大部分生产、贸易和研发的超大型跨国公司,绝大部分还是以美国、欧盟和日本这三大资本主义中心为基地,这是资本主义就是经济全球化的新证据。
作者感叹,在实力日益庞大的资本主义寡头所主宰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同国家之间和阶层之间,正在出现新的极度不平等和层级化。
作者担忧,正是这样的财富集中,决定了未来10年的全球消费力分布,也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构成和分布,因此还会决定全球劳动分工的特征,以及对地理环境污染问题是不是重视等等。
为了更清晰解释全球格局之变,作者划出了影响世界巨变的三条力线。力线,Lines of force,是物理学中分析磁场和电场的一个概念,作者在这里借用,意思是说,那些影响全球化的关键变量:
作者认为,在这些关键变量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巨变会导致这个世界比从前更加不平等。私有化和放松管控前所未有,金融将成为经济和社会更强的主要支配者,至于是福是祸,有待时间检验。
那么,对于这种不平等的状态,是否我们就只能坐以待毙了呢?有没有化解之道呢?
在综合考虑地球和人类不平等现状、消费渴望和资本主义动力等因素后,作者指出了五条道路:
在作者看来,前三条出路可以合并,在所有国家政治寡头和超大型公司的联合管理下,实际上是执行一种不平等的、专制的、科技可以在“绿色与黑色”之间转变的道路。
后两条出路,则需要更加民主的方式,更加负责任的态度。作者最后说,如果能链接一个“绿色与玫瑰色的前景”,也可以建立一个人与人调和、人与地球调和的人类社会。所以第四第五条是作者真正想提出的主张。
看完作者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我得到的启示是:从人文关怀来看,波德继承了法国学者的优秀传统,是令人尊敬的,但是也可能有些天真。因为就在他自己梳理的资本主义500年历史里,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是多么复杂的现实,要推动结构性变化是多么艰巨和长期。因此要把他提出的任何出路变成现实,都必须在更高的层面,达成更多关键的共识,否则将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