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7—1733年英国殖民者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哥伦布到达美洲后,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纷纷前往探险、移民,并为争夺殖民地展开激烈竞争。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瑞典先后在北美建立各自的殖民地。英国为在北美建立殖民地同上述国家展开激烈争夺。英国通过三次对荷战争(1652—1654、1665—1667、1672—1674)击败荷兰,夺取了它在北美的殖民地;继而在“七年战争”(1756—1763)中战胜法国,夺取了它在北美的殖民地。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即现在美国东部)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至阿巴拉契亚山脉(Appalachian Moun-tains)的狭长地带先后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弗吉尼亚(Virginja,1607)、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1630)、马里兰(Maryland,1632)、罗德艾兰(Rhode Island, 1636)、康涅狄克(Connecticut, 1638)、新罕布什尔(New Hampshire,1679)、南卡罗来纳(South Caroli-na,1670)、北卡罗来纳(NorthCarolina,1663)、纽约(New York,1664)、新泽西(New Jersey,1664)、宾夕法尼亚(Pennsylvania,1682)、特拉华(Delaware,1703)、佐治亚(Georgia,1733)。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的居民主要来自欧洲、特别是西欧的移民,以英格兰的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居多。此外还有苏格兰、威尔士、爱尔兰、德意志、法国、荷兰、瑞典、瑞士以及犹太人移民。他们移居北美大都由于不堪本国的封建暴政、宗教迫害、连年战乱和经济贫困等。少数贵族、资产阶级和冒险家来此则是为了发财。殖民地的主要劳动力是白人“契约奴”和非洲黑奴。独立战争前十三个殖民地共有居民约二百五十万,其中“契约奴”占白人移民的一半,黑奴占居民总数的五分之一。英国对北美十三个殖民地采取三种统治形式:①英王直辖殖民地,由英王直接任命的总督进行统治。共八个,即弗吉尼亚、佐治亚、新泽西、新罕布什尔、纽约、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和马萨诸塞。②业主殖民地,英王把土地封赐给他的宠臣或大贵族,受地者称业主,业主代表英王进行统治;业主有权任命总督,但需经英王批准。共三个,即马里兰、宾夕法尼亚和特拉华。③自治殖民地,移民擅自建立的殖民地。居民遵循自己订立的自治公约自行治理,总督由殖民地议会选举经英王批准认可。共两个,即罗德艾兰、康涅狄克。十三个殖民地按其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特点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北部殖民地,工商业和航海业较发达;②中部殖民地,农业发达,有“面包殖民地”之称;③南部殖民地,盛行使用黑奴劳动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移民来自不同民族。随着其经济的发展、各族居民间经济、文化生活的融合以及反对宗主国共同斗争的加强,使近代美利坚民族逐渐形成。到18世纪中期,美利坚民族同英国统治集团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北美殖民地人民为了打碎殖民枷锁,于1775年展开独立战争并于1783年取得胜利,成立美利坚合众国。
伦敦公司
普利茅斯公司
全称普利茅斯弗吉尼亚公司。与“伦敦公司”同时成立的英国私人殖民公司。英王特许状将特拉华河以北,北纬三十八度到四十五度间的土地划归该公司,称“弗吉尼亚第二公司”。该公司于1606年夏派先遣队赴北美,但船只在波多黎各附近被西班牙人俘获。是年秋与翌年5月,公司两次派船赴北美,但终未建成永久性殖民地。1620年该公司解散,另行成立“新英格兰理事会”,继续从事移民及其他商业活动。1629年与马萨诸塞海湾公司合并。
五月花号
列举商品法
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一系列航海条例中限制殖民地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条款和英国议会的法令。被列举的商品都须运至英国,不能同其他国家进行直接贸易。1621年烟草成为最早被列举的商品。1660年,又列举了糖、蓝靛、姜、花木和各种染料木; 1704年,扩及大米、糖蜜;1705年,柏油、沥青、松香、松油、大麻、桅杆、帆桁和牙樯等也包括在内;1721年追加铜矿石、海狸皮及其他毛皮; 1764年又增加咖啡、辣椒、可可、兽皮、鲸鳍、生丝、铁;至1766—1767年囊括了殖民地的所有产品。这些法令严重阻碍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殖民地商人纷纷从事走私贸易。美国独立后这些法令失效。
纳坦尼尔·培根起义
莱斯勒起义
1689年英属北美殖民地纽约农民与市民的联合起义。殖民地时期,纽约的阶级矛盾尖锐。该殖民地政府的税收名目繁多,对选举权限制也极严。1689年5月,英国1688年政变的消息传来,长岛(Long Island)等地农民纷纷起义,城市平民亦踊跃参加。商人莱斯勒(Jocob Leisler, 1640—1691)成为起义的领袖,号召反对航海条例,将斗争矛头指向英国。起义军驱逐总督,组成由莱斯勒任主席的公安委员会,定于1690年5月举行殖民地联盟会议。马萨诸塞、普利茅斯、康涅狄克派代表参加,罗德艾兰提供财政援助,马里兰和康涅狄克以兵员支持。该政权存在期间,起义扩展到南卡罗来纳、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弗蒙特等地。1691年初,英军击败莱斯勒领导的起义军。5月,莱斯勒被绞死。
南卡罗来纳黑奴起义
阿尔巴尼会议
英国政府命令召开的英属北美殖民地联席会议。会议目的是联络易洛魁(Iroquois)族印第安人对加拿大的法国殖民地作战。1754年6月在纽约的阿尔巴尼 (Albany) 开幕。马萨诸塞、新罕布什尔、罗德艾兰、康涅狄克、纽约、宾夕法尼亚和马里兰等殖民地派代表参加。会上北美殖民地著名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提出著名的阿尔巴尼联盟计划,建议由英王指定行政长官,建立殖民地联盟议会,每个殖民地派二至七名代表参加。该议会有召集军队及征税权。由于英政府认为该计划有损王室特权,各殖民地政府认为它过于集权,未能实现。该计划是英属北美殖民地走向联合的初步尝试,是1765年纽约反印花税大会和1774年大陆会议的先导。从此,殖民地联合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一七六三年英王敕令
英王乔治三世(George Ⅲ,1738—1820)禁止北美殖民地人民向阿巴拉契亚山以西迁移的法令。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结束后,英国开始对北美殖民地人民实行高压政策。1763年10月,乔治三世颁布敕令,宣布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土地为皇室产业,英王将在此建立四个新殖民地,北美殖民地人民一律不得迁入。它打击了弗吉尼亚、宾夕法尼亚、纽约和南、北卡罗来纳的土地投机者以及西部皮货商人,包括未来的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也激怒了渴望得到西部土地的殖民地人民及欧洲移民。这一敕令所引起的西部土地问题,成为北美殖民地各阶层人民联合反英斗争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独立后,该法令失效。
梅森——狄克逊分界线
宾夕法尼亚与马里兰等州的分界线。早在17世纪,因英王特许状在划定边界上模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宾夕法尼亚同马里兰就开始了边界争执。1760年双方达成勘测边界协议。1763—1767年,分别受雇于宾夕法尼亚和马里兰业主的两名英国测量员梅森(Charles Mason, 1730—1787)和狄克逊(Jeremiah Dixon)最后勘定了两州边界线,位于北纬39度43分。称“梅森一狄克逊线”,英王于1769年批准。后又延长,成为弗吉尼亚与特拉华的分界线。后因弗吉尼亚与马里兰也发生纠纷,1784年,此线向西延长,成为宾夕法尼亚、马里兰、弗吉尼亚三州的边界线。美国独立后,这条线成为划分北部自由州与南部奴隶州的分界线。
殖民地糖税法
英国政府对英属北美殖民地实行的高压措施之一。于1764年颁布,旨在增加财政收入。它扩大航海条例中“列举品”和对外贸易商品的范围,并增加了对后者的税收。糖税法严禁法国、荷兰的糖浆走私运进殖民地,规定殖民地只能从西印度群岛输入价格昂贵的蔗糖。作为让步,糖税法将从外国输入的糖蜜的税率由一加仑六便士减到三便士。为保证税法的执行,英政府增派税吏和军舰,取缔走私。新英格兰百分之九十的商人都靠走私发财,而食糖是走私商品中重要的一项。该条例实施后,走私商、制造商、手工业者及劳动人民都蒙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引起普遍反对。
殖民地货币法
一称通货条例。为保障英国商人在北美殖民地的利益,英国政府于1764年颁布的条例。条例禁止北美各殖民地发行纸币,或用其偿还英国债权人的债务。它损害了北美殖民地负债小农、手工业者及南部种植园主的利益,使之不能再用贬值货币偿还英国债权人的债务,从而濒于破产。北部走私商和制造商也因取缔纸币而缺乏信贷,无法正常营业,并使大批工人、水手、渔民失业。该措施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利益,使他们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印花税法
驻兵条例
自由之子社
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在反印花税法斗争中成立的革命群众组织。其成员包括走私商、小商人、技工、贫民、南部种植园主及边疆小农等。其基本群众是工人、手工业者以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要领导人有拉姆(John Lamb)、亚当斯(Samuel Adams)等。他们为反抗宗主国的压榨和剥削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联合起来。在北美独立革命前,该社在反英斗争中起了先锋、领导作用。在一系列导致美国独立战争的重大事件中,如反印花税斗争、“波士顿惨案”、“波士顿倾茶事件”及列克星敦(Lexing-ton)战斗中,自由之子社都起了重要作用。
纽约反印花税大会
唐森德条例
波士顿惨案
英属北美殖民地波士顿城人民反对唐森德条例而惨遭英军镇压的事件。1765年英国颁布《驻军条例》,规定殖民地人民有义务向英驻军提供住所,1767年的唐森德条例进一步规定由殖民地人民支付英驻军费用,殖民地人民对此强烈反对。英驻军的胡作非为激化了他们与北美殖民地人民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1770年1月,英军与“自由之子社”发生冲突,群众一人被杀,数人受伤。2月,英军又无故开枪,故意打死儿童。3月5日,英军又蛮横行凶殴打一学徒,冲突再起。英军中尉普林斯顿下令开枪屠杀手无寸铁的示威群众,打死五人,打伤六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波士顿惨案”。5月6日,波士顿举行市民大会,抗议英军暴行,迫使英国殖民当局接受撤军、惩办凶手等要求。英国统治集团还被迫宣布废除在北美殖民地施行的一切税法,仅保留一项茶税。因此,茶税在当时成了英国暴政的象征。波士顿惨案对促进独立战争的爆发起了很大作用。
通讯委员会
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在反英斗争中成立的革命群众组织。在爱国志士塞缪尔·亚当斯(Samuel Adams,1722—1803)建议下于1772年11月在波士顿成立,以后扩展到各个殖民地。它加强了各个殖民地人民的联系和团结,在反英斗争中起组织、宣传和协调行动的作用。波士顿倾茶事件及英国颁布“不可容忍的法令”,之后,通讯委员会迅速传递信息,协调了各殖民地的行动。它在独立前和独立战争初期,起过重要作用。
波士顿倾茶事件
英属北美殖民地波士顿人民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唐森德条例》取消后,茶税仍保留。为逃避茶税,北美殖民地人民多饮用走私茶叶。英政府为帮助东印度公司倾销积存茶叶,于1773年通过茶叶税法,规定该公司输入北美的茶叶免缴较高的进口税,并明令禁止殖民地人民饮用走私茶叶。引起人民强烈不满。1773年12月,东印度公司满载茶叶的船只开进波士顿港,并拒绝当地市民要它离港的请求,坚持卸货。12月16日晚,波士顿青年组织的波士顿茶党乔装成印地安人,闯进船舱将价值一万五千英镑的三百四十二箱茶叶全部倾入大海,这就是“波士顿倾茶事件”。为报复波士顿人民这一行动,英国颁布了五项高压法令,导致第一届大陆会议召开。
不可容忍的法令
英国政府为报复波士顿倾茶事件,于1774年颁布五项高压法令。因内容及其苛刻,被北美殖民地人民称为“不可容忍的法令”。法令规定:①在波士顿未偿付损失的茶叶款项前,封闭波士顿海港。②取消马萨诸塞自治,置于英王总督管辖之下,不经总督许可,不得举行任何市民集会。③扩大1765年驻兵条例,规定英军有权在任何殖民地私人住房自由驻扎。④《司法权条例》,规定英国官吏在北美殖民地犯罪,不受当地法律制裁,须送回英国审判。⑤《魁北克条例》,将俄亥俄河以北、宾夕法尼亚以西的大片土地划归英属加拿大的魁北克,阻止十三个殖民地人民向西移殖。法令激起北美各殖民地人民的公愤,成为触发美国独立战争的直接导火线。
大陆会议
北美独立战争
列克星敦枪声
班克山战役
托马斯·潘恩著《常识》
资产阶级著名启蒙运动思想家托马斯·潘恩于1776年1月发表的号召北美殖民地独立的著名作品。当时独立战争已经开始,但大陆会议中仍有不少保守派分子反对宣布独立。潘恩在《常识》中用通俗的语言抨击了英国在北美的黑暗统治,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北美人民脱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痛斥了力图与英国和解的保守派观点,主张殖民地人民奋起反抗英国暴政,立即脱离英国而独立。《常识》在北美殖民地各阶层人民中引起强烈反响,出版不久即畅销十几万册,传遍十三个殖民地,为殖民地人民进行反英独立战争作了舆论准备,推动了北美殖民地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