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年表和宇宙历史大全从过去亿年历史至今再到的次方年后的永久未来!天文学

大爆炸发生后约10^-36秒:

宇宙的“大统一期”。宇宙体积比大爆炸发生后约10^-39秒时增加了2个数量级,密度10^78克/厘米3,温度下降到了10^28开尔文(相当于10^15GeV)的临界温度。

这一阶段发生了第二次对称破坏:大统一的破缺——特弱力分化为电弱力和强力。

大爆炸发生后约10^-35秒:暴涨创造出一片巨大而又平滑的空间区域,其中充斥着成团分布的夸克汤。

大爆炸发生后约10^-11秒:物质占据上风,数量超过反物质。

大爆炸发生后约10^-10秒:宇宙温度1015开尔文。暗物质的另一种候选粒子“渺中子(neutralino)”合成。

大爆炸发生后约1微秒:

随后重子(质子、中子等)诞生,以自由、无约束的个体形式存在。

宇宙完全被能量掌控着,一切物体都蒸发成了气体,只有最小的物质组成单元幸免于难。

大爆炸发生后约1毫秒:宇宙进入“轻子时代”,平均密度约为10^10克/厘米3,平均温度约为10^10开尔文,原本适合强子生成的高热高密度环境已不存在,电子、中子则不断产生。此时宇宙中的能量不断转化为轻子。

大爆炸发生后约1秒:宇宙密度为10^6克/厘米3,温度为10^10开尔文。射线不断地、迅速地转变为轻子,轻子又不断湮灭、变回射线,宇宙中充斥着强烈的射线,如X射线、γ射线以及强光。

大爆炸发生后约30万~40万年:宇宙进入“黑暗时代”。

大爆炸发生后约38万年~3亿年:引力持续放大充斥于空间中的气体的密度涨落。

大爆炸发生后约50万年:光子与物质的最后一次相互转化。

大爆炸发生后约100万年:原子开始形成,宇宙进入“物质时代”。温度降至几千开尔文,密度降到了每厘米3约1/10^18克,辐射减弱,中性原子形成,等离子体复合成正常气体,宇宙间主要是弥漫分布的轻元素原子核和等离子体。当温度下降到4000~3000开尔文时,电子和质子几乎全部结合成氢原子。此时宇宙中存在着大量氢气。

约135.5亿年前:已知最古老的星系诞生。

大爆炸之后约1.5亿~8亿年:宇宙的再电离阶段(reionization),宇宙中充满着等离子态的中性氢,宇宙不断膨胀的过程中,质子和电子结合成氢原子,整个宇宙呈中性态(今天的宇宙空间是高度电离的,也就是说,宇宙在那个时期必须经历一个由中性态到电离态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开始则有宇宙中诞生的第一颗恒星发出的第一束光照亮宇宙的那一刻开始)。

约134亿年前:第一代恒星和星系形成。

约133亿年前:第一批恒星出现,宇宙雾/电子云(指第一代恒星开始发光,在恒星周围的气体中产生的电子薄雾)开始形成。

大爆炸之后约4.8亿~6.5亿年:恒星诞生率是今天的10倍。

约127.5亿年前:大爆炸之后大约9.5亿年,一些超大质量黑洞已经出现。

约127亿年前:

大爆炸之后10亿年,星系间气体温度约为8000℃ 。

约127亿~102亿年前:

大爆炸之后10亿年到35亿年间,存在一个明显的“宇宙变暖”期。

在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后约10亿年时,宇宙中气体云的温度约为8000摄氏度,但在大爆炸后约35亿年时,它们的温度升高到约1.2万摄氏度,说明存在一个“宇宙变暖”的时期。

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137亿年的一次大爆炸,之后不断膨胀,这个过程中温度应该是不断下降的。

约125亿年前:

最早产生的第一批黑洞在宇宙只有几亿岁时就开始了全盛生长过程,它们中很多只有太阳质量的100~1000倍,这些黑洞和宇宙中的第一代恒星也有关联。在第一个12亿年的生长期之后,还有下一个生长期,持续了仅1亿~2亿年。

约123亿年前:“婴儿潮”星系以每年4000颗的速度产生恒星。

约122亿~97亿年前:已知8000多个星系中的1000多个在此期间形成。

约120亿年前:

约120亿~117亿年前:星系形成(其起源形式可能是类星体),宇宙进入最强烈的恒星爆炸性诞生阶段,宇宙温度摄氏零下263.85度。银河系中大部分处于中央区域的球状恒星群形成。

约112亿年前:水分子形成和存在的必要环境已经存在。

约102亿年前:大爆炸后35亿年,星系间气体温度至少有1.2万℃ 。

约100亿年前:

约97亿~87亿年前:恒星诞生最活跃的时期。

约90亿年前:

大星团中心的最亮星系几乎跟它们今天的同类一样大,这意味着这些“最亮星系团”在“大爆炸”之后约50亿年时间已经生长到超过其最终恒星质量的90% 。

约90亿~60亿年前:恒星HIP 13044及其所属的希勒米星系被银河系“吞噬”。

约77亿年前:宇宙中存在着可能是史上最大的星系群2XMM J083026+524133,质量为银河系的一千倍。

约75亿年前:γ射线暴GRB 080319B爆发。

约70亿年前:巨型星系团SPT-CL J0546-5345的质量已达到800万亿个太阳质量[差不多和今天的后发座星系团(已知密度最大的星系团之一)相当],包含数百个星系。

约60亿年前:今天近一半的螺旋星系,包括银河系,它们在此时都呈现出一些非常奇怪的形状。此时宇宙中有太多的奇怪星系,数量比现在所看到的多得多。

约50亿年前:类星体HE0450-2958活跃。

约47亿~45.7亿年前:

太阳系形成后: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种引力的拉扯,太阳系外围一些冰状天体被弹射到更靠内的位置,其中一些便停留在小行星带上,形成了如今小行星带的冰状外沿。

约45.15亿~44.15亿年前(一说44.5亿年前。更具体的时间很可能是在45.05亿年前。又说为太阳系诞生后3000万年即45.37亿年前,又说为太阳系诞生后1.5亿年):

约44.17亿年前:太阳系中已知最古老的锆石在月球上形成。

约43.6亿年前:月球可能到此时才真正形成;也有可能是月球到此时才完全固化。

约43亿年前:地球表面温度已较形成伊始下降了很多,已经有水存在(其存在形式可能为酸雨气候)。地球上的气候仍然十分恶劣,这直接导致后来形成于40亿年之前的陆地遭到严重侵蚀。此前地球完全处于一种混沌炙热状态,表面覆盖着一层由岩浆构成的炙热海洋,其中根本无法形成任何岩石;强烈的陨石撞击也阻碍了岩石的形成—— 那时地球遭受着极为频繁的外来天体撞击。

约43亿~39亿年前:月球沙克尔顿撞击坑形成。

约41亿~39亿年前:月球遭受到大量星子的撞击,形成众多撞击坑。

约41亿~37亿年前:火星处于温暖湿润的诺亚纪(Noachan)。火星现存最古老的表面(上面有很多大陨石与之相撞留下的陨石坑和庞大的水系)形成于这一时期。

约40.9亿年前:日后的陨石ALH 84001的母岩在火星形成。ALH 84001形成的时间恰好是在火星核心迪那摩及其相关行星磁场逐渐消失的时候。

约40亿年前:

宇宙中的星系合并事件可能一直持续到此时。地球表面开始形成陆地。

如此高速的巨能潮汐可以进入极远的内陆地区,给陆地造成巨大的灾难,每次潮汐的破坏程度都与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相当。

火星尚存在磁场,是由一个围绕着火星旋转的小行星(半径约75000公里)引起的。

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

月壳局部重熔,形成非月海玄武岩。

金星拥有广泛分布的海洋、湖泊与河流。

木卫四表面的大撞击坑形成。

在月球形成后不久且在其核心变得坚固之前,它的外层漂浮着大量岩浆,正是在这一时期,地球得以牵引月球漂浮的外层,并使之扭曲,就像今天月球牵引地球的海洋造成潮汐一样;

约40亿~38.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命。从此直到现代,地球历史上估计发生过多达23次大灭绝事件。

约40亿~38亿年前:火星存在降雨和大量河流、湖泊。

约40亿~25亿年前:地球上的水体基本上处于冻结状态。

约40亿~20亿年前:

火星存在海洋。

小天体大规模撞击月球,形成月海盆地,即雨海事件。一颗庞大的小行星撞击月球表面,使月球在数万年的时间里不断旋转,其远侧周期性地指向地球。水星表面的伦布兰特撞击坑(直径700多公里)形成。

约39亿~31亿年前:月球产生第二次大规模岩浆活动,月海玄武岩喷发,月海被玄武岩充填的次序为雨海西、雨海东、湿海、危海、静海、丰富海、澄海、风暴洋。

约38亿年前:

这次爆炸起源于一个位于遥远星系中央的黑洞(距离地球约38亿光年),它在撕裂和吞噬一颗靠得太近的恒星时释放出强大能量束,划过38亿光年时空到达地球附近;

火星尚十分温暖湿润。后期重轰炸期仍在持续,数以百万计含有丰富水分的彗星和小行星接连撞击地球,海洋开始形成。

约37.17亿年前:柯伊伯带物质质量约为现在的100倍。

约37亿年前:暗能量占据主导,宇宙膨胀开始加速。地球平均温度尚高于冰点。火星处于早赫斯伯利亚纪(Early Hesperian epoch),即火星历史的中间时期。火星尼里•帕特拉火山锥形成。

约36亿年前:围绕火星旋转的小行星撞上火星,火星磁场从此消失(消失过程仅仅数万年)。一说造成火星磁场消失的撞击发生在约40亿年前。

数十亿年前:

该小行星的碰撞地点位于“伯勒里斯盆地”(Borealis Basin),撞击使该区域变成大小10600千米×8500千米的椭圆形平坦低地,而火星南半球则变成高地,比伯勒里斯盆地高数英里。而北部低地和南部高地之间的分界线就是阿拉比亚陆地平原,其奇特的地形既不是高地,也不是盆地。

这场小行星碰撞导致了深度崩塌。这些低位地壳的岩石受引力作用,更倾向于流至盆地区域,引力作用使得火星表面的岩石向盆地位置进行牵引。这就好像小行星碰撞刚一发生,地壳便向低位盆地流动数百公里。

月球形成后约10亿年:特洛伊卫星分别撞上地球与月球。

约35.5亿年前:月球仍在喷发玄武岩。

约35亿年前:

当裂缝展开后,地面就会下沉,同时,断层也为地下水的流动打开了通道,它破坏了地表,并且扩大了断裂区域;在水手谷的无数地方,险峻而且较新暴露的崖壁变得很不牢固,由此造成的山崩使峡谷变得越来越宽。

约35亿~33亿年前:原核生物出现。

约34.6亿年前:能够产生氧的光合生物可能已经出现。地球上开始出现氧气,赤铁矿开始形成。

约34.5亿年前:地

球磁场已经形成,其强度介于今天地球磁场强度的50%到70%之间。

这个时期正好在生命发展的最早阶段,处于地球被星际碎片撞击和地球大气中充满氧气这两个时期之间。

约34.4亿~28.4亿年前:月球再次喷发玄武岩。

约33.5亿~30亿年前:4个的不同星系群相互撞击合并,最终形成了星系群“阿贝尔-2744”(又称“潘多拉星系群”,距离银河系约30亿光年)。

约33亿年前:地球上第一个大规模的钻石形成期。

约30亿年前:

地球上真核生物可能已经出现。地球生命体内的基因获得“戏剧性”的大规模发展,原始生命进化出了从阳光中获取能量的更有效方式,使得微生物生态系统戏剧性扩张,在规模上更为庞大,在结构上更为复杂(在地球上现有生命体的全部基因种类中,大约27%的基因种类在距今33亿年至28亿年间基本定型。);

月球尚有水存在。此时月球的岩石圈已经冷却和固化,现在的月球基本上保留了凝结时的形状。月球凝固时的自转周期为3.652天,月地距离比现在的月地距离近2.2倍,月球的自转周期与绕地轨道周期之比约为2.2:1,很接近于共振。火星进入西方纪(Hesperian epoch),温暖湿润时期结束。火星地质进入不活跃状态,直到现在。源自地下水的火星表面最大的水体大部分被冻结或蒸发,之后的一个漫长时期,火星上下起了断断续续的细雨和露水。来自同一个天体的陨石“Sheltered Rock”和“Block Island”几乎同时(间隔不超过几秒钟)坠落火星。但此时火星表面仍有大量湖泊和地表径流。(博科园整理排版)

约29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蓝细菌首次出现。

约29亿~27.7亿年前:地球上氧化性大气出现。

约29亿~26亿年前: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是连在一起的,称为胶辽古陆。

约27亿年前:地幔温度比现在高300℃ 。

约27亿~25亿年前(一说24亿年前):“大氧化事件”,地球大气圈中氧气含量明显增加。镍元素数量急剧下降,有效降低了地球大气中甲烷的生成。此时蓝细菌已经进化了约3亿年。

约25亿年前:

地球进入元古宙。此时海陆分异已很显著,浓度很高的氧气已在海洋和大气中存在。

地球火山喷发大规模停滞,这可能造成了其后“雪球地球”的出现。月球背面的部分区域可能仍有火山活动。

月球背面“莫斯科海”的东部形成(莫斯科海东部至少到大约25亿年前一直有火山活动)。地球大气含氧量逐渐升高。

约24亿~23亿年前:“雪球地球”时期。

约23亿年前:地球历史上第一次氧气浓度增加事件。

约20亿年前:

造成这次撞击的陨石可能来自彗星或者某个行星,撞击时的速度应为每小时4万至25万公里之间。地球上已知最古老的水(保存在南非地下约3000米的岩缝中。

研究人员还在水中发现了在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态环境中仅靠吸收岩石解析到水中的无机矿物能量为生的微生物,它们很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之一)形成。(博科园整理排版)

约19.3亿年前:

形成华北克拉通北缘徐武家辉长苏长岩和凉城花岗岩的岩浆作用发生于此时;徐武家辉长苏长岩岩浆可能起源于亏损地幔(如软流圈),经历了高程度的部分熔融;

凉城花岗岩是围岩变质沉积岩(孔兹岩系)深熔作用的产物;两种岩浆对彼此的形成有物质贡献,代表本区存在壳幔相互作用过程;

这次俯冲作用以18.5亿年前后华北克拉通的最终拼合稳定结束。

约19亿年前:地球上偶然出现了一种可以利用阳光能量产生氧气的细菌。大量真核生物出现。

约18.5亿年前:华北克拉通最终拼合稳定,俯冲作用结束。

约17.8亿~17.7亿年前:华北克拉通在此期间分布着一期大型基性岩墙群(也称太行-吕梁岩墙群或华北岩墙群)。

约17亿年前:澳大利亚西部的舒梅克陨坑(旧称爱尔兰人陨坑)形成。

约17亿~12亿年前:地球上第二个大规模的钻石形成期。

约16亿年前:地球生物出现第一次体积大增长。真核细胞出现。此后大约2亿年的时间内,真核生物从肉眼不可见的尺寸,一跃而进化成一角硬币大小。

约15亿年前:火星发生第二次大规模火山喷发。地球板块运动暂时停滞。

约14亿年前:多细胞真核生物出现。

约14亿~10亿年前:其地层中含有蠕虫痕迹,后生动物可能已经出现。

约12亿年前:

进化史上一个氧气浓度增加的关键点出现。一些远古细菌已在进行较复杂的氧化反应,说明此时环境中的氧气含量已经处于一个较高水平(此前科学界根据一些化石证据认为,在距今约23亿年前和约8亿年前,地球上曾出现过两次氧气浓度增加事件,其中约8亿年前的那次氧气浓度增加事件推动了简单生物向复杂生物的进化,最终形成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现有的各种生物。

但最新发现认为第二次氧气浓度增加事件其实发生于约12亿年前)。今天英国斯托尔半岛的乌拉铺高地港口的位置遭到小行星撞击,撞击坑宽13千米,爆炸能量相当于1000枚核弹。脊椎动物和软体动物分化。

约12亿~10亿年前:真核多细胞藻类出现。

约12亿~2亿年前:地球温度变化特别剧烈,忽冷忽暖。

约11亿年前:

北美中部的裂谷从五大湖开始一直到德克萨斯州,贯穿了整个北美大陆;裂缝在地表从明尼苏达州、爱荷华州、内布拉斯加州、堪萨斯州和俄克拉荷马等州附近,一直延伸到德克萨斯州埃尔帕索附近的富兰克林山脉。地球的气候处于大冰期。动物和真菌分化。

约11亿~8亿年前:地球上掀起一次强大的造山运动,使得该时期以前的岩石褶皱变质,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地台基底。此后,全球至少经历了一次最为广泛的冰川作用,这次冰川作用使得扬子台形成了复杂的古地形。

约10.2亿年前:印度Purana盆地群(位于印度中北部新德里的南部,是一些横跨数千平方英里的平坦的地表凹陷)形成。

约10亿年前:

地球上一天有18个小时,一年有大约500多天。北美洲大陆东侧纵横南北的格伦尔造山带发生。后生植物出现。

低等生物向湖相的藻类细胞生物转变的发生至少在此时便已经开始了。

火星表面可能存在着河流。火星的一颗卫星分裂成两半,撞击火星,形成一对撞击坑。

约10亿~9亿年前:后生动物开始分化辐射。

约10亿~8亿年前:后生动物(前埃迪卡拉后生动物)出现。

约9.7亿~8.9亿年前:双溪坞群火山岩形成。

约9亿年前:领鞭毛虫类(原生动物)出现。

约8.8亿年前:华夏与扬子陆块体最终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大陆。

约8.5亿年前:未变质变形的辉绿岩脉侵入双溪坞群火山岩。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曾发现海绵状有机物痕迹,科学家相信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动物化石。该化石发现于麦肯锡山(Mackenzie Mountains,位于加拿大西北地区首府黄刀城西北8公里处)。

约8.5亿~6.35亿年前:成冰纪时期,最古老的海绵出现。

约8亿年前:南极洲紧靠着现在的美国西南部,都是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海绵出现。月球背面一处被称作康普顿-贝尔库维奇钍异常(Compton-Belkovich thorium anomaly)的地方可能仍有火山活动。

约8亿~4亿年前:火星发生第三次大规模火山喷发。

约7.8亿年前:丝盘虫(扁盘动物)出现。

约7.5亿~6.53亿年前:经过一系列冰川期之后,多细胞生命开始快速发展。

约7.5亿~6.35亿年前:

地球海水中磷的丰度比通常水平升高了数倍。雪球冰原会磨碎大陆岩石,并当冰川退却时释放出磷;这些磷会被冲刷进入海洋,在那里它们为藻类的兴盛提供了养料,进而促使有机物质和氧气的形成有了一个大幅的增长;而进入海底淤泥中的更多的有机物质将为日后留下更多的氧气,并最终提高大气和海洋中的氧气含量。

约7.5亿~5.8亿年前:

地球可能不是“一个白球,而更有可能是一个泥球”。

由于向外喷射灰烬的火山经常爆发,可能使得地球表面“布满灰尘”。

由于植物在7亿年前并未进化,脏兮兮的冰可能是地球表面吸收阳光的唯一“黑点”。

结果,这些区域更有可能融化,产生令原始生命形式茁壮成长的水体,比如藻类和真菌类。

约7.16亿年前:地球赤道地区被冰雪覆盖。

约7亿年前:

地球上最严酷的冰川时期之一,陆地和海洋几乎完全封冻,当时的地球就是一个“大冰球”。

澳大利亚南部弗林德斯山脉中一种特殊的地质结构形成,这种特殊地质结构只有在海上发生巨大风暴,海底沙子被卷起并反复冲刷海床时才会形成,这说明当地曾是一片海洋,并且当时海水并未封冻;

约7亿~6.35亿年前(一说6.5亿年前):地球呈现完全冷冻状态,表面温度骤然跌落,整个地球覆盖在3000多米厚的冰层之下。这一冰冻期持续了大约2500万年之久(雪球理论)。

约7亿~6亿年前:真核生物发生了大的适应辐射(第一次进化大爆发)。

约6.8亿~5.8亿年前(一说约6亿~5亿年前):新元古代晚期,南华纪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第一次大冰期),地球成为“雪球”,冰川大规模覆盖了澳洲、欧洲、美洲和亚洲部分地区。

约6.5亿年前:

最古老的海绵已经存在。这些海绵高约1厘米,可能生活在由细菌组成的坚硬的叠层礁石上,在水面宽度不超过20米的水流里游弋,从水里过滤有机碳。它们证明了在极为恶劣的“雪球”事件以前,地球上就已经有动物存在。“雪球”事件标志着6.35亿年前的成冰纪时期结束,只留下很多覆盖着冰的球状物。

南华纪、震旦纪:所有的古大陆(地台基底)都已形成。

约6.35亿~6.32亿年前:

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至少为1200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目前地球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为380多ppm),地球类似一个“超级温室”。

已知最早的后生动物存在的化石证据 [ 2009年,在安曼沉积岩中发现一化石类固醇(24-isopropylcholestanes,为寻常海绵纲的海绵所特有)来自距今约6.35亿年或更早以前的马林诺冰期,这是新元古代末期大冰期中的最后一个;

这表明在寒武纪大爆炸期间两侧对称动物迅速分化之前至少1亿年,一些晚成冰期海盆中的浅水中就含有浓度大到足以支持简单多细胞生物的溶解氧 ] 在这一年代的地层中出土,这些化石证明后生动物至少在新元古代末期大冰期“雪球”结束之后就已经出现了。

约6.3亿年前:无体腔扁虫、纽虫出现。

约6.2亿~5.9亿年前:整个地球被裹在冰雪之中。

约6亿年前:

恒星Iota Horologii诞生,其黑子周期约1.6年,是已知恒星中最短的。一颗巨大的小行星猛烈撞向地球,被撞击区域就是如今的南澳大利亚,此次撞击在地球上留下的一个伤疤就是亚克拉曼湖。

约5.9亿年前:瓮安大辐射。原口动物出现。

约5.77亿~5.42亿年前:软躯体动物出现。

约5.75亿~5.6亿年前:阿瓦隆大爆发,最早的软躯体动物—— 伊迪卡拉动物群出现(第二次进化大爆发),随即灭绝。

约5.65亿年前:动物已具有通过控制肌肉来自由活动的能力。这些动物很可能像水生腔肠动物一样,依靠肌肉的收缩来移动,以帮助觅食或躲避危险。海鞘类原索动物出现。

约5.6亿年前:原索动物出现。

约5.5亿年前:

罗迪尼亚超大陆(根据对南极大陆地质调查工作陆续取得的成果来看,6亿年前的确存在这片古老大陆。

研究表明,南极大陆沿东经150度分布的南极横贯山脉将南极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南极6亿多年以来由许多相互接附的陆块集结而成,东南极则是6亿年前的大陆,其地质构造与北美大陆西侧的地质相同。

一说罗迪尼亚超大陆分裂于约7亿年前或更早。南极洲气候与今天非常类似,是一个“冰室”的世界。最古老的硬体动物Namacalathus(生活在礁石里)出现。大气含氧量从3%迅速升高到了21%,和今天的含氧量相同。以丝盘虫(Trichoplax adhaerens)的祖先为代表的早期多细胞生物发展出了能感知氧浓度的系统,以便在细胞缺氧时采取补救措施;

拥有了这种能力,动物便能更好地在低氧条件下存活(例如,若人体由于高原反应或强体力活动而缺氧,这一系统便能有所反应,防止中风、心脏病发作等);丝盘虫是一种小型海生动物,它没有器官的分化,只有五种细胞类型,看上去就像变形虫;丝盘虫在缺氧条件的反应和人体应对缺氧的机制相同—— 毫不夸张地说,把丝盘虫体内起关键作用的酶放在人体细胞里,它也能发挥正常作用。

约5.44亿年前:地球上只存在3个外形极其不同的动物门类。

约5.42亿~5.2亿年前(一说5.45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持续时间不足2000万年(第三次进化大爆发)。

约5.4亿年前:地球生物出现第二次体积大增长。动物已出现有性繁殖。

约5.38亿年前:地球上已经出现了38个动物门类。

约5.3亿年前:地球每天有21个小时。无颌类出现。

约5.05亿年前:加拿大伯杰斯生物群生活于这一时期。

约5亿年前:

这个合并的星系被命名为II Zw 096,位于海豚座,距地球约5亿光年;II Zw 096的星系碰撞还将会持续数亿年;II Zw 096相互合并的两个星系之间的强大引力将其中一个曾经是风车形状的螺旋星系改变了形状;此次星爆区宽度约700光年,仅仅是II Zw 096星系的一小部分(II Zw 096直径约5万~6万光年),但它发出的红外线是这次星系碰撞所发出的红外线的80%;

西冈瓦纳大陆(相当于现在的非洲和南美洲)和东冈瓦纳大陆(相当于现在的印度、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发生冲撞,最终形成了巨大的冈瓦纳超大陆。南极南龙达讷山被认为位于当时两大陆冲撞的边界。

在今天的四大洋中,太平洋是最古老的。此后,大西洋不断扩张,太平洋逐渐收缩。α球蛋白基因与β球蛋白基因分化。已知最古老的具有“节肢”的动物—— 叶足动物“仙掌滇虫”出现。

约5亿~2亿年前:月壤形成。

约4.9亿年前:

一个较小的星系在与垂直方向成45°的角度撞击并贯穿了一个更大的星系,较小星系的引力最初将恒星与气体牵引至受害者的中心,随后,当较小星系钻过较大星系的恒星盘,并从另一侧出现后,恒星与气体又向外反弹,从而形成了一个扩大的环(直径约38000光年,相当于银河系直径的1/3),并将气体挤压进新的恒星—— 这是一些释放出蓝色炙热光芒的最亮的恒星;

此次撞击遗留下的两个星系(一个较小星系与一个巨型环状星系)一道被称为Arp 147 。

约4.88亿年前:

寒武纪末期发生了一次生物大灭绝,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中出现的大多数生物从此绝灭。奥陶纪生物多样性事件,海洋中的动物属种数量几乎增加了4倍。

约4.80亿~4.72亿年前:伯杰斯生物群类型的动物依然生活于早奥陶世的摩洛哥。

约4.75亿年前:体长1米、直径15厘米的巨型海洋蠕虫出现,生活在南极附近海床下长达5米,直径15到20厘米的水平洞穴里。

约4.7亿年前:动植物开始登陆。

约4.7亿~4.1亿年前:第二次大冰期,冰川覆盖了非洲、南美洲、欧洲、北美洲北部地区。

约4.6亿年前:软骨鱼类出现。

约4.54亿年前:已知最古老的一次超级火山喷发(地球上至少发生过47次超级火山喷发事件),该次喷发物的体积在1500立方千米以上。

约4.46亿年前:已知最古老的牙形石化石。

约4.4亿年前:有颌类出现。辐鳍鱼和其他鱼类分离。

约4.39亿~4.38亿年前(一说4.5亿年前):

晚奥陶世灭绝(第一次大灭绝)。

此次大灭绝事件导致6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从地球上彻底消失,1/4的海洋生物灭绝。起因可能是伽马射线暴波及地球造成了大面积的臭氧层空洞,也有可能是由于冰河形成和消融交替引起海平面上下波动。

一说4.4亿年前,奥陶纪晚期伽马射线大爆发转变大气中氮、氧,形成NO2,并呈现出褐色气体烟雾,使天空昏暗模糊,大气降温出现冰冻现象;还形成酸雨气候,破坏臭氧层,紫外线直达地面,甚至穿入十几米水下。

约4.3亿年前:植物产生维管系统,早期陆地生态系统开始建立。

约4.25亿年前:腔棘鱼和其他鱼类分离。

约4.2亿年前:地球上的一年有419天,一天的日长相当于现在的87.2%,即20小时55分。

约4.19亿年前:硬骨鱼已经分化为辐鳍鱼与肉鳍鱼。

约4.18亿年前:昆虫已经出现。

约4.17亿年前:四足动物的祖先型肉鳍鱼出现。

约4.07亿年前:已知最古老的木本植物化石。

约4亿年前:古老的α基因又重新开始复制。

约3.95亿年前:水生四足动物已经出现。

约3.9亿~3.5亿年前:已知最古老的树Eospermatopteris生活于这一时期。植物从此开始深刻地影响地球化学循环。

约3.8亿年前:体内受精行为与胎生现象已在鱼形动物中出现。

约3.8亿~3.6亿年前:晚泥盆世灭绝(第二次大灭绝)。1/5的海洋生物灭绝,灭绝的海洋种属超过一半,原因未知。

约3.7亿年前:脊椎动物开始登陆,两栖动物出现。

约3.6亿年前:一次短暂的冰期。此冰期很可能是由陆地植物进化过程中有机碳被大量掩埋造成的。

3.56亿年前:

冈瓦纳古陆位于南极,而劳亚古陆向其靠近,最终导致古生代海洋闭合,形成泛(盘古)大陆。

这些构造事件导致一系列造山运动,形成阿巴拉契亚山脉和瓦利斯堪山脉。

冰盖开始在南极形成,并在石炭纪逐渐增大。

同时位于较高纬度的古大陆变得潮湿温暖,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死亡后形成了煤炭)。

约3.5亿年前:地球板块运动第二次停滞。

约3.5亿~3亿年前:脊椎动物和昆虫开始适应陆地。

约2.1亿~1.92亿年前:被子植物发生基因多倍化突变,这是高等植物基因演化史上第二个重大事件。

约2.1亿~1.4亿年前:哺乳动物、被子植物出现。

约2.05亿年前:牙形石灭绝。

约2亿年前:晚三叠世,泛大陆开始分裂,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分离。火星发生第四次大规模火山喷发。

约2亿~200万年前:地球温度一直偏暖。

约1.9亿~1.75亿年前(一说2.05亿年前,又说2.01亿年前):

晚三叠世灭绝(第四次大灭绝),超过1/5的海洋生物和一半的海洋种属灭绝。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火山喷发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二氧化硫,进而形成大规模酸雨。

此外,大气中积聚的大量硫酸盐气溶胶又使到达地面的日照量大幅减少。

约1.83亿年前:“多尔斯阶大洋缺氧事件”,二氧化碳浓度急剧上升,全球突然变暖5~10℃,地球上出现严重缺氧局面,很多生物因此走向灭绝。

约1.8亿年前:

冈瓦纳古陆仍与劳亚古陆有所连接。单孔目哺乳动物出现。

火星Mare Acidalium区域发生的一次剧烈爆炸所伴随的核反应“抹掉”了火星表面上的所有物质,产生的冲击波将整个星球变为沙地;这次爆炸的威力相当于1百万兆吨级氢弹,可能是火星如今呈现红色的真正原因;据称,在火星表面覆盖着一层核辐射物质,包括铀、钍和放射性钾,这可能是因为一次核爆炸将残骸散落到了火星的各个地方;

约1.65亿年前:木星、火星之间两颗小行星(一块宽170千米,一块宽60千米)发生碰撞,产生大量碎块飞向地球,灭绝恐龙的小行星就是此次碰撞的产物。古冈瓦纳大陆(Gondwana)与非洲分离。

约1.65亿±500万年前:

东亚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换,西伯利亚板块向南、太平洋板块向西、印度洋板块向北东同时向中朝板块汇聚,形成了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

东亚汇聚的结果导致了巨量岩浆侵入与火山爆发、大规模成矿作用、中国东部高原的形成、环境剧变与生态更替,特别是热河生物群大灭绝与大进化。

晚侏罗世,冈瓦纳大陆开始破裂。

约9500万年前:贫齿类与其他哺乳动物分离。

约9400万年前:马达加斯加岛脱离现在的印度。

约9350万~8930万年前:地球上有生命以来最温暖的时期之一,热带海洋表面温度大约为34~37摄氏度,比今天要高出5度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是今天的3到10倍,环绕南极洲的海水温度也接近于20摄氏度。

约9120万年前:一个巨大的冰帽在南极洲形成。

约9000万年前:非洲与原冈瓦纳大陆分离,开始与世隔绝。北极还有短吻鳄。

约9000万~8800万年前:古冈瓦纳大陆与印度分离。

约8000万年前:澳大利亚与其他大陆分离。新西兰从冈瓦那超大陆分离出去。蛭形轮虫开始无性繁殖。

约8000万~7500万年前:马达加斯加与印度次大陆分离。

约8000万~3500万年前:行星BD+20 1790b所围绕旋转的母恒星形成。

从8000万年前至今:地球磁场的极性大约每40万年发生一次反转(地球磁场由一个方向变为另一种方向所需时间大约为1万年左右)。

晚白垩世: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在晚白垩世300万年中加倍然后又减半,在10个百万年的时间内温度下降了7℃,可能发生在白垩纪“超级温室气候”时期,那时的温度实际上比今天要高。

白垩纪末期,冈瓦纳大陆的解体基本完成。

约7500万年前:斯里兰卡脱离印度次大陆/马达加斯加;在此之前,后者一直通过一座叫做“克尔格伦高原”的巨大陆桥(现已被淹没)和南极洲相连。啮齿动物、兔类与其他哺乳动物分离。鸵鸟与其他平胸鸟分离。

约7500万~3200万年前:HIV病毒的近亲—— 猴免疫缺陷病毒出现。

约7000万年前:

超新星SN 2008ha爆发,其强度可能只有普通超新星爆发的千分之一,是已知最暗的超新星爆发;不过尽管如此,在爆发的较短时间内,它的亮度也曾达到太阳亮度的2500万倍。

大西洋开始扩张(由于海底扩张作用,一般在2~3亿年内整个海底会全部更新一次,其中太平洋海底板块在2亿年内即可以全部更新一次)。

沙尘暴首次在地球上出现。

树鼩、鼯猴与其他哺乳动物分离。

新西兰与南极洲分离。

约7000万~3000万年前:银河系核球里新恒星诞生的速度较慢。

约6700万~6300万年前:印度德干高原发生大规模火山爆发,向空中喷出大量二氧化硫,释放出大量的灰尘和气体,阻挡了阳光,使气候发生变化,并形成酸雨。恐龙灭绝可能与此有关。

约6595±4万年前(原先认为是6550±30万年前):

晚白垩世灭绝(第五次大灭绝)。

这次灭绝事件导致1/5陆地脊椎动物、16%的海洋生物以及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死亡。

地球进入新生代。一颗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以每秒20千米的速度击中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释放出的能量约为1032尔格。

希克苏鲁伯陨石坑在此次撞击事件中形成,直径约198公里(一说约170公里),位于尤卡坦半岛海岸附近,一半沉入水中。

一说此次撞击事件要比恐龙灭绝时间早30万年。此次撞击后约30万年,另一颗直径约40千米的小行星撞击印度西海岸,在印度洋海底形成了直径约500千米的“湿婆”(Shiva)陨石坑。

这次撞击将附近地表的所有物质蒸发,使得地幔物质喷涌而出,形成了“湿婆”陨石坑高高的锯齿状边缘;这次撞击还使得印度次大陆的一部分与其脱离,漂流至非洲,形成了塞舌尔群岛;同时,撞击可能还对发生在现为印度西部的火山喷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约6500万年前:骆驼和其他偶蹄动物分离。

约4800万年前:寄生真菌Ophiocordyceps unilateralis已进化出控制自己所寄生的动物的能力,开始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改变和控制蚂蚁的行为,使其变成自己的傀儡,直到蚂蚁最终死亡。这是已知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僵尸蚂蚁”的证据。

约4750万年~4550万年前:北极地区开始出现海冰。

约4000万年前:

此时地球就像一个温室,海水温度要比现在高(海水表面温度为23~25℃,海底温度为11~13℃),南极的冰量很少或根本不存在。

南美洲与非洲之间距离很近,海平面也比今天低得多;西非与南美之间存在一系列岛屿。

可能对克罗恩氏病起免疫作用的IRGM(免疫相关鸟苷三磷酸酶)基因在旧世界和新世界猴的祖先身上被摧毁。

来自Borna-like N(EBLN)序列的元素进入了灵长目动物的基因组。

新大陆阔鼻猴类(此时生活于非洲)与其他灵长类分离。

约4000万年前至今:螺旋星系NGC 1084经历了一系列短暂而猛烈的恒星形成过程。

约3800万年前:一次陨石撞击在加拿大拉布拉多留下了一个直径17.4英里(28公里)的巨大的洞,日后成为米斯塔斯汀湖。

约3700万年前:地球进入晚新生代大冰期。生活于非洲的灵长类体型开始慢慢变大。

约3600万年前:地球遭到大量彗星撞击。地球上已知的至少47次超级火山喷发事件,其中有42次发生在3600万年前(始新世晚期)以来。

约3570万年前:俄罗斯波皮盖陨石坑形成,直径约100公里。

约3500万年前:

行星BD+20 1790b(一作BD 20 1790b)形成,距离地球约85光年,重量约为木星的6倍。

南极洲冰盖开始形成。南极洲甘布尔泽夫山脉(Gamburtsev)已经非常寒冷。

一颗小行星撞击今天的北美切萨皮克海湾,其后的100万年内地球上发生了中等规模的海洋生物灭绝。

这是我们所知的最后一次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北美事件。

地球的温度在接下来的2000万年内不断下降,冰雪出现于纬度越来越低的地区。

约3400万年前:

地球气候发生重大转变,南极大陆从一个本来无冰的环境几乎“瞬间”变为冰封之地。

第一批将整个南极大陆覆盖的冰床开始在南极洲出现,南极洲的温暖期开始终结(此前南极洲滨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类似于巴塔哥尼亚高原的苔原,温度比现在高出17℃)。

如今的南极冰盖之巅——冰穹A便是南极冰盖的起源地。

齿鲸类和须鲸类分离。

约3400万~1400万年前:

南极冰穹A地区的夏季温度有3℃甚至更高,完全不是今天的奇寒气候。

南极大陆东部的冰盖经历了大规模的生长和消融,这样反复的后果便是全球海平面跟着出现了超过200英尺(约合61米)的升降;

自此以后,冰盖的情况开始稳定,而海平面的升降幅度也再也没有超过50英尺(约合15.2米);

今天南极大陆东部冰盖下有几处大型的峡湾地貌,就是这一时期此地区大规模冰川进退留下的遗迹。

约3400万~2300万年前: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崛起,昆仑-阿尔金-祁连进一步隆起,造成了整个高原的周缘为山系、而腹地为盆的宏地貌格局。

约3400万~700万年前:北美洲高平原北部发生了7次与火山喷发相关的硫酸盐气溶胶沉降事件。

约3350万年前:南极冰盖开始形成,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一个明显的下降期。

约3000万~2000万年前:银河系核球里恒星诞生的活动比较剧烈,并有可能一直持续到距现在很近的时期。

约2800万年前:盲蛇在澳大利亚神秘出现,此时的澳大利亚不与其它任何大陆相连。

约2500万年前:银河系中心部位很可能曾出现过恒星诞生的“婴儿潮”。喜马拉雅地区开始从海底升起;小亚细亚半岛已与欧亚大陆相连。非洲与其他大陆完全隔绝,距离其最近的大陆是西班牙。旧大陆猴类与其他灵长类分离。

约2410万~2370万年前:南极东部冰体的范围同轨道周期之间有直接联系,轨道斜交周期(4万年)和偏心周期(12.5万年)控制着当时冰体边缘的振荡。

约23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强烈上升。强烈的亚洲季风严重腐蚀喜马拉雅山。

约2300万~260万年前:

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进一步较大幅度隆起。

构造隆升事件的低温热年代学记录也显示出青藏重大隆升主要分布在青藏周缘的藏南、西昆仑、阿尔金、藏东及川西等地区,并表现出大体同时性,集中表现出大约1300万~800万年和500万年以来的两次重大隆升期。

高原从2300万年前的东高西低格局,经历了1300万~800万年前和500万年前两次重大的不均衡隆升,最终铸就了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青藏做为一个统一的高原发生了重大的地貌反转事件,对现今长江、黄河等水系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约2000万年前:

IRGM基因在人类和类人猿共同祖先体内复活。这一时期,人类和猿类祖先体内的一种逆转录病毒恰好插入了当初人类基因组重复DNA碎片插入IRGM的同一位置,这使得IRGM再次获得产生蛋白质的能力。

目前,IRGM是唯一已知在其进化历史上曾被杀死之后又复活的基因。一大批猿类从非洲迁移到亚洲,并全部成为亚洲猿,包括现存的长臂猿和红毛猩猩。鸵鸟进入非洲。

约2000万~1900万年前:乌干达古猿大型种(也称原康修尔猿大型种,是森林古猿的一种)生活于乌干达。

约1820万年前:由于地球板块运动,狭窄通道渐渐变宽,大西洋海水流进北极圈。

约1800万年前:长臂猿(Gibbons)与其他猿类分离并从非洲迁移到亚洲。

约1800万~1380万年前:太平洋胡安·德富卡板块俯冲入北美板块下方,地幔柱上涌,引起一系列火山喷发,在北美洲西部地区地表形成巨大的破火山口。

约1800万~1650万年前:美国内华达州北部麦克德米特火山大爆发。

约1750万年前:北冰洋发展成与外界能够完全进行水流循环的“海洋”。

约1700万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开始开裂,

约1600万年前:陨石ALH 84001飞离火星。山猿(Oreopithecus)从非洲迁移到亚洲。

约1600万~1000万年前:人与类人猿最后的共同祖先生活于这一时期。

约1550万年前:美国俄勒冈州东部发生火山爆发。

约1540万年前:美国俄勒冈州东部再次发生火山爆发。

约1500万年前:

火星遭到一块较大的陨石撞击,火星陨石“艾伦·希尔斯84001”被抛向太空。

猩猩的祖先与人类的祖先分离。

禄丰古猿从非洲迁移到亚洲。

澳大利亚北方的群岛(尤其是新几内亚)与东南亚岛链相连,澳大利亚与世隔绝的状态结束。

约1400万年前:

南极洲发生了一次剧烈的降温,将苔原转变成“今天看起来像火星一样”的环境。

冰层永久性地覆盖了冰穹A地区,冰封至今。

红毛猩猩与其他大型猿类分离,并和西瓦古猿一同从非洲迁移到亚洲。

现存所有旧大陆猴类的共祖生活于此时的非洲。

约1400万~1200万年前:坦噶尼喀湖形成。

约1380万年前:美国内华达州、俄勒冈州与爱达荷州交界处的奥怀西-洪堡火山大爆发。

约260万年前:出现了最早的粗糙石器。

约250万年前:

北京地区被冰川覆盖。

金星仍有火山活动。非洲南猿生活于非洲。

约250万~73万年前:早更新世时期,上海陆地地区存在2条古河道—— 北部的浏河-南汇古河道和南部的枫泾-奉城古河道;直至今天,承压含水层所包含的这2条古河道分布区仍在向海底延伸,陆地古河道向海域的延伸古河道分布区很可能是海底淡水资源丰富区。

约235万年前~69万年前:地球磁场的方向与现在相反,为反向期。

约220万~210万年前:黄石公园第一次喷发,喷出的岩浆量达到2450立方千米,火山灰覆盖了今天美国国土的1/2;这是地球上五大喷发之一(一说是至今为止地球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火山爆发),形成的破火山口直径超过100千米。

约210万年前至今:北美洲西部地下的地幔柱又掀起了3次规模巨大的爆发(即黄石公园的三次超级喷发),随后进入了一个相对安分的阶段,在黄石公园内造就了许多间歇泉、泥泉和热泉。

约204万年前:中国最早的人族动物生活在长江三峡一带。

约200万~175万年前:能人生活于非洲。

约200万~100万年前:马拉维湖形成。

约200万~80万年前:树居人(Homo gautengensis)生活在南非,可能是已知最早的人属动物,但不是现代人的直系祖先;它们可能已经会使用工具,甚至会使用火。

约200万~1万年前:冰河期,地球温度很低,可其中有很多波动。

约200万年前至今:南极洲麦克默多干谷(McMurdo Dry Valleys)地区一直没有任何降水。阿尔卑斯山脉平均每100年增长约7.5厘米,与此同时,每个世纪的侵蚀会削去约5厘米的山顶。

约195万~178万年前:源泉南方古猿生活于非洲。

约190万年前:能人生活于非洲。

约180万年前:以色列内盖夫沙漠一片被称为“沙漠地表”的区域形成,是已知最古老的地表。直立人出现,并逐渐走出非洲。比直立人更原始的“德马尼西人”(可能属于能人)已经生活在格鲁吉亚考库塞斯丘陵地带。

约180万~25万年前:匠人生活于非洲。

约170万年前:直立人走出非洲,来到中国。

约170万~20万年前:直立人生活于地球上。

约150万年前:婆罗洲的沙捞越厅(Sarawak chamber)洞穴系统开始形成。直立人的行走方式已经与现代人相同,现代人类行走方式的起源应当不晚于这一时期。最早的石器出现。非洲和亚洲的匠人已经开始使用营火。

约140万年前:星团NGC 3603形成,距太阳约2万光年。能人灭绝。

约130万年前:黄石公园第二次喷发(VEI=6),造就了位于黄石公园西侧岛公园之内的亨利福克破火山口,形成了另一片广泛分布的凝灰岩。一颗陨星撞击加纳库马西东南大约30公里的西非大地盾的水晶矿床上,留下一个直径为6英里(10.5公里)的洞,成为日后的博苏姆推湖。直立人来到欧洲。

约125万年前:火星表面仍有液态水流动。

约120万年前:当人类祖先开始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等地繁衍时,总数不过55500人(包括直立人、匠人、早期智人),其中大约只有18500人(即有效种群数)拥有繁殖能力,至多不超过26000人。因此,他们也成为当时的较小种群,属于濒危物种之一。人类祖先的这种濒危状态甚至一直持续了大约100万年。

约50万年前~17.5万年前:最后一次最大冰期撤退。

约42.5万年前:一次大洪水冲刷出了多佛海峡。

约40万年前:间冰期,海平面上升,格陵兰出现大片无冰地区。苏门答腊猩猩和婆罗洲猩猩分离。

约40万~30万年前:一支人族动物走出非洲,迅速分异为生活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和亚洲的丹尼索瓦人。

约30万年前:澳大利亚Wolf Creek撞击坑形成,直径875米,中心深度50米。人类开始与尼安德特人分化。人类开始使用火。

约25万年前:

金星上仍有熔岩流存在。

尼罗河爆发大规模洪水。

一个比伊利湖更宽的湖(“图什卡湖”)在尼罗河西部图什卡地区出现;随着时间推移,它不断扩大和缩小,最终在大约8万年前消失不见了;

在水量最多时,这个远古大湖可能绵延350公里,一直延伸到现在的苏丹边界;当时图什卡地区的降雨量比现在更多,曾经这里可能绿草茵茵,大雨导致高地上的水向南流去,使这个湖的面积变大,干季会使它的面积再度缩小;

在过去数千年间,这个湖不断变大和缩小,发生了很多变化。

约25万年前及稍后:乍得、利比亚和苏丹境内存在庞大湖系。

约25万~20万年前:早期智人生活于地球上。

约25万年前至今:火星可能仍然存在板块运动。

约23万年前:包括尼安德特人在内的古人族动物已在欧亚大陆定居。

约22.4万年前:

此后东亚季风气候的干湿变化以2.3万年为周期,随太阳辐射能量而同步变化。

这个循环又被千年周期季风气候事件所打断,其频率与持续时间在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极其相似,具可预测性。

每隔1000年左右,全球就会有一次气候突变,突然增温、降温,变得湿润,或是干旱。在高纬度地区,这种变化甚至可以在几十年中使一个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起伏十几摄氏度。

在我们生存的季风区域主要表现为显著的干湿变化。但这个规律可能不适合推断18世纪以后的气候变化。

约22万年前:第二次洪水冲刷多佛海峡,这次洪水可能比第一次来势更猛,在它的巨大冲刷力下,多佛海峡形成了接近目前的规模。从此英伦三岛就与欧亚大陆分隔开来,只有在海平面极低的时候偶尔与大陆相连。

约20万年前:

直立人灭绝。现代人类共同的母系祖先“线粒体夏娃”的历史可追溯至此,比先前估算的要早5万年(原先估算的“线粒体夏娃”生活于15万年前)。

全球智人数量约1万人。

约20万~15万年前:现代人类出现。

约20万~1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从早期智人的根部分化出来。

约17万年前:人类开始穿衣。体虱从头虱中分化出来。

约17万~13万年前:撒哈拉的南部地区降雨量增加。

约16.4万年前:人类开始有目的地对岩石进行加热处理。

约16.3万年前:距离地球约16.3万光年的超新星1987A爆发。

约16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期之前的大冰期时期。已知最古老的现代智人赫特人(Herto)生活于埃塞俄比亚阿尔法洼地。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群中老黑山、火烧山的前身火山形成。

约16万~15.4万年前:埃塞俄比亚布里-赫尔托地区,一名孩童的头骨在她死后曾被剥去皮肉,可能是一种早期人类仪式用过的物品,标志着人类仪式迹象的出现。

约13.5万~9万年前:非洲发生极端而范围广泛的干旱,人类开始走出非洲。

约13万年前:末次冰期即将开始。智人开始向亚洲和欧洲扩张并取代了当地的古老人类。人类已经跨越地中海到达克里特岛并在岛上修建梯田。

约12.5万年前:

两次冰期之间一个较温暖的间冰期,冰盖的融化使得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高出约5米。

南极西部冰盖大面积崩塌,出现一条畅通的海道,连接起罗斯海和威德尔海。

现代人类可能在此时就已经来到阿拉伯半岛了,他们是直接从非洲来的,而不是像过去所认为的是经过尼罗河流域或近东地区来到阿拉伯半岛的(旧观点认为现代人类是在大约6万年前沿着地中海或沿着阿拉伯半岛海岸离散开来的)。

约3.9万年前:岫岩陨石坑地势较低的东部形成了缺口,积水流出并侵蚀山体,最后湖泊消失,演变为如今所看到的碗形凹地。地球上已没有尼安德特人幸存。

约3.8万~2.5万年前:现代亚洲人的祖先与欧洲人的祖先分离之后迁徙到亚洲。

约3.7万~3.1万年前:部分人类从亚洲迁移至澳大利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并在当地定居。

约3.5万年前:已知最古老的女性生殖崇拜雕像——“Hohle Fels的维纳斯”出现,由猛犸象牙雕成,高约6厘米。澳大利亚已有人类定居。

约3.3万年前:最后的尼安德特人可能生活于俄罗斯乌拉尔山。

约3.2万年前:人类生活于欧洲东南部乌克兰境内的克里米亚半岛。

约3万年前:

最后一次冰期达到顶点,大约2千米厚的冰层覆盖了从北极到北美的大部分地区,一直到欧亚大陆的北部和中心地带,整个地表平均温度5℃ 。

青藏高原地区已有人类居住。

约3万~2.5万年前:东亚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由南向北的人群迁徙,使人类遍布东亚大陆。

约3万~2万年前:一颗彗星闯入太阳系内部,阻断阳光,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这颗彗星在近地环境内瓦解,产生数千块碎片,对地球造成多次轰击。

约2.8万~2.4万年前:尼安德特人灭绝。

约2.7万~7000年前:海南岛与中国大陆处于连接状态,人类开始移居海南岛。

约2.65万年前:距今最近的一次超级火山喷发,新西兰北岛陶波火山,其爆炸性喷发物的体积达1170立方千米。

约2.1万年前:盛冰期(LGM),平均气温比现在低4摄氏度左右,冰盖覆盖了整个加拿大和北欧。

约2万年前:麒麟座V838爆发,其光芒在2002年1月到达地球。“末次盛冰期(the Last Glacial Maximum,LGM)”,最近一次冰盖体积最大的时期。成年男性脑容量达到1500立方厘米(现代人只有1350立方厘米,减少的容积相当于一个网球大小)。

约2万~1万年前:在此期间一系列气候振荡以及生态环境变化,均可能影响人类的迁徙活动。人类人口快速增长,脑容量越来越小,大脑的利用率却不断地提高。

约2万年前至今:人类的大脑逐渐缩小,体积由1500立方厘米下跌至1350立方厘米,减少的大脑体积足有网球大小。

约1.8万年前:生活于中国湖南地区的古人类开始制作陶器。

约1.8万~1.4万年前:人类开始在北美洲定居。弗洛里斯人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岛屿上。

约1.75万~1.45万年前:冰消期早期(17.5~14.5kyr),由深海释放的CO2主要存储于大气中。

约1.55万~1.32万年前:人类已经到达北美。

约1.53万~9800年前:罗布泊地区气候干燥。

约1.5万年前:

距今最近一次冰期,海平面比现在低约125米;美国西北部的Missoula湖引发一场大洪水。

非洲维多利亚湖彻底干涸。已知最古老的人头骨杯出现在英国萨默塞特郡切达峡谷的高夫山洞。

东亚地区重要的气候改变期——末次盛冰期结束了,冰川开始消退,气候变暖;植被开始茂盛,动物数量也随之增加;

约1万年前至今:地球温度变化最温和时期——气温变化不超过2摄氏度。

不到1万年前:太湖在一次陨石撞击中形成。

数千年前:

埃及南部沙漠深处的“卡米尔”(Kamil)陨石坑形成,深52英尺(约合16米),宽近150英尺(约合45米),由一颗10吨重的铁陨石以超过每小时7500英里(约合每小时12070公里)的速度撞击地表所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的陨坑之一。

此次撞击产生的火球可以在超过620英里(约合997公里)远的地方观察到。

这个陨坑说明,重量达到10公吨左右的金属陨石不会在穿过大气层过程中破碎,而是在触地时发生爆炸并形成一个撞击坑。

约9500年前:俄罗斯温祢古丹岛尼摩火山形成了一个较老的火山口。

约9000~8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出现了栽培稻。

约8150~5900年前:罗布泊地区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径流丰富。

约8000年前:“波斯湾绿洲”被印度洋淹没。已知最古老的乐器—— 贾湖骨笛(由鹤骨制成的竖笛,孔数5~8个)出现在中国,并已具有了完整的7个音阶。

约8000~6000年前:农业起源;不过早期的农作物是属于补充性食物,并非食物的主要来源。

约7900~7200年前:中国甘肃大地湾居民开始种植粟。

约7500年前:波斯湾沿岸有许多人类定居,他们的聚居地有许多建造精良、坚固耐用的石头房子,延伸很广的贸易网络,装饰精美的陶器,各种家畜,甚至有迹象表明他们还有着世界上最早的船只之一;这些人类最早可能发源于“波斯湾绿洲”。

公元前5198年:但丁认为的亚当、夏娃诞生时间。

约7000年前:美国俄勒冈州马札马火山喷发。最早的车轮出现。

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1500年:最适气候期,气温比现在高3℃~4℃ 。

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上午9:00,厄谢尔(James Ussher)认为的创世时间。

约6000年前:天鹰座星云中的“创造之柱”被超新星的冲击波摧毁。全新世最适宜期(HO),平均气温比现在高半摄氏度左右,植物茁壮生长在撒哈拉沙漠上。戈斯(Philip Gosse)认为的创世时间。

约6000~4000年前:真正的农业形成。

公元前3900年:叙利亚的古泰尔布雷克城占地130英亩。

约5900~3400年前:罗布泊有较多来水汇入,为半咸水湖;当地发现的小河-古墓沟(太阳墓)文化,年代为距今约3500年到3900年,遗迹中显示当时该处胡杨成林、动物种类丰富,牧业发达。

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的希拉孔波利斯地区存在着大规模的史前动物园,这是人类已知最早的动物园。

约5500年前:马被人类驯化,其证据来自哈萨克斯坦北部的波泰(Botai)文化。

约5200年前:太阳活动突然减弱,地球气候发生了一场灾难性的改变,非洲撒哈拉地区逐渐变成了极度干旱的沙漠,而不列颠岛也进入了一个持久的干旱期。全球的人口总数量有大约2.5亿人。冰人奥茨死亡(一说奥茨死于5300年前)。

公元前3200年左右:幼发拉底河流域发生水灾,洪水淹没了乌尔市(属现在的伊拉克)和周围村庄。

公元前3000年:麻风病在印度起源(有争议)。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500年:巨石阵陆续建成今天的结构。

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500年:巨石阵是一处墓地

约5000年前:

超新星N94爆发。部分人类从台湾向东跨海迁移,在菲律宾和新喀里多尼亚定居,还有人到达了约9000公里外的新西兰。

楔形文字出现。埃及西南部地区的16米深、45米宽的Kamil陨石坑形成,造成该坑的陨石直径约1.2米,重约9.1吨(进入地球大气层之前重20~40吨),撞击时速约12874公里。

约5000~500年前:马来西亚婆罗洲沙捞越姆鲁山洞穴系统成为当地古人类的墓地。

公元前2800年左右:一个天体坠入马达加斯加附近的印度洋海域,直径3至5公里,引发了太平洋海啸,海浪高达600英尺;

约4800年前:“诺亚方舟”存在于土耳其东部的亚拉拉特山附近。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500年左右:第一批青石运至日后的巨石阵地区。

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1900年:“印度河手迹”出现,它们属于一个先进程度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文明不相上下的文明,至今无法破解。

公元前2550年~公元前2450年:狮身人面像可能于此期间建成。一说狮身人面像建成于约距今4500年前。

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印度西北部一30多岁男子死于麻风病,是为已知最古老的麻风病病例。

约4500年前:人类开始开采位于阿塞拜疆阿拉克斯山谷的盐矿,它可能是人类最早开采的古老盐矿之一。

公元前2400年左右:巨石阵第一批青石被拆除。

约4400年前:亳州市蒙城县尉迟寺遗址所处地区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冷事件”,环境由原来的温暖湿润转变为寒冷干燥,植被大量减少,藻类、水生植物基本绝迹,大汶口文化向南迁移,而龙山文化由北迁到此地;距今4400年左右的极端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这次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

约4300年前:古猩猩曾学会使用石器,可能是从人类处学得。

公元前2200年左右:干旱、时而伴有可怕的风暴,使地中海和近东、远东的大部分地区的沙漠面积增大,庄稼颗粒无收。这次旱灾使阿卡德帝国、古埃及王国,巴勒斯坦的几座青铜时代城市,克里特和希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莫亨米达罗和哈拉帕城毁灭。

约4000年前:印度恒河流域开始出现栽培稻。

约4000~3500年前:亚洲人群已开始与西欧人群混血。

约3900年前:籼稻和粳稻开始分离。

公元前16世纪:地中海一次火山爆发毁灭了地中海岛上的米诺斯文明。

公元前1500年:巨石阵真正成型,其结构此后再也没有被改变过。

公元前1279~公元前1213年:古埃及首都皮-拉美西斯(Pi-Rameses)发生了《圣经》中记载的十大灾难。

约3000年前:

捕鲸活动起源于俄罗斯楚科塔半岛。古埃及首都皮-拉美西斯因十大灾难而消失。

当地人对阿塞拜疆阿拉克斯山谷盐矿的开采强度骤然加大,当时该盐矿出产的盐不仅供当地居民食用,还会被运到更远的地方进行交易。

北美史前文明进入林地期(Woodland),伴随着更多气候的变化和植被的演替,农业开始出现,人类在功能齐全的村落里生活,陶器也是在此时期问世的。

补·十大灾难:

拉美西斯二世末期,古埃及气候发生剧烈变化,由过去的温暖湿润变成了高温干旱。

气温升高导致尼罗河干涸,往日急湍的河流变成了水流缓慢、满是泥泞的河道。

这引发了《圣经》所记载的第一个灾难:尼罗河水变成血。

有毒的淡水藻会迫使青蛙离开尼罗河水面以及青蛙无法在水中繁殖,从而造成青蛙灭亡。

这样,就会引发第五、第六个灾难,即畜生病、人生疮。

3500年前的锡拉岛火山大喷发将数以亿吨的火山灰抛向天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火山喷发之一。

火山灰与埃及上空的雷雨发生碰撞,从而戏剧性地产生雹暴。

约3000年前至今:西非地区每隔30年到65年就会出现一次灾难性大旱。

约2900~900年前:矮人族帕劳人生活在菲律宾以东600公里处帕劳群岛的太平洋岛上。

约2700年前:撒哈拉地区形成了极度干旱的地貌。

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狮身人面像可能已经存在,当时其形象可能就是一只狮子。

公元前600年:已知最古老的城市地图—— 伊拉克希巴尔古巴比伦粘土地图出现。古埃及制造出已知最古老的功能性假肢“人造大脚趾”,其由木料和皮革制成,能帮助缺少脚趾的人,使他们像正常人那样行走。

约2400年前: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首次描述了人类流感的症状。

公元前300年左右:南美洲夏季季风期间的降水量变化最大,此时北半球温度逐渐变暖。

公元前300年~公元200年:罗马帝国兴起。欧洲经历了温暖、湿润的夏天,极适宜进行农业耕作。

公元前300年~公元900年:南美洲夏季季风期间的降水量有规律地起伏。

约2200~1150年前:楼兰文化兴盛前后,罗布泊地区气候相对温和湿润,河流水量相对较大,绿洲面积较大,地面植被种类丰富且覆盖度较高。

公元前100年:造纸术出现。

公元前100年~公元1000年:海平面相对稳定。

公元前2年:6月17日,所谓“伯利恒之星”出现,耶稣出生。

约2000多年前:古埃及最后一次大降雨。

1400~1750年:西非地区最近的一次持续时间长达数百年的干旱。

1400~1850年:相对较冷的小冰期,热带西太平洋地区降雨增多,而热带中东太平洋降雨减少,该时段太平洋沃克环流较强。

约600年前(印尼为1290年~1400年之间,泰国为1300年~1450年之间):印度洋发生堪比2004年海啸的大规模海啸。

1421年:4月17日,海水冲毁荷兰多特堤岸,造成大约10万人死亡。

1485年:汗热病第一次大爆发。

1490年:4月4日中午,一颗直径约5米的流星体撞到我国甘肃庆阳地区;当时正逢清明时节,不少上坟的人被陨石碎块击中,据地方志记载“击死人以万数”。

1500年~1750年:南美洲最湿润的时期,跨越了已知的小冰期,是一个全球气温较冷的时期。

1550年:巴鲁火山发生较大规模的喷发。

1550年~1850年:冰后期以来最寒冷的阶段,称小冰河期,气温比现在低1℃~2℃ 。

1551年:汗热病最后一次大爆发。

1556年:12月23日(一说1月23日),陕西华县8.4级大地震,死亡约83万人,成为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1580年:最早有依据的流感流行爆发于俄罗斯,经非洲传播到欧洲,直至美洲。此次流感几乎在6周之内横扫了整个欧洲,罗马报道大约有8000人死亡,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1582年:罗马教会颁布了现代历法。

1586年:印度尼西亚克鲁特火山喷发,共造成1万人死亡。

1592年:12月16日~17日,尼日尔河河水泛滥,吞噬了马里和颂哈王国的首都大都廷巴克图市,大批人口迁徙。几内亚遭遇罕见大雨,引起河口处水灾。

1599~1702年:中国气候处于寒冷时期,104年间的平均气温为1.77摄氏度。

17世纪:世界人口5亿左右。

1600年:

2月19日,秘鲁南方的于埃纳普蒂纳火山爆发,释放了巨大的火山泥流,毁坏了周围数公里的村庄,向大气中喷发了巨大的烟雾和火山灰,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于埃纳普蒂纳火山是过去500年来南美已知的最大的火山爆发。

瑞士、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历史记载提到了1600-1602年间的冬季特别寒冷;

在中国(当时还是明朝),桃树开花推迟了;

在日本,上诹访湖(Lake Suwa)则迎来了500年来最早结冰的日子。

1604年:巨蛇座的开普勒超新星爆发。

1621年:巴拿马中部的两个断裂带Limon和Pedro Miguel同时发生破裂,产生了3米的位移,估计造成了一场7级地震。

1627年:最后一只已知原始牛在波兰死亡。

1631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爆发。

1638年:10月21日,英国西南部一座正在做礼拜的教堂遭龙卷风和雷电袭击,不同版本的说法说有5~50人在这次灾难中死亡。

1757年:11月12日,利菲河水泛滥,给都柏林造成巨大损失。

1762年:2月,一场持续18天的暴风雪袭击英格兰,死亡50人。

1769年: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1770年:海地发生里氏7.5级地震。

1781年:威廉·赫歇尔发现天王星。台湾高雄海啸,淹没了120千米长的海岸线,死亡5万余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海啸。

1783年:

6月,冰岛拉基火山喷发,形成有史以来地球上规模最大的熔岩流。当时一条16英里(约合26公里)长的裂缝让一条快速流动的绳状熔岩流的“旅程”超过40英里(约合64公里),喷出的熔岩量达2.9立方英里(约合12立方公里),覆盖了218平方英里(约合564平方公里)的区域。

此次喷发断断续续,前后历时4个月(一说毒气和熔岩喷射持续了长达8个月,从1783年6月持续至1784年2月),被喷射的二氧化硫气体弥漫到更远的地区;整个欧洲被厚厚的有毒雾气笼罩,霾则肆无忌惮地在地面降落,致使数千人死于高温;这是现代英国遭受过的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酸雨、烟雾等各种极端恶劣天气在英国持续了数月之久;

炎热的夏季过后,随之而来就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的温度较往常低4到9度;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经历了500年来最冷的夏季,农作物大量减产,可怕的饥荒在所有地区肆虐。由于拉基火山喷发,冰岛共有大约9300人丧命,全世界死亡人数可能是这一数字的10倍或者更多。

1789年:法国大**爆发,这是人类第一次全社会性的**。

1794年: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爆发。

19世纪:与世隔绝达13000年之久的塔斯马尼亚岛土著遭到大屠杀,再也没有见过外面的人。

19世纪初:世界人口达到10亿。

1800年:蒸汽机出现。

1808年左右:地球进入人类世。人类世灭绝(第六次大灭绝)。

现在:

我们的可视宇宙直径约460亿光年,具有大尺度结构(大尺度结构中有一种作周期性变化的分布花纹,叫做“重子振动”。

这种变化的周期大约是5亿光年),总共拥有至少10^22颗恒星,暗物质的总量约为可见物质的5倍,有大约数百万个星系团、数亿个或更多的星系群。

巨型星系团SPT-CL J0546-5345的质量至少比70亿年前增长了4倍,成为宇宙中质量最大的星系团之一。

太阳系距离银河系中心约2.6万光年。

木星的诸卫星可能已经是第5代木卫,从前的4代木卫均已被木星吞噬。

地球半径比45亿年前减小了585千米,陆地总面积只剩下1.49亿平方千米左右。

地球核心每隔1500万年左右会向地表发送一次同步的岩浆脉冲。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仍在缓慢移动,正在以每年1.9厘米左右的速度向北漂移。

复活节岛正以每年9厘米的速度靠近大陆。

人类Y染色体只剩下45个基因。

火星水手谷有些地方仍有小型的山崩出现。

月球上可能依然存在构造活动。

1809年:热带地区发生了一次造成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火山喷发。

1811~1812年:“新马德里”地震(震级为7级或以上)。

1814年:菲律宾Mayon火山爆发,死亡1200人。

1815年:

4月,印度尼西亚坦博拉(Tambora)火山爆发,仅喷发本身就导致了1.2万人死亡,总死亡人数估计达到9.2万人。

坦博拉火山喷发是现代历史上唯一记载的超级火山事件,岩浆喷射量50立方千米,比印尼喀拉喀托火山强10倍以上,比意大利维苏威火山或美国圣海伦火山强100多倍,喷发所形成的灰尘柱在大气层中高达70公里,破坏了1816年地球季节性循环,由此1816年被描述为“没有夏天的一年”。

由于坦博拉火山爆发,1815至1818年之间,热带气候比平均值下降了差不多0.84摄氏度。

1820年:世界人口达到10亿。南美洲又有一个较短的干旱周期,但很快就让位于湿润期,直到1900年。

1821年:冰岛艾雅法拉火山持续喷发15个月。

1822年:印度尼西亚Galunggung火山爆发,喷发致死1500人,次生灾害致死4000人。

1824年:俄罗斯尼瓦河冰块淤积,引发圣彼得堡和港口城市喀琅施塔德特水灾,1万人被淹。

1825年:菲律宾Mayon火山爆发,次生灾害致死1500人。

1826年:印度尼西亚Awu火山爆发,次生灾害致死3000人。

1829年:8月3日、4日、27日、29日,苏格兰莫瑞郡洪水,人称“莫瑞大水”,许多人在大水中丧生。

1830年:第一列火车从英国利物浦开出。

1831年:飓风袭击巴巴多斯,1477人丧生,房屋建筑和停泊在港口的船只损失惨重。

1835年:智利8.5级大地震引发海啸,时乘“贝格尔号”军舰进行环球考察的达尔文成为目击者。

1850年:整个北半球的温度数据记录从此时开始。

1852年:9月,英格兰中部连降大雨,引发大面积洪水泛滥,整个塞汶谷汪洋一片。

1854年:日本东海大地震,8.4级的强震造成两三千人死亡,3万多间房屋倒塌烧毁,沿岸还发生了海啸。11月14日,正值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一场飓风袭击了停泊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舰队,吞噬了部队冬天的攻击。

1855年:7月4日~7月6日,黄河决堤改道,形成今天的河道。

1859年:

夏威夷岛莫那罗亚火山爆发。

年底,《物种起源》发表。

1865年:6月,一场龙卷风突降美国威斯康辛州维罗卡地区,摧毁80座建筑物,死亡20人。

1866年~1914年:南非金伯利矿坑形成,占地17公顷,方圆1.6千米,采矿隧道深达1100米。

1867年:台湾基隆北部海中发生7级地震并引起海啸,数百人死伤。

1868年:超新星G1.9+0.3爆发,距离地球2.5万光年,成为已知最年轻的超新星。8月13日,秘鲁-智利地震引发海啸,浪高超过10米,破坏夏威夷、新西兰。

1872年:2月4日,出现了历史上所知的最大范围的极光,并发生了第一次大规模跨国通信受空间天气影响的事件。意大利维苏威火山爆发。

1873年:伦敦冬季烟雾导致1150人丧生。

1875年:11月15日,英国泰晤士河涨水,河水水位涨幅达8.5米,使伦敦地区发生洪水。

1876年:巴卡干旋风在孟加拉湾上空形成,向北移动,与季风汇合,引起恒河水位上涨,恒河三角洲和大陆遭受洪水之灾,10万人淹在水中达半小时。最后一个纯种的塔斯马尼亚岛人Truganini去世。

1877年:厄瓜多尔Cotopaxi火山爆发,次生灾害致死1000人。位于南美洲阿根廷和智利边境的卢莱拉科火山距今最近一次大规模喷发。1949年~1961年:彗星147P/“库什达-穆拉马特苏”(147P/Kushida-Muramatsu)成为木星的一颗临时卫星,停留在一个不规则对称轨道中长达12年时间。

20世纪50年代以后:黄河源区的年平均气温总体呈变暖趋势。

1950年:全球农村人口不足20亿,城市人口不足10亿。8月15日22时9分34秒,中国西藏察隅县发生震级为8.5级(一说8.6级)大地震,死亡近4000人;喜马拉雅山几十万平方公里大地瞬间面目全非:雅鲁藏布江在山崩中被截成四段;整座村庄被抛到江对岸。

20世纪60年代:西非萨赫勒(Sahel)地区发生持续几十年的“萨赫勒干旱”,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但这只是西非地区3000年来历次大旱中程度相对较轻的一次。

1951年:巴布亚新几内亚Lamington火山爆发,死亡2942人。中国阿什火山爆发。辽河大水,死亡3100人。

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寇恩地震。俄罗斯温祢古丹岛黑石火山有史记录以来唯一一次喷发。

1953年:DNA链的奥秘被解开。1月底~2月初,特大风暴潮使荷兰西部沿海一带浪高2.5~3米,洪水淹没1600平方千米,死亡近2千人。辽河大水,死亡167人。

1954年:

6月27日,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在苏联奥布灵斯克建成,装机容量只有5000千瓦。

1957年:

3月9日,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发生9.1级地震。

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

1957年~1958年:“亚洲流感”(H2N2)爆发,是为禽流感与人流感病毒的组合,首发于中国贵州,8个月内席卷全球,发病率高达15%~30%,全球死亡约100万~200万人。

1958年:

苏联地震专家小组发现了南极冰层下的甘布尔泽夫山脉。孔雀河修建了两个水库,截留了上游来水,罗布泊开始逐渐干涸。

2月9日~2月10日,地磁暴使连接加拿大纽芬兰与苏格兰的大西洋洋底电缆遭受破坏,造成加拿大多伦多成为有声通信盲区。

7月,阿拉斯加发生8.3级大地震,引发山崩,使约4000×104立方米的土石瞬间落入Lituya湾,产生的巨浪(可能高达530~580米)把船送上了450英尺高的山顶。黄河中下游特大洪水,1708个村庄被淹。

1960年:

1月,“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首次成功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

5月21日,智利瓦尔迪维亚里氏8.9级、矩震级9.5级大地震,引发浪高超过10米的海啸,造成智利南部1752人死亡和失踪(一说死亡1655人)、约200万人无家可归。从这一天到5月30日连续发生了数次地震,并有6座死火山重新喷发、3座新火山出现。

5月23日,海啸传到夏威夷和日本,分别造成61人和138人死亡。大地震发生后两天内,沿智利海岸南北长1400千米的狭长地带发生了上百次强烈余震,其中超过8级的3次,超过7级的10次,本震、余震前后共造成约5700人死亡,这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大地震,造成全球震动达数日之久。

11月13日,距今最近的一次次超级太阳风暴,其强度比超级太阳风暴减半,但大约每50年就会侵袭地球一次,而且足以烧毁卫星、使无线电通讯中断、导致大面积停电等。

1960年~2000年:黄河源区地表温度升高约0.9℃,增温率为每年0.023℃。

1963年:印度尼西亚Agung火山爆发,死亡1900人。8月初,海河水灾,受灾人口2200余万,死亡5600余人。

1964年:3月27日(一说3月28日),美国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海峡发生矩震级9.2级、里氏8.5级大地震,是人类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二大地震,也是北半球有史以来震级最大的地震。这次地震造成52万平方千米的地面大规模变形,导致地面垂直隆起约15米高,一个由地震引起的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的山体滑坡导致70栋房屋被掩埋;地震引起的海啸浪高6米,在某些地方甚至掀起高达60多米的巨浪;共有128人(一说125人)在此次地震中丧生。

1965年:9月18日,池谷-关彗星被发现。

1966年:再发新星T星最近一次爆发。3月8日,河北邢台隆尧县6.8级地震;3月22日,邢台宁晋县7.2级地震;两次地震共死亡8064人,伤3.8万人。

1967年~1985年:彗星111P/“赫林-罗曼-克罗克特”3次光临木星轨道。

1968年:汤川秀树发表元域理论,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不可再继续分割的最小单元(元域)。元域理论是今天圈量子引力论的前身。8月,美国“深海钻探计划”的核心装备“格洛玛·挑战者”号探测船起航(后来,随着联邦德国、英国、法国乃至苏联科学家的参与,“深海钻探计划”已经成为一个国际项目,又称“国际大洋钻探计划”)。

1968年~1969年:“香港流感”(H3N2)爆发,是为禽流感与人流感病毒的组合,持续约342天,至少波及55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死亡约150万~200万人。

1969~1972年:阿波罗非主动月震实验部署了4个月震检波器,持续记录月球月震实验数据。

20世纪70年代以前:黄河沿(玛多县城原址)和玛多县城(现址)均为多年冻土地段。

20世纪70年代:

海洋温度异常降低。全球平均气温在20世纪并不是连续上升的。相反,它们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是上升的,在该世纪中期稍有下降,从70年代中期到2000年又快速上升。

那个发现正在导致对近年来获得的全球平均气温时间系列进行一些最大的修正。70年代中新发现的变化背后的物理机制仍不确定,但这种变化太快,不会是由气溶胶或多年代之间的变化造成的。(博科园整理排版)

1970年:

世界上两栖类动物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

5月,前苏联“科拉超级钻”正式开始钻进,位置选在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的科拉半岛(位于苏联西北部、靠近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州)上。

5月31日,秘鲁最大的渔港钦博特市发生7.9级地震,6万多人(一说7万人)死亡,10多万人受伤,100万人无家可归。此次地震引发瓦斯卡兰山泥石流,500多万立方米雪水夹带泥石以100千米/时的速度冲入容加依城,死亡2.3万人;此次地震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总死亡人数达7万;一说这是已知最大的一次泥石流灾难,是发生于秘鲁安第斯山区发生的一次冰川泥石流:3010多万立方米的冰雪泥石顷刻间吞没了一个名叫罗嘉依的小镇,全城3万居民全部遇难。

1970年~1989年:前苏联科学家在俄罗斯北部科拉半岛地区实施科学钻探,称为科拉半岛超深钻,钻深7.4英里(约合11.9公里),几乎钻透了地壳外层的1/3。

1971年:

火星发生了一场全球性的特大沙暴,使火星表面70~80km的高空被尘埃笼罩,除了赤道附近隐约见到4个坑洞外,全球模糊一片,什么也看不清。这场特大沙暴持续了半年时间才渐渐平息下来。一颗富含碳的海沃勒陨石(Havero meteorite)掉落在芬兰境内,其内部包含的超硬碳晶体的硬度超过金刚石。

2月9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费尔南多发生里氏6.4级(一说6.6级)地震。

1972年:

1987年:世界人口达到50亿。厄瓜多尔地震引发泥石流,死亡1000人。在所谓的“帝王潮”期间,占地2.59平方公里的马尔代夫首都马累被完全淹没。非洲喀麦隆的尼欧斯湖喷发,造成湖中释出80立方米二氧化碳,致使1700人死于二氧化碳中毒。距离地球16.8万光年的超新星1987A被观测到。

1988年:

世界人口达到50亿。河北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村民发现第一条石龙。据都昌县航监站记载,全年有10余艘船在鄱阳湖老爷庙水域消失。

11月6日,云南澜沧-耿马7.6级、7.2级地震。

12月7日,亚美尼亚发生6.9级地震,斯皮塔克镇被完全夷平,死亡5.5万人。

1989年:

3月23日,“埃克森-瓦尔迪兹号”(Exxon Valdez)油轮与水下礁石相撞,船体裂开,超过1000万加仑重油流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峡湾。

8月12日,山东黄岛油库油罐遭雷击爆炸起火,大火连续燃烧了5天4夜,伤亡100多人。

10月18日,NASA“伽利略”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1989年~2009年:M66星系发生了3次超新星爆发。

20世纪90年代:黄河源区冻土带平均最大季节冻深2.23米,冻结深度比80年代减少了0.12米。黄河源区平均气温分别较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偏高0.6℃、0.7℃和0.4℃,秋、冬两季升温趋缓,而春、夏两季增温加剧。

20世纪90年代以后:黄河沿(玛多县城原址)和玛多县城(现址)均变为季节冻土段。

1990年~2000年:中国湿地面积减少28475平方公里。

1991年:

4月29日,强磁暴使美国缅因州核电厂发生灾难性破坏。

5月~7月,淮河水灾,受灾人口5423万,死亡572人。太湖发生特大洪水。

6月12日(一说15日),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岩浆喷射量约3立方千米,烟云高达35千米,致使200多人(一说300多人)死亡,并摧毁了美国在菲律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这是20世纪第二大火山喷发,导致全球来年的全年平均气温下降了摄氏0.5度,对全球的影响至少持续了5年之久。德国旅行者在阿尔卑斯山脉东部意外发现了冰人奥兹。

11月,菲律宾莱特岛遭遇因热带风暴引发的洪水和泥石流,死亡6千人。

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

4月6日,超新星SN 2007bi被观测到。

5月,龙卷风袭击美国堪萨斯州小镇格林斯堡。

6月,四川大旱,近400万人饮水困难。

6月3日,云南宁洱6.4级地震。

8月,“旅行者”1号周围太阳风速度为每小时21万公里,此后每年大约放慢7.2万公里。

8月15日,秘鲁南部地区发生里氏7.5级地震,造成至少550人死亡,1600多人受伤,3.23万所住房倒塌,8万多人受灾。

9月,日本“月亮女神号”探测器发射升空。

9月15日中午,一颗45亿年前形成(年龄与太阳系相同)的陨石坠落在秘鲁南部村庄卡兰卡斯,生成一个长30米,宽6米的大坑,引发附近村民患上奇怪疾病。

9月,苏门答腊西部岸外的明打威群岛一带发生矩量级8.4地震。

9月21日,日本探测船“地球”号在东京以南太平洋一处水深2500米的海域开始钻探,试图从海底向下钻入7000米深的莫霍面,整项计划预计2012年完成。

2008年:

1月10日~2月6日,中国南方地区持续20多天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波及21个省,死亡129人,失踪4人。

2月26日,“世界末日种子库”在斯瓦尔巴德岛建成。2月28日,南极威尔金斯冰架的边缘部分开始崩解;3月,此处一块面积160平方英里的冰架完全坍塌入海;

7月,威尔金斯冰架大面积断裂坍塌,冰架与夏科岛和附近的拉塔迪岛之间只剩一座宽约2.7公里(1.7英里)的冰桥相连。

5月2日,智利柴腾火山爆发,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在缅甸伊洛瓦底省海基岛附近登陆,风暴登陆时的最大风力超过190公里;风暴登陆后转向缅甸三角洲地区,一路扫荡伊洛瓦底省、勃固省和仰光省,5月3日凌晨突然抵达仰光市中心。

5月12日,汶川里氏8.0级、矩震级7.9级大地震,死亡69225人,受伤374640人,失踪17939人。

5月24日,哥伦比亚中部梅塔省发生里氏5.5级地震,造成14人死亡,300余人受伤。

7月10日~7月24日,格陵兰岛彼得曼冰山发生冰塌,冰塌面积大约29平方公里。

7月11日,彗星C/1919 Q2 Metcalf在1920年爆炸时炸出的一块碎片(直径约1米,重约4000磅)击中地球。

8月,第23太阳活动周结束,此次活动周历时12年零4个月,超过平均周期1年多。

9月10日,LHC正式启动。

9月19日,LHC因出现大规模氦泄露二被迫关闭。苏丹当地时间10月7日早上5点46分,北京时间10月7日10点46分,近地天体(NEO)8TA9D69/小行星2008 TC3(直径约2~4米,重约80吨,属于罕见的F级小行星,分裂自一颗尺寸超过2.5公里的小行星1998KU2,已有45亿岁)撞击苏丹上空的大气层,在距地面37公里处解体;当时其飞行速度约每秒12公里,释放出相当于1000到2000吨TNT炸药爆炸产生的能量。

11月,美国南加州大火,一些最为知名的居住区在火灾过后看起来像是遭到了核攻击。

12月12日,月球抵达近地点,地月距离约356566公里。

2008年起:北极浮冰面积开始逐年增加,至2010年已回升了7%,接近1979年水平。

2008年~2009年:太阳极小期,太阳黑子数量极少,太阳耀斑几乎不存在,太阳远紫外线则走向衰败;地球高层大气发生大规模热层塌陷,其规模是低太阳活跃性所能解释的两到三倍。

2008年~2010年间:

荷兰新增382例Q热病;自Q热病2007年暴发至今,荷兰有4000多人患病,并有14人死亡。

1月4日,巴基斯坦北部罕萨谷发生山体滑坡事件,导致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形成了一个长约11公里的堰塞湖,数个村庄和公路被掩埋或淹没。

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3级(一说7.0级)地震,约22.25万人丧生(一说造成约30万人死亡,30多万人受伤,另有100万人无家可归)。

2月11日,“太阳动态观测台”卫星发射升空。2月中旬,勘察加半岛上的克鲁切夫斯卡亚火山与贝兹米亚尼火山同步喷发。

2月27日凌晨,智利康塞普西翁省附近发生里氏8.8级强烈地震,死亡失踪721人,造成智利康塞普西翁市向西平移了3.04米的距离;这次地震还轻微地改变了地球的自转,将一个地球日缩短了1.26微秒;甚至地球形状轴也位移了大约3英寸(约合7.6厘米)。

2月下旬,西班牙南部地区发生洪灾,暴雨袭击了西班牙科尔多瓦省、哈恩省和塞维利亚省等地区,洪水阻断道路,冲毁房屋,造成超过1000人无家可归。

3月1日,乌干达东部地区持续数日的暴雨造成了艾尔贡山发生特大山体滑坡事件并引发泥石流灾难,导致三座村庄被掩埋,数万人受泥石流威胁;截止到3月8日,此次灾难共导致83人死亡,300多人失踪。

3月19日~21日,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大规模沙尘天气。3月20日,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盖冰川下的艾雅法拉(Eyjafjallajokull)火山爆发;美国北达科他州红河爆发洪水。

3月下旬,热带气旋“休伯特”袭击马达加斯加,造成该国至少36人死亡,8.5万人受灾。3月30日,LHC完成了总能量高达7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对撞。

4月,小行星YU55从距离地球150万英里(约合241.40万公里)处掠过。

4月初,一场大火席卷了智利中部数千英亩的天然森林、草原和松树种植园。

4月4日下午3点40分,美国南加州与墨西哥边境发生7.2级地震。

4月8日,地球冰层探测卫星“克里塞特-2”(CryoSat-2)发射成功。

4月13日,冰岛艾雅法拉火山再度喷发,这次喷发是在表面覆盖积雪的区域,融水迅速汇成洪流,使当地河水水位最多上升3米左右。

4月30日~5月2日,太阳三次爆发,最大的一次爆发产生了环状等离子体,具有明显的扭转运动。

5月21日,日本太阳帆飞船“伊卡洛斯”号发射升空。

5月30日,危地马拉城出现一个直径60英尺(18米)、深300英尺(100米)的塌陷洞。

5月29日,厄瓜多尔的通古拉瓦火山开始喷发。

6月“旅行者”1号距太阳约170亿公里,进入一个朝太阳系外方向太阳风风速为零的区域。

6月初,一个小天体撞击木星。

6月13日,日本“隼鸟”号彗星探测器返回地球。夏,巴基斯坦发生历史罕见的全国性大洪水。

7月,科学家在一颗死亡恒星的残骸中发现了布基球(Buckyball),这是首次在太空中发现这种神秘物质(布基球是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一种天然分子,形成稳定、空心的球体)。

7月10日,“罗塞塔”彗星探测器飞掠小行星“鲁特西亚”。

8月4日,太阳风暴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

8月6日,俄罗斯境内燃起558处火灾,覆盖了179596公顷的土地。

8月7日深夜,在甘肃省舟曲县城北面的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发生了特大泥石流,导致舟曲县城千余人遇难,数百人失踪,近半楼房被淹。

2010年~2039年:中国北方大多数地区沙漠化受气候变暖的影响不是很强烈。

2010年~2099年:中国北方中部地区沙漠化将会持续逆转并有利于此区的农牧业发展,而干旱、半干旱区东部的沙漠化将会持续发展并对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2011年:

1月26日、2月11日,日本新燃岳火山两度喷发。

2月4日,“二月天龙座η流星雨”(FEDs)爆发,可能来自于一颗未知彗星。

2月15日,日本科研人员观测到了大规模的太阳耀斑爆发现象,此次巨大的太阳耀斑爆发是2006年12月以来第一次如此规模的爆发,被认为是太阳活动再次活跃起来的征兆。

2月17日,太阳耀斑爆发释放的大量等离子体到达地球周围。

2月22日,新西兰南岛克赖斯特彻奇市发生里氏6.3级地震。

2月24日,太阳上出现巨大耀斑,向外喷射的等离子体形成旋涡,好似在太阳表面跳舞,整个过程持续了90分钟。

3月入春至5月底,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很多地区遭遇数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大旱,河流湖泊出现干涸。

东京时间3月12日下午3点36分许,位于日本福岛县的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的厂房发生氢气爆炸,多人受伤。

3月13日,日本新燃岳火山再次喷发,烟尘喷向空中,高达4000米。

3月14日,福岛核电站3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掀翻屋顶,大量浓烟直冲上空,造成11人受伤或失踪,其中1人重伤,方圆20公里的居民奉命待在室内。

3月15日,富士山附近发生里氏6.4级(一说6.2级)地震,震源地与被推定为富士山熔岩堆积的地域非常接近。

3月15日晨6时10分左右,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反应堆发生爆炸,不久,4号反应堆也发生爆炸。

北京时间3月20日3时08分,月球到达“近地点”,地月之间距离约为356575公里。

4月3日,美国新墨西哥州鲁伊多索唐斯北部地区发生野火,截至第二天,陡峭多岩地区的森林过火面积已达到6000英亩(约合2400公顷),5座房屋和一些附属建筑焚毁。

4月7日晚23时32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7.4级(一说7.1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牡鹿半岛以东40公里附近海域,具体地点是北纬38.2度、东经142度,震源深度约40公里。

注意:数据为预测,不代表未来一定发生,仅供参考

约2050年~2100年:第七次科技革命。

2055~2060年:全球范围出现大幅度降温,这一过程将持续大约60年的时间,成为新一轮冰期的开端。

2058年:海底甲烷气泡大量释放引发的巨浪吞噬苏格兰部分海岸,导致通信中断数日,房屋被冲毁,数百人淹死。

21世纪60年代:若全球变暖理论错误,则全球温度自然变化的峰值会在 21世纪60年代出现,但也不会超过0.6℃。非洲、南欧和中东的大部分地区,美洲(除了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南美洲乌拉圭和阿根廷东北部之外),将出现严重干旱。

2060年左右:全球平均气温比2010年升高约4℃ 。

2060年:约30米高、时速200千米的巨浪吞没复活节岛,4000名居民死亡。全世界像这样被海洋吞噬的岛屿约有400个,原因是海平面上升和海啸频发。这些海啸主要由海底甲烷冰造成:锁在火山岩中间的甲烷大量释放足以形成引发海啸的大浪,而全球变暖使10亿多吨甲烷冰融化,于是形成了20米高的海浪。地球不断升温会引发更多海底火山喷发,释放更多甲烷,引起海啸频发。虽然任何一个海洋都可能发生海啸,但印度洋、太平洋危险性最高,特别是美国、秘鲁、智利、日本沿海地区。全球居民总数将达到95亿。粮食问题将会变得异常尖锐。

2060年~2080年:小行星1999RQ36掠过地球。

2065年:臭氧层的减薄会使到达地球的辐射数量增加到现在预测水平的3倍,在这种情况下,从地中海南部到南极洲,地球的紫外线指数将会达到将近50的水平,一个金色头发的人在紫外线指数为10的环境下待上大约15分钟的时间,就会被晒伤。

2068年~2086年:彗星111P/“赫林-罗曼-克罗克特”第6次被木星引力束缚成为临时卫星。

2070年~2099年:中国北方沙丘活动性明显增强,沙漠化迅速发展。

2075年:全球人口达到95亿。

2076年后:第三次“二月天龙座η流星雨”(FEDs)发生。

2080年:

海平面上升将超过39英寸(合99厘米),不会低于20英寸(合50厘米),全世界五分之一的沿海居民区沉入水下,全球约十分之一的人口面临家园被海水淹没的局势,其他地区的居民也会遭受越来越频繁的风暴袭击。

随着气候的剧烈变化,全球性的流行病将会影响至少35亿人。与热相关的城市死亡人数是目前的4倍,伦敦夏天因高温死亡的人数近500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临界值,而整个生物圈也将因此发生变化,因环境变化而消失的动植物种类将达百万之多,同时还会有大约50%的陆地变为沙漠。气候剧变将导致数百万人丧命,一系列国家也将会走向消亡。

非洲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将会增加6000万~9000万公顷,某些国家耕地数量可能减少一半,将有8000万~2亿人受到饥饿威胁,撒哈拉以南地区饥民总量将占全世界饥民总量的40%~50% 。若全球气温比1990年上升2℃,非洲就会有5亿人面临饮用水缺乏,而气候变化还会使痢疾、脑膜炎、登革热等病更流行。

尼罗河三角洲、尼日尔河三角洲可能受洪水威胁,坦噶尼喀湖鱼产量会减少近三成,撒哈拉以南地区25%~40%的野生动物面临灭绝危险。意识上传(意识突破肉体限制)技术出现。人类到达狭义技术奇异点。

2090年: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减少到2010年面积的50% 。

21世纪末:

世界人口突破100亿大关;如果生育率小幅增加,世界人口可能到2100年达到158亿;如果生育率下降,世界人口将在21世纪末降至62亿;中国人口将呈下降趋势,21世纪末将降至10亿以下。

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相对于20世纪后20年大约升高1.1~6.4℃,其中以陆地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增暖最为显著;中国平均气温则可能升高2.2~4.2℃ 。

表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下的最小型冰川有一半将完全消失,小型冰川和冰帽的消融将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约12厘米。

星系级黑洞逐渐蒸发(当质量因蒸发而减小到一定程度时,黑洞将释放出能量较高的光子,开始变得明亮起来;

随着质量减小,其蒸发变得更加剧烈,黑洞亮度增大,开始发出蓝白色的光,甚至发出γ射线;

所有的黑洞都会最后聚合在一起,形成“最后的绝响”,宣告“黑暗时代”的来临。

这种黑暗无所不在的极寒状态—— 再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可能将永远持续下去。

若暗能量的密度减小(比如暗能量转化为了物质),宇宙便有可能由膨胀变为收缩,宇宙越来越小,密度越来越大,温度不断上升,类似于大爆炸时的状态;最终一切都合并为一,整个宇宙成为一个很小的黑洞。

③“大撕裂”:

若暗能量的密度增大,宇宙会以比以前大得多的速度膨胀,宇宙中的一切最后全都被撕裂开来,连原子也会被瓦解成单独的基本粒子。

膜宇宙和膜宇宙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靠拢,发生碰撞,使得膜宇宙成为高温、高密度的灼热状态,这既是旧宇宙的毁灭,也是新宇宙的开始;两个膜宇宙碰撞,出现大坍缩;

相互碰撞的两个膜宇宙反弹回去,再次开始大爆炸,宇宙再生;

再生出来的宇宙中诞生出星系,膜宇宙分离开来,引力变弱,星系团彼此背离远去,这就是宇宙膨胀;

在那以后,两个膜宇宙终会再度靠近并再次发生碰撞;

膜宇宙正是通过这样的反复碰撞而不断地重复终结和再生。

现在宇宙对应的大概是第50次再生的宇宙。

最初的宇宙也是在刚一诞生出来就开始膨胀,但那以后不久就转为收缩,发生“大坍缩”,接着就是大爆炸,第二次诞生出宇宙;

这第2次宇宙大约要比第1次宇宙大数倍;

第2次宇宙膨胀一段时间后又发生大坍缩,接着又是大爆炸,开始第3次宇宙;

宇宙如此反复终结和再生大概已经循环了30~50次,这才有了现在的宇宙。

每一次再生的宇宙,大小都要比前次宇宙大数倍,寿命也更长;宇宙的寿命一次比一次长,大概比现在宇宙早5次的宇宙(即第45次宇宙),其寿命就已经长到有足够时间在其中诞生出恒星,但该理论对宇宙的未来没有做出预测……

THE END
0.美国历史大事年表1507年,新大陆被命名为美洲; 1565年,西班牙人建立圣奥古斯丁,是欧洲人在北美洲建立的第一座城市; 1607年,弗吉尼亚詹姆斯敦建立,成为北美大陆第一个成功的殖民点; 1620年,一批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抵达普利茅斯港,五月花号公约签订,成为美国宪法的雏形; jvzquC41o0}bpp65364dqv4fqe5xgkfrr1zprrh142=2::820jznn
1.欧洲历史年表欧洲历史年表 公元前 2000 年 米诺斯文化时期的克里特岛:青铜时代 公元前 1250 年 多利安人开始迁徙 公元前 1100 年 迈锡尼城邦鼎盛时期 公元前 1050 年 特洛伊城被毁,铁器时代开始 公元前 776 年 首次奥林匹克运动会 公元前 753 年 罗马城建立 公元前 800 ~前 300 年 伊鲁特立亚人到达意大利,凯尔特人到达欧洲中部 jvzq<84yyy4vpsx0eqs0|~nzkp~jcx}k1|omkjt142782@7222612Ad35;?3;93jvor
2.高考必背:史上最全中外历史大事年表1史上最全中外历史大事年表之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 jvzq<84yyy4hcxxcp0ipo8lcqmgp1:;385;/j}rn
3.最全的高中历史大事件年表与中外历史标志性事件大汇总大事年表是最直观的体现历史发展脉络的一种表格,对于高中生来说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利器,小编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中外历史标志性事件大汇总 中国史标志性事件 (一)奴隶社会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 21 世纪——前 16 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 16 世纪——前 11 世纪) 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icutcwqkujo0e@94644ivvq
4.世界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年表.pdf世界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年表.pdf,世界近代史大事记 14-16 世纪 14-15 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 世纪末朝鲜王朝建立 14-16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 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 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 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 麦哲伦船队环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61694@4734933;7232725:70ujzn
5.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年表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展览背景资料: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1607 5 月14 日:104 名欧洲移民抵达北美,建立了英国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弗吉 尼亚的詹姆斯顿. 1609 受荷兰东印度公司雇用,亨利·哈德逊在后来被称为哈德逊河的河流上航行, 勘探 1619 7 月30 日:弗吉尼亚伯吉斯议院召开美洲第一次选举出的立法会的首次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d3@>95;>/j}rn
6.合金装备历史年表一览BigBoss时代合金装备 历史年表一览 背景 20世纪初,“贤者”组织成立,后筹集了一笔数额庞大的资金,“贤者们的遗产”。 1942年8月,美国陆军技术总部曼哈顿计划开始,宅代(Otacon)的祖父被安排参与此计划,实验却使得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宅代的父亲休伊(Huey)双腿残废。同年传说中的战士「先驱者」(The Boss)成立眼镜蛇(Cobra)部队,jvzquC41yy}/ijrgtuqz0lto1jgofktqm1813=5315864:70ujznn
7.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高中历史复习在紧张的进行中,关于高中历史重要事件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很多国家的,这也是高三学生需要牢记在心的,高三网负责历史科目的老师帮同学们整理了高中历史大事年表,希望能通过这个高中历史大事年表,能给在高中历史复习中比较迷茫的同学带来帮助,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这个表经常熟记。 jvzq<84yyy4hcxpcq0ipo8j142772=6417=1e@jce9>3d?3ujvsm
8.时空坐标上的历史脉络:年表与地图解读学习历史必备两样工具,一是年表,二是地图,有了它们,就可以将事件定位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上,理解事件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1.年表 ​ 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2000年的3000年历史,每500年分为一段,可以分为六段。每段用两个字概括,记为希腊罗马、基督穆圣、黑暗光明。这种记法刚好可以每4个字表示1000年,每个1000年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73;:668ftvkimg8igvcomu86522;29;7
9.香港概况大事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jvzq<84yyy4io}3vukthj~f0gf{/ew4423902:681e<18?f7:3981yfig0nuo